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灰椋鳥》反思?3篇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灰椋鳥》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灰椋鳥》課後反思

怎樣纔算一堂好課?遊彩雲老師說:真正的好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只有教師深入透徹地鑽研教材,在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媒體的運用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全面思考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變化並作出應對措施後,才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課堂中去,才能把目光都集中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才能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感悟語言文字。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灰椋鳥》反思?3篇

一開始可能受參考書和其他老師教案的影響,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時直奔重點,僅僅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說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將這些情感穿插在過渡語或小結語中。

老師與學生不同的地方在於比學生早學一步而已。要學生動情,老師首先得動情;要學生想象,老師先要有豐富的聯想;要學生激情朗讀,老師先要讀得有情;要學生咬文嚼字,老師先要咬文嚼字。所以,我在“整羣整羣地列隊飛行”、“不停地鳴叫”、“互相傾訴”、“翩翩起舞”、“似飛瀑”“如驚濤”……這些生動的詞眼上停留回味了很久。

課堂上,我把目光集中到每個學生身上,關注他們表情的變化,傾聽他們發言的內容,瞭解他們體會的程度……然後,該激勵的激勵,該點撥的點撥,該調整的調整,該示範的示範。比如,四、五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是一樣的。如果說第四自然段的交流還受我“牽絆”的話,第五自然段就完全放開了學生的嘴。當他們談到鳥兒翩遍起舞、百鳥爭鳴後,應顯得激動不已。所以,此時,當學生提到“……,竟情不自禁歡呼起來。”時,我立刻調整原來的設計,讓學生說說此刻我會歡呼什麼呢?

二、淡化分析,咬文嚼字,逐層感悟

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要學的不是“寫的什麼”,而是“怎麼寫的”。《灰椋鳥》這堂課,由複習導入,重點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教學中,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我是這樣設計的:1.請同學聽錄音朗讀,初步感受場面的壯觀與作者的喜愛之情。2.自由讀課文,抓住作者看到的、聽到的和聯想的到,展開說說讓自己感受最深的詞或句。其中,“排空而至”、“列隊飛行”、“傾訴”、“翩翩起舞”、“百鳥爭鳴”等詞紛紛落入學生視線,感受談得很是生動:“它們像一支支很有紀律的部隊一般。”“先一小羣一小羣飛來的鳥兒就像前鋒部隊,它們一路打探敵情呢!”“只有親密的朋友、親人間纔會傾述心裏話,這裏的鳥兒在作者眼中就和親人一樣,多麼感人呀!”“我感覺到穿着金紅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們在比誰的舞姿更美。”“這麼活潑可愛、配合默契的鳥兒有誰會不喜歡呢?”……正是有如此豐富的情感作爲支撐,課堂上的朗朗的讀書聲,可說是非常令人激動,特別叫人興奮。3.將話補充完整:我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水到渠成。有想與鳥兒同歡的,有爲作者感到高興的,有欲翩然起舞的……4.體會作者對林場工人的感激之情,簡介作者事蹟,在《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如泣如述的歌聲中,在“愛鳥護林”的宣言及簽名活動中結課。

整堂課的教學,緊扣重點,以學生的想象感悟爲主,教學生咬文嚼字,從而對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爲重要的是身臨其境般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那顆水晶般透明美麗的心靈。

三、投入激情,真誠微笑,融洽自如

課後,學生的日記中有這麼一段話:當時,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下子都沒反應過來,課堂氣氛突然間緊張起來。可我發現老師依然微笑着,笑得那麼真誠,那麼燦爛,終於有人舉手了,一個,兩個,……越來越多了。後來的課,大家上得都很輕鬆,彷彿忘記了背後的客人老師。

也許是對課文琢磨多了,也許是對自己的學生充滿了信心,這堂課上,我發覺自己從頭至尾都沒有一點兒緊張。除了需要皺眉的時候,我一直在笑。雖然我的笑容不美麗,但我知道,真誠的微笑讓我、讓我的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發揮了最佳的水平。

真誠的微笑,再加上激情的語言,更能打動學生的心扉,點燃學生精神的火焰。如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後,總能及時小結或評點:“多麼恰當而又生動的想象,你將來也一定能寫出像課文一樣動人的文章。”“這些鳥兒多美、多活潑、多惹人喜愛呀!愛鳥的同學請讀一讀這兩句話。”課末,我動情地說:“同學們,鳥兒們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聽着徐秀娟感人的事蹟,此時此刻,你還想和大家說幾句嗎?”“多麼愛鳥的孩子,請把你的名字寫在‘愛鳥護林’小隊名單上吧!”

