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必備】說課稿彙總9篇

【必備】說課稿彙總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必備】說課稿彙總9篇

【必備】說課稿彙總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

我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首先,說教材。本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課程標準把“式與方程”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模型思想及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理解表達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重要學習內容,《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初步學習了一些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些都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的設計思路。《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根據對教材的初步分析與理解,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爲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很容易將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混淆起來,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難點是瞭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爲學生準備了各種含有未知數和不含未知數的等式與不等式的貼紙。 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爲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天平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1分鐘)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邊放上一個梨,另一邊放上兩個西紅柿,展示梨比西紅柿重,兩邊一樣重,西紅柿比梨重,三種情況。讓學生說一說看到的情況,可以用什麼符號表示。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對天平感興趣,進而也會對今天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些認識這一環節我將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將時間控制在13分鐘左右。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 6分鐘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一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2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一個50克的砝碼和一個10克的砝碼,右邊放上三個20克的砝碼,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50+10=20x3)

根據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讓學生繼續看課件寫出算式來。在這裏將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式,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板書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過天平稱重的演示,讓學生觀察平衡與不平衡的各種生活現象,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活動二:引導分類 5分鐘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我會說這些式子有些凌亂,同學們能不能掌握一個分類標準,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在這個問題上,我採取的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根據學生思維特點採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說一說,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交流彙報:(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數 無未知數

根據板書,我會提問: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相同的?

學生會回答有,然後學生邊歸納我一邊板書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會追問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麼相同的特點呢?學生通過觀察會回答它們都是等式,它們都含有未知數。我會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表揚,並強調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們數學王國的新朋友。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方程的意義。此時板書課題:方程的意義。

接着,我讓學生說說黑板上有的式子爲什麼不是方程,幫助學生鞏固剛剛學習的知識。進一步強調含有未知數和是等式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第三環節:深入拓展,辨別概念 活動1:找方程(出示課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雖然概括出來了,但是理解消化它還需要繼續學習。通過上面的分類討論,學生初步瞭解了方程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中看出兩個條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是方程。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找出課件中的等式與方程,並詳細解釋有的式子爲什麼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後通過畫圖用2個集合圈來表示方程和等式關係,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有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達到這一步,才能算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這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在寓教於樂中,學生享受着探索過程中的樂趣,也掌握了這個知識。 等式 方程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靈活運用20分鐘開始 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不同難度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展示課件,我說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根

據題目列出相應的方程來。

(1)馬老師坐大客車前往重慶辦事,客車準載45人,坐了x個座位,還有10個空座位。 10+X=45 45-X=10

(2)從石柱坐到重慶,總共240千米,馬老師坐了4個小時,找出圖中的相等數量關係。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時,題目難度升級,題中數學信息增加,我首先請學生齊讀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題目。 (5)

我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來。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五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小結新知,明確收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新課標》中指出:重視學生已有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找結果、解決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表象,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取新知,培養孩子勤於動手動腦的能力;另一方面,爲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說出等式的特點,並由分類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點幾不同點,使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之後通過合作、討論、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在頭腦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最後,來和大家說一說本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我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歸納能力、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附:板書

方程的意義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數 無未知數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藉助畫面與註釋,瞭解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二、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日積月累中,已經對詞有了初步的接觸,但對詞的特徵並不十分清楚,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對詞牌名、詞題、上片、下片等有進一步的認識。爲今後的古詩文的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上課的情況來看,城區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強,想像豐富,多數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讀、想、說、議等方式充分理解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學法:

1.“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着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說教學環節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爲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力求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一)、導入課題:

1、競背詩詞,引入課題。

2、讀題,解題,瞭解詞的一般特徵。

3、瞭解詞人辛棄疾。

(二)、初讀課文,感知詞韻。

1、初讀課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其他學生聽讀,然後評價。

3、看着屏幕齊讀。

4、師指導朗讀,讀出節奏來

5、讀着,讀着,你有沒有發現除了題目外,詩和詞還有什麼不同之處?白髮誰家翁媼和大兒鋤豆溪東之間有一間隔,說明它有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詞中叫上片,後一部分叫下片,朗讀時兩片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再次齊讀。

