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哈姆萊特》教學設計精選

高中語文《哈姆萊特》教學設計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哈姆萊特》教學設計精選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認識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⑵ 體會莎土比亞悲劇的特點。

⑶ 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能力培養目標:

⑴ 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美育滲透目標:

體味莎土比亞詩化的語言,欣賞其節奏的跌宕性和音韻的和諧性,以及體味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表達的強烈的激。

  【學法指導】

1、學習本文應從瞭解情節入手,瞭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和對兩個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主旨。

2、閱讀漢姆萊特的臺詞,理清他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於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5、人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6、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爲,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爲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7、聯繫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間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爲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8、反覆誦讀哈姆萊特的臺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⑴ 具有強烈的激。

⑵ 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難點:

⑴ 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解決辦法:

⑴ 反覆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

⑵ 可以指導學生排演節選部分,讓學生讀出其中蘊含的濃郁的詩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傑出的劇作家。教師應簡要介紹莎土比亞的創作活動,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誦讀,通過誦讀去揣摩品味劇中人物的深摯感情,讀出莎劇特有的濃郁詩情。

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等錄像資料,或是利用課餘時間排演成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體感知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喜劇),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2、莎翁悲劇的特點:

⑴ 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爲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⑵ 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⑶ 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3、全劇劇情:

《哈姆萊特》全劇是以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爲線索展開的。主要劇情是:從老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那裏,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麼,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謀殺”情節,並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裏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德找哈姆萊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藉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並在公文裏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展到這裏,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於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佔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藝術大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及其戲劇創作的特點。

3、概述節選部分緊張的故事情節,明確該劇是悲劇。

悲劇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其情節曲折多變。

“比劍”這一關鍵情節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係着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在大臣來徵詢哈姆萊特是否願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於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爲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爲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霍拉旭認爲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裏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爲已經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裏驟然緊張起來。

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於“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爲友善,但是危險並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爲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裏稍感寬慰。可是風雲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裏,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並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絃。

4、提問:本劇人物語言的動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

⑴ 動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裏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爲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後劇情的發展也產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第三回合裏,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幹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後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又如,哈姆萊特連續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後,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有些納悶,因此脫口說了一句:“你怎麼說?”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鬥志。他對克勞狄斯說:“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這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然而雷歐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終於,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⑵ 性格化:

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克勞狄斯是個慣於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話。

5、提問:如何看待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

課文裏,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爲上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克勞狄斯設下的賭局——和雷歐提斯比劍。這兩點之間有着二定的聯繫。先看天命思想。在這全劇的最後一幕裏,哈姆萊特似乎忽然變成了宿命論的信徒。他說過這些話:“……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就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註定。”“一隻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他如此強調天命,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其一,對於罪大惡極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沒有信心讓他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不殃及別的無辜的人,因爲此前他曾誤殺大臣波洛涅斯,並間接導致了奧菲莉婭之死。他覺得自己在除“惡”的時候,同時也在作惡;因此無法擺脫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歸於天意。其二,哈姆萊特接連遭到巨大的災禍的打擊,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給叔父,接着是奧菲莉婭落水身亡,他不明白這些殘酷的事情爲什麼會發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視爲上天註定。

從去英國的途中逃回來的哈姆萊特雖然意識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須儘快對克勞狄斯採取行動,可是在腦子裏充滿了天命思想的情況下,他似乎無法確定一場周密的復仇計劃,也不能很好地應對克勞狄斯設下的圈套。他對於比賽雖然有不好的預兆,但是他對生命、對世界都不覺得值得珍惜和留戀(“一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麼早早脫身而去,不是更好嗎?隨它去”),爲父親報仇的念頭也根本被拋到了一邊。所以,對於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即使他本能地意識到其中有陰謀,也不願去深究,或想辦法拒絕,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賽,也許是希望一切都儘快結束。臨死前,他對霍拉旭說:“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萊特眼裏,世界徹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顯得“冷酷”、猙獰。能和敵人同歸於盡,對他而言,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結局。

關於哈姆萊特,一般認爲,憂鬱、延宕(猶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兩大特徵。以上所講的兩點,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憂鬱、延宕性格在特殊時刻的一種表現。

6、提問:奧斯里克是一名善於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願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鬆詼諧,但並不是劇情發展所必需的,怎麼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明確:奧斯里克來徵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藉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製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裏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爲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節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戲曲裏,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哈姆萊特》教學設計之二

  【教材說明】

  背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課程部分的“閱讀與鑑賞”要求“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爲此,我們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應引導學生貼近文本,從文本出發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義。而現實是文學經典名著是歷經時間的考驗而流傳至今的,由於時間和空間的原因必然導致閱讀的難度,我們的學生面對文學經典名著時難免有一種畏懼的心理,特別是其中的長篇大作,更讓學生感覺到文本閱讀費時費精力;同時文學經典名著在流傳的過程中歷經歷代大家的解讀,因此經典的背後是極其強勢的解讀言論,這些言論對學生有着很強的震懾力。於是很多學生放棄了對文本的細緻閱讀,。而選擇了對強勢的解讀言論的認同,努力在文本與評論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這樣的閱讀既背離了文本,更遠離的學生自己的心靈,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發展的要求相違背。

