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8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爲什麼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三、教學過程

(一)明確教學目的。

(二)導入新課。

今天尊師重道的傳統和謙虛好學的學風已經得到了發揚,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韓愈的《師說》一文。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明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 或不焉 經傳 從師

讀書 不能 傳道 從容

聃 蟠 萇弘

冉 潘 無長無少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③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爲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 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 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 以……爲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爲“他”,“以”譯爲“靠”。全句譯爲:“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爲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係的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爲“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係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爲“……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爲:“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裏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爲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繫的?

第1段正面闡明瞭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衆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

四個“聖”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聖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聖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於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爲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並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並請學生填寫課後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係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幹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爲“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課文總結

《師說》真不愧爲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師”“重道”的觀點(“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現代社會仍有借鑑意義。除此之外,我們學習本文後,還應樹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氣,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

四、佈置作業

1.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三篇小說。小說是通過設置環境、安排情節、塑造人物來表現主題的一種文學樣式。根據以往關於小說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說的環境分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還在前後安排了序幕和尾聲;小說的人物分爲三類,即主題人物、陪襯人物和線索人物。在環境、情節、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環境和情節都是根據人物塑造這個核心來設置安排的。

那麼小說是如何來塑造人物的呢?這節課,我們試圖通過學習這個單元的《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三篇小說來品賞小說人物,學習並掌握人物描寫的有關手法。

二、品賞林黛玉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先來共同研究《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進賈府》中的關鍵人物,那麼,對於這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如何來刻畫描寫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寫

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黛玉從此便要開始她在賈府的新生活了,這時的黛玉的心裏都想了些什麼呢?是歡呼雀躍,是充滿期待,還是其它的什麼心理?請同學們用小說中的原話來回答。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多媒體打出)

黛玉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麼會這麼謹小慎微呢?

本文開篇的這段對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寫,十分清晰地呈現出了林黛玉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讓讀者一下子就明瞭了黛玉敏感、謹慎、自尊的性格特徵。由此可見,好的心理描寫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間接的心理描寫

人物的內心世界除了通過直陳的方式表現之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間接地表現。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我們稱之爲“間接的'心理描寫”。(媒體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寫手法:直陳、間接(語言、行動)”)

那麼,林黛玉進賈府後的哪些語言、動作和行爲具體表現了她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

請各小組派代表說說本組找到的相關描寫。(點一二小組即可)

3、外貌特徵

那麼,這樣一個“細緻縝密、聰慧機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呢?請同學們把小說中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來。

請同學們齊讀這些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從這些外貌描寫我們能看出林黛玉這個人物到底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體弱多病;眉目含情、聰慧機敏、多愁善感。(多媒體打出)

同學們,這些有關林黛玉外貌的描寫,是作者直接呈現給我們的嗎?

——顯然不是,這些描寫都是通過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來完成的。這種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人物的手法屬於“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這裏,順便說明一下,對人物進行側面描寫,除了藉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之外,還可以藉助人物來襯托、藉助環境來烘托。(媒體打出“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人物襯托、環境烘托”)

作者藉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林黛玉的外貌有什麼好處呢?

三、品賞祥林嫂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再來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這一人物。

1、外貌特徵

《林黛玉進賈府》主要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林黛玉的外貌特徵和氣質風度,那麼,《祝福》的作者是怎樣來描繪祥林嫂的外貌特徵的?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把小說中集中描寫祥林嫂肖像的三處地方找出來。(學生齊讀)

請問,祥林嫂的外貌特徵也是主要藉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表現出來的嗎?

2、心理變化

從這三處描寫中,我們看到祥林嫂的外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請小組討論:祥林嫂外貌的變化折射出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再討論:爲什麼祥林嫂的心理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爲什麼不被允許參加祭祀就讓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3、小結:由此看來,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呈現祥林嫂的內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歷程。祥林嫂的心理變化是通過她的外貌變化間接表現出來的。這些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讓這個悲劇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更具有感染力、衝擊力和震撼力。(多媒體打出)

四、總結(2分鐘)

通過我們對林黛玉和祥林嫂兩個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的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對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寫還是和側面的外貌描寫,無論是直接的心理描寫還是間接的心理描寫,都是小說描寫人物、塑造人物極爲有效的藝術手法。這也是我們學習本單元的三篇小說所要達成的目標。(多媒體打出)

五、賞析老人的形象(25分鐘)

1、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剛剛所學到的賞析人物的方法,自讀《老人與海》,分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所有的學習任務。15分鐘後各小組派代表彙報“導學案·合作探究”第1題和第2題的結果。(15-20分鐘)(多媒體打出)

2、(學生彙報後多媒體打出參考答案)

第1題:老人在與鯊魚搏鬥的每一個回合中都有內心獨白,這些內心獨白有些是有聲的,有些是無聲的,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自己讀一讀,小組討論:這些內心獨白反映了老人怎樣的心理?你認爲他的哪一句內心獨白最能代表他的這種心理?

——老人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戰勝了絕望,他要和鯊魚鬥到底、鬥到死。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第2題: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樣的精神?老人在你心裏是怎樣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輸的精神。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卻自強自信、敢於挑戰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3、延展:你能根據你心裏的老人形象描繪出老人的外貌特徵嗎?(5分鐘)(多媒體打出)

4、小結:通過合作探究,我們發現《老人與海》這篇小說主要是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進行搏鬥的過程中的心理進行大量的描寫,來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形象的。(多媒體打出)

六、單元教學總結(7分鐘)

其實,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正面描寫,也可以是側面描寫。那正面描寫的手法有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外貌描寫;側面描寫的手法有通過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來描寫的、有通過人物來襯托的、也有通過環境來烘托的。

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習的三篇小說在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上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希望同學們將我們在這一單元的三篇小說中所學到的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運用到以後的記敘類文章的寫作中去。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

2.感悟作者珍愛生命、自我救贖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學習《我與地壇》學生需要從中理解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地壇給我的生存啓發。高一的學生在認知上,對情感的理解、語言的運用和精確表達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能夠體會生命的涵義。

教學重點:

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啓示

教學難點:

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

教學過程:

一.預習環節:

1、識作者輪椅上的文壇硬漢史鐵生(1951—2010),當代作家。北京人,1969年赴陝西延安插隊,後因病轉回北京,後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發腦溢血逝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是一位對生命特別有感悟的作家,他的創作比較突出地表現出對殘疾人命運的關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代表作有《我與地壇》《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中《我與地壇》《務虛筆記》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對強者而言,磨難也能成爲禮物)

