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話劇有關知識

2、通過鑑賞語言,熟悉劇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魯的內心情感,感知、評價“相逢”部分的戲劇衝突。

3、理解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立足劇本,鑑賞語言;走近人物,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在激烈的的戲劇衝突中認識了一個善良美麗而又不屈的靈魂,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部20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話劇名作《雷雨》,這部戲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成名之作,爲世界文學長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樸園,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雷雨》。

二、作者簡介源: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後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後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並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繼《雷雨》之後,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後,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三、戲劇知識再介紹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衆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鬥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爲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舞臺藝術。按結構規模可分爲獨幕劇、多幕劇;按語言表現形式可分爲話劇、歌劇;按題材和年代可分爲悲劇、喜劇、正劇、現代劇、歷史劇等。

四、《雷雨》故事情節

雷雨反映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周樸園是個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專橫,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係。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魯四鳳。出於嫉妒,繁漪通知魯四鳳的母親魯侍萍把她領走。魯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引誘,而後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又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做爲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鬥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複雜的矛盾衝突,周萍、四鳳知道他們之間原來是同母兄妹。於是一場悲劇發生了,魯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衝爲救魯四鳳不幸也送命,周萍也開槍自殺……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於崩潰了。

五、互動探究

1、把握戲劇衝突

解說:戲劇衝突主要指劇中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其中主要表現爲劇中人物的性格衝突,它是戲劇的靈魂,那麼,課文節選部分,周樸園的矛盾衝突主要來自哪些人?矛盾的實質是什麼?

明確:周魯兩家的衝突

第一場:周樸園同魯侍萍的衝突

第一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過(相遇述舊怨)

第二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態度(相認生新恨)

第二場:周樸園同魯大海的衝突

2、學生表演

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幾位同學對課文節選部分中的第一場的表演吧,有請他們(掌聲響起)

明確:對學生的表演作出評價,鼓勵並指正。

六、作業佈置

用自己的話來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試講,我覺得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課堂環節比較緊湊,有效地抓住了教學目標,通過動作與朗讀、表演、想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雷雨》中矛盾衝突。本堂課也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力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環節雖完整,卻不能夠與學生更好的聯繫在一起;

3、學生討論的環節較少,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留的時間也比較少。

通過本次授課,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許多不足,在今後一定踏實鑽研教學內容,同時也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藉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於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爲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爲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於“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於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於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爲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於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麼?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麼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麼?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瞭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爲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彙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餘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於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麼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麼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彙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彙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彙報者發現本組彙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彙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彙報者該怎麼辦?

以抽籤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彙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並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爲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爲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爲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麼關係?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後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爲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爲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遊》)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蒐集的有什麼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爲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爲“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於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爲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爲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爲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爲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蒐集好的材料,並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並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裏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麼認爲。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爲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爲。

4、認爲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爲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於清風、明月,所以不至於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隻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於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餘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佈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爲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爲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爲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爲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爲課外的內容將要佔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鑑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並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後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鑑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瞭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並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後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爲“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麼爲什麼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爲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爲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爲“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爲“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鍾情於“木”,那麼“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爲“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爲“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幹,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麼“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麼,“落葉”與“木葉”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爲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着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濛濛的陰雨中溼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乾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麼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是乾燥的,感覺很乾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鑑賞有着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於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麼樹就不再是物象,爲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於是選擇“木”。那麼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鑑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啓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爲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麼就可以遊刃有餘地鑑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後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佈置作業:課後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鑑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學習)目標

1.學習介紹科學發現過程和成果、展現科學研究艱辛與樂趣的知識性讀物,感受不同領域學者們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2.掌握知識性讀物如複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的閱讀方法,學會在閱讀時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

4.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常用的實用文本,善於學習並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介紹比較複雜的事物,說明比較複雜的事理。

本單元是一個戲劇單元,屬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羣,人文主題是“探索與創新”。

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介紹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發現,屬於知識性讀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實用性閱讀和交流”這一任務羣中對“知識性讀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選擇一部介紹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閱讀研習。”

教材單元導語:“主要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閱讀時要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間接”

教材中明確給出的四個“單元學習任務”。

二、教學(學習)重點

1.通過多篇精讀,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艱辛經歷。

2.能發現、探究學習生活中的現象,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說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說明文。

