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其中“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學科中是最具分量的,衆多的同行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在高考考場上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然而現實是許多太想將自己的創作感悟加諸學生身上,卻沒有意識寫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觀察、思維、想象角度也不一樣。因此,每人的風格、特色也就不盡相同,更不存在什麼標準規律、標準套路可言。只要能準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內容或事情,就是好習作。偉大的'作家巴金曾說過:“寫作的最高技巧爲無技巧。”他特別強調自然抒寫,無拘無束,不包含任何虛僞、矯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也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你的方法對你很實用,但把它強加在學生身上,也許就會弄巧成拙。寫作要呼喚個性,要自由表達,作文才能夠獨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纔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認爲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學生成爲寫作的主人,把寫作的自由和快樂還給學生。要能從作文中體會到樂

趣與快感,前提是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爲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他們沒有選擇餘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因此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寫作體現在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時限量的作文訓練會使每個人感到畏懼,因爲每個人的寫作衝動不是恆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那麼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的確高考作文是有規定時間的,甚至有時連文體也有限制。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應該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不是我們多做幾次定時訓練就能完成的。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強調觀察、體味、思考,反對被動、機械地模仿和重複,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醜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藉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

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於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過秦論》是一篇內容非常豐富,語言極有特色的史論。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是理解秦之過及借鑑意義,明確對比論證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詞句。本設計突破傳統的“讀文章─—講字詞─—譯文句”的教學程式,抓住中心,精選語段、詞句,設計若干討論題,激發興趣,訓練思維,教學生學會自讀文言文。

【設計提要】

本設計在學生對照註釋預讀課文的基礎上分三步設疑討論:1.由標題引入第5段,討論對比方法及結論的產生;2.從秦攻守之勢的不同,討論秦興亡史的演變,理清文章思路;3.討論“仁義不施”的表現及作者的寫作旨意。在討論中,強調教師點撥,精簡知識講授;強化誦讀自學,重視語言知識,將理解文意與理解語言緊密結合,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思維訓練。

【設計實施】

1.層層對比揭秦過。

[設疑討論]“過秦”,即言秦之過。作者以秦的興亡史實爲基本依據,採用對比方法,層層推進,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過失,這充分體現在第5段議論中。朗讀第5段:(1)將段中涉及到的秦國、秦朝、九國(山東之國)、陳涉四種力量用數學符號“〈”連結排列起來;(2)按例句“‘秦人開關延敵……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是秦國的實力與九國之師相比”,從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餘三項對比的句子;(3)說明作者是如何在對比分析中歸納出結論的。

[明確](1)四種力量的對比可以表示爲:陳涉〈九國〈秦國〈秦朝。(2)“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不可同年而語矣。”這是山東九國之師與陳涉相比;“秦以區區之地……而朝同列。”這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後以六合爲家……何也?”這是最強大的秦與最弱小的陳涉相比。(3)從對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陳涉起義時,面對的是最強大的秦朝。一個“何也”,水到渠成,把焦點逼示出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點撥]作者議論秦的過失,首先肯定地理條件沒有變,接着採用多項對比的論證方法,層層推進。最詳細的是陳涉與九國的對比,從各個角度對比,極言陳涉弱小;其次是秦國與統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強調秦朝的強大。九國與秦的對比包含在上面第二個對比中,不夠明顯,但例句從課文第2段找來明顯的句子,已經明確。不能忘記陳涉與秦朝的對比。對比得出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訴我們秦亡的原因,也點明瞭課題“秦之過”。當然,“秦之過”主要是“仁義不施”而非“攻守之勢異也”。充分利用課文註釋理解詞句,注意連用“也”字的語氣及其強調作用。

[說明]這一段議論是全文的重點,需要反覆朗讀與全面理解。抓住對比即抓住了重點綱目;用數學公式來表示課文內容,激起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緊扣原句,促使學生細讀課文,理解文句詞語,抓住重要句子、重點詞語。學生學習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過程,也是自學文言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板書]

2.攻守勢中看興亡。

[設疑討論]“攻守之勢異也”,是對文章1~4段秦興亡史實的概括議論,先從第5段中分別找出一句話概括“攻”與“守”的.史實;然後自讀1~4段,說說哪些段寫“攻勢”,哪些段寫“守勢”,並從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興”或“亡”的史實。

[明確](1)“秦以區區之地……而朝同列”議論的是“攻勢”;“以六合爲家,殽函爲宮”議論的是“守勢”。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層“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寫“攻勢”,第3段第二層寫“守勢”。

(3)興:“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爲本,採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個天下爲本,採取了更爲嚴密的措施:秦從諸侯變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強大,結果卻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點撥]“攻”指依靠權謀武力,擴張土地,奪取天下,吞併六國;“守”指採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層的七字排偶句,寫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統一六國的巔峯。“興”指秦國強大起來,不能用表達措施的句子來表明,而要選擇能夠表現一個階段強大的句子。

[說明]該討論題一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中心句引發開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閱讀語段,篩選信息,學習歸納。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學生認真自讀課文,正確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識。

[板書]