(三)、品讀賞析,感悟詞境。

品讀詞句,進入詞境。

1、有人說,一首好詞就好像一壺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首詞。來,再讀課題。——清平樂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樣的?讀着這句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學們,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這五口之家裏,給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人呢?小組交流。

4、師生對話,全班圍繞重點詞句交流,並指導朗讀。

提煉詞眼,沉醉詞境。

1、讀着看着,看着想着,這首詞描繪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畫面。在你眼裏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生活?用書上哪個詞說?

2、可是讀書要聯繫上下文,從詞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讀出了什麼?——他們家生活條件並不好,很貧困。是啊,生活並不富裕,可爲什麼老兩口還那麼樂乎乎的,還陶醉了呢?老兩口到底“醉”在哪兒?感悟作者情感。

3、跟着音樂齊讀課文。

(四)、練習背誦,昇華感情

1、課文讀到這,這首詞都能記住了吧?試着背背。

2、課後練筆:改寫這首詞。

五、說預期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95%以上的學生能借助畫面與註釋,通過多種手段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80%的學生能夠背誦課文。

2、瞭解了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說課稿 篇3

一、說活動目標:

1、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陽光”的含義,懂得爲什麼要做一名陽光少年。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懂得價值觀的重要性,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知道怎樣做,才能成爲一名陽光少年。培養學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說活動準備:

1、 收集相關案例素材

2、主持人培訓

3、自編話劇:《小明的一天》

4、瞭解班上涌現出的一批思想端正、行爲積極的學生的先進事蹟。

三、說活動過程:

1、出隊旗,唱隊歌,主持人宣佈隊會開始。

2、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日照方陣車出行,(日+陣—車=陽)

當頭一棒兒警醒。(“當”的頭+一+兒=光)

(2)、來到屋裏,趕也趕不走,時間一到,不趕就會走。(打一自然現象)

設計目的: 通過競猜謎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揭示“陽光”的含義,水到渠成的導入新課。

3、心靈補給站:(1)、別樣的乞丐

設計目的: 他,是那樣需要別人的幫助,對他而言,獻了愛心就會對他的生存形成挑戰。但他沒有猶豫,堅定地靠近了通往災區人們的希望和幸福。“我要捐款!”“我還有錢!”簡短、質樸卻又是那樣擲地有聲!結合圖片,給大家講這個故事,在深深吸引學生的眼球后,更希望能引起他們心靈的觸動。讓學生明白也要做一個善良的、有愛心的人。

(2)、雙腳演繹的精彩人生(A、音樂欣賞;B、個人經歷簡介)

設計目的:劉偉,一個失去了雙臂但卻充滿了夢想的人。他用奮鬥演繹精彩,用夢想點亮人生。平凡中,他用偉大的精神鑄就不朽,用偉大的感動溫暖人心。當雙腳熟練地按出一個個琴鍵,他用靈魂的音符演奏的生命的旋律,震撼的將不僅僅是學生的眼睛、耳朵,更是他們稚嫩的心靈。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經歷不起風雨,永遠也開不出美麗的花,一番磨難後,纔會綻放最絢爛的彩虹。從中讓學生感悟到要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堅強、執着的人,能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4、我來當編劇:《小明的一天》

設計目的:讓學生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通過一幕幕生活場景的再現,讓學生自己寫劇本的情節,讓他們學會選擇,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努力成爲一名陽光少年,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心動不如行動:

(1)、我來讚一讚

(2)、我要表決心

設計目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經過了精神的洗禮、情感的積澱、內心的思考後,再化爲外在的行動,我想,這節主題隊會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6、激情結束新課。

陽光,是一粒有生命力的種子,它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裏開花、結果,指導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讓我們在陽光下莊重承諾:今天,我還是一株幼苗,明天,我會是一棵棟樑;今天,我還是一名陽光少年,明天,我會是一名有爲青年!