3.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語言、知識、事件闡釋見解,初步建構用以輸出創造性思維的語言形式。

同教學(學習)目標。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本單元的語文素養爲:

1.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

2.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解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

4.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間接,學寫事理說明文。

本單元的寫作任務爲“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

三、教學(學習)難點

1.領悟語文知識與科技知識的有機銜接機制,進而形成語文素養。

2.落實本單元“人文主題”的目標與任務;把人文主題貫穿於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

同教學(學習)目標。但要着重考慮高一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情況和四篇文章的相同及相異的特點。

四、教法與學法

1.任務單導讀法。

2.自主閱讀、創作法。

3.小組合作探究法。

4.比較閱讀法。

具體建議:

1.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介紹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發現,或是介紹性較強的科普文章,或是淺顯的學術論文屬於知識性讀物,屬於必修課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羣。本任務羣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豐富自己人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2.《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或敘述科學研究的艱辛過程,展現創新意識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或敘述自己的教育歷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經過,都表現了科學家探求真知的執着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習這兩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科學事實與科學道理,透過平實而嚴謹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學精神,激發爲人類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

3.《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關於中國建築的論文,有比較濃厚的學術色彩。文章條分縷析地介紹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表現出這些特徵的原因,展示了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和重大價值,語言平實,表達準確,邏輯清晰。學習時,注意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內容,深化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從而自覺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4.《說“木葉”》是一篇關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論文。文章分析細密,舉證豐富,充滿了濃厚的詩意,是一篇優美的文學論文。學習時,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觀點,感受作者獨特的學術風格。另外,本文有較明顯的個人色彩,對此文的結論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異議。

5.學習知識性讀物,要了解其內容,還要學以致用,利用閱讀所得探究一些具體問題。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等。另外,“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也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任務,在日常生活中要對事物事理有深刻的認識、深入的研究,才能對其加以準確清晰的說明。

《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學習要求”的有關要求和“實施建議”中“教學建議”;《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於“教學”部分的相關闡述。

五、教學(學習)課時數

共9課時

落實立足文本,以“學習任務羣”學習的學習方式,緊扣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遵循閱讀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開展系列教學(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環節(一):課前任務設計,1課時

第1課時

一、瞭解和閱讀相關資料

1.教材中的單元導語和單元學習任務

2.請查找什麼叫概念、術語,並瞭解其在學術性文章中的作用。

二、結合相關資料,閱讀本單元四篇文章,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

任務單一(作者信息任務單):

任務單二(思辨性閱讀任務單):

讓學生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導、誘發學生可能對科學產生的興趣和關注。瞭解本單元四位作者及其研究成就,爲本單元學習做好知識、認知、心理和思考的準備。

環節(二):讀書交流分享會(分小組完成)(2課時)

第1課時

初讀文章,釐清思路與結構。

1.梳理四篇文章的篇章結構(行文思路思維導圖)。

2.小組間展示評比。

1.閱讀文章,調動積累,把握知識性讀物的特點。

2.概括內容,理出知識性讀物的行文思路。

第2課時

精讀文章,探究特色。

1.探究知識性說明文章的寫作特色,完成下表:

2.結合任一文章的寫作特色,總結成100字的評論,小組間交流分享。

環節(三):研讀與揣摩(2課時)

第4-5課時

研讀文章,揣摩概念與邏輯。

任務:閱讀《中國建築的特徵》和《說“木葉”》兩文,理出文中涉及的概念,並思考概念間的關係。

小組活動一:理解概念的含義

找出四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並以舉例的方式講解概念的含義。

小組活動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小組討論,任選一篇用思維導圖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

小組活動三:深化學習

1.“木葉”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木”字,“木”字有哪些藝術特徵呢?(請同學們關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結合4、6段相關信息概括)

2.閱讀《說“木葉”》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完成表格。

小組活動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小組討論,任選一篇用思維導圖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

小組活動三:深化學習

1.“木葉”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木”字,“木”字有哪些藝術特徵呢?(請同學們關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結合4、6段相關信息概括)

2.閱讀《說“木葉”》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完成表格。

1.研讀文本,理解“文法”“詞彙”“木葉”“落木”“暗示性”“顏色性”等概念的內涵。

2.藉助思維導圖,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

環節(四):分析與總結,探究語言與思維(1課時)