3.秦過爲鑑可治國。

[設疑討論]秦的過失主要是“仁義不施”,請從課文中挑出秦“仁義不施”的語句並加以解釋,說說秦的過失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明確](1)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

(4)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5)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

(6)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國慘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已經蘊藏着導致失敗的尖銳矛盾。秦統一天下,攻守之勢轉化以後,不但不施仁義,反而變本加厲,用嚴酷的刑罰奴役百姓,迅速導致大規模起義,致使帝王之業土崩瓦解。這一史實充分顯示出民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賈誼採用鋪張渲染的手法言秦之過,是借秦作鑑,猛敲警鐘,勸諫西漢統治者施仁政。

[點撥]“仁義不施”,換種說法是“施行暴政”,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現,在固守天下中表現得尤爲厲害。主要體現在治國措施中。

[說明]將“仁義不施”這一抽象道理具體化,訓練了學生篩選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維深刻性訓練、鑑賞評價訓練、語言訓練都得到落實。

[板書]

[總評]文言文教學要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減肥消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積極思維,學會自讀。本設計突破“字字落實,串講課文”的傳統教法,從標題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點語段,在論證方法、論據材料和寫作主旨三方面設置討論題,注意“意”“言”結合,創設啓發思考、指導讀書的情景,讓學生在讀書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詞,培養自讀能力,爲本單元其他課文的講讀或自讀提供了一個教學思路。

高一語文《過秦論》原文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爲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爲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殽函爲官;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爲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裏?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裏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裏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樑;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樑,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爲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爲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爲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爲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爲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爲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裏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爲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裏?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爲什麼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爲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後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後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訓練,瞭解開頭的重要性。

2、學會方法,會在作文中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評價歸納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作文開頭材料

教學設想: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取較好的作文,印發給大家,上課時討論探究,從中總結作文開頭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簡析上次作文寫作情況,由此引出作文開頭的重要性。)人常說: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設立一個好的開頭,不僅寫起來順手,而且還可使全篇文章生輝,同時它還有“先人爲主”的功效,能給閱卷老師一個很好的印象。

2、作文開頭的要求:a、要向主題靠攏b、要短小精悍c、要有文采

3、自主學習

請從下面的作文開頭中選2至4個你比較欣賞的進行評析(如好在哪裏,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鑑等)

1、或許,你還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澀的;或許,你還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鹹苦的,或許,你還不知道山的那邊是海;又或許,你還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藍天……但我可以告訴你:嘗試——通羅馬路。(《嘗試——通羅馬路》)

2、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個過客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故事

——題記

魯迅散文詩《過客》中的過客不知從何而來,過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當他路過山坡時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一座座的墳墓,而小女孩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朵朵盛開的野百合。最終過客看到的是墳墓抑或是野百合,我們無從知曉。魯迅筆下的過客戛然而止,其實文章的字裏行間都在告訴我們過客看到的景象是陰人而異的。(《過客》)

3、試試看,不是像企鵝那樣靜靜地站在海邊,翹首企盼機會的來臨,而是如蒼鷹一般不停的翻飛盤旋,執着地追求。試試看,不是面對峯迴路轉、雜草叢生的前途枉自嗟嘆,而是披荊斬棘,舉步探索。試試看,不是拘泥於命運的禁錮,聽憑命運的擺佈,而是奮力敲擊其神祕的門扉,使之洞開一個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生活需要主見》)

4、人生何處沒有風景,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戰鬥。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氣和信心,照樣能把風景般的笑臉印進時光的底片中。(《心態與境遇》)

5、雖然你現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爲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相信自己只要鍥而不捨,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隻雛鷹,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遠,躍幾個跟斗之後,終會佔有藍天。(《相信自己》)

6、繁忙的人生中,快樂不少,痛苦不多。心態平了,道路自然平。雖然《瀟灑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瀟灑走一回呢?(《瀟灑走一回》)

7、驚歎雲蒸霞蔚的山峯,卻害怕荊劃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這隻能使人渾渾噩噩,碌碌無爲。須知“無限風光在險峯”,時代需要的是憑藉自信這架雲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雲梯》)

8、風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別人的意見,大部分羣體的意見,我們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

9、“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莎士比亞

——題記(《你還在被他人左右》)

10、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燈盞。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什麼?我更需要的是那顆勇敢跨越、敢於嘗試的心。(《勇於嘗試》)

小組討論

交流精講

總結學生習作的優缺點,提供方法指導。

優點及方法:⑴⑸⑽鋪排文氣,排比點題。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鮮

⑶正反對比,辯證說理

⑷開門見山,點穿話題

⑹引用入題,準確得體

⑺描寫開頭,烘托渲染

⑻比興開頭,營造氛圍

⑼引用名言,凸現文采

存在問題: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複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

b、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

c、與主題不符,不知所云。

6、當堂檢測

此時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請以“春天的足跡”爲話題寫幾段作文開頭。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於歷史人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圈點勾畫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看完影片之後大家覺得過不過癮,老師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都目不轉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當地認真啊!這部影片叫《鴻門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段影片講述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對,講的就是楚漢爭雄時劉邦與項羽的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剛纔已經注意到電影中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了,那麼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和劉邦又是什麼樣的?今天咱們就一起學習課文《鴻門宴》。【板書標題】