2、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歲時忽然失去了雙腿,我們能充分理解他的極端痛苦的內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地壇的樹蔭和夕陽籠罩着史鐵生絕望的身影,他在這裏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靜想苦思,想關於死的事,想了好幾年。在地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境界中,作者獲得了對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從而走出了殘疾自傷的陰影。(實際上,他比所有擁有雙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3、補充材料

①地壇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佔地37.4公頃。公園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公園有方澤壇、皇祇室、牌樓、齋宮等著名旅遊景點。1984年被評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百度百科)(很多人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

②史鐵生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着,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着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③史鐵生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要麼在惡夢中醒來,要麼在美夢中睡去。

※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後,黑夜要你用另一種眼睛看這個世界。※不應該因爲現實的不滿意,就遷怒於那亙古的夢想,說它本來沒有。※對於心靈來說,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

四、基礎知識梳理

1.記字音坍圮()熨帖()宿命()蟬蛻()窸福ǎ┴ü挪槐?()雋永()倔強()嘈雜()假期()玉砌雕欄()獨處()捋着()焦灼()荒蕪()剝蝕()

2.識字形tuí牆()kè守()教huì()cù然()

3.積成語.

亙古不變意思是從古到今,沒有變化。

堅忍不拔形容信念堅定,意志頑強,不可動搖。歷盡滄桑歷,經歷;滄桑:滄海桑田,指變化很大。形容飽經憂患,經歷了許多變故。聲名狼藉形容人的名聲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狼藉(jí):亂七八糟。失魂落魄形容極度驚慌、心神不寧的樣子。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環境。臨:到、來。

二.課堂研讀教材:

學習活動一:讀文本,探究地壇給予“我”的人生啓示(學生讀文,交流,分享)

1.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那麼在作者筆下,地壇具有怎樣的特點?

2.“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3.“我”與地壇有哪些相似之處?

4.地壇給了“我”怎樣的人生啓示?(重點品味景物描寫)第一處景物描寫“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幾個動詞中暗含了對比,400多年前的地壇和400多年後的地壇對比,20歲之前的“我”和20歲之後的“我”對比。不用常規句式(如“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剝蝕了”)表達,卻把這些動詞提前,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句子結構一致。突出了園子的“荒蕪”和“我”的殘廢。地壇荒蕪冷落被人遺棄,“我”雙腿殘廢被社會拋棄,二者有着相同的命運,有着“宿命”的味道,這是“緣分”。地壇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也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第二處景物描寫抓住: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園子裏處處、時時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動,那些卑微、弱小卻生活得精彩的生命向史鐵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種權利,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園子荒蕪單並不衰敗”這一句對園子的概括實則包含了他對生命的理解:人雖殘廢卻不應該頹廢。應該說作者此時聽到了生命的召喚,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氣。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只是這一信念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園中的那些小生命可以告訴我們作者歷經了怎樣的苦痛與掙扎。“猛然間想透了什麼”的螞蟻,應該是作者在某一瞬間悟出了什麼吧,“寂寞如一間空屋”的蟬蛻,也許是覺得自己和這蟬蛻一樣空空如也!也許是新生的獲得也必須像蟬一樣歷經蛻殼的煎熬吧!那“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露水,小小的一滴露水竟能摔開萬道金光,人該如何?也許是即使馬上面臨死亡也應該精彩地度過,而不是消極等死。還有那些草木,它們“竟相生長”“窸窸父片刻不停”,野草不是一歲一枯榮嗎?可是到了它該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節,它便盡情地發出那些動人的聲響。總而言之,從這些景物之中,我們看到作者時而對生感到困惑,時而彷彿想透了些什麼,時而可能面對雙腿自哀自憐,但最終還是從園中不論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着是每一種生物的權利,而且要活得精彩。

3、第三處景物描寫(齊讀六個“譬如”領起的句子)討論這一段景物描寫的含義。明確: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一羣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蒼黑的古柏鎮靜地站在那兒暴雨激起草木和泥土的灼烈而清純的氣味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像石門落日那樣活着,即使即將下沉也要將地上的每一個坎坷照得燦爛,生命的最後光輝依然絢爛奪目;像雨燕那樣活着,勇敢迎擊風雨的挑戰;像孩子們那樣快樂地活着,在冬雪覆蓋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刻,用腳印來講述生命的觸角正在不斷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樣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坦蕩自如。地壇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是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形體可變,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動聲色地啓示作者從頹廢中振作起來。

小結一景物描寫要注意的兩點

1.抓住景物特點

2.關注景物暗示

學習活動二: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卻寫了母親,讀文思考:1.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在我殘疾後,母親爲我做了哪些事?

3.“我”從母親身上收穫了怎樣的人生啓示?(重點品味)抓關鍵句:“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親與地壇融爲一體,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盪滌着我的靈魂;母親是一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至此,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我”與地壇,“我”與母親,地壇與母親,融爲一體。

小結二敘事抒情、說理

1.關注人物言行、心理

2.抓住細節三、總結全文(解惑提高)(一)梳理景物描寫的作用:

1.襯托作者的心境;

2.爲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靜、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的解讀(二)感受作者啓示,領悟人生哲理一座經歷了400多年風雨的古老而又神聖的地壇,一位僅走過49個年頭的苦難而又偉大的母親,一個雙腿截癱用15年時間思索生死的史鐵生,一篇傾注真情影響了無數人的`《我與地壇》,告訴我們: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難不是逃避生命的藉口,而是一種靈魂的磨鍊。

四.評測練習

(任務羣閱讀與實踐)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後面的問題。材料一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消息傳來時,新一輪的冷空氣正席捲神州大地,瑟瑟寒風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飄飛,路旁的松樹、冬青的枝葉也低垂着。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讀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與地壇》,這篇散文我讀得很慢很認真,前後讀過三遍,這篇文章裏,史先生用平實的文字平靜而低調地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從自身出發,對存在的信念與生命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動容。在文章裏,他坦承當初的頹廢與迷茫,“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地壇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平靜地回顧當初的心理掙扎,“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爲什麼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便決定活下去試試。爲什麼要活下去試試呢?好像僅僅是因爲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彷彿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他這樣闡述自己最初的寫作動機,“爲了讓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裏稍微有點光彩,在衆人眼裏也能有個位置,哪怕那時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說得過去了。”他的寫作狀態近乎癡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寫,哪一個人可以讓你寫成小說......中了魔了,那時我完全是爲了寫作活着。”像一位鄰家大哥把真實的心跡娓娓道來,把真切的心靈感悟與千萬讀者分享。《我與地壇》帶給我們對生命的思考與生命價值的觸動,是親切而深刻真實的。(節選自《難忘生命裏的那一縷馨香》)

