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戲劇,是一種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它藉助文學、舞臺、聲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本單元選取了《竇娥冤》《哈姆萊特》《雷雨》三部戲劇,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悲劇,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蘊和高超的藝術成就,而又分別呈現出不同時代、地域的風格特點。通過閱讀鑑賞劇本、編排演出等活動了解戲劇作品,欣賞戲劇設計衝突、構思情節、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深化對戲劇體裁的認識。

【活動一】

梳理脈絡,把握衝突

戲劇衝突,指一個劇本的戲劇性,是矛盾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戲劇的情節線索。文學中的戲劇性主要是集中性、緊張性、曲折性,戲劇的衝突,即是把人物、時間、情節串聯在有限的舞臺的空間內,例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以此體現劇本的戲劇性,透過戲劇衝突也可以看出其中的人物形象特點。

請結合三部戲劇中的複雜人物關係,梳理下表中的信息。

主要人物 人物關係 面臨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徵

竇娥

魯侍萍

哈姆萊特

【示例】

主要人物 人物關係 面臨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徵

竇娥 蔡婆婆母子、張驢兒、州官桃杌、竇天章

1.社會衝突:封建經濟的剝削、封建統治勢力的壓迫。

2.道德衝突:蔡婆勸嫁、張驢兒逼婚。

3.意志衝突:不安於現狀、不相信鬼神。 善良溫順、剛強不屈

魯侍萍 周樸園、蘩漪、魯大海、周萍、四鳳

1.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

2.魯大海與周樸園的衝突。 自尊、善良、要強

哈姆萊特 奧菲利婭、王后、羅森格蘭茲、克勞狄斯、吉爾登斯吞 1.高貴的理想與人性墮落、良知泯滅的黑暗現實的矛盾。2.渴望復仇與隱忍猶豫的矛盾。 憂鬱、多疑、機制、勇敢

【活動二】

排演戲劇,編排提示

在編排與演出的過程中,可對原文進行適當加工,最好編寫演出本作爲排演的依據,演出本的編寫需要考慮到說話方式、舞臺走位、身體姿態、表情控制、細部動作等,這些可以稱作爲“舞臺提示”,這是劇作者幫助演員演出,也有助於讀者理解劇,寫出演出提示的活動是在劇本原作基礎上的.二度創作,是個性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的結果。(包旭東)

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爲下面的片段添加“舞臺提示”。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樸園:(沉思)無錫 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魯侍萍: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樸園: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周樸園:(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侍萍: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周樸園: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侍萍:哦,好地方。

【示例】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言語動作】吃驚、疑惑的樣子。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言語動作】表面溫和、內心憤怒。

周樸園:(沉思)無錫 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言語動作】驚訝的表情,若有所思。

魯侍萍: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言語動作】語氣鏗鏘有力,目光堅定。

周樸園: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言語動作】疑惑,眉頭緊鎖。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言語動作】“三十多年前呢”聲音沉重,突出、強調。

周樸園:(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言語動作】目光深沉、語氣沉重,彷彿回到過去。

魯侍萍: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言語動作】迫切的語氣,希望引出對方的答案。

周樸園: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言語動作】“嗯”之後,短暫停頓,“無錫是個好地方”發出感嘆的語氣。

魯侍萍:哦,好地方。

【言語動作】肯定的語氣。

【活動三】

體會悲劇,由讀到寫

魯迅在《再論雷峯塔的倒掉》中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胡家纔在《新編美學概論》中說:“悲劇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功力,就表現在能否曲盡其妙地盡情展示悲劇人物鬥爭的價值,然後‘再毀滅給人看’”。請你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寫一則300字左右的文學評論。

【範文】

《竇娥冤》悲劇分析

竇娥作爲悲劇人物,她身上的價值體現在孝順與反抗。第三折中寫到了竇娥在臨行前揭開了屈招的緣由,她把一切的不幸都歸於命運,默默地忍受命運加給她災難,從中可以看出她的孝順和深明大義。竇娥身上還具有反抗的精神,體現在“雪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樁誓願上。但作者卻選擇了讓這美好的價值進行毀滅。毀滅不是自行的,而是在矛盾中生成的。竇娥的非正常死亡揭示了竇天章與放高利貸者的矛盾、底層人民與昏庸太守的矛盾、黑惡勢力和貞潔烈婦的矛盾。竇娥的美好與社會的黑暗,折射出了一正一邪、一善一惡,這種藝術的辯證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閱讀這樣的悲劇作品,常常會引起我們心靈深處的悲傷、哀痛乃至憤懣,激發我們對良知的堅守、對道義的追求。