(二)學習新課

分析項羽形象

1、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徵。【板書:項羽】

明確:

(1)政治上幼稚: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板書:政治上無知】

(2)自大輕敵: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板書:自大輕敵】

(3)不善用人。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板書:不善用人】

2、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並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評價語。

陳平:項王爲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之後,對項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讀

分析寫人手法。

1、《鴻門宴》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評價爲“無韻之離騷”,說明它在文學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瞭解項羽的人物形象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又是如何塑造項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生默讀全文,自主思考,之後進行小組討論。

明確:

(1)抓住典型細節對人物進行刻畫,如曹無傷告密後,項羽的表現是“大怒”,表現了項羽的暴躁易怒。

(2)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尖銳的衝突中,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聯繫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思考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有何好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

明確: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人物的個性特徵表現得最爲鮮明。面對美味佳餚時,大家的表現是一致的,但在面對危險時,則表現迥異。有人驚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靜;有人損人利己,有人捨己爲人。可見,在矛盾衝突面前,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四)鞏固提高

學完了本篇課文,相信大家對項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爲深刻理解,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後敗給了劉邦,那麼同學們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情況又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老師想請同學以項羽失敗的原因爲主題進行一個辯論,看看項羽究竟是因爲放走劉邦導致了自己失敗,還是因爲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了失敗?

正方觀點:是因爲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和項羽匹敵的人,殺掉劉邦,項羽便可一統天下。

反方觀點: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難以戰勝其他各路豪強,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

(五)小結作業

本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鴻門宴》這篇課文,認識了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大家對項羽最後爲何敗於劉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課下請同學們繼續分析劉邦、樊噲的性格特徵。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鬥。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複雜變化的內心活動,悽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在全詩中處處隱伏着鮮明的對比。教學中要除了要分析詩的內容和手法外,還要帶領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

【目標設計】:

1.對唐代邊塞詩歌有初步的瞭解

2.體會和思考本詩所表達的複雜情感和使用的手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齊背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師問:在這首詩裏,作者主要表達了自己什麼樣的情感?

生答: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心願。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高適的《燕歌行》,來看看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二、瞭解邊塞詩及邊塞詩人,簡介作者及背景:

課件展示,學生齊讀或提問個讀,結合課下注釋並提醒撿重點學生記在書上。

三、朗讀本詩並理清結構:

找學生回答,課件明確答案: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着力烘托氣氛;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其原因;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第四層四句寫死鬥,突出壯志豪情。

四、文本探究:

師問:唐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請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詩句。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並找出相關詩句。

學生回答,並解釋,老師帶領分析。

課件展示:

1、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對比。戰士在前線流血犧牲,將帥卻安居營帳,流連聲色——苦樂不均,死生迥異。暗示了必敗的原因——從內部瓦解了戰鬥力。(憤慨)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3、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2、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爲“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後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孃家抑鬱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爲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複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鬥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於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於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於父親爲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矇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於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後,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爲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後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悽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爲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於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於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於自己的事業,最後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後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麼做?

5.探究:是什麼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複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爲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採取“不抵抗政策”。家對於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捨,所以他最終“順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僞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爲,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衝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對於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後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着隔膜,懷着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爲一種社會思潮吸引着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着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裏。然而,隨着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後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醜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後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於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爲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爲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課程基本信息

課例編號

學科

語文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學期

課題

《芣苢》《插秧歌》——迴響在歷史中的勞動之歌

教科書

教學人員

姓名

單位

授課教師

指導教師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誦讀詩歌,結合詩句展開合理想象,還原詩中熱烈的勞動場面。

品讀詩歌,體味情感,感受勞動者的辛苦與快樂,思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教學重點:

還原是詩歌中的勞動場面

教學難點:

感受勞動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

1分鐘

導入

教師說導入語,學生聽講並思考。

1.回扣上節課問題:編者爲什麼要在這個單元安排2首古詩?爲什麼是這兩首古詩?

2.回顧學過的關於勞動的詩歌:《歸園田居》《憫農》等。

《歸園田居》:描摹出詩人的勞作之趣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憫農》:告訴我們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過艱辛勞動得來……

提出問題:在內容上,《芣苢》《插秧歌》與這兩首詩有何不同?

12分鐘

環節一

《芣苢》:勞動的歡歌

核心任務:自讀《芣苢》,描繪閱讀後你眼前浮現出的畫面(200字左右)

學生障礙點:全詩一共只有48個字,還有很多重複的字句。要怎麼寫出200個字的畫面來?