第6課時

活動一:感受文本語言

1.閱讀下面的文字,說說知識性讀物的語言特點。

在第一階段,我搜集了20xx個藥方,挑選出可能具有抗瘧作用的640個,從其中的200個藥方中提取了380餘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測試抗瘧效果,然而進展甚微。

研究的轉折點出現在青蒿上,其提取物顯示有一定的抗瘧效果,然而,實驗結果很難重複,而且似乎與文獻記錄相悖。

2.以《中國建築的特徵》第一段爲例,分析知識性讀物的語言特點。請從文中再舉一例。

活動二:比較閱讀感受文本特點

1.《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國建築的特徵》既是學術性作品,又是極平易的科普作品,作爲科普文,這兩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特點?請結合文本分析。

2.同爲偏重人文學科的學術性作品,《中國建築的特徵》《說“木葉”》這兩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有各自的特點。請閱讀兩篇文章,加以比較。

活動三:概括與交流:這些學者的思維有何特點?

1.從屠呦呦的文字表述中,去判斷在青蒿素“發現、提純、推廣、發展”的過程中,哪一步最爲關鍵。

2.研讀“發現青蒿素的抗瘧療效”一部分,分析屠呦呦團隊突破科研瓶頸的關鍵因素。

3.完成下列表格。

1.品讀語句,在比較中領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

2.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

環節(五):啓發與思考,思考價值與自我發現(1課時)

第7課時

結合第四環節的人物與重要事件的表格,分組交流:

1.本單元的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可貴素質。

2.結合本單元的課文,談談你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感受不同領域學者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

2.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際經驗,借鑑課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結論。

環節(六):寫作與交流清晰地說明事理(2課時)

第8-9課時

一、提前佈置任務:

“說得清,道得明”是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從下列寫作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並交流修改。交流時,要注意瞭解同學能否明瞭你要說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與誤解,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交流後,可適當修改自己的習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觀察人們不同的勞動方式,在實驗室中做科學實驗,凡此種種,都可以讓我們有所發現,增進我們對某些道理、規律的認識。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說明你所發現的某一事理。

(2)常識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很重要。它們有些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些與文化相關,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多采用對稱佈局;有的則凝結着人生的某些經驗,如“幫助別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徑”。這些常識的背後其實都存在某些事理,試以“常識中的‘理’”爲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說明文,題目自擬。

二、交流、展示與點評

三、班刊編輯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3、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的難點】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踊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後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朗讀練習。

2、重點鑑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彙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於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後,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並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爲準確的答案或較爲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於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⑴ 《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⑵ 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⑶ 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⑷ 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⑸ 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麼?

⑹ 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⑺ 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⑻ 主旨句在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⑼ 全詩的誇張。

⑽ 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⑾ 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

⑿ 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2、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爲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願發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佈置作業

預習課外詩歌《將進酒》。

〖參考資料〗

劍閣賦

李 白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裏,見雲峯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肅颯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東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通“向”)對酒而相憶。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此詩爲天寶二年(746)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君平,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爲生。後兩句意在告訴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1.瞭解聞一多的代表作品、貢獻及詩歌特點。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太陽吟》是詩人聞一收錄在詩集《紅燭》中的代表詩歌。留美期間,身爲海外遊子,每日見到的太陽同樣也照耀着祖國,於是他希望太陽能夠帶去自己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詩歌情感真摯,意象奇特,蘊含着濃濃的的愛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燭》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齊讀詩歌由聞一多《紅燭》詩集中的詩歌導入,更有針對性。

2、寫作背景

《紅燭》寫於1923年。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年輕的詩人有像紅燭一樣的赤子之心。儘管生活中不乏困頓、失望,但詩人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他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爲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黑暗中搖曳的紅燭,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徵,爲我們指明瞭方向。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現代愛國詩人,學者,戰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後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後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著名的《最後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於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讚歎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節:一開頭,詩人就懷着敬慕的心情讚歎熒熒的紅燭。

“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裏,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麼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理解了這一點,對全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較容易把握了。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

2、第四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着”,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於奉獻,活着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也燦爛的火光。詩人藉着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願。“燒罷!燒罷!.....監獄!”