【寫作提示】

抓住題幹中的關鍵詞,如“有價值”、“毀滅”、“藝術功力”、“人物鬥爭”;其次要結合戲劇具體分析這些關鍵詞,即這些關鍵詞在戲劇中是如何體現的;最後形成寫作思路,即人物價值——矛盾衝突——藝術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並序)》改編爲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並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於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爲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着眼於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徵,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於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係,可以改編爲戲劇衝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後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並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爲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複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瞭解。(3)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係來構成戲劇衝突,改編後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徵,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於原作,而且在劇本的佈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爲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爲第一幕,回到劉家爲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於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衝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採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爲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採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徵。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爲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願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後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裏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願望。朗誦時應儘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裏,忘情於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後,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啓發學生思考並回答。

提問:剛纔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麼,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於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醜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並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徵。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並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藉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封建時代,“無後”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爲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爲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思想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正確地理解、掌握並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本事。學生經過必修5及選修模塊(《論語選讀》)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整體素養,爲高考打下堅實基礎。

二、學生基本情景分析

經過高一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高中語文的基本結構有了較深入的認識,並已經系統地學習的文言文以及運用和解決相關作文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但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分析和理解的本事比較差,對基本的知識點沒有理解或理解不夠深入,異常是個把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缺乏基本的理解本事和數學思想,這在必須程度上制約着語文學習的發展。缺乏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本事和基本的合作探究本事,更不用說是動腦筋作文章了。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異常是部分男生,學習上比較貪玩,迷戀於一些課外愛好,比如部分學生愛好打籃球,以至於佔用了大部分課餘時間甚至學習時間,今後要認真糾正。不習慣合作學習,學習時不明白與別人交流。總體情景來看,女生的學習自覺性十分強,學習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學習習慣相對較差,多數男生在學習上都不甚操心,需要教師和家長隨時提醒。總之,在學習習慣上,還需要花功夫來培養。

部分學生學習上不求上進,不思進取,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還有部分學生學習很刻苦,但學習效果很不明顯,學習成績總是不夢想,久而久之,產生了思想上的壓力,漸漸對學習失去信心。對這部分學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幫忙他們克服這些障礙,重新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有必修五和《論語》選讀兩本,必修五從說明文、詩歌、散文、古代文體記敘文這幾種文體出發,進一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和正確地理解

1.必修模塊間的勾連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應瞭解全套必修教材的資料。

從縱向看,必修一的四個單元分別爲現代詩鑑賞、古代記敘散文、寫人記事散文和新聞與報告文學。整冊書以敘事爲主,注意了初高中銜接,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而在寫作訓練中側重訓練記敘文。必修二的四個單元分別爲寫景狀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詩歌,以抒情爲主,兼有與記敘的融合,因而寫作訓練則是以抒情爲主,兼顧記敘。其中第四單元的演講辭正好與下一冊書中的議論文寫作相勾連。

必修三、必修四重點是表達交流,同時學習議論文寫作。

必修五是對前面四冊書的整體總結。以必修五的文言文爲例,四篇文章《報任安》、《項脊軒志》、《逍遙遊》、《陳情表》,文體不盡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對前四冊書的一個回顧。在表達交流方面,不再側重於文體的訓練,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實、有文采、新穎上下功夫,體現了高中寫作訓練的系統性。

2.閱讀鑑賞部分是對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應、總結和提升下頭具體談談本冊書與前四冊書的聯繫。

小說單元第一次出此刻必修三、四,學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第二個小說單元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首先是與《林黛玉進賈府》呼應的節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其次是與《老人與海》對應的外國文學名著《裝在套子裏的人》,最終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邊城》,雖與《祝福》風格迥異,卻都屬名家名篇,在現當代文學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林黛玉進賈府》主要呈現出人物羣像及不一樣的出場方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圍繞中心人物展示豐富的細節、細膩的心理轉變過程和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經過人物很多的內心獨白展示對於人生成敗的主題認識,《裝在套子裏的人》則從特殊的“這一個”推廣到普適的人性。《祝福》以一個找不到兇手的杯具人物揭示社會意義,《邊城》則經過在善良、純真的人羣中出現的不和諧的感情杯具提出更深層面的思考。