設計目的:既是與“導入”遙相呼應,更是昇華主題,鼓勵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7、呼號,退旗,主持人宣佈隊會結束。

四、引導要點:

主題隊會課是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一堂好的隊會課能解決很多問題,也能夠對學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怎樣合理利用好這堂班會課,帶給學生深遠的影響?在活動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所選材料、所有活動均本着爲主題服務的原則。

2、形式多樣化。通過心靈補給站、我來當編劇、心動不如行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

3、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激勵他們,震撼他們的心靈,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得到感悟。

五、說評價方式:

要真正發揮主題隊會的教育作用,千萬不能把主題隊會開成“檢討會”、“批評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學生有了興趣,纔會有學習的動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把學生當作一個平等的朋友來對待,對於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本着“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儘量不用指令性、批評性的語言,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優點,進行激烈性評價。此外,爲了防止學生建立起自卑,自負和自私等錯誤的自我觀念,我無條件地接納學生的想法與情感。採用接納性的評價方法,幫助學生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評價的積極效果。

說課稿 篇4

一、導入

1、複習舊知引入:

同學們,在開學的時候秋姑娘就來到我們的身邊,今天,秋姑娘請老師爲大家帶來幾幅圖片,可是忘了取名字,你願意幫秋姑娘給這些圖起個貼切的名字麼?

2、口語訓練:

圖片美,大家起的名字更美。秋姑娘爲了感謝大家,又用神奇的畫筆爲大家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大家想知道她畫了什麼?

3、請同學們把書翻開第四頁,你在秋天的圖畫中看到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由讀:

秋姑娘又是怎樣介紹這幅美麗的圖畫的呢?請同學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音,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畫下來。

2、四人小組學生字:

教師看到大家已經把不認識的生字畫了出來,也發現同學們的預習做得不錯。現在請同學們發揮四個小組的作用,互相幫助。把秋姑娘帶來的這些生字都變成自己的好朋友。

(教師積極的參與小組內的交流,有困難幫助學生解決。)

3、教師出示單個的生字,讓學生認讀,(有讀不準的地方,教師要出示拼音,通過組詞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生字的認識,也可以用猜一猜、想一想、連一連的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你還有好的記字辦法與大家分享麼?

4、教師總結:

秋姑娘的陣陣掌聲,看來她已經徹底相信了大家。同學們已經把生字真的變成了自己的好朋友。

5、同學們已經認識了生子,請你再把課文讀一讀,如果有難讀的地方一定要多讀幾遍,看誰把課文讀的最正確、流利。

6、指名讀課文:

發現難讀的地方,教師一定要反覆地指導學生讀,指導能讀正確、讀流利。

三、精讀課文,感受秋天的的美好

過渡:

大家把生字當成了自己的好朋友,秋姑娘爲了感謝你們,爲大家每人發一張精美的貼畫。

1、秋姑娘這麼熱情,我們再來進一步的認識她好麼。同學們剛纔讀了幾遍課文了,我已經讀了幾次了爲了公平請大家再讀一記。好麼?請同學們再自由讀一遍文,想一想,課文中的那些句子寫了圖畫中的景物?看看課文中的那句話寫了圖上的內容,有不明白的嗎?

2、你最喜歡哪種景物,爲什麼?你就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3、你在讀的時候,能加上這句話麼?

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⑴ 這裏在指導學生讀課文時,一定引入評價,讓學生自評,互相評:

評價時一定要具體的如何讀好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好在什麼地方?不好在什麼地方?好的大家都效仿,不好的提醒大家都克服。

⑵ 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採用一些激勵措施,比如:

男女生賽讀、組與組之間的賽讀等等。

⑶ 注意學生讀不好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範讀。

⑷ 難讀的地方不只是讓一兩個學生讀,還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讀一讀,注重整體學生的提高。四句合讀,同學們都有自己喜歡的景物,老師也有呢。不過教師四種都喜歡,所以想四句連讀,可以麼?