難點突破:

(一)品味動詞,還原場面

任務:閱讀詩歌,結合註釋,發揮想象,填寫表格

問題1:閱讀詩歌,結合註釋,理解六個字的含義。

明確:採、有、掇、捋、袺、襭等六個字,其實是六個動詞,

表示六個動作。

採:採摘

有:取得,獲得。

掇:拾取,摘取。

捋:從莖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東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

問題2:品味動詞,思考六個動詞聯用,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學生障礙:概括畫面,而非描繪畫面。其深層原因是學生不理解動詞的內涵,從而進行合理的想象,還原出詩歌的畫面。

方法點撥:藉助字形字源,品味動詞含義,展開聯想想象

參考名家譯文,還原勞作場景,描繪詩中圖景

明確:看似簡單六個字,就把女子們發現芣苢,採摘芣苢,再到滿載而歸的過程生動地描繪出來了。

(二)吟詠詩韻,體會情感

任務:體會勞動婦女採集芣苢、歌唱《芣苢》時的心情。

方法點撥:對比閱讀《芣苢》與《彈歌》,體會兩首歌不同節奏背後的情感差異。

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體會重章疊句背後的畫面與情感。

明確:

《吳越春秋·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四句,八個字,描繪了我國遠古勞動人民的'狩獵場面。他們砍竹,接竹,製作彈弓捕獵禽獸,通過緊張的勞動獲取食物。我們在讀的時候,感受到一種緊張的節奏。想必,他們在歌唱時,心裏也對獵物充滿了急切的渴望。

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複中,節奏放緩了,畫面裏的人也放慢腳步。《芣苢》重章疊句,在不斷重疊、不斷迴環的歌聲中,感受到勞動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羣歌互答”(方玉潤《詩經原始》)的快樂。

學生活動:修改預習作業

10分鐘

環節二

勞動者的頌歌:《插秧歌》

核心任務:選擇《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給他(她)寫一段心靈獨白。

難點突破:

(一)寫作基礎:對詩歌內容的整體把握

問題1:和《芣苢》相比,《插秧歌》裏的勞動有具有什麼特點 請結合詩句談一談。

知識補充:插秧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勞作

緊張的氣氛

專注的勞動者

提示關注要點:關注動作,還原畫面

關注比喻,感受氣氛

關注語言,揣摩心理

關注細節,體會精神

(二)寫作難點:依據詩句,結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

問題2:一段的心靈獨白,需要兼顧哪些要素?

要點:符合人物身份

契合人物性格

關注特定情境

舉例:以“農夫”形象爲例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作爲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齊勞作,會是什麼感受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農夫自己會不會產生自己是戰士的想法?)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是什麼支撐他不顧辛勞:不沒吃早飯,也顧不上休息呢)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田夫爲什麼會答非所問呢?在問題與回答中間,田夫在心裏想什麼呢?)

明確:勞作是辛苦的,緊張的。所以本詩時楊萬里寫給農民的頌歌:歌頌他們辛勞中的秩序井然,頂風冒雨中的熱火朝天,讚歌頌他們吃苦耐勞,廢寢忘食,投入忘我。但這些,在勞動者這裏,其實是一種自覺。

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承擔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

發自內心的熱愛——農人對待莊稼,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

一種根植於骨子裏的習慣——春種,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爲了潛意識。

1.總結

勞動何以成歌成詩

回答問題:

編者爲什麼要在這個單元安排2首古詩?

明確:展示古代勞動者的風采,與其他寫勞動者的詩歌相比,還原了勞動最本真的滋味。

爲什麼是這兩首古詩?

《芣苢》,使我們在遠處欣賞勞動婦女們忙碌歡樂的勞動畫面;

《插秧歌》,讓我們走近勞動者,體味他們的感情,感受他們的辛苦與快樂,思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2.思想總結:

“勞動何以成詩”

勞動,辛苦繁忙,勞動者們卻甘之樂之,在辛苦中收穫快樂,也就生出了美感。

3.拓展閱讀:

朗讀關於勞動的詩,體會勞動中的快樂和美麗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

鄉村四月(宋·翁卷)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裏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歌的出處,看看這句話背後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講解文言詞語。

明確:

古今異義:

浩浩呼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的意思。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3)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爲伴侶、以……爲朋友。

一詞多義:

望:①七月既望:農曆的十六日,名詞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動詞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聲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

(三)深入研讀

1、同桌交流,說說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作者與友人出遊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爲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3、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

明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寫了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的暢遊赤壁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鞏固提高

結合課文談談你有怎樣的啓示?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講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現代小散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主要圍繞課文內容進行鑑賞,針對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文言詞語的問題,接着通過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而瞭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最終要能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啓發。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教學重點:

從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瞭解人物的性格。

教學難點:

準確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點。

教具與器材: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課前佈置學生寫寫“你之黛玉”)

三、問題導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紅樓夢之黛玉。

1、黛玉之外貌與黛玉之美

找出文本中他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並作分析。

2、黛玉之性格

文本中“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請從課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並作分析說明。

3、黛玉之命運(啓示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眼中的黛玉

2、網友眼中的`黛玉

3、專家眼中的黛玉

五、課堂小結

老師眼中的黛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王國維“境界”的內涵及其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運用“境界(意境)”來分析古代詩文(部分文學作品)的能力。

[設計意圖]王國維是“境界說”的首倡者,也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在古詩文閱讀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境界”的內涵,並能以此來分析古代詩文,形成一定的鑑賞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並非只對於古詩文適用,許多文學作品,包括現代文也可以用此來進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養與生活、文學創作的關係;理解讀者修養與作品解讀之間的關係,增強提高個人修養重要意義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細讀文本,個人認爲可以將選文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說”的主體部分,即1—6則;另一部分可以歸結爲“作者、讀者與生活,與作品、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即7—10則。這樣解讀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學創作與作品賞析的基本規律,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學重、難點:

領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三、教學方法:

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

[設計說明]本課是文藝理論的作品,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同時,本文是從原文不同位置篩選出來組合而成的,儘管內在的邏輯脈絡尚清晰,但對於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的跳躍性,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所以本課選擇“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來選用、調節教學方法,如果學生理解有難度便由老師更多地講授。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境界”

問題1:選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麼?