3.認清必修五與配套讀本、選修教材銜接時的承上啓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爲必修教材的“終結者”及選修教材的銜接者,承擔着“授人以漁”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講授中,提議在每單元引入讀本上的相應文章,爲學生鋪路搭橋,點撥引導,令其學會自主有效的閱讀方法,並將此種方法運用於選修教材的學習中,以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授課目的。以小說單元爲例,本冊讀本《珍貴的塵土》設置了三個對應單元:歷史投影、泥土芬芳、拷問靈魂。其中《羣英會蔣幹中計》可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對照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能夠讓學生對《裝在套子裏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徵、誇張、變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認識。

選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從文學鑑賞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類文本相對集中的編排有助於感知文體特徵,將作家作品貫串起來,獲得更爲全面的認識。文學作品是多種元素的複合體,在具體閱讀和理解運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學到的方法完全能夠打通使用,還應鼓勵自主探究,獲得多元的、開放性的解讀方式。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爲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爲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爲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麼關係?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後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爲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爲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後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遊》)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蒐集的有什麼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爲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爲“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於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並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爲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爲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爲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爲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蒐集好的材料,並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並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裏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麼認爲。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爲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於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爲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爲。

4、認爲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於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爲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於清風、明月,所以不至於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隻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於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餘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佈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爲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爲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爲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爲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爲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於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曹禺和《雷雨》的相關知識以及戲劇的一般常識。

2.理清《雷雨》的人物關係,分析其戲劇衝突、結構佈局特點,品味劇中周樸園魯侍萍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變化,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理解劇中所揭示的階級矛盾的深刻意義。

【教學重點】

1.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和話劇的特點。 2.分析兩場戲劇衝突,並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僞、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 揭露。

2.戲劇語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學生對戲劇主題的理解。

【教學策略】

1.指導學生分組編排表演《雷雨》中的兩場戲。

2.本文將採取活動式(表演)、探討式、啓發式相結合的教學。通過表演課本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愉悅的課堂情境,在觀劇、討論中不斷領略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知識儲備

A. 作家簡介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中國現當代劇作家,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等。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後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後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並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作者自己說: “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纔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繼《雷雨》之後,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兩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後,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曹禺擅長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緊張、尖銳的戲劇衝突。戲劇氛圍濃重,語言富有詩意。

B.時代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戲劇作品,也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部傑出劇作。此劇寫於1933年。劇本所反映的時代,大約是從1894年至1924年這段時間。這個時代,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動的時期。在帝國主義侵略下,中國社會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過程。地主兼官僚資產階級代表着中國最落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後繼,無產階級日益發展着、壯大着,最終成爲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但是,它畢竟還處在幼年時期,廣大的勞動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紳統治下,暫時處在不可擺脫的悲劇命運之中。這個時代的低氣壓雖然是鬱悶的,但卻呼喚着、預示着大雷雨的到來。曹禺以其對時代的敏銳感受,把他的感受結晶爲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時代的精神。

C.文本要點

《雷雨》劇情。煤礦公司董事長周樸園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學德國。三十年前作少爺的時候,爲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遺棄了爲他生下兩個兒子的婢女梅侍萍。長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懷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後嫁與魯貴,生下女兒四鳳。周家後來從無錫遷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樸園又娶繁漪爲妻,生下兒子周衝。他們與魯家共居一地。魯貴與四鳳在周家幫傭,大海在其生父周樸園的煤礦上當工人,但兩家各不相知。周樸園當年在包修哈爾濱江橋時,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從死者身上榨取了錢財,後來又不斷地破壞工人的罷工運動,並指使警察開槍打死礦工。他獨斷專行,壓制繁漪的個性,夫妻矛盾尖銳,視同仇人。繁漪苦悶抑鬱,與周萍發生了亂lun關係。後周萍遺棄繁漪,又和四鳳相愛,當繁漪獲悉周萍、四鳳要相偕出走,在絕望中當衆宣佈了她和周萍的亂lun關係,周樸園也公佈了侍萍的真實身份。隱祕暴露,真相大白。四鳳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冒雨衝入花園,觸電身亡。周衝爲救四鳳,也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侍萍、繁漪在巨大打擊下也先後瘋癲。周樸園孤苦伶仃。劇作在一天之內集中寫了周魯兩家歷時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現了新舊兩種思想鬥爭和階級矛盾,揭示了悲劇的根源。結構嚴謹,矛盾集中,戲劇性強,形象鮮明,語言性格化。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D.基礎知識