① 還有同學喜歡這四種景物的麼?我們一塊來讀一讀吧!

② 面對這麼美的情景,你現在想說些什麼呢?

③ 如果這四句改成:

梨樹掛着燈籠,蘋果露出臉頰,稻海翻起波浪,高梁舉起火把。

④ 你再讀一讀,有什麼感覺呢?

4、設問:

⑴ 是誰使秋天的景色這樣美麗?誰願意爲大家讀一讀最後兩句。

⑵ 勤勞的人指的是誰?你現在想對勤勞的人說什麼呢?聯繫自己。

⑶ 同學們是聰明的,秋姑娘想讓你們也來說一說:是誰使秋天這樣美麗?看,好像在說,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

四、迴歸整體,擴展思維

1、迴歸全文:

讓我們帶着對勤勞的人的感激和讚美,想像着秋天美好的景色,再美美的讀一遍課文吧!

2、擴展:

能告訴大家,你的眼前還有哪些秋天的景色呢?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現秋天的美呢?

五、學習生字

1、秋姑娘也被你們的熱情感染了。又帶了幾位生字朋友,問問你們能不能寫得正確美觀?你們能麼?

2、誰來讀一讀呢?想怎麼讀。

3、這幾個字按結構可以分成幾類呢?

4、學習左右結構的字,這四個字有什麼共同點,每個個字在寫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5、你們認爲哪個字最難寫,需要老師來幫忙呢?

6、師範寫、生寫、展臺展字、師生共評。

六、小結

同學們請坐好。秋天的景色很美,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秋天的兒歌,古詩,短文呢?

請大家課下收集一下,下節課,我們來交流一下,可以麼?好,那我們就暫時和秋姑娘說再見吧!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手抄報版面設計》,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程程序、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選擇學生熟悉的板報爲切入點,把板報的設計、製作、欣賞、評說等知識元素和能力培養綜合起來,激發學生探究設計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和設計能力,以此形成藝術設計方面的美術素養。

板報是一種常見的羣衆性宣傳工具。形象直觀地介紹了節慶、活動時以圖爲主的板報形式。讓學生了解一般手抄報的內容、結構、比例、編排方式、色彩搭配等,感受平面設計的形式和規律。本課紹了三種不同的版面編排方法,提供學生作業參考,引導學生創作思路的多樣化。

課 時:一課

課業類型:創作設計課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瞭解並掌握兩種版面佈局格式;

2、過程與方法:掌握版面設計的基本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版面設計的兩個設計重點。

教學重點:掌握版面設計的基本步驟,理解版面設計兩個重點。

教學難點:瞭解並掌握兩種佈局格式。

教 具:微機、網絡資源庫、實物投影、課件、學生例作;

學 具:微機、粘貼材料、剪報、手抄報材料、網絡資源庫;

一、欣賞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回顧已學內容,利用學生的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課件1)

2、評價虛擬社區內各部分版面的風格及特點。

3、利用學生對報紙版面的選擇、評價,增加學習興趣; 展示四幅手抄

報圖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鑑賞能力。引導學生概括出版面設計的設計重點。

A、由評價版面圖樣、色彩的優劣,引出重點一:裝飾美化

B、由評價版面分割、規劃優劣,引出重點二:佈局編排

教師小結:

我們所看到的黑板報或牆報、手抄報,除了文字稿件質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編排設計好壞也直接影響它的宣傳效果。(板書:版面設計)

二、新授版面設計知識,承前啓後;

1、解釋版面設計包含內容:以課件演示爲主,通過一幅作品進行分解。 版面設計就是利用報頭、文稿、各級標題、欄圖、題圖、插圖、尾花、花邊等內容進行佈局編排、裝飾美化的過程。

2、版面設計的一般步驟:

(1)第一步:根據文稿主次進行版面分割佈局。 首先,同學們討論一下,根據你們的經驗,進行版面設計要按照怎樣的步驟進行?(學生討論,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播放課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報的文稿內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佔的塊面較大,次要的文稿佔的塊面較小,我們在進行版面設計時,首先要針對文稿的主次進行大塊面的分割佈局,這樣才能達到界面編排合理、塊面活潑統一的效果。

A。講解第一步的兩種佈局方式:

a.對稱式佈局

b.均橫式佈局

在版面設計的整體佈局方面,我們經常運用的有兩種佈局,下面請同學們看兩幅事例,觀察一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師出示課件3、4演示,學生觀察總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觀察結果的概括能力)

c. 請看第一幅作品,從佈局上看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出左右對稱的佈局方式,以及這種佈局的設計特點。

d. 生觀察並自行給第二種佈局格式起名字。 培養學生的觀察及運用學過知識概括能力。

B。利用兩個事例,辨別兩種佈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設計報頭、欄圖、題圖及標題字體。 (課件5)在第一個步驟的基礎上,運用前幾節課所掌握的報頭、題圖、欄圖及標題字體幾方面內容,在版面上進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謄抄文稿、畫插圖。 (課件6)謄抄文稿時,字跡要工整,插圖要與文稿相輔相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看看我們的版面上還缺少什麼?

(4)第四步:畫尾花、花邊、總體調整。 (課件7)當所有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時,就要看看有沒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添加潤色,修修補補,讓你的作品更加優秀。 好的版面設計應該是篇目層次分明,文、圖塊面活潑多變、而又有統一感,色彩協調、醒目。

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學六年級上冊67——69頁的內容:《圓的面積》。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本冊書第四單元第三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充分認識了圓的各部分特徵和掌握了圓的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圓面積的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的表面積及體積打基礎。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有進一步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學生已經掌握了用轉化法推導幾何圖形面積公式的方法,通過本課的學習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遷移類推能力。本課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應該能很順利地掌握本課內容。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遷移類推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演示、操作,進一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這節課,我以"猜想--估算--合作探究----驗證"爲主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小組合作、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習,使學生在愉悅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四、教材處理

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曲線圖形,很難理解圓等分後的轉化過程和"極限"的概念,所以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圓面積的計算方法。

爲了突破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的過程,又藉助教具和掛圖直觀性,在演示中進一步觀察、體會,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五、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伊始,出示幫助公園的叔叔阿姨怎樣計算這塊圓形草坪的佔地面積的問題的掛圖。啓發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猜想,然後展開討論同學們的方法是否可行,從而引出課題。此處改變了原來設計的單調的複習,融新知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之中,這樣做,目的就使學生在對新知識的渴望中產生探究的興趣。

2、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爲了幫助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第一步,我給每個小組發一張方格圖,讓學生在圖上隨意畫一個圓,並估算出圓的面積。學生彙報後,激勵學生評價哪種估算方法最好。這個環節目的就是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曲爲直的轉化思想。

第二步,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通過剪拼圖形推導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個環節,我讓孩子們用桌子上的卡紙,做個實驗,在硬紙畫一個圓,把圓分成若干(偶數)等份,剪開後,用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紙片,拼一拼,可以同桌合作,看能發現什麼?一會向老師彙報。這樣的設計給予了學生自主創新的機會,學生真正成爲了探究活動的主體。

第三步,學生彙報探究結果之後,爲了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極限"的概念,我適時進行教具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把圓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十六份後,拼在一起,再觀察每次拼成的圖形中閃動的曲線與圓周長的關係。學生就會明白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當分的份數足夠多時,曲線就接近直線了。就這樣,抽象難懂的"極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觀、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然後,我又用教具演示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係,學生很快地通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從而順利地完成知識的遷移。(出示填空練習題)