材料二

①曾幾何時,我們的這個時代是那麼的喧囂,曾幾何時,我們的作家是那麼的浮躁,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卻絕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給這個塵世帶來一縷縷的芳香,讓我們沉醉其間,又像是帶來一顆仙果讓我們品嚐,口齒存香間,體悟到生命的尊嚴和壯美。《我與地壇》,在解讀着生與死的莊嚴話題;《我與地壇》,又在咀嚼、品味、詮釋、超越着苦難。

②不同於一般以寫作爲生、爲稻樑謀的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已經不單是僅供欣賞的文學作品了。他的文字滲透了自己的生命體悟與感受,是在以靈魂撞擊靈魂。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既摧殘了他,又成全了他。就象珍珠之於蚌貝,那原本就是因砂礫異物折磨而分泌出來的。這樣的寫作充滿了一種向死而生的悲壯,充滿了一個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軟弱與剛強。他常常說自己每天都在面對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涼的額頭,卻又屢屢飄然離開。

材料三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最感人處,正是寫他在地壇待得過長時,母親如何爲他擔憂。那時他的母親還在,而我的母親已經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壇荒園中孤獨地漫遊。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與史鐵生心心相印,對他的《我與地壇》和《秋天的懷念》情有獨鍾。我似乎記得當年在地壇徘徊時,曾經見到過坐着輪椅看書的史鐵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鐵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勵,鼓勵我繼續在“費力不討好”、卻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淨的“純文學”路上走下去。(節選自《地壇精魂》)問題:三則材料都寫到《我與地壇》,請分析《我與地壇》給作者的啓示分別是什麼?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2、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爲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2、本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爲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因此,教學時,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

【教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老掌櫃”難捨芭蕉扇》: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

重則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點撥:

這位難捨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櫃,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遲鈍。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着那本老皇曆不放。詩人對老掌櫃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一語,簡直叫人拍案叫絕。從這位老掌櫃害怕新事物這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掛着“一帶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魯迅《風波》),想起只要鎮上有點什麼動靜就憂心忡忡地擔心“不別出什麼事啊”的奧楚蔑洛夫(契訶夫《變色龍》)。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領略一下他筆下的另一個典型得讓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作者簡介

請同學簡要介紹一下作者。

點撥: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於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裏的人》(又譯爲《套中人》)劇本《櫻桃園》等。

與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並稱“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

[互動設計2]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互動設計3]總體把握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徵

第二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婚事

開端:準備結婚

發展:漫畫事件、騎車事件

高潮:交鋒

結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死

[互動設計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並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麼思想性格特點?

點撥:其身上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寫有形的(具體見課文)。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醜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醜陋的靈魂。所謂無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論調(具體見課文),其愛情的過程,最集中、畫龍點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論調”的愚昧和反動。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願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願意成爲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2、思考兩個“怕”

(1)別人“怕”別里科夫

提問:別里科夫是個中學的希臘文教員,爲什麼“全城都受着他的轄制”?

點撥: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爲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着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於,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裏,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裏。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鬥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2)別里科夫“怕”別人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麼呢?請找出文中對別里科夫臉色的多處描繪,說說其意義。別里科夫結婚的喜劇轉眼間變成死亡的悲劇說明了什麼?

點撥: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

對別里科夫的臉色有多處描繪。靜態的肖像描寫中,有“他的臉也”“戴黑眼鏡”;懲罰學生情節中有“他那蒼白的小臉上的眼鏡”;晚上通宵做噩夢,早晨到學校的時候“沒精打采,臉色蒼白”;看到促狹貴畫的漫畫“他臉色發青,比烏雲還要陰沉”;看到華連卡騎自行車。

這臉色的變化,正說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也說明他的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課文深刻揭露了別里科夫從未透露過活人感情的靈魂。這個滿腦袋是“套子”思想,滿口是“套子式論調”,處處是“套子式”舉動的角色,教師們怕,校長怕,城裏許多人都怕的別里科夫,卻怕結婚,這正說明別里科夫是僞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實際上是個丟失了生活權利的人,同時,也說明別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畢竟還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

(附帶)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麼?

點撥: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爲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衝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鬥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儘管別里科夫的死並不等於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動設計5]別里科夫的意義(主題)

學生個別朗讀最後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並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後,大家有什麼反應?

點撥:“大快人心”,從心裏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我們卻爲什麼“露出憂鬱和謙虛的臉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謙虛”是什麼意思?可是爲什麼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後一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點撥: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啓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剷除,就永遠存在着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這就揭示了別里科夫的社會時代的典型意義。

三、小結

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着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鬱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着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小說裏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爲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最後讓我們看看他的尊容吧(讀蘇聯著名畫家庫克雷尼克斯的插圖)。

四、作業佈置

準備寫好《“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系列文章: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大家對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已經有了認識,卻未必深刻。這節課,我打算以促進大家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大家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搞個“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報告會。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二、導入報告會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新春時節,東平明湖中學高一(21)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三、具體操作過程

調查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要求:四人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同時適當生髮聯想想象,互相激發,共同探討。)

(課堂進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5分鐘完成。

本案引發的思考:創新求活,守舊必死。

示例:各項調查報告

一、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於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爲鞏固其統治,卻採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佈,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裏,發現了一具死屍,死者爲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爲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着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後死亡。死前正處於戀愛中,甚至於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牀上,被子矇頭,頭髮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牀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牀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裏沒有任何打鬥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裏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並標註着具體發佈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麼亂子

特徵: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着耳朵眼兒。

人際關係: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於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鬱鬱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採訪

採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係如何?