1.生字

涔(é):形容雨、汗、血、淚等不斷流下或滲出。 諦(dì):仔細。 愕(è):驚訝;發愣

2.詞語

拜望:原是敬辭,指探望。文中含諷刺的意味。 諦聽:仔細地聽。諦:仔細。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見地:見解。

交涉:跟對方商量解決有關的問題。文中含有辦成事情的意思。

驚愕:吃驚而發愣。 昧心:違背良心。昧:mèi昏,糊塗,不明白。

彌補:把不夠的部分補足。 伺候:在人身邊供使喚,照料飲食起居。

無賴:①刁鑽潑辣,不講道理;②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人。

賢慧:指婦女心地善良,對人和藹。也作“賢惠”。 鬱熱:悶熱。鬱: 積聚而不得發泄。

怨憤:怨恨憤怒。 意氣:文中指由於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

涔涔:形容汗水不斷地向下流。 沉吟:遇到複雜或疑難的事遲疑不決,低聲自語。

門當戶對:指結親的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相當。

規矩:(行爲)端正老實,合乎標準或常理。 拜望:探望長輩或領導(敬辭)。

恩怨:恩惠和仇恨。多偏指後者。 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極點,不願再活下去了。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認真細讀課文,思考: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成功地表現了“周樸園”和“侍萍”個性特點的?

子問題1:《雷雨》這個標題可否換成《兩個家庭的悲劇》?請談談理由。

子問題2:《雷雨》的故事情節是什麼?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每一折故事的情節。

子問題3:周樸園和魯侍萍的相認的場面,作者通過哪些個性化語言和動作來揭示矛盾衝突和人物性格的?請細讀原文後,填寫下表。

人物: 周樸園/魯侍萍

個性化語言

動作

人物性格

矛盾衝突

子問題4:A.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麼態度?你認爲魯侍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子問題5:周樸園和魯大海見面的場景,作者通過哪些個性化語言和動作來揭示矛盾衝突和人物性格的?請舉例簡要分析。

子問題6: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性格特點是什麼?請簡要回答。

三、課文小結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僞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庭的祕密,身世的祕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

在戲劇藝術上,《雷雨》臻於完美之境。它的衝突設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轉合達到極致。具有夏日雷雨的徵候;它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豐滿而複雜;它具有一種詩意之美,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彙總一起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味。

課文所節選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可分爲兩個場面,地點都是在周家客廳裏。第一個場面寫周樸園和侍萍三十年後意外重逢並相認,第二個場面寫周樸園和魯大海之間的激烈衝突。周樸園、侍萍相認的情節是劇情很重要的發展。因爲他們的對話揭示出兩人年輕時曾經有過婚戀糾葛並生有兩個兒子這個祕密,而這個祕密是全劇的關鍵情節。周樸園和魯大海之間的矛盾衝突則讓周、魯兩家中的五個人之間初次發生聯繫。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弟關係因爲激烈的階級利益衝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四、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後面的問題。

魯大海 (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他們就把礦上的工人們賣了!哼,你們這些不要臉的董事長,你們的錢這次又靈了。

周萍 (怒)你混賬!

周樸園 不許多說話。(回頭向大海)魯大海,你現在沒有資格跟我說話──礦上已經把你開除了。

魯大海 開除了!?

周衝 爸爸,這是不公平的。

周樸園 (向周衝)你少多嘴,出去!

周衝 憤然由中門下。

魯大海 好,好。(切齒)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錢,你什麼都做得出來。你叫警察殺了礦上許多工人,你還──

周樸園 你胡說!

魯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別說了。

魯大海 哼,你的來歷我都知道,你從前在哈爾濱包修江橋,故意叫江堤出險,──

周樸園 (厲聲)下去!

僕人們 (拉大海)走!走!

魯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姓周的,你發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在還──

周萍 (衝向大海,打了他兩個嘴巴)你這種混賬東西!

大海還手,被僕人們拉住。

周萍 打他!

魯大海 (向周萍)你!

僕人們一齊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樸園 (厲聲)不要打人!