[設計意圖及啓發引導過程]圍繞全文的一箇中心概念是“境界”。這個問題並不難,學生通讀全文後基本都可以得出結論。雖難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論述的中心,仍然需讓學生加以明確。

問題2:境界有什麼作用?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個問題在第一則,設置此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從文中篩選信息,同時也加深對“境界”的理解。

問題3: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選文中,作者對境界分爲三個層次:包括“寫境與造境”、“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和“景境與情境”。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更大範圍地去篩選與概括,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與概括能力”。

(二)什麼是“造境”和“寫境”

問題:用自己的話簡潔地描述什麼是“造境”,什麼是“寫境”,並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二則設問,主要目的是有兩個,一是培養學生理解後的轉述能力,第二是培養理解後的應用能力。此問難度比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與“寫實”兩詞的理解,根據註解實則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然後抓住展開論述部分的“合乎自然”與“臨於理想”兩個短語。顯然前者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貼近自然”,後者“貼近自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可以提問學生,按此意思進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強求一律。“造境”表述爲“按主觀理想虛構而成”,“寫境”表述爲“按客觀自然描寫而成”。

至於“舉例說明”可以從自己學過的詩詞或文章中選擇,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經學過的詩文,有助學生根據理解進行辨別、判斷。

(三)什麼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問題1:結合作者所舉之例,談談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理解。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三則設問,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

引導理解的第一步要從上一則“寫境”與“造境”引申過來,二者有相同之處。

第二步要從原文所舉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淚眼問花花不語”與“悠然見南山”的比較切入。可以再細分出一些更具體的問題。如“兩句都有一個可以‘問’,可以‘見’的我,爲什麼說是‘無我’呢?”“‘問’與‘見’的時候作者所帶的感情有什麼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過所舉之例,結合原文的引申論述引導學生理解。抓住“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兩句的比較。通過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別。“淚眼”有一個可以“流淚之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爲“有我”;“見南山”雖有個可“問”之我,可是這個“我”並沒有帶任何主觀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來觀物”,是“以物觀物”故爲“無我”。

最後引導學生對二者用文字進行表述。“無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帶着強烈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並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問題2:按作者看來,兩者之間的核心區別點在哪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爲上一問的備選問題。二者的區別點是“心與物的關係遠近”。

問題3:理清3、4則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層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也是備選問題,在第1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可以用此問題先引導學生理清脈絡層次幫助理解。3、4則是合起來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大概從三個層次進行論述。

⑴“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句爲觀點。

⑵“淚眼……”後爲引用論證。

⑶“有我之境,以我觀物……何者爲物”與第4則從“觀物方式”和“心境不同”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二者的區別。

⑷“古人爲詞……能自樹立耳”從“創作的難易之別”的角度進行區別。這是細節處的層次脈絡,對於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應大有益處。

問題4:作者對兩者有何看法?你個人認爲呢?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上一問的第⑷層,設置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透過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觀點傾向的能力。從文本本身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向於“無我之境”,通過“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可以感受得到。當然對此問題的看法可以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5:“於靜中得之”與“於由動之靜時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區別?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第4則設問,個人認爲這是本文最難的一個點——這是課後才發現的。所謂的“於靜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寧思息慮,離情絕欲,以散淡靜謐的心境(甚至是無心)來看待外物”;而“於動之靜時得之”意思是“在強烈的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寫”。另外,這對於學生寫作有些幫助。當情感發生的時候(心念的動),我們往往爲情所牽,沉浸在情感之中而無法自拔。而當情感過去了以後,我們也順其自然,沒有及時去“觀照”,去“體驗”。要寫好作文,及時地“反觀自身的起心動念”是必須的。

問題6:能不能從所學過的詩文中選擇一些片段或語句作爲兩者的例證。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爲上一問的延續。學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以後舉例並不難。

(四)理解作者修養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

問題1:境界在哪裏——在景物裏,在作品裏,在作者的心裏,在讀者的心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課時,主要解決“境界”的問題。這是一個過渡性問題,目的在於從前半部分的“境界”過渡到後面的“作者、讀者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至於“境界到底在哪裏”恐怕不能一概而論,既在於作者創作時的“景、情與心境”,也在於讀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轉化的“景與情與心境”。此問題引導學生加以討論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答案。

問題2:在作者看來,決定作品的境界是什麼?從文中找出具體論述的'句子。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8則和第9則,至於第7則暫時不講,留待後面解決。第8則作者所舉的“東坡詞”與“稼軒詞”主要目的在於說明作者“內在胸襟、氣度”對於詩詞創作的作用。第9則側重論述“人格真切”對於詩詞境界的重要意義。這通過“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問題3:王國維認爲創作者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才能提升個人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爲上兩個問題的總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備“內在的胸襟、氣度”。

