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精選5篇)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1

  1.教學古詩重在誦讀和積累。

熟讀成誦是理解、欣賞、內化的最好手段。要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如小組讀、自由讀、接力讀、比賽讀、表演讀,讀出詩句的語言美、音韻美、韻律美,從而增強語感,達到積累語言、積累形象、積累觀念、孕育美感、怡情悅性之目的。

  2.教學古詩重在領會大意,習得方法。

教材中精選的古詩大多出自名家之手。這些詩人在爲人行事作詩等方面有不少軼聞趣事,其中的某些故事蘊含着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閃耀着人性的光輝。讓學生了解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有助於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學習質量。在學習實踐中運用“讀、分、譯、調、增、連、體”等七字方針理解詩句大意,從而逐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學懂古詩。

  3.教學古詩重在品味字句,領會意境,獲得美感。

要引導學生推敲重點字詞,習得推敲字詞的方法並有所心得。藉助形象思維把語言文字承載的信息加工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置學生於詩情詩景詩意中,從而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要用古詩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興趣,促成他們在古詩學習中獲得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去領略祖國語言和文化的燦爛輝煌,產生濃濃的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要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如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等,引導學生去領悟形象美、意蘊美、結構美、哲理美、情感美。

  4.教學古詩要有意識地建構語言形式,錘鍊語言,飛揚文采。

整體上說,漢語言是屬於詩體語言,尤其是唐詩宋詞,語言精練,形式特別。要抓住特別的語言形式,引領學生或順水推舟,或模仿創作,或擴展延伸,或逆思而動。如本設計第七項填空練習便是一例。語言的模式建構多了,運用起來就能得心應手,從而熟練地駕馭語言,飛揚文采。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2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說、賞”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啓迪。

我認爲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

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

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4、課堂生成不少亮點:學生頻繁品讀、相互補充;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 說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欣賞。師生所表現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了讀詩、美讀中體會詩情,讀出詩中的圖畫。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3

《題西林壁》是統編版四年級第三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順承了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緻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細緻觀察。

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理解詩句意思,並能懂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我從三年級所學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進入學習本首古詩,通過解題——誦讀——理解——感悟等環節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學習“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我沿用上一單元策略提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同一座山會看到不同的景象?”這時爲了使學生更加明瞭,我選用一個六面體,分別找不同位置的學生說說各自看到了什麼顏色,當學生髮現每人看到的顏色都不同是因爲坐的位置不同後,很容易就明白了詩人因爲身處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後在教學“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因爲這兩句中採用了因果倒裝的寫作手法,並含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又用“盲人摸象”這個小故事引導他們理解詩意:因爲詩人身處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廬山的全部景象。

繼而馬上提問:你認爲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有的學生說從高處看,有的學生說從遠處看,有的學生說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併在一起,從他們的回答中看出學生已明白一定道理。這時候我出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並舉例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一想平時遇到的這樣的情況,有一個學生回答他在下棋時,因爲旁觀者縱觀整個棋局,最後幫他下贏了這盤棋;還有學生回答兩個同學鬧矛盾了,她在旁邊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經過。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說明這個道理。

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之後,爲了當堂消化所學古詩,我設計了背誦、默寫環節,達到會讀會背會寫的教學目標。課後也認真閱讀了各位老師的教學建議,果然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中史老師、劉老師、梅老師、喻老師還有廖校長給出的建議,讓我看到了本課教學的不足,也爲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4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採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我還用採訪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讓一個學生扮演蘇軾,其他的人採訪他,問他爲什麼要寫這首詩,也可以互相採訪,內容是大家學習了這首詩後有什麼感想和收穫。

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本首古詩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體現在: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道理。

  題西林壁語文教學反思5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藉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註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然後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再去欣賞廬山的`山峯,站在詩人的角度,把自己當作詩人,走進廬山去感受那裏的高山峻峯,去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這樣,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來感悟詩中所蘊含道理的就很容易。我先採用小組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字面上的意思,讓他們明白詩人會寫下“爲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來是自己處在廬山的羣山之中”。我讓學生模擬表演試試看,把自己身藏在學校的樹林中,看能否看清整個校園的面貌。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當然就明白了詩人所寫的意思。最後我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後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評價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評價?是隻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隻看到他的優點呢?還有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自己犯了錯誤還不知道錯在哪裏而是等到老師或者同學點穿以後在猛然醒悟。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學生自學體會了詩中的意思,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體驗,切身感受和再現到詩人寫詩的情景,也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也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我認爲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一詩人的身份去讀去感悟,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