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部編本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部編本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題西林壁》是五年級下學期的一首哲理詩,也是小學階段唯一一首哲理詩。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本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部編本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看待問題的方法。

(3)通過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內容,想象廬山不同角度呈現的美景。

教學難點:

感悟詩中所蘊含的哲理:看待事物要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人置身在某一環境中時往往不能瞭解事物本質,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含義。

教學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古詩誦讀展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詩歌語言凝練,表達着詩人豐富的感情,讀起來朗朗上口。看這幅圖,你想起了哪首詩?(回憶背誦《望廬山瀑布》)那這幅圖呢?出示圖片“春江水暖鴨先知”,引導學生背誦古詩。這兩首詩,都描繪了我們祖國的美好風光,你還能背一首寫景的古詩嗎?

(這一環節教師要多鼓勵,充分調動起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爲本節課的學習營造良好氛圍。)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教師板書課題,強調“題”字的間架結構安排,“林”字左邊“木”因爲讓右原則,捺變成了點。

二、理解詩題,介紹題壁詩

(1)請同學們翻開書,認真讀註釋,誰來理解詩題的意思?

(2)介紹題壁詩:題壁詩是古代詩歌中的瑰寶,是詩人有感而發,寄託情感的詩作。題壁詩始於兩漢,盛於唐宋,崔顥是唐朝最爲著名的題壁詩人之一。

(3)根據意思,誰來有節奏地讀一讀詩題?指導學生標記並讀出停頓。

(4)出示“壁”的字理:“闢”,表示用刀砍、劈、削;“土”,土層;“壁”,造字本義:直立如削的土。指導書寫“壁”,師範寫後學生練習寫。

(5)出示題壁詩的代表作《黃鶴樓》。學生自由朗讀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展示讀。

三、初讀古詩,讀出節奏

(1)這首《題西林壁》,作者是宋朝詩人蘇軾。課前學生們蒐集了有關蘇軾的資料,誰願意用一兩句話簡單介紹詩人蘇軾?學生自由彙報。

像這樣,找出自己感興趣或是對自己有用的資料,就是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

(2)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停頓,停頓的地方用符號“/”標出。誰來聲音洪亮的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你和他的停頓準確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四、理解詩意,讀出韻味

(1)朗讀詩文,引領我們與詩人同行,漫遊廬山。同學們試着默讀古詩,要求不出聲,不指讀,不動脣。邊讀邊想:哪句詩寫出了詩人遊覽廬山所看到的風景?(出示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2)齊讀這兩句詩。思考:詩人從哪些角度欣賞了廬山之美?用“●”標出來;發揮想象,描繪出廬山不同角度之美;選取一個角度,寫出廬山之美。(彙報,相機板書:不同角度――景)

(3)聽着你們的描繪,我們彷彿看到了廬山!讓我們走進廬山,欣賞我國的廬山之美吧!(觀看視頻)你能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廬山嗎?(雄奇、壯麗、險峻、幽秀……的廬山)如此美景,令人讚歎。帶着感情再齊讀詩句。

(4)除了讚歎,作者還發出了怎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理解“緣”,理解兩句詩的意思。

五、深入體會,感悟詩理

(1)同學們,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面目呢?(學生自由彙報)

教師以一句詩小結:欲識廬山真面目, 。

(2)這首詩,詩人僅僅是想告訴我們如何“識得廬山真面目”嗎?(相機板書:客觀全面――理)

這樣的道理,還蘊含在哪些小故事當中呢?(比如:盲人摸象,如果學生說到了,就讓孩子聽聽這個故事。)

(3)有一句俗語,揭示的也是這個道理,出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4)這首古詩,這個故事,這句俗語,讓老師想起來了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聽過嗎?教師簡介老子。

(5)老子曾經說過: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出示)老師認爲,知人者易,知己者難,只緣身在其中,只因當局者易迷。我們不僅要知人,更要知己,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齊讀這兩句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六、感情朗讀,昇華情感

(1)同學們,這首詩我們已經學完了,能說說你的收穫嗎?(引導學生從古詩內容的理解古詩蘊含的道理、欣賞到的美景等多方面來談)

(2)配樂吟誦古詩,誦出情感。

佈置作業:

(1)默寫古詩。聯繫生活實際與父母交流這首古詩蘊含的道理。

(2)查找題壁詩《題西施石》,熟讀。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不同角度――景

客觀全面――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