當時,民衆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固受着禁錮。詩人認爲:自己的職責,就在於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衆覺悟,使民衆奮起,使民衆熱血沸騰,使民衆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

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

3、第八、九節的呼喚,--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對導鼓勵的呼喚。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爲着“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裏,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7、寫作特點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複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闢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着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則是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後,一個“雁字”,接着一個“雁字”。我呆在那裏,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並不知這裏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後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於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xx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鑑賞邊城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2.理解小說的主題及其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重點賞析邊城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及探究的主題,把握學習邊城對當今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之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問一問同學們,如果有機會,你想去哪兒看看?看的出來。同學們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問我的話,我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邊城”在哪兒呢?我們先通過幾張圖片瞭解一下邊城風光,這節課,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邊城,領略邊城之美。

二、作者介紹檢查同學預習情況,請一位同學介紹作者沈從文。師:首先,請一位同學通過大屏幕爲我們簡介作者。教師補充:沈從文,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是以湘西生活爲題材,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如《邊城》;一是以都市生活爲題材,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如《紳士的太太》《都市一婦人》等。《邊城》充滿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寄託了沈從文“美”與“愛”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是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巔峯之作,文學地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居於第二;曾於1987年、1988年兩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沈從文的文字是中國文學最美的象徵。邊城到底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師:沈先生曾這樣爲我們介紹《邊城》的思想內容: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樣的人生形式是通過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展現的呢?請同學結合預習以及我們觀看的電影概述一下故事情節。

三、細讀文本

1.故事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並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後,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師:戲如人生,有美好有殘缺,讓我們先拋下這讓人惋嘆的結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結合已觀電影用心品味小說中純樸的自然風物和邊城人事。

2.請給“邊城”加上一個恰當的定語,要求概括出小說所寫的主要內容。示例:風景秀麗的邊城;民風淳樸的邊城;至真至善的邊城......用一個字概括文章帶給你的感受。生:美

3.邊城的美可以概括爲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邊城之美

1.找出文中體現邊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語句,體會其自然景物的特點。(風景美)豆綠色的水、天氣明朗、溪面的薄霧、大岩石與雲等→純淨、自然、古樸“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聯繫現實:我們現實中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什麼?學生思考、交流、展示。補充:鋼筋水泥,噪音尾氣、高樓大廈,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每天都疲於奔命,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放鬆休息,更不用說親近自然,我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對自然更加嚮往,這也是人們讀了《邊城》之後嚮往鳳凰風景美的一個原因。

2.哪些描寫展現了邊城獨特的地域風俗,感受湘西的風俗特點和節日氛圍。(民俗美)

端午節:龍船賽會、全城出動、搶鴨遊戲、軍民同樂中秋節:男女對歌,傾訴愛慕新年十五:舞龍耍獅、鑼鼓喧天、炮仗煙火→軍民同樂、和諧安定舉城歡慶、熱鬧非凡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保留着古樸獨特的地域節日特色小結:這是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和風俗美。這些美麗的風俗畫卷,散發着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無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師:什麼是小說?小說就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的文學體裁。那麼在這青山綠水的邊城中,生活了一羣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

生: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師: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過不久祖父總會找來的”。但過了許久,祖父還不來,翠翠便稍稍有點兒着慌了。

心理描寫。表明翠翠對爺爺的信任和依戀,彷彿一離開了爺爺便不知何去何從,寫出了一個嬌羞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臺小組討論後展示,教師點撥。

(一)翠翠與爺爺:(親情)(二)爺爺與鄉鄰:(友情)1、爺爺與“老熟人”;2、爺爺與過渡人;3、爺爺與順順。

師:請分別用四個四字詞語概括爺爺和鄉鄰的性格特徵。

生:爺爺——善良淳樸、工作盡職、慈善仁厚、重義輕利;鄉鄰——淳樸厚道、慷慨大方、樂於助人、至真至純。

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裏山美水甜,這裏的鄉鄰至善至美。

(三)翠翠與儺送:

(愛情)

師: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與儺送的對話,結合電影情節,分析儺送的性格特徵。請用六個四字短語概括。

生:古道熱腸、心底寬厚、淳樸善良、健壯俊美、幽默風趣、重義多情。

師: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寬厚熱情的帥哥。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是怎樣通過翠翠表現出來的呢?