答:由於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爲什麼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問:那他怎麼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採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於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麼他說了什麼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麼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麼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着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麼這件事會不會成爲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爲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採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爲即使在暖和的天氣裏,他也裹着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問:您認爲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麼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麼個亂子,他心裏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麼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爲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着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轄制,什麼事都怕呢。

五、結案報告

本小組通過對別里科夫一案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於他殺的範疇,又屬於自殺的範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着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爲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並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鬱郁而死,因此,本小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採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纔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本小組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王國維“境界”的內涵及其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運用“境界(意境)”來分析古代詩文(部分文學作品)的能力。

[設計意圖]王國維是“境界說”的首倡者,也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在古詩文閱讀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境界”的內涵,並能以此來分析古代詩文,形成一定的鑑賞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並非只對於古詩文適用,許多文學作品,包括現代文也可以用此來進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養與生活、文學創作的關係;理解讀者修養與作品解讀之間的關係,增強提高個人修養重要意義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細讀文本,個人認爲可以將選文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說”的主體部分,即1—6則;另一部分可以歸結爲“作者、讀者與生活,與作品、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即7—10則。這樣解讀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學創作與作品賞析的基本規律,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學重、難點:

領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三、教學方法:

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

[設計說明]本課是文藝理論的作品,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同時,本文是從原文不同位置篩選出來組合而成的,儘管內在的邏輯脈絡尚清晰,但對於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的跳躍性,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所以本課選擇“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來選用、調節教學方法,如果學生理解有難度便由老師更多地講授。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境界”

問題1:選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麼?

[設計意圖及啓發引導過程]圍繞全文的一箇中心概念是“境界”。這個問題並不難,學生通讀全文後基本都可以得出結論。雖難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論述的中心,仍然需讓學生加以明確。

問題2:境界有什麼作用?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個問題在第一則,設置此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從文中篩選信息,同時也加深對“境界”的理解。

問題3: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選文中,作者對境界分爲三個層次:包括“寫境與造境”、“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和“景境與情境”。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更大範圍地去篩選與概括,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與概括能力”。

(二)什麼是“造境”和“寫境”

問題:用自己的話簡潔地描述什麼是“造境”,什麼是“寫境”,並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二則設問,主要目的是有兩個,一是培養學生理解後的轉述能力,第二是培養理解後的應用能力。此問難度比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與“寫實”兩詞的理解,根據註解實則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然後抓住展開論述部分的“合乎自然”與“臨於理想”兩個短語。顯然前者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貼近自然”,後者“貼近自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可以提問學生,按此意思進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強求一律。“造境”表述爲“按主觀理想虛構而成”,“寫境”表述爲“按客觀自然描寫而成”。

至於“舉例說明”可以從自己學過的詩詞或文章中選擇,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經學過的詩文,有助學生根據理解進行辨別、判斷。

(三)什麼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問題1:結合作者所舉之例,談談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理解。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三則設問,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

引導理解的第一步要從上一則“寫境”與“造境”引申過來,二者有相同之處。

第二步要從原文所舉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淚眼問花花不語”與“悠然見南山”的比較切入。可以再細分出一些更具體的問題。如“兩句都有一個可以‘問’,可以‘見’的我,爲什麼說是‘無我’呢?”“‘問’與‘見’的時候作者所帶的感情有什麼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過所舉之例,結合原文的引申論述引導學生理解。抓住“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兩句的比較。通過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別。“淚眼”有一個可以“流淚之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爲“有我”;“見南山”雖有個可“問”之我,可是這個“我”並沒有帶任何主觀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來觀物”,是“以物觀物”故爲“無我”。

最後引導學生對二者用文字進行表述。“無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帶着強烈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並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問題2:按作者看來,兩者之間的核心區別點在哪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爲上一問的備選問題。二者的區別點是“心與物的關係遠近”。

問題3:理清3、4則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層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也是備選問題,在第1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可以用此問題先引導學生理清脈絡層次幫助理解。3、4則是合起來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大概從三個層次進行論述。

⑴“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句爲觀點。

⑵“淚眼……”後爲引用論證。

⑶“有我之境,以我觀物……何者爲物”與第4則從“觀物方式”和“心境不同”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二者的區別。

⑷“古人爲詞……能自樹立耳”從“創作的難易之別”的角度進行區別。這是細節處的層次脈絡,對於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應大有益處。

問題4:作者對兩者有何看法?你個人認爲呢?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上一問的第⑷層,設置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透過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觀點傾向的能力。從文本本身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向於“無我之境”,通過“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可以感受得到。當然對此問題的看法可以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5:“於靜中得之”與“於由動之靜時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區別?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第4則設問,個人認爲這是本文最難的一個點——這是課後才發現的。所謂的“於靜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寧思息慮,離情絕欲,以散淡靜謐的心境(甚至是無心)來看待外物”;而“於動之靜時得之”意思是“在強烈的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寫”。另外,這對於學生寫作有些幫助。當情感發生的時候(心念的.動),我們往往爲情所牽,沉浸在情感之中而無法自拔。而當情感過去了以後,我們也順其自然,沒有及時去“觀照”,去“體驗”。要寫好作文,及時地“反觀自身的起心動念”是必須的。

問題6:能不能從所學過的詩文中選擇一些片段或語句作爲兩者的例證。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爲上一問的延續。學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以後舉例並不難。

(四)理解作者修養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

問題1:境界在哪裏——在景物裏,在作品裏,在作者的心裏,在讀者的心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課時,主要解決“境界”的問題。這是一個過渡性問題,目的在於從前半部分的“境界”過渡到後面的“作者、讀者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至於“境界到底在哪裏”恐怕不能一概而論,既在於作者創作時的“景、情與心境”,也在於讀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轉化的“景與情與心境”。此問題引導學生加以討論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答案。

問題2:在作者看來,決定作品的境界是什麼?從文中找出具體論述的句子。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8則和第9則,至於第7則暫時不講,留待後面解決。第8則作者所舉的“東坡詞”與“稼軒詞”主要目的在於說明作者“內在胸襟、氣度”對於詩詞創作的作用。第9則側重論述“人格真切”對於詩詞境界的重要意義。這通過“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問題3:王國維認爲創作者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才能提升個人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爲上兩個問題的總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備“內在的胸襟、氣度”。

問題4:你同意作者關於“東坡詞曠”和“稼軒詞豪”的說法嗎,請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說它難倒不在於理解,更多的是體會。如何是“曠”,如何是“豪”對於學生來說,體會起來有難度。這裏選擇蘇軾的《定風波》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兩首比較典型的、有利於解決此問題的詞來讓學生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體會暢所欲言。