問題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萊特》,這是必修(4)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和中外話劇,話劇的學習任務是把握劇中的主要矛盾衝突,品味富於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設計】

如下:

 〖教學目標〗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把握戲劇的複雜的矛盾衝突,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預習作業〗

利用“五·一”假期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了一篇關於哈姆萊特的人物評論。

  〖教學過程〗

自讀課,學生交流閱讀心得,評論哈姆萊特形象的意義,教師引導小結。

在課前檢查預習作業時,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沒有自己的體會,多是借鑑來的有關哈姆萊特性格的經典評價,如“爲了正義而復仇的王子”、“人文主義的英雄”、“思考者”、“憂鬱王子”“敏於思考而懦於行動的人”等等。這些結論顯然超越了學生可能的閱讀高度。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觀點如出一轍,沒有個性,無須交流;而當我質疑他們的觀點時,他們無法爲自己的觀點提供可靠的細節依據──這意味着:學生並沒有認真閱讀作品,只是瞭解了故事情節;學生沒有解讀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別人的言論來應付作業,而當他們看了那些經典評論後,越發喪失信心,徹底臣服於這些言論,最終造成強勢的解讀言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顛覆。

主題的確定經過思考,我認識到教師在指導高一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名著時,需要細緻地引導學生閱讀作品,親近文本,親近自己的心靈,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看待別人的解讀言論,避免閱讀個性被強勢的解讀言論所扼殺。

問題的解決認真閱讀《哈姆萊特》後,我決定修改教學設計,2007年5月11日重上這堂課,引導學生貼近文本,貼近自己來閱讀。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瞭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瞭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都可以對哈姆萊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個哈姆萊特還是哈姆萊特”,每一種理解都必須以文本爲依據。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聆聽哈姆萊特的心聲,理解哈姆萊特的行爲,感受哈姆萊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體播放關於哈姆萊特的對白片斷

(出自“上譯經典”臺詞忠實於原文,人物表現到位),學生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體會人物語言,思考問題:

片斷:哈姆萊特得知母親再婚後的獨白──

問題1、哈姆萊特在這一場變故中失去了什麼?他此時會是什麼樣心情,他不斷強調“還不到一個月”表現了什麼樣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殺”這個詞意味着什麼?

片斷:哈姆萊特見到父親亡魂後的獨白──

問題2、哈姆萊特此時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片斷:哈姆萊特裝瘋後,叔父利用莪菲利亞來試探他,孤立無援的他關於“生存還是毀滅”的思考──

問題3、哪些語句是表現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痛苦?是什麼讓他又一次思考“生存與死亡”的問題?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片斷:叔叔懺悔時他關於“殺與不殺”的思考──

問題4、哈姆萊特放棄此時復仇是因爲懦弱嗎?

片斷:哈姆萊特在母親房裏誤殺大臣波洛涅斯並指責母親的片斷──

問題5、哈姆萊特爲什麼殺波洛涅斯,他是個拖延行動的人嗎?哈姆萊特對母親是什麼感情?

片斷:比劍(高潮及結局,也是課文內容)──

問題6、哈姆萊特接受比劍可以看出他什麼樣的性格弱點?他最終與對手同歸於盡,這一結局哈姆萊特能否避免?

  三、討論交流,回答以上問題

要求:

1、換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體會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語境中理解人物的語言,從哈姆萊特的身份、地位的變化中去體會語言的涵義。

3、將思考得出的結論和你所借鑑的評論進行對比,看哪些觀點一致那些觀點不一致,爲什麼?(這個問題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明白閱讀原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閱讀理解,重要的是閱讀理解的過程,而不是結論。)

 四、將討論中形成的對哈姆萊特的評價整理成文,要求觀點清晰明確,言之有據,論據充分

  主要觀點如下:

哈姆萊特無非就是一個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運的陷阱。

哈姆萊特是個善良的人,有應付問題的心機卻無復仇的計劃,他註定要失敗。

哈姆萊特的憂鬱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點。

哈姆萊特曾經的優越決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溫室裏的花。

哈姆萊特長於思考,但絕非懦弱。

哈姆萊特是一介書生,絕非英雄。

哈姆萊特是一個迷信命運的人,這讓他難有作爲。

【教學反思】

經過對戲劇的鑑賞,對語言的品味以及交流討論,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對人物性格的評價,或許有些失之偏頗甚至膚淺,但在闡述的過程中大都理直氣壯且言之有據。由於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同,個性有別,對人物性格的分析的深度和褒貶也就不同,寫出來的文章不再是千文一面,而是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學生的個性,擺脫了強勢的解讀言論對他們個性的顛覆。但由於課堂上老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難免會帶出自己的閱讀體會來,所以還不可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獨立閱讀。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對經典名著的導讀採取放羊式的做法,讓學生自己閱讀並參照文學評論來理解作品也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高一的學生,更需要具體實在的引導,在學生通讀作品,瞭解情節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思考題等方法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精華部分尤其是精彩細節進行細讀鑑賞,有利於學生貼近文本感受體會。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感受,鼓勵學生以自己的經驗來理解人物,有利於培養學生解讀經典的自信。哪怕學生的理解並不深刻或全面,但學生只有擁有了自我,理解能力纔有成長的空間,這樣我們纔有可能實現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培養其個性化閱讀的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