師:邊城爲我們展現了天真純潔的少女純樸厚道的老人真摯善良的少年友愛互助的鄉民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邊城人民之間的人性美。翠翠與攤送朦朧單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相依爲命的親情爺爺與鄉鄰真誠互助的友情師: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爲我們展示了邊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爺爺與鄉鄰間的同鄉情;軍民同樂;順順與兒子之間的父子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

師:這裏有一組未寫完整的對聯,請大家動用手中的筆,補寫在書本上。風聲,水聲,歌聲,嗩吶聲,啜泣聲,聲聲驚殘夢;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亂癡心。

五:探究主題合作再探究師: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描繪這樣一個理想世界,意圖何在?通過寫作背景和創作動機,引導學生總結主題。聯繫寫作背景:1934年,沈從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湘西故鄉,看慣了大都市爾虞我詐、世態炎涼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鄉人身上保留的那種質樸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於現代文明的侵入,這種人性美行將消失的情景,於是創作了中篇小說《邊城》。

創作動機:我的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確:作者描寫的邊城,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重義輕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城市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因此,我們可以用三個詞——讚美、批判、呼籲,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六:延伸探究——邊城啓示沈從文: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爲我們展示的這種”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來有着怎樣的時代意義?(處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當中,如何守住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

任務要求:寫在筆記本上,同學展示分享成果。師:《邊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長起來的一粒瑰寶,值得人們永久回味。今天人與人的空間距離縮小了,但心靈距離相對遙遠。無疑,邊城那種樸素的人情美,成了當今多少善良人們羨慕而又遙不可及的奢望。

齊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極力地表現了湘西邊城的環境的美、親情的美、人情的美、愛情的美,描寫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現得是人性的光輝。這曲人性美的讚歌應該成爲我們現代人重新審視、認識人性的善與惡的參照作品。讀《邊城》,以美好的人性淨化人的心靈,促使人性迴歸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業

1.推薦閱讀《邊城》全文

2.完成本課課時達標訓練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品讀法。

第一課時

一. 教學導入:

投影:

1.“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的意義的人卻很少。”

2.“我崇拜朝氣,歡喜自由,讚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

情學生談談這兩句話的體會(略)

這位追求美愛與自由,熱愛青春與美的作家就是現代小說家——沈從文。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衆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爲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 )碾坊( )茶峒( )

四.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以下步驟把握小說情節:

1請學生複述小說的情節

2提問:這篇小說的情節,前後有許多照應,請找幾個例子

點撥:

(1) 翠翠夢中摘虎耳草。

——父母對歌相戀的故事翠翠問外公“萬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聲音各處飛

——外公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就是這歌唱出了你”翠翠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夢見摘虎耳草,“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祖父所唱的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

——儺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說思路

(1)黃昏看景,幻想出走 (2)無人理解,內心悲傷 (3)月下故事,埋下陰影 (4)夢中聽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闖灘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談心,感情明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學難點: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在小說中,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動往往給人以一種難以琢磨的感覺。翠翠作爲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幾處?

 明確:

(1)翠翠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

(2)翠翠爲何要“胡思亂想” ,產生出走的念頭?

(3)翠翠坐在溪邊,爲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後來心中又“很覺得悲傷”?

(4)在聽父母的故事是,翠翠爲什麼要“間或籲一口氣”?

(5)翠翠爲什麼要做那樣的夢?爲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爲什麼“覺吹得不好”?祖父長長的曲子,爲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7)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爲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 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爲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爲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朦朧 清晰 明確

5.作爲翠翠世上唯一的至親,祖父對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樣?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確:

心情:既憂愁又快樂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爲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7.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爺爺又具有怎樣的性格,天保和儺送又是怎樣的人?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通過本文的學習,瞭解莊子及莊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學習其精華,學會在現代社會樂觀地生活。

教學方法:

重視誦讀和背誦,並講練結合。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瞭解莊子、《莊子》及莊子思想,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步驟:

1、說出你知道的幾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別。

儒家:孔子(孔丘)——————《論語》

孟子(孟軻)——————《孟子》

荀子(荀況)——————《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經》)

莊子(莊周)——————《莊子》(〈南華經〉)

法家:韓非子(韓非)—————〈韓非子〉

兵家:孫子(孫武)——————〈孫子兵法〉

2、爲何以“子”稱之?(“子”是古代對有道德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3、按思想的不同劃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麼?(老莊哲學)

5、核心思想是什麼?(崇尚自然,主張相對論,認爲萬物一體,主張清淨無爲,無爲而治。)

6、同是道家,莊子與老子有何區別?

