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模板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大意。

2、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3、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具:課件

一、談話導入,知詩人,解詩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廬山風光!

2、宋朝大詩人蘇軾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詩興,寫下了五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最後一首。(板書:題西林壁‘宋’蘇軾)

3、釋題。“題”是什麼意思? “題西林壁”又該怎麼解釋呢?

4、師:大家對蘇軾瞭解嗎?哪位同學來說說。看來大家對蘇軾已經很熟悉了(師出示有關蘇軾的資料)那你們能背出一兩首蘇軾寫的詩?

二、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首詩寫了些什麼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歌。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完後可以讀給同桌聽。

2、指名學生讀,評價

3、師:同學們朗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 指名讀 小組讀 齊讀

三、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師:同學們,通讀古詩,僅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那如何理解詩意呢?

請看大屏幕,這是同學們摘錄筆記上詞語的註釋,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看能不能讀懂詩的意思,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師: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叫其他同學回答)

看來同學們已經大概地瞭解詩的意思,哪位同學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生解釋)

四、吟誦品詩,感悟哲理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帶到詩中去讀一讀,邊讀邊思考黑板上的幾個問題。

1、你覺得嶺和峯有什麼不同嗎?你能用詞語形容一下嶺和峯嗎?

橫:連綿起伏、層巒疊嶂

側:高聳入雲、高峻挺拔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看廬山的?

遠:羣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峯羅列、危峯兀立、奇峯突兀

高:雲霧繚繞

低:高聳入雲

師:廬山到底是怎樣的呢?就讓我們一同觀看廬山的錄象,注意觀察廬山的姿態,相信我們對這兩句詩的體會更深。

師:你們都看到了怎樣的廬山?(千姿百態)

師:爲什麼你們看到的廬山各不一樣呢?(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

師:就讓我們帶着理解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師: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同一座山,詩人看到的景不一樣!

廬山真正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詩人看出來沒有,從哪句詩表示詩人沒看出來?

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爲什麼身處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

生: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不止一面,所以詩人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師:你們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

師: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告訴我們“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十四個字又給了我們什麼啓示?

預設: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事物應全面分析,不能片面理解。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侷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師: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這就是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最後兩句也因此成爲千古佳句,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讀最後兩句------生接讀 。

五、教師小結,背誦古詩

寫廬山詩,大都從不同角度讚美廬山美景,作者卻另闢蹊徑,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這是作者的巧妙之處,是這句詩成爲千古絕唱的妙招。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像這樣富含哲理的詩句,你還知道有哪些?選擇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觀書有感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 《遊山西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 《登鸛雀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杜甫 《望嶽》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峯》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 《春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烏衣巷》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離別》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 《雪梅》

六、佈置作業。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察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不同。

反思: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瞭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我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我一般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裏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註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繫整首詩)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繫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因爲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課堂上我讓學生走出教室,觀察整個學校,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一樓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學生操場的景色也看不全等。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