在這個環節中,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直觀、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結合,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3、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爲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淺入深,注重習題的實效性、趣味性。(教學掛圖出示)首先讓學生計算課前所剪圓形學具的實際面積,與估算結果相比較。然後設計了基本練習題和基本應用題。最後設計了趣味性較強的題:"早上,媽媽讓聰聰上學時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學的時候再把牛牽回來,拴牛的繩子長4米,牛吃草的面積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時吃草約8平方米,那麼等下午聰聰回來的時候,牛會不會捱餓?如果牛捱餓的話,你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呢?"故事一出,學生便主動思考,想辦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把知識進行了延伸與拓展。

4、鞏固自學,提高能力

在完成練習題後,讓學生們看教材68——69頁的內容,把不明白的內容和同桌互相探討,共同解決。

整個教學內容,我本着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互相合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去設計,孩子們易於接受,學習氣氛良好。加之老師製作的教具和掛圖的配合,相信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特點

(一)教材簡說

《從現在開始》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圍繞着“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這一專題整合教材內容。其中第21課《從現在開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節生動且富有濃郁現代氣息的童話故事

(二)設計理念

在這一堂課中,我力爭通過各種形式使學生全面掌握本課生字及詞語,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下一節課做好鋪墊。

(三)課時分配

第一課時,我主要進行識字教學,寫字教學並感知課文。今天我主講的是第一課時,用不同的方法,領讀,齊讀,開火車,猴子過河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本課的生字,詞語進行反覆的學習和鞏固,指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識記本課“我會寫”的生字,並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說學情

剛剛讀二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大膽、獨立,他們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朗讀的方法,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欠佳,注意的時間短,所以我採用動畫、圖片等多媒體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在這堂課中,通過老師的指導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的識記本課生字及詞語。

三、教學目標及其重難點

1.知識目標: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能力目標:在識字認字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識寫生字。

教學難點:分析易錯的生字,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

四、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麼堅持“以人爲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呢?首先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本課,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運用小組合作,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小組的力量,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2.結合課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圖片,遊戲等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

總之,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致力於構建開放的、民主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學會方法,逐步提高。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簡析

《生命橋》這篇文章是蘇教版第八冊中的《生命的壯歌》這篇課文中的第二個故事。講的是一羣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場面悲壯,揪人心肺。儘管該故事的情節完整,獨立成篇,但編者把它與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安排在一起,構成一篇課文起名叫《生命的壯歌》,是頗具匠心的,其內涵極其豐富。

首先這兩個小故事都謳歌了區區弱者在生死的關健時刻所表現出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對學生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操的薰陶無疑是積極奮進的。其次,兩個故事的悲劇的產生都是人爲造成的,是人類自己進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兩個故事語言優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讀者的心靈……。

因此,本文是老師引導下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體驗、學好語文、感受生活、薰陶情感、體驗生命的極具人文性的佳作。出於對教材以上的認識,擬定以下教學目標及相關措施。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憑藉課文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羚羊團結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偉大的獻身精神。

3、關注學生體驗交流中新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保,正確的價值取向等人文素養。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順學生思路,組織讀書交流。

2、學法:自讀自悟,交流提高。

四、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法,以利自學。

1、繼續學習18課“生命的壯歌”。這節課學習這課的第二個故事“生命橋”。

2、這課的第一個故事“蟻國英雄”,我們是怎麼學的?

①先讀課文,把生字讀準,難讀的句子讀通順。

②反覆讀自己感動的地方,說感動的原因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動表現出來。

3、下面我們就用前面的讀書方法來讀“生命橋”這個故事。

二、利用學法,自讀自悟。

(一)通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自學生詞,讀通語句。

2、檢查。

①請幾個同學上黑板把自己認爲同學們難讀或可能讀錯的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讓這些學生檢查、教學有關字詞的讀音。

