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反覆朗讀,讓學生獲得對全詩的整體認識,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思維發展和提升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學習詩中對寫法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審美鑑賞和創造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文化傳承和理解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習本詩中對寫的表現手法。

一、導入解題

1.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歌代表着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詩歌的發展也是一樣,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在這發展過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爲唐代詩歌高潮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就將學習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爲“五言之冠”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

2.《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南北朝時期蕭統編纂的《文選》中的一組“雜詩”的標題,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它的內容大多表現遊子矢志無成和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但藝術成就卻很高,長於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組詩歌,得到古人極高的稱譽。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爲“五言之冠”;鍾嶸《詩品》說是“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朗讀感知

指名朗讀。

詩歌表達怎樣的情感?

三、品味鑑賞

1.一二句畫面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意境高潔、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聖潔之風範;以荷花喻美好純潔的女子;以荷花喻愛情之堅貞真摯;芙蓉諧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變化?

明確: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採之慾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爲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淒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採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纔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還是爲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爲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3.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4.在最後的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主人公有怎樣的“情”?

明確:主人公痛苦、憂傷的心情;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憂。

四、討論探究

1.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誰,或者說可以是誰?

學生討論,可對比已經學過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確:“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婦,“還顧”者則有可能是遊子;“涉江”者可能爲思婦,“還顧”可能是思婦從對面曲揣彼意,想象遊子一定是望鄉時而感嘆長途;窮困潦倒的遊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婦”也有離愁別緒,這思婦在想象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

遊子思歸、思婦懷遠,二者皆有。

對寫法,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這種寫法使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構建了詩歌富有立體感的意境。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裏會碰着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採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於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理解。

2.你認爲這首詩在情感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五、拓展延伸

閱讀《月夜》回答下面問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結合全詩,體會詩歌在情感抒發上的特點。

明確: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開想象,由自己的獨看想到妻子的獨看。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閨中只獨看”,表現了妻子對我擔憂,其實我也擔憂妻子。但是詩人不直接說出,卻借妻子的心表現出來,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爲婉曲含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審美鑑賞與創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繫,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於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培養學生敢於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並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製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荷塘月色》

一課

一、導入新課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鬱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爲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合作探究:

(一)、教師播放課文配樂朗讀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2、檢查預習《能力培養與測試》中字詞練習的完成情況。

(二)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②、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爲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三)師生交流明確:

①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蹤: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

“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脫不得。

(四)、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小組互相交流,也可把問題交給全體同學一起,教師加以點撥。

在學生互相交流提出的問題後,教師還可以拋出下列的問題供大家探究:

1、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2、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3、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6、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認真討論,能在課堂上回答的問題,我們當堂解決,還有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互相交流解決。)

(五)、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問題討論交流,然後教師抽查,並加以點撥。

關於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爲什麼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繫作者自身來看。明確:

1、作者、作品簡介

關於朱自清,《荷塘月色》(引導學生參看教輔資料《能力培養與測試》)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教師點撥,並明確:

1、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爲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武裝的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2、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爲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爲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3、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4、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6、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裏的極不寧靜。心裏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着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裏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三、熟讀精美語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爲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四、作業。

上網或者上圖書館查找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走近朱自清。

第二課時

一、簡要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二、欣賞精美語言。

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說明理由。然後教師歸納:

1.形象美——手法多樣:

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

2.語言美——新穎而不失自然傳神

通俗流暢描述傳神節奏協調(量詞、疊詞)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語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辭的手法:如

比喻句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③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⑤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⑥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小結:比喻具體形象

擬人句: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到打着朵兒的……

②葉子本是肩並肩地挨着……

③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小結:擬人靈秀動人

通感句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結:通感迷離精妙

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通感就是移覺。

舉例(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爲味覺)

(2)人靚歌甜。(聽覺轉爲味覺)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爲聽覺)

(4)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視覺轉爲聽覺)

疊詞節奏鮮明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等

動詞準確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在瀉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青紗的夢。爲什麼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瀉”的範圍廣,與“流水”相照應,而且有動態美,顯得生動活潑。“照”的範圍窄,不能與“流水”相照應,有點呆板,顯得不靈泛。)

“浮”突出靜態美,“籠”可與之對照。“漂”突出動態美,“籠”不能與之對照

三、總結課文,啓迪思維,遷移運用。

本文描寫的荷塘只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的秀美靜謐,令人神往。爲什麼?

由於:作者對景物做了深入細緻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四、課後作業

1、背誦第4、5、6段。

2、以《校園月色》爲題,寫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