問題4:你同意作者關於“東坡詞曠”和“稼軒詞豪”的說法嗎,請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說它難倒不在於理解,更多的是體會。如何是“曠”,如何是“豪”對於學生來說,體會起來有難度。這裏選擇蘇軾的《定風波》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兩首比較典型的、有利於解決此問題的詞來讓學生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體會暢所欲言。

問題5:作者認爲應該如何提升個人境界?方法是什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10則,談詩人修養與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談的實際是藝術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寫作過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寫作的對象,又不能完全受寫作對象的限制。這裏可以舉學生已經學過的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作爲說明。

問題6:如何理解“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這對於提升寫作水平有什麼啓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是上一問題的備選問題,可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理解暢所欲言。

問題7:作者認爲提升個人境界有什麼樣的過程?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7則設問。個人認爲如果把後面幾則的順序稍作調整可能更便於講解,也更便於學生理解。調整以後的思路是:先講作者個人的修養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氣度;再講修養的方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後說個人修養形成的過程,即“三個階段”。

(五)總結全文

問題1:總結幾則選文的層次脈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在於對全文進行總結。“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是一般閱讀教學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問題2:學習了這篇文章,作爲讀者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文中雖未對讀者提出明確的要求,但創作過程與閱讀過程實則一體而兩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徑是按作者的修養的要求提高個人修養。此問題要引導學生明白,提高個人修養是讀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唯一途徑。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自選一篇學過的詩詞或文章,從“境界”的角度寫一篇賞析文章,字數不少於300字。

[設計說明]作業在於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鞏固、拓展,並儘可能以此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本課主要學習王國維“境界”思想,但是隻是理解此一觀點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過學習與適當訓練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爲了降低難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所學過的最爲喜歡、最拿手的一首詩來分析。目的在於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設計思路】

本堂課定位爲朗讀課型。本文的教學對象爲高二學生。高一階段學生通過必修課本的學習,對詩歌意象、意境及詩歌情感等知識有了全方位的接觸,高二階段學習這本《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如果還是給學生教授這些知識完全是抹殺語文的樂趣並且剝奪了學生知識建構和運用的權力。基於這樣的學情,筆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單元欣賞指導,帶領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境及詩情,以朗讀貫徹整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快樂,養成愛讀詩的良好習慣;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說,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得到讀懂詩的喜悅。

【教學目標】

1.學習“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朗讀技巧。

2.在朗讀《燕歌行》中體會詩人的複雜情感。

3.體會本詩雄渾豪放、慷慨悲涼的風格,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通過分析《燕歌行》,學會欣賞其他邊塞詩作。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小組討論―遷移拓展。

【課堂實錄】

一、朗讀《燕歌行》,初步感知詩歌的情和境

1.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請同學們翻開課本39頁,大家昨天已經預習過了,今天我們重點讀第三段的內容,“中國上古時期的詩歌作品”起(學生齊讀)(教師其間跟讀,遇到重點內容時重讀,讓學生提高注意力)

過渡語:也就是說我們朗讀詩歌要按照“節拍”來讀――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2.請同學們根據這個要求,翻到53頁,自己讀一讀高適的《燕歌行》,注意要讀出什麼(生答:節拍)(學生在下面自己讀,參與度很高,基本都按照節拍自己開口讀)

過渡:好,大家已經自主朗讀一遍了,現在請同學們推薦一位你們認爲讀得最好的同學來爲大家朗讀這首詩歌。

學生推薦班長。

3.學生代表朗讀《燕歌行》(一位女班長,聲音洪亮,節奏非常鮮明,有些地方還作了特別的聲音處理,“死節從來豈顧勳”以反問的語氣來讀)

學生鼓掌,教師評價:我們的.班長朗讀得不錯,聲音洪亮,節拍鮮明,具有音樂美;甚至第一次讀這首詩就知道“死節從來豈顧勳”需要用反問語氣。但是還不夠美,爲什麼呀(學生答:情感)。

4.對,還要有情緒的變化,才能讀出情韻美,如何讀出來呢?請同學們翻到40頁讀第一段及第三段(生齊讀,教師跟讀,遇到“讀出作品特殊的詩境和詩情來”拉高聲音)

5.教師示範讀

學生鼓掌,教師表示感謝。評價:老師覺得自己有許多地方讀得不夠好,比如“徵人薊北空回首”,那種白費的、一切都是枉然的傷感詩境沒讀出,應該要“徵人薊北空回首”(學生幫助讀)。

6.接下來,還請同學們一起朗讀《燕歌行》,接着老師的朗讀將《燕歌行》讀圓滿了。我起個頭“燕歌行高適起”。

學生讀,教師在某些需要延長或重讀或表達特別語氣的字上跟讀,(有了前面教師示範之後,學生讀得抑揚頓挫,聲情並茂,讀到“應啼別離後”還會用顫音)。

評價:讀得真不錯,但是老師覺得這最後一句詩還得再讀一遍,“君不見”要慢點,體現那種“你是不知道呀”這種質問語氣,“征戰苦”更要讀慢點,這種苦是道不盡的。好,這一句再來一次(生讀)。