(注:課堂是學生練習、糾錯、發展的主渠道。這裏讓學生把自己認爲別人可能讀錯或難讀的字詞抄在黑板上。這樣做,第一,這種資源來自於學生,同時又服務於學生,資源利用的巧,利用的好;第二,讓學生髮掘資源,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第三,既處理好了字詞讀音這一知識點,又巧妙地讓學生與學生交流,增強了學生間的交際能力,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②指名完整朗讀課文,幫助學生把課文讀通。

(注:把課文讀通,整體感知課文大概,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基礎)

(二)精讀課文,讀出感受。

現在我們進行讀書學習的第二步,把自己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待會兒彙報、交流。

1、學生自讀,教師隨機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注:教師的隨機瞭解既是與學生合作交流,又是幫助輔導,更是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

2、彙報交流。(順學生思路進行教學)

估計學生可能有以下一些彙報交流。

①第一節的第4句。“年輕羚羊後退了幾步,突然奔跑着向懸崖對面跳過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後面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讓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弄清老羚羊躍起的高度低一些是老羚羊心甘情願的而並不是其他原因,同時交流讀書學習的方法。如聯繫上下文讀書思考。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

映示第二片段內容。

A:先說說爲什麼感動,再讀一讀。

B:評讀,重點評一評讀的好的地方。引導學生體會“…猛蹬一下…”年輕羚羊和老羚羊各自的後果。

師(指圖):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一剎那間它就要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這時老羚羊飛躍到年輕翔羊的蹄下,用自己的脊背支撐年輕羚羊作第二次跳躍。年輕羚羊得救了,老羚羊卻永遠停止了呼吸,它把生的希望讓給了________、把死亡留給了______,這是多麼偉大而神聖的壯舉啊,請同學們再讀讀這段話。

C:學生試讀。

D:指名讀後齊讀。

③第三自然段。

“一隊隊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

讀讀議議,教師也可講講自己的感受。

“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

教學策略:

A、指3人連讀這句話。

B、教師作簡筆畫並激情講述。

這是一座懸崖,這是懸崖的對面,年輕的羚羊快速向對面飛躍,可是它只能飛躍到這裏,眼看就要摔下山澗,此刻老羚羊縱身一躍,飛躍到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第二次飛躍,輕巧地落在對面的懸崖上,而老羚羊墜入山澗,摔得粉身碎骨。頓時——(學生接讀)

C、這已不是一道道弧線,它是——(學生接讀)

D、讀題:生命橋。

E、透過這座生命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注:繁瑣的分析,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只能讓生動的語言變得生硬,讓充滿情感的語言變得麻木,這裏通過簡筆畫和教師的激情描述旨在引導學生走進那些悲壯的場面,進入那讓人蕩氣迴腸的境界,通過學生進入情境的想象,不僅使學生感悟到文字的表面之義,更主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心靈的震撼,從而豐富個人的生命體驗。)

師:誰先飛過山澗誰就有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誰落在後面就可能遭到獵人的槍殺,在這生命存亡的關鍵時刻,這羣羚羊決不爭先恐後,一個接一個有秩序地飛躍山澗,以一個個老羚羊的死亡換來一個個年輕羚羊的生命,這簡直是一首——生命的壯歌(讀題)。

3、配樂朗讀全文。

(注:這部分的教學策略主要是遵循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設計的,在這活動中力求讓學生把自己讀文本的體驗通過和同學及老師讀讀議議的形式表達出來,積累語感,內化語言,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師在其中最主要的做法便是構築平等對話的平臺,或傾聽學生的體驗,或表達自己的體驗,或引導昇華學生的體驗。)

三、由此及彼,昇華認識。

這個故事讀完了,但想到了些什麼呢?