問題5:作者認爲應該如何提升個人境界?方法是什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10則,談詩人修養與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談的實際是藝術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寫作過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寫作的對象,又不能完全受寫作對象的限制。這裏可以舉學生已經學過的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作爲說明。

問題6:如何理解“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這對於提升寫作水平有什麼啓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是上一問題的備選問題,可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理解暢所欲言。

問題7:作者認爲提升個人境界有什麼樣的過程?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7則設問。個人認爲如果把後面幾則的順序稍作調整可能更便於講解,也更便於學生理解。調整以後的思路是:先講作者個人的修養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氣度;再講修養的方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後說個人修養形成的過程,即“三個階段”。

(五)總結全文

問題1:總結幾則選文的層次脈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在於對全文進行總結。“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是一般閱讀教學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問題2:學習了這篇文章,作爲讀者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文中雖未對讀者提出明確的要求,但創作過程與閱讀過程實則一體而兩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徑是按作者的修養的要求提高個人修養。此問題要引導學生明白,提高個人修養是讀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唯一途徑。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自選一篇學過的詩詞或文章,從“境界”的角度寫一篇賞析文章,字數不少於300字。

[設計說明]作業在於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鞏固、拓展,並儘可能以此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本課主要學習王國維“境界”思想,但是隻是理解此一觀點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過學習與適當訓練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爲了降低難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所學過的最爲喜歡、最拿手的一首詩來分析。目的在於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啓發式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文人都懷着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踏入仕途,但是當他們進入仕途後,往往會發現仕途並不能實現他們的理想,失望之餘,有許多人就退隱山林,歸隱田園,這些人之中,陶淵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起走入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二、知人論世

1、學生談談自己所知道的陶淵明的有關知識。

2、教師補充說明

3、學生誦讀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兩首詩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

注意字音、朗讀的節奏和詞語意思。

2、欣賞名家朗讀

注意朗讀節奏及詩歌情感

四、重點賞析

(一)眉目傳情

思考: “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

明確:歸

(二)整體感知

在“歸”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着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朗讀課文,用原文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討論:

1.從何而歸?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

2.爲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追問: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

(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嚮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3.歸向何處?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 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思考:

(1)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句子?

並指出描寫了哪些具體的意象。

(2)詩人運用了哪些藝術技巧把農村中最常見的事物,描繪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方宅草屋近

靜榆柳桃李遠近結合動靜結合村莊炊煙遠

動雞鳴狗吠以聲襯靜視聽結合

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意境:優美寧靜、恬淡自然、閒適自由

情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着顏色,稱爲“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爲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4、歸去何感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歸去後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餘閒/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主旨: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五、拓展延伸

討論:有人認爲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不敢直面現實,不思進取的表現。有人認爲他的歸隱是對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萬物和艱難的躬耕生活中爲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呢?(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

結束全文:

陶淵明就是因爲捨棄了功名,淡泊了名利,才成就他美麗自然的詩篇,才堅守了人格精神的自由與獨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戲劇,是一種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它藉助文學、舞臺、聲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本單元選取了《竇娥冤》《哈姆萊特》《雷雨》三部戲劇,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悲劇,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蘊和高超的藝術成就,而又分別呈現出不同時代、地域的風格特點。通過閱讀鑑賞劇本、編排演出等活動了解戲劇作品,欣賞戲劇設計衝突、構思情節、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深化對戲劇體裁的認識。

【活動一】

梳理脈絡,把握衝突

戲劇衝突,指一個劇本的戲劇性,是矛盾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戲劇的情節線索。文學中的戲劇性主要是集中性、緊張性、曲折性,戲劇的衝突,即是把人物、時間、情節串聯在有限的舞臺的空間內,例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以此體現劇本的戲劇性,透過戲劇衝突也可以看出其中的人物形象特點。

請結合三部戲劇中的複雜人物關係,梳理下表中的信息。

主要人物 人物關係 面臨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徵

竇娥

魯侍萍

哈姆萊特

【示例】

主要人物 人物關係 面臨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徵

竇娥 蔡婆婆母子、張驢兒、州官桃杌、竇天章

1.社會衝突:封建經濟的剝削、封建統治勢力的壓迫。

2.道德衝突:蔡婆勸嫁、張驢兒逼婚。

3.意志衝突:不安於現狀、不相信鬼神。 善良溫順、剛強不屈

魯侍萍 周樸園、蘩漪、魯大海、周萍、四鳳

1.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

2.魯大海與周樸園的衝突。 自尊、善良、要強

哈姆萊特 奧菲利婭、王后、羅森格蘭茲、克勞狄斯、吉爾登斯吞 1.高貴的理想與人性墮落、良知泯滅的黑暗現實的矛盾。2.渴望復仇與隱忍猶豫的矛盾。 憂鬱、多疑、機制、勇敢

【活動二】

排演戲劇,編排提示

在編排與演出的過程中,可對原文進行適當加工,最好編寫演出本作爲排演的依據,演出本的`編寫需要考慮到說話方式、舞臺走位、身體姿態、表情控制、細部動作等,這些可以稱作爲“舞臺提示”,這是劇作者幫助演員演出,也有助於讀者理解劇,寫出演出提示的活動是在劇本原作基礎上的二度創作,是個性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的結果。(包旭東)

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爲下面的片段添加“舞臺提示”。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樸園:(沉思)無錫 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魯侍萍: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樸園: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周樸園:(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侍萍: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周樸園: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侍萍:哦,好地方。

【示例】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言語動作】吃驚、疑惑的樣子。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言語動作】表面溫和、內心憤怒。

周樸園:(沉思)無錫 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言語動作】驚訝的表情,若有所思。

魯侍萍: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言語動作】語氣鏗鏘有力,目光堅定。

周樸園: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言語動作】疑惑,眉頭緊鎖。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言語動作】“三十多年前呢”聲音沉重,突出、強調。

周樸園:(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言語動作】目光深沉、語氣沉重,彷彿回到過去。

魯侍萍: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言語動作】迫切的語氣,希望引出對方的答案。

周樸園: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言語動作】“嗯”之後,短暫停頓,“無錫是個好地方”發出感嘆的語氣。