生:讀快了很乾脆,(引導:說明戰士出征辭家也)很乾脆,咋,我們讀長了就有一種依依不捨、十里相送的感覺。

二、這首邊塞詩情韻豐富,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詩,說說你的理解,試一試讀出情韻美

請大家開始自己思考或者小組討論一起分享。(小組討論5~6分鐘,教師走下去了解討論情況,肯定學生的發現,鼓勵未參與討論的同學動手發現)

課堂上總共5位同學發言,A同學:我喜歡“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句。“戰士軍前半死生”這句寫出了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拼搏精神。“美人帳下猶歌舞”整天看美女跳舞寫出了將軍的腐敗,並且與前面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教師引導:這種鮮明的對比中包含了詩人什麼情感呢?)

生:詩人極爲不滿。

師:嗯,有道理,詩人對軍營中這種將帥戰士之間的苦樂不均是極爲憤懣不滿的,好,那我們在讀的時候這種對比就要體現出來,“半死生”慢,“美人”要重讀。

現在請你將你剛剛感受的詩境和詩情在聲音中傳達出來,請。

生讀,學生鼓掌。(嗯,“猶歌舞”讀得特別有韻味,我跟你一起讀一遍,教師帶着學生讀,將“半死生”讀慢,“美人”重讀,猶歌舞用憤懣的語氣。)

鼓勵發言:還有哪位同學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歡的詩句?

B同學:我喜歡“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這裏的環境描寫特別的蕭條,不管是什麼季節的(教師引導:窮秋塞草腓,說明是什麼季節呢?)邊塞秋天的蕭條景色,體現了一種淒涼的氣氛,戰士軍前半死生還和前面相呼應。(哦,還和前面的“孤城落日鬥兵稀”相呼應,詩人對這種環境下的戰士表達了)詩人對戰士有一種憐惜之情。

(引導:蕭條的景色渲染烘托了這種淒涼氣氛,詩人對在如此的艱苦環境中戰鬥的戰士包含了同情,對“鬥兵稀”的戰爭形勢更是無盡的悲傷。因此,讀的時候要慢,越來越少地感覺)

好,請你將剛剛感受到的用聲音傳達出來與大家分享,請。

生讀(讀得不錯,特別是“鬥兵稀”讀得特別好)

C同學:我喜歡“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這句描寫戰士們行軍途中的情形,表現出戰士們氣勢雄壯義無反顧奔赴戰場,爲國家效力,並體現出戰士們滿滿的信心和激情。(引導:詩人對充滿信心的戰士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或者說詩人對我朝軍隊如此昂揚的鬥志有怎樣的情感?)

詩人對出征的戰士也是飽含信心的,對出征的戰士們有滿滿的讚揚。

師:好,現在請你將這種戰士的昂揚鬥志和詩人的讚揚表達出來,請。(生讀)

三、課外拓展

現在請同學們一起運用我們今天學的“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知識,學習陳陶的《隴西行》,首先請同學們自己朗讀,注意詩歌的音樂美,分清節奏(生自讀)。

1.現在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教師一起跟讀,遇到需重讀或延長的地方時要放大聲音,學生讀的效果特別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教師評價:非常好,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歌同學們就能讀得這樣,真是棒。

指導朗讀:在讀“誓掃”的時候要(生:重讀),“貂錦”頁下註解釋代指戰士,五千個戰士一個個地死在胡地,聯繫我們今天學的《燕歌行》應該要讀出什麼味道呢?(學生答:戰士軍前半死生)

教師引導:“孤城落日鬥兵稀”一個個越來越少,好同學們來讀這一句(生讀:壓低了聲音),而讀:“猶是春閨夢裏人”,死去的戰士已成爲枯骨卻還是妻子的夢中人。(學生答:要用顫音)

2.有同學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這首詩歌的情韻之美嗎?

F同學:詩歌前兩句讚頌戰士的愛國精神,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後兩句寫出了戰爭的殘酷,表現出作者對戰士的同情。

評價:哦,她讀出了詩人對戰士的頌揚及作者在這首詩中的反戰主題,表現出詩人對死難者及家屬的同情之情。不錯,那麼請你將你理解的表現在聲音中,爲大家朗讀這首詩歌。(生讀)

3.真好,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隴西行》(生讀,教師帶讀),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到這兒,請同學們回去回顧39頁和40頁的三段知識,回去預習杜甫的《蜀相》。下課,謝謝同學們!