僕人們住手,仍拉住大海。

魯大海 (掙扎)放開我,你們這一羣強盜!

周萍 (向僕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 (大哭)這真是一羣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

周萍 你是誰?

魯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魯大海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

魯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臉,又哭起來)大海,走吧,我們走吧!

大海爲僕人們擁下,侍萍隨下。

1.周樸園對周萍、周衝兩個兒子分別說“不許多說話”、“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麼?

答:

2.魯侍萍“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這一句的語言妙在哪裏,表現了侍萍怎樣的感情?

答:

3.這個片斷中有許多矛盾衝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衝突是什麼?

答: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覆朗讀並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鑑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1、熟背本詩,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教學課時:2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放錄音)讓學生聽歌曲《在水一方》。

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詩經》中的《蒹葭》,

教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詩經》中的其他作品。

二、 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

原本只稱《詩》,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爲“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共160篇,大都是民間的歌謠,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成爲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爲賦、比、興三類,與 風、雅、頌合稱爲《詩經》六義。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時期,隨着私有財產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傷。

四、 指導誦讀

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 字音和節奏(二二節拍)

指名兩位學生朗讀,並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 語調,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詞彙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於—籲 無—毋 說—脫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的詞語(至於 以爲 泣涕 子 賄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詞語並解釋

其黃而隕:黃,名詞活用作動詞,變黃。

士貳其行:貳,數量詞作動詞,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數量詞作動詞,經常改變。

4、匪:fēi 愆:qiān 將:qiāng 載:zài 於:xū 說:tuō

徂:cú 湯: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組討論 理清思路(用兩個字概括詩歌大意)

明確:戀愛 婚變 決絕(板書)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採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

1. 學習“戀愛”部分(一二章)

⑴學生集體朗讀此部分後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

明確:相見 定情 送別 約期 (佈置作業:將這一部分改寫成現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約送別”場景中的語言,概括兩人性情。

明確:氓:急噪 任性

姑娘:溫柔 體貼 癡情 遷就男子 這也預示兩人今後的悲劇婚姻生活。

[3] 從“子無良媒”到“秋以爲期”,女子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討論) 明確:女子先言“子無良媒”,是出於對“禮”的一種遵從,古禮認爲女子嫁人,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後又言“秋以爲期”,說明女子衝破了“禮”

的束縛,勇敢地與“氓”私訂終身。

[4]朗讀第二章,請學生展開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體表現是什麼?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當時女子的心理細 微變化。(“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提問:從這兩章中我們能不能對當時的社會風俗習慣有所瞭解?

明確:

A、當時的商業活動是物物交換—“抱布貿絲”

B 、占卜文化—“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2.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讀第三章,提問:

① 本章講述了什麼內容?(明確: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② 既然是勸誡女子不要癡情,爲何又要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是否多餘?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也同樣提到了桑葉,有何特殊含義?

明確:

不多餘。使用的是比興手法。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興手法可以激發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⑴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n 朗讀4、5兩章,提問:

① 女子婚後生活如何?(明確:女子嫁給男子后辛勤勞作,任勞任怨,盡妻子的職責,而男子卻“至於暴矣” “二三其德” “士貳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爲何嘲笑她?(學生討論)

總結:(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後會對兄弟說什麼話?)

a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違背當時禮節。

b兄弟認爲女子不懂得順從丈夫。

③ 推測當時社會女子的地位和命運?(由於社會政治歷史原因,女子將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託在愛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聯繫現實,不要喪失自我個體的獨立性。)

④ 面對男子的背棄,女子是否是忍聲吞氣,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轉意?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 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 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 何爲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爲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 “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特點: 真實(本質) 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 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 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 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3、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2、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爲“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後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孃家抑鬱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爲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複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鬥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於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於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於父親爲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矇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於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後,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爲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後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悽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爲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於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於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於自己的事業,最後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後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麼做?