魯侍萍:哦,好地方。

【言語動作】肯定的語氣。

【活動三】

體會悲劇,由讀到寫

魯迅在《再論雷峯塔的倒掉》中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胡家纔在《新編美學概論》中說:“悲劇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功力,就表現在能否曲盡其妙地盡情展示悲劇人物鬥爭的價值,然後‘再毀滅給人看’”。請你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寫一則300字左右的文學評論。

【範文】

《竇娥冤》悲劇分析

竇娥作爲悲劇人物,她身上的價值體現在孝順與反抗。第三折中寫到了竇娥在臨行前揭開了屈招的緣由,她把一切的不幸都歸於命運,默默地忍受命運加給她災難,從中可以看出她的孝順和深明大義。竇娥身上還具有反抗的精神,體現在“雪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樁誓願上。但作者卻選擇了讓這美好的價值進行毀滅。毀滅不是自行的,而是在矛盾中生成的。竇娥的非正常死亡揭示了竇天章與放高利貸者的矛盾、底層人民與昏庸太守的矛盾、黑惡勢力和貞潔烈婦的矛盾。竇娥的美好與社會的黑暗,折射出了一正一邪、一善一惡,這種藝術的辯證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閱讀這樣的悲劇作品,常常會引起我們心靈深處的悲傷、哀痛乃至憤懣,激發我們對良知的堅守、對道義的追求。

【寫作提示】

抓住題幹中的關鍵詞,如“有價值”、“毀滅”、“藝術功力”、“人物鬥爭”;其次要結合戲劇具體分析這些關鍵詞,即這些關鍵詞在戲劇中是如何體現的;最後形成寫作思路,即人物價值——矛盾衝突——藝術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的】

1、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3、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的難點】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踊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後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朗讀練習。

2、重點鑑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彙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於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後,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並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爲準確的答案或較爲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於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⑴ 《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⑵ 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⑶ 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⑷ 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⑸ 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麼?

⑹ 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⑺ 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⑻ 主旨句在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⑼ 全詩的誇張。

⑽ 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⑾ 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

⑿ 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2、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爲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願發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佈置作業

預習課外詩歌《將進酒》。

〖參考資料〗

劍閣賦

李 白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裏,見雲峯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肅颯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東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雲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於劍閣兮,與君兩鄉(通“向”)對酒而相憶。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此詩爲天寶二年(746)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君平,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爲生。後兩句意在告訴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單元課文特點

本單元學習先秦諸子散文。四篇課文分別選自《論語》、《孟子》、《荀子》和《莊子》,反映了先秦諸子散文不同階段的特點。《論語》、《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論語》爲語錄體散文,簡樸直捷、用意深遠,《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長於雄辯,重形象性和感染力。它們都類似談話記錄,但《論語》簡括而《孟子》詳明。《荀子》類似系統的理論著作,很重視邏輯推理過程。道家著作《莊子》接近專題論文,善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觀點,文章汪洋恣肆,想象豐富。

《季氏將伐顓臾》是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一事跟學生冉有、季路的談話,主要表明他維護魯君地位、反對季氏吞併顓臾的立場,又藉機闡明瞭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治國主張。《寡人之於國也》是記孟子與梁惠王的談話,孟子通過設喻暗示梁惠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又因勢利導,勸梁惠王發政施任,行王道。《勸學》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依次談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態度。《秋水》以河神見海神爲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瞭解本單元課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莊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治學思想的基本內容。

2.教育學生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增強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強刻苦學習、提高自己、培養自己的意識,同時感受先秦諸子散文生動、優美、各具特色的語言,增強對我國古代漢語言文學的熱愛之情。

3.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掌握一定數量的實詞、虛詞,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進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4.學習比喻、對比、類比等寫作手法。

5.背誦本單元四篇課文。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上,放在熟讀背誦課文上,這樣可使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語感。此外,課文不同的寫作手法也是教學的重點。

2.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各自的哲學觀點、政治主張和治學思想,即每篇課文的思想性、邏輯性是教學的難點。

四、單元教學設計

1.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認真完成預習作業,初步理解重點實詞、虛詞和常用句式,然後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2.通過提問、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理清課文思路,瞭解文章的思想性、邏輯性以及寫作特點。

3.學習本單元后,可指導學生對四篇課文不同風格作一番比較,爲他們閱讀諸子散文打一定基礎。

4.課時安排:本單元共用9課時。其中《季氏將伐顓臾》3課時,《寡人之於國也》3課時,《勸學》2課時,《秋水》1課時。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作文教學目的:

1、讓學生感受人物的個性,理解人性美的內涵。

2、學會用典型材料來凸顯人物的個性。

3、學習運用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細節凸顯人物的個性。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個性凸顯人物的幾種寫人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凸顯人物的個性。

課堂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本單元學習寫人。寫人的什麼呢?寫衣着,寫相貌,寫言談,寫舉止,寫行爲……寫這些具體的細節是爲了表現什麼呢?最終都是爲了表現人的思想個性,表面的言談行爲等都是爲了反映人物獨特的精神內涵,尤其是弘揚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確了寫人文章的表象和實質之後,我們還要知道寫人難在那裏?“類型化”、“臉譜化”、 “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嗎?不好,因爲“一母生九子,個個有不同”,所以一篇優秀的寫人文章就是要凸顯筆下人物的獨特個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話題探討

什麼是優美的.人性呢?讓我們來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形象?文中的父親有那些品質?

父親,我愛您

父親,還記得嗎?曾經我們的家是那樣的窮,媽媽沒工作在家,您一個人在外面風裏來雨裏去,每日拿着那一點微薄的工資養家,可您從不厭倦。那日,您下崗了,媽媽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垂淚,她不知道以後家裏的日子要怎樣過下去。父親,我親愛的父親。您走到媽媽身邊,握着媽媽的手,一字一句地說:“別哭,天塌下來我頂着,我一個堂堂男子漢,難道連個家都養不活?”是的,以後的日子,您早出晚歸,靠着健康的體魄和別人一些微薄的資助,您重新開始,在險惡的商海中摸爬滾打,不知疲憊。每次看到您(熬紅的)雙眼,(蒼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髮,媽媽眼裏總是蓄着淚水,而我總

是一次次告訴自己,長大後要像父親一樣堅強。

注: 行動描寫、 語言描寫、肖像描寫、

動詞、(形容詞) 、副詞

文章通過細緻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寫出了一個面對困難,毫不屈服的父親形象。剛毅堅強、毫不屈服等都是父親身上閃光的品質,這些美好的品質就是優美人性的表現。