【教學反思】

以朗讀貫穿整個課堂,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筆者在課堂中採用跟讀、帶讀、範讀等各種方式,豐富了朗讀的形式,爲解讀文本做好充分的準備。讀完後讓學生自己說說詩歌的情韻,其實已經解決了詩歌的內容、意境及情感,根據自己的分析再讀讓他們體會到進步的快樂,營造了整個課堂的氛圍。

有待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對學生朗讀有層次指導的同時,還應該豐富評價機制,可以讓學生讀完,讓學生自己評價,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的參與度。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設計要在單元要求中大膽創新。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其基本功應該是讓學生多講多說,完善自己的課堂引導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 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 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 何爲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爲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 “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特點: 真實(本質) 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 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 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 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學生分析:一般特徵: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於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入門能力: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節跳躍、人物朦朧的詩歌;由於《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幸好詩歌篇幅短小,藉助註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學習風格:學生對於愛情的話題會有發表意見的熱情,所以本課的學習不宜教師講授,而用討論法來研究人物形象、瞭解詩歌特點。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慾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瞭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敘事的跳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瞭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情節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課文註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 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夥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的小夥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爲什麼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爲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爲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製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爲調皮,製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爲善於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後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裏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說說你的理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解讀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看視頻、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品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觀看視頻中的故事情節發展,視頻放完了,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着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

現在開始我們的新課《林黛玉進賈府》。(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①同學分享課前收集資料,介紹曹雪芹及其作品《紅樓夢》。

明確:

作者: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也有說曹頫之子)。

關於《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重要地位。《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賈史王薛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版本可分爲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後40回爲高鶚續寫。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

②初識林黛玉

暱稱:林妹妹

字:顰顰(寶玉送之)

名號:瀟湘妃子

愛好:吟詩作賦

最喜歡讀的書:《西廂記》

家世:父親林如海,爲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於黛玉十歲左右去世。

生平:從小聰明清秀,與詩書爲伴。後因父母雙亡,便常住賈府,雖爲寄人籬下的孤兒,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視功名利祿,與寶玉相知相愛。但這一愛情最終被扼殺,黛玉淚盡而死,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身世(木石前緣):前世的黛玉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仙草,寶玉是赤霞宮的神瑛侍者,每天給絳珠草灌溉,絳珠草修成人形以後,爲了償報灌溉之情,所以隨之到凡塵,上演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讀課文,結合文章標題,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明確: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母有兩個兒子賈赦、賈政,一個女兒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上節課我讓同學們課後預習了這篇小說,現在大家在課上默讀一遍課文並以語文小組爲單位相互討論。討論得出本文的`情節由七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進賈府

第二部分(2~4):拜見賈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見鳳姐

第四部分(7~11):拜見兩位舅舅,介紹寶玉

第五部分(12):陪賈母進晚餐

第六部分(13~14)寶黛初會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過梳理文章結構,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後去賈赦院,但沒見着,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後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2.大家默讀課文,分析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林黛玉?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衆人見黛玉年貌雖小,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結:衆人眼裏的林黛玉:衆人是從親友和長輩的角度關心黛玉的身體,注意到她身體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纔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

小結: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從討好賈母的角度出發,看到了她容貌標緻,氣派不凡。鳳姐是見過世面的,見多識廣。這段話出自鳳口,點明瞭黛玉的風流態度和言談舉止的不俗。

③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小結:賈寶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寶玉之眼濃墨重彩描寫黛玉,五個對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點,工筆細描,表現無與倫比的姿容、神韻和風采,繪出風流俊逸病美人圖。

(脂硯齋評點: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終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爲、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賈母一見黛玉,疼愛得不得了,“一把摟入懷中大哭”,並不計較禮節,課時待衆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還是補行了拜見的禮節。見了迎春姐妹三個,也“忙起身迎上來見禮”。

②聽到後院有笑聲,聽到“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心裏覺得那人“放誕無禮”只是不說,見了面還是“連忙起身接見”,稱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說:“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開玩笑,自己隨便不得,待明白過來,“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③連一個位子,黛玉也處處小心,無論在王夫人處,還是在賈母后院吃飯,黛玉都十分退讓。

④黛玉見了這裏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飯後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結:因母親早亡,又無兄弟姐妹扶持,儘管外祖母口口聲聲“心肝兒肉”地疼她,林黛玉卻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待人處世總謹慎多慮,禮節周到。從人物的行動和細節,也表明其教養非一般,聰明識禮。

(3)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黛玉只說:“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②賈赦沒出來見面,只是讓人回話,因爲回的是大舅舅的話,黛玉忙站起來,一一聽了,恭肅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飯,黛玉笑着推辭“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爲不可。望舅母容諒。”

小結:從黛玉剛開始回賈母“只念了《四書》”,後覺得不妥,會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第②句笑着推辭大舅母的賜飯,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3.“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爲什麼這樣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組活動。找出黛玉進賈府後語言動作的描寫,並討論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飯時;

②在王夫人那裏擇座;

③在賈母房裏吃飯的時候;

④對讀書的回答;

⑤初見賈母的時候;

⑥當賈母介紹王熙鳳的時候;

體弱多病,美麗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親去世後投奔外婆家的,雖然賈母十分疼愛,她卻總有寄人籬下之感,所以,進賈府後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去”,細心機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小說中對王熙鳳、賈寶玉的服飾極盡筆墨甚至丫鬟們也有簡單的服飾介紹,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

明確:作者用這種方式更顯她的素雅,純美,無需用外在的服飾來修飾,已經很完美了。

(五)小結作業

小結: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結束課堂。

作業: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後蒐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瞭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說,因而重心在情節發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課的教學,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從作者的動作、語言、細節描寫等描寫手法,讓學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課堂充分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儘可能地營造課堂氣氛。本節課實現了三維目標,達到了師生共建課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