老子以箴言表達憑直覺感受微笑待人說給心聽教人

莊子以散文描述靠聰慧領悟狂笑處世直指心靈嘲人

“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

—————————————————————林語堂《中國古代哲人的智慧》

7、《莊子》有何特點?

“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

想象豐富,構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爲內篇(7)外篇(15)雜篇(11))

8、導入課文:“開宗不了《逍遙遊》,空讀《南華》三十篇。”

9、解題: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逍遙遊————悠然自得,適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動。

10、範讀課文後讓學生試讀一遍並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謂“逍遙遊”。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無所待(憑藉)。

“此則與造化者遊而逍遙之極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點出,爲全書之綱。”(陸樹芝《莊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麼,此前寫了什麼?

——————有所待(憑藉)者。

13、具體寫了什麼?它們各有什麼憑藉?

鵬:海運扶搖羊角六月息風

霧,塵埃:息相吹

大舟:水

適莽蒼,百里千里者:三餐糧

宋榮子:內外之分,榮辱之境

列子:御風而行

14、文中運用最多的手法是什麼?

————對比。

15、具體怎樣對比的?

鯤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大知)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笑——小知)

結論——————————————————“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靈:以五百歲爲春,以五百歲爲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歲爲春,以八千歲爲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聞(大年)

衆人:(七十古來稀——悲)(小年)

結論———————“小年不及大年”

鯤鵬: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大志)

斥: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小志)

結論——————————(—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對比說明了什麼?

————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逍遙遊”。

17、本文的思路是什麼?

先反後正,先破後立。

18、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1)意隨筆至,隨文揮灑。

“篇中忽而敘事,忽而議論,以爲斷而未斷,以爲續而非續,以爲復而非復,只見雲氣空朦,往返紙上,頃刻之間,頓成奇觀。”(清林雲銘)

這種意隨筆至隨文揮灑的筆法,是莊子絕對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與諸子散文大相徑庭。

(2)借用寓言說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能突破時間和空間、自然和社會、神話和現實的種種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氣魄和千姿百態的形象,奇幻莫測的構思和汪洋恣肆的語言,形成一種獨特的個性化的敘述風格。

莊子的寓言“皆無端崖之辭”,差不多完全是主觀臆想的.產物,其目的,不過是將自己獨特的理念塞進寓言的軀殼中。

19、再讀課文

20、佈置作業:利用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瞭解莊子,寫篇介紹莊子的文章。

附板書設計

先秦諸子:

儒家:孔子(孔丘)——————《論語》

孟子(孟軻)——————《孟子》

荀子(荀況)——————《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經》)

莊子(莊周)——————《莊子》(〈南華經〉)

法家:韓非子(韓非)—————〈韓非子〉

兵家:孫子(孫武)——————〈孫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達憑直覺感受微笑待人說給心聽教人

莊子以散文描述靠聰慧領悟狂笑處世直指心靈嘲人

“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林語堂)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

“開宗不了《逍遙遊》,空讀《南華》三十篇。”

逍遙遊————悠然自得,適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動。

“逍遙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無所待。

有所待者:

鵬:海運扶搖羊角六月息風

霧:

塵埃:息相吹

大舟:水

適莽蒼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糧

宋榮子: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

對比說明其大小之辯(“辨”):

鯤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大知)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靈:以五百歲爲春,以五百歲爲秋

大椿:以八千歲爲春,以八千歲爲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聞(大年)

衆人:(七十古來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鯤鵬: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大志)

斥鼴: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逍遙遊”。

本文的思路————先反後正,先破後立

寫作特點:

(1)意隨筆至,隨文揮灑。

(2)借用寓言對比說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通過練習掌握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方法:

以練習爲主

教學內容和步驟:

1、誦讀課文

2、從課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辯——辨有——又辯——變

3、單音節詞

怒志摶也膠培決槍控適久窮絕勸惡焉

3、雙音節詞並進行古今意義對比(見書上):

生物——與今義同。

野馬——借喻,代“遊動的霧氣”

果然——飽滿的樣子;食飽之狀。

衆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盤旋而上的旋風”