美好人性的含義非常廣泛,例如熱愛祖國、關心集體、樂於助人、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勇於奉獻、敢於鬥爭、正直敬業、樂觀向上、忠厚勤勞、幽默風趣、富有愛心、爲人謙和、樸實善良、同情弱者、真誠守信等等。我們寫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靈去感受,去發現,去描寫人性的光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解讀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看視頻、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品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觀看視頻中的故事情節發展,視頻放完了,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着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

現在開始我們的新課《林黛玉進賈府》。(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①同學分享課前收集資料,介紹曹雪芹及其作品《紅樓夢》。

明確:

作者: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也有說曹頫之子)。

關於《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重要地位。《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賈史王薛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版本可分爲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後40回爲高鶚續寫。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

②初識林黛玉

暱稱:林妹妹

字:顰顰(寶玉送之)

名號:瀟湘妃子

愛好:吟詩作賦

最喜歡讀的書:《西廂記》

家世:父親林如海,爲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於黛玉十歲左右去世。

生平:從小聰明清秀,與詩書爲伴。後因父母雙亡,便常住賈府,雖爲寄人籬下的孤兒,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視功名利祿,與寶玉相知相愛。但這一愛情最終被扼殺,黛玉淚盡而死,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身世(木石前緣):前世的黛玉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仙草,寶玉是赤霞宮的神瑛侍者,每天給絳珠草灌溉,絳珠草修成人形以後,爲了償報灌溉之情,所以隨之到凡塵,上演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讀課文,結合文章標題,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明確: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母有兩個兒子賈赦、賈政,一個女兒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上節課我讓同學們課後預習了這篇小說,現在大家在課上默讀一遍課文並以語文小組爲單位相互討論。討論得出本文的情節由七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進賈府

第二部分(2~4):拜見賈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見鳳姐

第四部分(7~11):拜見兩位舅舅,介紹寶玉

第五部分(12):陪賈母進晚餐

第六部分(13~14)寶黛初會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過梳理文章結構,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後去賈赦院,但沒見着,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後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2.大家默讀課文,分析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林黛玉?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衆人見黛玉年貌雖小,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結:衆人眼裏的林黛玉:衆人是從親友和長輩的角度關心黛玉的身體,注意到她身體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纔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

小結: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從討好賈母的角度出發,看到了她容貌標緻,氣派不凡。鳳姐是見過世面的,見多識廣。這段話出自鳳口,點明瞭黛玉的風流態度和言談舉止的不俗。

③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小結:賈寶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寶玉之眼濃墨重彩描寫黛玉,五個對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點,工筆細描,表現無與倫比的姿容、神韻和風采,繪出風流俊逸病美人圖。

(脂硯齋評點: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終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爲、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賈母一見黛玉,疼愛得不得了,“一把摟入懷中大哭”,並不計較禮節,課時待衆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還是補行了拜見的禮節。見了迎春姐妹三個,也“忙起身迎上來見禮”。

②聽到後院有笑聲,聽到“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心裏覺得那人“放誕無禮”只是不說,見了面還是“連忙起身接見”,稱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說:“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開玩笑,自己隨便不得,待明白過來,“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③連一個位子,黛玉也處處小心,無論在王夫人處,還是在賈母后院吃飯,黛玉都十分退讓。

④黛玉見了這裏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飯後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結:因母親早亡,又無兄弟姐妹扶持,儘管外祖母口口聲聲“心肝兒肉”地疼她,林黛玉卻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待人處世總謹慎多慮,禮節周到。從人物的行動和細節,也表明其教養非一般,聰明識禮。

(3)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黛玉只說:“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②賈赦沒出來見面,只是讓人回話,因爲回的.是大舅舅的話,黛玉忙站起來,一一聽了,恭肅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飯,黛玉笑着推辭“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爲不可。望舅母容諒。”

小結:從黛玉剛開始回賈母“只念了《四書》”,後覺得不妥,會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第②句笑着推辭大舅母的賜飯,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3.“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爲什麼這樣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組活動。找出黛玉進賈府後語言動作的描寫,並討論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飯時;

②在王夫人那裏擇座;

③在賈母房裏吃飯的時候;

④對讀書的回答;

⑤初見賈母的時候;

⑥當賈母介紹王熙鳳的時候;

體弱多病,美麗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親去世後投奔外婆家的,雖然賈母十分疼愛,她卻總有寄人籬下之感,所以,進賈府後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去”,細心機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小說中對王熙鳳、賈寶玉的服飾極盡筆墨甚至丫鬟們也有簡單的服飾介紹,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

明確:作者用這種方式更顯她的素雅,純美,無需用外在的服飾來修飾,已經很完美了。

(五)小結作業

小結: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結束課堂。

作業: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後蒐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瞭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說,因而重心在情節發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課的教學,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從作者的動作、語言、細節描寫等描寫手法,讓學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課堂充分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儘可能地營造課堂氣氛。本節課實現了三維目標,達到了師生共建課堂的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導語設計: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是個永恆的主題,其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歷程、所以說,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同時,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爲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會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靜夜思》中的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及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描寫月亮的詩句,不勝枚舉、而在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爲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爲之迷戀,爲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爲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二)解題:《春江花月夜》爲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爲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爲深遠,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爲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三、學習本詩重在誦讀,以讀傳情,讀,悟交融

由教師作配樂範讀、要求學生在欣賞教師範讀時,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在這其中,想象是至關重要的。

四、賞析詩歌

(一)開頭八句爲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瞭、

問:在前幾句詩中,詩人寫到了哪些意象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一部分描繪的畫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動,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着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爲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恆

(三)餘下十六句爲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爲兩層:

(1)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爲一層,寫思婦懷人。這裏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着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託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譯文: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着你的聲息,願化爲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

(2)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爲一層,寫遊子想家。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着月色歸來?落月搖盪着——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悽清婉轉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裏,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着些許傷感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爲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爲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喟嘆、抒寫情思的依託,表裏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五、總結