5.探究:是什麼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複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爲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採取“不抵抗政策”。家對於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捨,所以他最終“順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僞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爲,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衝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對於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後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着隔膜,懷着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爲一種社會思潮吸引着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着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裏。然而,隨着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後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醜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後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於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爲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爲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高一上學期,是一個重要學習階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語文學習的黃金時段。爲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學習的思路特點,熱愛並投入地學好這門課程,不僅僅紮實基礎,學習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素養使其終身受益.爲此,我制定以下計劃。

一、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

二是破除了比較複雜的記敘、比較複雜的說明、比較複雜的議論三個階段模式,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爲中心編排,而是結合本事培養目標和課文本身實際組織單元;

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爲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閱讀;

四是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本事。

二、學情分析:

高一級學生剛從初中升學上來,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語文科更是其薄弱環節,不少學生對學習語文存在着懼怕心理,對高中語文的學習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的任務不僅僅在於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更在於經過中考和高考試卷的比較分析,讓學生更好地明確語文知識考點的遷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學習目標的轉化,更好地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特點。

三、教學設想

應對學生薄弱的語文基礎,強化訓練,夯實基礎,落實日常教學是關鍵。在日常教學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環節:

(一)閱讀方面,充分利用“經典”與“名著”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本事。精選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給給學生閱讀,養成學生每週閱讀翻譯文言文的習慣,努力經過學生的自身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閱讀習慣、語感等多方面提升學生閱讀本事,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寫作方面,堅持每週幾篇課外練筆,每兩週一次大作文的訓練。

小作文,從寫景、記人、敘事等方面分階段、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觀察、構思、措辭、造句等本事。大作文從觀察與感受、想象與聯想、再現客觀事物、表現主觀情感等方面,讓學生把握寫作運動的內部規律,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本事。

(三)口語訓練方面,結合詩歌教學,開展詩歌朗誦訓練,掃除學生練習口語的心理障礙,訓練學生大膽開口的習慣。在具體操作方面,結合單元教學,穿插“說服別人”、“拒絕別人”、“勸慰、鼓勵別人”等不一樣目的的語文口語訓練,使學生能自由流暢地表述自我的見解,養成禮貌得體的說話習慣。

(四)日常語文教學還貫穿寫字、背誦等基礎訓練。寫字訓練一方面是爲了正字,另一方面是爲了訓練學生的“坐功”,這對於16、17歲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轉折的高一級學生來說應當是不無裨益的;背誦必須數量名詩名篇名句,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口頭表述本事,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四、教學策略

1、改變觀念,加強學習,增強新課標意識,重視知識更新。

(1)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價值和思維訓練的特點。

(2)要加強學習研究,重視知識更新,訂閱書報雜誌,閱讀理論專著,及時更新觀念,提煉信息,充實知識儲備。同時又要儘可能地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在教學實踐中參悟道理,總結經驗,提升素質。

(3)重視備課組建設,充分發揮團體的知識和力量,不斷完善教學資料、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2、重視思維訓練,注重本事培養,增強素質教育意識,紮紮實實學好課本。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還是教學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視師生的互動的過程,讓學生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和表演空間,把氣力花在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上。

(2)重視每堂課的收效,重視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力求做到重點突出,訓練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養上。

(3)注意初高中的銜接,重視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提升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辨證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恆地做好提優補差工作,防止兩極分化的過早出現。

3、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

設想: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努力探尋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密切聯繫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作文教學資源,課堂作文訓練與口語交際本事的培養雙管齊下,使作文教學真正走上系列、優化的健康之路。具體來說,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講究專題性。每次寫作,“寫什麼”、“怎樣寫”,都要明確到位,決不含糊。

(2)重視作文教材,細化作文本事。如觀察生活如何觀察?怎樣才能培養感受本事?在寫作中如何恰當的應用想象和聯想?怎樣才能寫出個性、構成創新?這些資料在教材中都有較系統的闡述,這大大有助於作文本事的細化,所以,決不能棄教材於不顧。

(3)課內練筆與課外練筆齊頭並進。課外練筆方式主要是三種:一是專項片段本事訓練,如聯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錘鍊學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單元后的練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指導思想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爲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爲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

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鑑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爲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爲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爲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

(一)教科書高一上學期共學習兩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主題。分別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層面。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落實學校的“導引自主生態課堂”,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爲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爲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閱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寫讀後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爲指導,以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爲參考,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本事,落實常規工作,夯實基礎,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本事、寫作本事和口語交際本事,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本事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本事,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提高文化品位,爲高三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情景分析:

1、教材教學:高二階段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年,從教材上來看,難度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閱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閱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鑑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說等閱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本事。

2、學生分析:學生在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欠佳。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課外遷移不夠,閱讀和寫作本事還有待加強。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鑽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本事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以“閱讀”和“寫作”教學爲抓手,帶動其它方面的教學工作。