(注: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並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這一設計在培養學生把學語文同生活實踐聯繫起來,關注課堂中生成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感受人類文化的無窮魅力。)

四、引向課外,拓展閱讀。

師:有一件事,我必須要告訴同學們,這一羣羚羊並不是偶數,是奇數,這就意味着有一隻羚羊並沒有對子,而這隻羚羊恰恰是成功指揮這場戰鬥的羚羊頭,此時此刻,它孤零零地站在懸崖上,沒有年輕羚羊需要它的幫助,也沒有任何人來幫助它飛躍山澗,後來這隻羚羊怎麼樣了呢?請同學課後閱讀初中語文第三冊第13課《斑羚飛渡》。

(注: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和興趣,強調課內和課外的聯通,這種設計不僅是應對這一要求的,而且這種閱讀更是對本節課的閱讀體驗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附板書設計:

生命的壯歌

生命橋

一前一後 一高一底

一老一少 一死一生

說課稿 篇9

一、設計意圖

1.教材分析:《梨子小提琴》這則童話故事篇幅相對適中,語言簡潔優美,從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講述了小松鼠做小提琴後的故事,,這則童話故事優美的意境和音樂的薰陶教育幼兒與同伴之間要和睦相處和友愛。

2.教育價值: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教育價值的活動內容,在教師的配樂講述中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在幼兒進行角色表演時可以促進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往、合作、等待能力的培養;故事中的詞句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年齡判斷:大班幼兒的思維能力發展較快,爲理解故事中所蘊含的教育內涵奠定了基礎,而且大班孩子的語言能力相對較強,這有利於幼兒學說故事語言能力的提高,另外,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這能夠促使幼兒在故事表演中的角色分配,能夠促進表演活動有效開展。因此我將本次活動放在大班開展。

 二、教育目標

根據所選內容,也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之下,我從情感、態度、認知、能力、技能五大方面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1.欣賞童話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中溫馨、友愛的情感色彩。

(重點:傾聽故事是理解故事、學習表演的前提,而且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也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是啓蒙教育的理念。)

2.嘗試用與故事想匹配的語言和動作表演故事。

(難點: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和肢體動作是進行表演的基礎,在表演中需要幼兒和同伴合作、商量分角色來進行;由於故事中沒有直接的對話,需要幼兒自己來組織語言並表演,這對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3.懂得與人友好相處,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現在的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爲中心,以至於幼兒不懂得與他人有好交往相處,這則故事可以讓幼兒感受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和睦友愛。)

 三、教學準備

我遵循實效性、簡約性、重複利用的理念,準備了小動物頭飾、音樂、故事掛圖。

1.小動物頭飾:是爲了讓幼兒在表演時用來區分各自的角色,促進幼兒表演。活動後可以豐富區域角,讓幼兒利用頭飾再次進行表演。

2.音樂:結合故事內容,教師配樂講述故事,讓幼兒在音樂的薰陶下更容易感受故事美的意境。

3.故事掛圖:是爲了幫助幼兒更加容易理解故事內容,爲角色表演做鋪墊。

4.梨子:以梨子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爲接下來的活動內容奠定基礎。

四、教學過程

(一)梨子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配樂完整講述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三)結合掛圖再次講述,進一步了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出示掛圖再次講述故事。(掛圖可以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爲故事表演做鋪墊。)

2.師:小朋友聽出來了嗎?小松鼠是怎樣拉小提琴的?(當幼兒回答之後,我會請幼兒學習拉小提琴,我故事表演做準備。)

3.師:狐狸聽到了,它是怎麼說的?獅子聽到了,它是怎麼說的?

4.小提琴上掉下的是什麼?後來又發生什麼事了呢?

(四)組織與故事相關的語言及肢體動作進行故事表演。

1.師幼表演

2.同伴表演

3.集體表演

(五)活動延伸。

師:故事中的小松鼠做了梨子小提琴,用優美的音樂感染了同伴,使森林裏充滿了友愛,那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辦法和同伴有好相處、和睦友愛呢?

五、結束部分

1.效果預測:通過這樣的設計,我相信基本能完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幼兒一定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得到發展。

2.亮點介紹:活動中我充分以幼兒爲主體,而且從引入主題--欣賞故事--感受故事內涵--故事表演--延伸活動五大環節來開展活動,其環節清晰、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使整個活動有效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