然後——這樣以後。

不過——不超過

雖然——即使這樣

3、特殊句式

《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覆杯水於坳塘之上———狀語後置或介賓短語作補語

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之二蟲又何知?——疑問句中賓語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問句中賓語前置

彼且惡乎待哉——疑問句中賓語前置

4、虛詞用法:

其:不知其幾千裏也——句中語氣助詞,舒緩語氣。

其翼若垂天之雲——代詞,代“”鯤“譯做“它”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在選擇句中用以加強揣測語氣的語氣副詞。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代“水”,譯做“它”

其廣數千裏——代詞,代“魚”,譯做“它”

彼其於世——代詞,代“宋榮子”,譯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詞,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

而:化而爲鳥——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怒而飛——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因果關係的連詞,“因而”

水淺而舟大也——表並列關係的連詞

而後乃今將圖南——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我決起而飛——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我騰躍而上——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而彼且奚適也——表並列關係的連詞

而徵一國者——通假字,通“耐”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錶轉折關係的連詞

夫列子御風而行——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而御六氣之辯——表遞進關係的連詞“並且”

之: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鵬之徙於南冥也——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水之積也不厚——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結構助詞“的”

則芥爲之舟——代詞,代“水”

而莫之夭閼者——代詞,代“鵬”

蜩與學鳩笑之曰——代詞,代“鵬”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動詞,“到”“往”

之二蟲又何知——指示代詞,“此”“這”

衆人匹之——代詞,代“彭祖”

湯之問棘也是已——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窮髮之北——結構助詞,“的”

翼若垂天之雲——結構助詞,“的”

翱翔蓬蒿之間——結構助詞,“的”

此大小之辯——結構助詞,“的”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代詞,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沮——代詞,代“宋榮子”

辯乎榮辱之境——結構助詞,“的”。

5、佈置作業:將本文譯成現代文並背誦文中第一段。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一、指導思想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地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習慣。加強文言文閱讀教學,夯實“雙基”,強化寫作指導,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努力開發有活力的語文新課程。

二、學情分析:

這學期仍帶高一3、4兩個班。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明確,自我控制能力較強,都能按要求學習,基本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作業也較認真。但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仍有少部分同學學習缺少主動性。當然,這與班主任的指導思想有關,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高一上學期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期末考試,兩班與級均分差兩分多,高分學生略顯不足,主要是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課外遷移不夠,閱讀和寫作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教學目標:

力求合格率達、優秀率、提高率都有明顯提高。努力拓寬語文知識面,紮實深化語基底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寫一手較好的鋼筆字;寫好議論文,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四、教材分析

必修3

1、閱讀與鑑賞:古代詩歌散文名篇,中外小說和科普科幻作品。四個單元分別是人物與環境,感受與共鳴,質疑解難,啓迪與想象。

2、表達與交流

訓練一般議論文的寫作。安排的專題分別是: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選擇和使用論據,學習論證,學習議論中的記敘。

3、口語交際:討論

4、梳理探究: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學作品的個性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5、名著導讀:《紅樓夢》《高老頭》。

必修4

1、閱讀與鑑賞:中外戲劇,宋元詞曲,古代人物傳記及社會科學論文。

2、表達與交流:主要訓練議論文的寫作。安排的專題分別是:橫向展開議論,縱向展開議論,學習辯證分析。

3、口語交際:辯論

4、梳理探究:邏輯與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

5、名著導讀:莎士比亞戲劇,朱光潛的'談美。

五、具體實施

1、狠抓背誦默寫和基礎訓練,注重課內外結合,立足訓練提高,面向高考,以練爲主,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2、認真抓好課前三分鐘活動,實現資源共享。

3、狠抓背誦默寫,實行在規定時間內人人過關的方法,務求背誦默寫無缺漏。

4、狠抓課堂紀律,提高上課質量。

5、努力鑽研教材和專業知識,認真備課,講求上課質量,務求不虛擲課內時光。

6、注重語基的訓練與指導,重視語法知識的講授,提高學生的語文層次。

7、注重課外知識的講座,合理運用“梳理探究”與“名著導讀”,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把觸角伸向課外。

8、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指導學生做好知識積累。

9、抓好書寫訓練和寫作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0、努力開展語文活動,全面推進語文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