1、內容述評: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緻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並由此而生髮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遊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詩中儘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着對歲月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儘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得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着對重逢的美好企盼。從表層看,雖然明月長圓而人情不圓,顯示了景物與人情的乖背;明月長在而人生不再,則展示了宇宙與人生的矛盾。但從深層看,“借明月寄相思”又顯示了人心與自然的和諧,而“人生代代無窮已”與“江月年年只相似”,則展示了生命與宇宙的同一。作者對天人關係的思索,超越了前人僅僅哀嘆生命短暫的窠(kē)臼,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既體現了詩人本身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係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精神。因而,聞一多先生稱讚此詩展現了“夐(xiòng)絕的宇宙意識,展現了一個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組合作探討這首詩的“明月”、“江水”、“落花”三個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唐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的《臨江仙》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爲誰妍?”(清《紅樓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3、教師評價總結。

(1)明月: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嘆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爲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恆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更激起和歷史洪流相融,奮力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爲的鬥志。當然,月還是的愁緒、情愛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長江東流,玉帶盤桓,沿岸風光如畫,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傳千古。江水不僅是個空間概念,更喻指歷史的長河,是個時間概念。任你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梟雄,無一例外終將湮滅於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時候生命怎樣燦爛輝煌,也一樣逃不過自然的規律、歸結於塵土流水。表現出那種人生空漠之感,更顯深沉悠遠。

(3)落花:綜觀中國詩歌史,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飄零的落花中,瀰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繽紛的落花是中國古典詩歌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以落花爲媒介,用優美流暢的語言表表達對年光流轉、紅顏易老、生命無常的感嘆,幾乎涵蓋了後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義。《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張若虛展示了女主人公迷離夢境的片斷:昨夜閒潭夢落花。月夜春江,清景無限,她所等待的人遲遲沒有歸來。美麗的花瓣無聲無息飄謝在寂靜深潭,夢中的剎那,折射出漫長守望的蒼涼、紅顏衰老的恐慌。

附板書: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遠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恆

情:遊子思婦相思之情悽清婉轉

六、佈置作業

1、背誦《春江花月夜》全詩;

2、用現代文的形式將這首詩的美好意境表現出來。作業參考答案: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着千萬裏春潮盪漾,千萬裏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着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裏、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麼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雲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遊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着你的聲息,願化爲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着月色歸來落月搖盪着——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3、從詩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選一個,寫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朗讀,感受到了張若虛筆下的春之畫,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詩人與衆不同的宇宙人生哲理。詩人認爲人生的短暫的,而人類卻是綿延久長,可以與江月共存的。同時,我們還賞析了詩中的遊子思歸和思婦相思之情,學習了詩人巧妙的手法。學習了這麼優美的詩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彎清冷的新月時,我們又能生出多少美麗的遐想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資源簡介

《離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文:反覆吟誦古詩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握節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並掌握關鍵語句,體悟詩人情感,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情讀”詩歌。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導朗讀,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爲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由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導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爲什麼屈原能夠贏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讓我們帶着這一問題一起走進歷史上的宏偉詩篇《離騷》賞其文,品其人,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離騷》

三讀三求,理解文本。

聽讀,讀準字音,感受一段音樂美。

1.聽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並關注重點字詞的讀音,並且給句子劃分節拍。(投影展示讀要求及騷體詩的誦讀指導)

2.聽生試讀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讀,讓學生評價;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句讀;再找一位學生範讀進行前後比較。

3、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意讀,讀通文意,觸發一份《離騷》情。

1.解題:“離騷”,“遭憂也。”多媒體展示關於屈原和《離騷》的文學常識。

(1)簡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爲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2)《離騷》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爲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爲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由簡介作者知人論世: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再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己或者同桌交流學習疏通文意。合作探究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找一找哪些是屈原表白心志的詩句?

點撥重點字詞,明確詩人心志: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寧死不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剛正不阿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修身潔行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堅定信念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絕不改變

美讀,讀準感情,與爾同銷萬古愁。

屈原把他的遭遇、理想、熱情、痛苦全部寄託於《離騷》之中,可以說《離騷》是作者用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希望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點撥: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有力;

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高昂;

在遭遇屈辱之時要讀出屈辱與憤懣。

一男生一女生有感情地範讀,讓學生點評,提到感情要讀出跌宕起伏,不能一個基調。

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背誦課文:

在我們課前我曾問同學們爲什麼屈原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想必答案已然知曉。沈從文先生的姨妹曾經給沈從文先生寫得輓聯評價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師覺得用來評價屈原也是很合適的;而對於《離騷》這樣的千古奇文我們應該牢牢地記住它。

先嚐試名句背誦;

段落上下句填空背誦

讓學生大膽嘗試背誦第一段。

四、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下再多蒐集有關屈原和《離騷》的資料,以《屈原之我見》或者《離騷之我見》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板書設計:

離騷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偉大偉大

屈原

六、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自讀註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讚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着,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繫當時的社會實際,以衆人的“恥學於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爲師的道理。最後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於附記性質,但作者讚揚李蟠“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於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並意味着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於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於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後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於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爲最精彩的段落,並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爲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聖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衆人”才智低,反而“恥學於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麼?由於採取錯誤態度,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今之衆人“恥學於師”的對比,致使“聖益聖,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於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羣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後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係,先後順序不能調換,因爲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後,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麼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這是疑問語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於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其中“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學科中是最具分量的,衆多的同行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在高考考場上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然而現實是許多太想將自己的創作感悟加諸學生身上,卻沒有意識寫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觀察、思維、想象角度也不一樣。因此,每人的風格、特色也就不盡相同,更不存在什麼標準規律、標準套路可言。只要能準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內容或事情,就是好習作。偉大的作家巴金曾說過:“寫作的最高技巧爲無技巧。”他特別強調自然抒寫,無拘無束,不包含任何虛僞、矯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也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你的方法對你很實用,但把它強加在學生身上,也許就會弄巧成拙。寫作要呼喚個性,要自由表達,作文才能夠獨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纔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認爲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學生成爲寫作的主人,把寫作的自由和快樂還給學生。要能從作文中體會到樂

趣與快感,前提是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爲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他們沒有選擇餘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因此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寫作體現在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時限量的作文訓練會使每個人感到畏懼,因爲每個人的寫作衝動不是恆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那麼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的確高考作文是有規定時間的,甚至有時連文體也有限制。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應該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不是我們多做幾次定時訓練就能完成的。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強調觀察、體味、思考,反對被動、機械地模仿和重複,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醜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藉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

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於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