3、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4、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本事,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四、教學目標與要求

本學期語文教學,除了常規性的教學要求外,要異常注意選修課的教學安排,尤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本事是高中語文課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我們不能因爲過去有過分強調語文工具性的偏頗,就否定或削弱語文課的工具性,就把語文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審美與情感的感悟和薰陶上。教學中,要加強積累,包括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名句名篇的積累、閱讀鑑賞方法的積累上、表達交流本事的積累等,教會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個最基本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應用本事和語感。在此基礎上,儘可能地發揮語文課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必須的審美本事和探究本事,提高人文素質,發展健康個性,構成健全人格。

2、重視誦讀,改善古詩文教學。

古代詩文作品在這套教科書中的比例約佔45%。古代詩文的`選目以傳統經典名篇爲主,也適當擴大了選材範圍,新選了一些古代優秀作品。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因爲這部分資料,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是思想資料、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範性和代表性,文質兼美,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課程標準還有“培養閱讀前一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資料”的要求。所以,教學重點應是誦讀課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課文的思想資料,熟讀或背誦必須數量的名篇,理解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也有利於培養文言語感。對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發展簡況等知識,也需要引導學生經過閱讀教材,切實掌握。

3、加強聯繫,提高寫作本事。

教材的寫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國傳統作文教學的經驗,又體現了21世紀對高中生寫作的要求。應當明確高中學生從事寫作文必須做到的幾種基本要求:包括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我的感受和思考;能研究不一樣目的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我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資料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能調動自我的語言積累,推敲、錘鍊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同時,應當進行記述、說明、描述、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本事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實用寫作本事,鼓勵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於歷史人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圈點勾畫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看完影片之後大家覺得過不過癮,老師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都目不轉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當地認真啊!這部影片叫《鴻門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段影片講述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對,講的就是楚漢爭雄時劉邦與項羽的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剛纔已經注意到電影中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了,那麼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和劉邦又是什麼樣的?今天咱們就一起學習課文《鴻門宴》。【板書標題】

(二)學習新課

分析項羽形象

1、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徵。【板書:項羽】

明確:

(1)政治上幼稚: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遊說,便放棄進攻。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板書:政治上無知】

(2)自大輕敵: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板書:自大輕敵】

(3)不善用人。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板書:不善用人】

2、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並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評價語。

陳平:項王爲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之後,對項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讀

分析寫人手法。

1、《鴻門宴》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評價爲“無韻之離騷”,說明它在文學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瞭解項羽的人物形象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又是如何塑造項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生默讀全文,自主思考,之後進行小組討論。

明確:

(1)抓住典型細節對人物進行刻畫,如曹無傷告密後,項羽的表現是“大怒”,表現了項羽的暴躁易怒。

(2)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尖銳的衝突中,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聯繫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思考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有何好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

明確: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人物的個性特徵表現得最爲鮮明。面對美味佳餚時,大家的表現是一致的,但在面對危險時,則表現迥異。有人驚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靜;有人損人利己,有人捨己爲人。可見,在矛盾衝突面前,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四)鞏固提高

學完了本篇課文,相信大家對項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爲深刻理解,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後敗給了劉邦,那麼同學們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情況又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老師想請同學以項羽失敗的原因爲主題進行一個辯論,看看項羽究竟是因爲放走劉邦導致了自己失敗,還是因爲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了失敗?

正方觀點:是因爲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和項羽匹敵的人,殺掉劉邦,項羽便可一統天下。

反方觀點: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由於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難以戰勝其他各路豪強,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

(五)小結作業

本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鴻門宴》這篇課文,認識了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大家對項羽最後爲何敗於劉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課下請同學們繼續分析劉邦、樊噲的性格特徵。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燕歌行》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上的作品,位於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中。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新高二階段,雖有一定的詩歌學習經驗,但對古代詩歌的鑑賞尚處模糊階段,課外遷移不夠,閱讀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教學目標

1.把握本詩所寫戰爭的'四個階段

2.分析戰爭失敗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

3.學會橫向比較邊塞詩.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環境

五、教學流程(一課時)

