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兩篇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兩篇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峯圖片)

2、西林寺有塊牆壁,看,牆壁上還寫着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遊覽廬山後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題”是什麼意思?(提示學生藉助註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麼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範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峯”,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峯”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範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範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着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你彷彿來到了何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疑:蘇軾爲什麼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願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爲什麼“不識”。於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爲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麼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

5、於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繫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最有靈性之美的語言。她傳遞着文明,印刻着人間的喜怒哀樂、書寫着無限河山。筆者認爲,古詩的教學,應基於吟誦,貴在於品悟,迴歸生活,切忌支解語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範,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筆者的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課前準備:

收集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激趣,感悟詩的意境,形成對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學古詩可有意思了,今天我們就來學古詩。誰來背首古詩?

(二)出示:

過渡:老師也帶來了寫古詩句,請你讀讀!感受古詩的美!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注意適當解釋

(三)初步形成對山的認識

1、上面的詩句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那是——山

2、請你談談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的!

二、初步感悟蘇軾眼中的廬山。

(一)揭示所學內容

1、大家談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詩人也想談談自己眼中的山,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

2、出示課件:蘇軾(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採用生活寫實型的)

3、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題西林壁》

(二)初讀詩句,正音

1、出示古詩

2、他遊覽的是什麼山呢?他想跟大家談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詩。

3、自由讀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4、請學生讀。

(1)單個舉手積極地讀

(2)男女生比讀

(3)上下句1、2組與3、4組接讀

注意用上激勵的評價語,同時正音

(三)初步釋疑

1、明白所寫的山和題詩的地點等基本常識。

(1)過渡:有句格言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書讀着讀着就知道其中的東西了。你們也讀了好幾遍了那麼你讀懂什麼了呢?

(2)隨機交流。

2、師相機補充:

(1)詩是蘇軾49歲寫的

(2)這首詩是寫廬山這十幾首中最後的一首。

三、探索廬山的真面。

(一)見識廬山的多面性

1、蘇軾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引導用現代語言表達)

2、詩句是怎樣寫的?

3、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4、釋字解詞:

(1)橫看——正面看

(2)嶺(圓)——峯(尖險)

5、蘇軾怎樣去感受廬山的?(引導回答:從不同角度去看廬山,有正面看、側面看、遠處看、近處看、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二)感受廬山多面的美

(1)這樣的山你見過嗎?美美地自由讀前兩句

(2)這樣的山是怎樣的山?(引導讀者的心情的詞語——百看不厭、心曠神怡 等詞)

(3)齊讀詩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詩意

1、你們喜歡這樣多情的廬山嗎?

2、蘇軾也跟大家一樣,真的想一覽廬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嗎?

3、齊讀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渡:詩中哪兩句告訴我們他不能?

4、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字意

5、蘇軾在嘆息啊,你讀出來了嗎?品悟讀

(二)明事理

1、提升廬山的真面:

過渡:蘇軾見到了如此變化無窮的廬山,爲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

2、蘇軾怎樣才能見到廬山的真面?

3、小結歸納:從整體上看,纔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圖——描寫同一樣東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過這樣因爲看了局部而忽略整體而犯了錯的事情嗎?

我們對待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呢?

五、練情鞏固

(一)今天在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你見到了怎樣的廬山啊?

齊讀古詩(配樂古箏《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這是( )的廬山,只有( )才能見到廬山真面!

過渡:蘇軾眼中的山可和別人眼中的山一樣嗎?詩人蘇軾想通過詩來告訴我們——

六、小結:歷來寫山的人不計其數,而蘇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們在生活中好好品悟這一座座真實而神奇的山吧!

作業:觀察一處景物或一樣物品,並記錄觀察時的感受!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