導入:說起詩歌,人們就會想到唐代。唐代國力強盛,海納百川;唐詩也因此百花齊放,流派紛呈。其中,邊塞詩派氣質浪漫、一往無前,就連送別也別具一格。比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掃送別的陰霾,帶來萬丈豪情。就是這樣一位大詩人,卻並沒有像李白、杜甫、王維等人一樣,被新舊唐書收錄到《文苑傳》裏,爲什麼在《文苑傳》中沒有高適呢?我們今天通過欣賞他的《燕歌行》,解答這個問題。

(一)初讀感知,走進文本

1.明確“燕歌行”體例特徵:是樂府古題,始於曹丕,主要寫思婦的閨怨之情。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種詩體,句數及字數不定,格律比較自由,篇幅較長。我們學過哪些歌行體詩歌?琵琶行、長歌行、長恨歌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它以更高的目標、更新的`意識和架構給高中語文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地實施新課程標準。可以說,課程改革給教學帶來許多盎然生機。但新課改畢竟代表着一次語文教育轉型,這次改革之廣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許多老師難以在短期內適應,在教學實踐中就難以準確把握標準和尺度,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卻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也就是說,這樣的課堂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文本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爲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圖、採訪、辨證會、播放課件等衆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們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課文

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開發、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層的思維方向,結果這節課便只剩下活潑有餘,紮實不足,空洞的熱鬧了。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指導思想

語文教學必須着眼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着眼於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學大綱》爲準繩,認真貫徹“課改”精神,教、學好必修課文和語文知識,進行有效的讀、寫、聽、說訓練,切實培養學生閱讀和表達本事:使學生汲取課文中的實用語言、藝術語言、文學語言的豐富養料;同時,經過語文材料的薰陶感染,陶冶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報國的革命情懷。

二、教學要求

1、轉變教學觀念,強化語文功能。

語文素質在人的全部素質中佔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師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作用,自覺地承擔起語文素質的培養功能(包括學習素質、品德素質、審美素質、思維素質、交際素質的培養功能),使學生會學習、會做人、會審美、會思考、會交際。語文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爲主,以導學爲主,以實踐爲主的思想。牢固樹立“大語文”觀念,切實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擺脫“教本主義”的樊籠,開闢“學本主義”的天地。語文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愉悅,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結果的充實。

2、學習教學大綱,瞭解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

任課教師要強化大綱意識,確立整體觀念,立足本學年,瞻顧全學段。不僅僅自我要熟知本年段和整個學段教學目標,弄清教材的知識點和本事標高,貫穿於教學實踐中,並且要使學生明白《大綱》的要求,使其在語文學習中自覺朝着《大綱》規定的目標奮進。要堅決消除教學活動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減少無效勞動,以保證高效益地完成教學、訓練任務,切實提高讀寫基本本事,發展學生智能。教師要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自我和學校。

3、強化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必須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編制教案、學案,做到:

①教育目標和本事目標明確;

②知識、本事及語文實踐活動資料具體落實;

③教法安排和學法指導實在可行;

④重點難點清楚、教學過程明晰;

⑤版書設計實用。

教師要改善教法、講究效果,儘可能增大課堂容量和信息密度,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爲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和條件,要努力幫忙學生克服“不願學、不勤學、不會學”的現象,力求在45分鐘內給學生具體、實惠的知識和相應的本事。

訓練要落實:

①教師要精心選擇、組織訓練題,做到每課有練習,單元有檢測。

②凡要求學生做的教師必須先做;

③所有訓練教師都必須收、查、改、評,不得簡單地公佈答案了事;

④單元目標檢測必須全收全改,及時評講,並針對學生的缺漏點,補充必須鞏固、補火題加以強化。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規規矩矩地寫字,仔仔細細地讀書,踏踏實實地練習,認認真真地寫作,隨時留心觀察、廣泛涉獵,自覺動腦動手,進取創造性學習。該記的.、該寫的、該背的、該說的、該操作的,務求掌握。要異常注意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本事的培養。

4、加強團體研究,開展教學競賽。

既要強調整體效應,又要發揮教師個人才智。各備課組每週至少集中研究一次,每個教學單元至少兩次集中備課(一次爲單元教學目標、資料、重難點、教法學法及訓練等的備課,一次爲訓練檢測後評講的備課),備課組每學期至少要有一個研究課題,組織一次教研課,要求每個教師一週聽同組教師一節課,做到相互切磋;各備課組長應設計集中研究和集中備課的會議紀要表,作好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