輕鬆自在的課堂,對誰不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課末,一首《一個真實的故事》飄蕩在教室上空。我輕輕唱着,眼裏漸漸盈滿淚花;孩子們看着感人的MTV畫面,忍不住跟着我哼了起來,他們的眼圈紅了……我循着作者的情感線索帶着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最後又跳出文本,幫助他們深刻體會作者對鳥、對大自然不平凡的愛,激勵學生的愛鳥意識、環保意識,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人文教育。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學生的課,老師吃透教材,讀文生情以及精心設計,創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能夠自己感悟到語言文字蘊含的情趣,纔會真正被課文所感染。

  《灰椋鳥》教後反思

1、教學設計要基於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閱讀了不少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有不少的設計中有這樣的環節:介紹作者徐秀娟,播放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以烘托氣氛(其實這首歌的情感挺憂傷的)。在反覆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介紹的是灰椋鳥歸林是壯觀的場面,表現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之情及對林業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設計時,我着重抓住課文的四五兩節,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之美、溫馨之美,歸林後的姿態之美、活力之美,進而領悟人、林、鳥之間的和諧之美,特別是我根據小學語文教材中與鳥有關的課文寫的一首小詩,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整堂課呈現出一種輕快、歡樂的氣氛。至於對作者的介紹可放在第一課時。

2、語文課堂要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回歸到對文本語言的體會、品味。正如於漪老師說的:“語文教師要堅守母語教學陣地,指導學生認識母語的特徵與作用,體會它的豐厚的文化內蘊,培養他們對母語的感情。”唯有如此紮實地進行語文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灰椋鳥》一文時,我十分注意這一點。如讀4自然段後,學生感受到場面非常壯觀,因爲鳥多。此時我追問道:鳥多,但文中沒有一個“多”字。你從哪裏讀出了多?生答後,又出示:整羣整羣、一批一批、巨大、浩浩蕩蕩等詞語讓學生體會,並讓孩子知道疊詞有增強語意的功能。再讓學生觀看鳥兒歸林的畫面並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從語言的整體感知入手回到重點詞語的體會,再由語言生成想象。走了“從語言到內容又由內容到語言”的兩個來回,弄清寫什麼又懂得怎樣寫。同時也是對語言表達豐富性的感悟。再如:學完灰椋鳥的叫聲後,我問:作者是怎樣來寫聲音的?(打比方)寫出了什麼?(聲音大)老師來寫一個比喻句:似機器轟隆隆響。這個比喻好不好?爲什麼?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聲音的美妙,比喻的恰到好處。然後將文本的語言按詩的形式出現: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一環節是對語言想象力和語言韻律美的感悟。

3、語文課堂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去找出有關表現場面壯觀的詞語並說出理由。第五自然段,我則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討論、交流、互相補充。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3、幾點不足:

(1) 從整堂課的設計來看,第四自然段的教學扶的較多,放的還嫌少。

(2)教學語言還要進一步錘鍊,尤其是對學生回答、朗讀、寫字等的適時、有效、有個性的評價。

(3)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更多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對灰椋鳥的歸林以及它們入林後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反思我的這課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實”幾個點

《灰椋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無論是詞語的使用,還是語言的表現力,都具很強的鑑賞性。所以要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來品味這篇優雅的語言,但一堂課僅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處處涉及,反而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處處無痕。因此,從教者的角度來說,一定要大刀闊斧,精心取捨,抓住幾個訓練點,再由點到面,把語言文字的錘鍊落到實處。

點一:“排空而至”。學生交流到這個詞的時候,大抵能說出灰椋鳥多而壯觀。但只是感性認識,也許還是從詞面上猜出來的,並不能深入其精髓,在潛意識裏想象出那樣的畫面。所以我帶領學生從生活中提取這樣的場面,尤其是暴風雨來臨前烏雲密佈的情景,讓學生想象,直觀感受壯觀的氣勢。有了這樣真切的體驗作支撐,再次走進文本時,所有的感悟就不會是憑空而來的。接着我讓學生找出文中其它能展現這樣壯觀場面的詞。(一小羣一小羣,整羣整羣,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再精讀感悟這幾個詞的妙處。他們不僅展示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而且有力地表現了灰椋鳥還是一種守紀律,有靈性,團結和睦的鳥。在學生感悟的同時,他們也能領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點二:“俱樂部”。我緊扣“俱樂部”一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先對俱樂部有個感性的認識,俱樂部是一個大家放鬆心情,尋求快樂的地方,接着讓學生來說說俱樂部了可能會有什麼(學生的答案應是五花八門的,舞臺,絢麗的燈光,多姿的舞者,歡樂的音樂……)然後走進天然的俱樂部,首先師生對話:這個俱樂部在哪裏?(在刺槐林和竹林裏),所以文中稱它是(天然的俱樂部),然後生本對話:這個天然的俱樂部裏有燈光嗎?學生結合文本(有,夕陽的映照就是燈光)有跳舞的人嗎?(有,一隻只灰椋鳥,它們在翩翩起舞。)有美妙的音樂嗎?(有,百鳥爭鳴聲,呼朋引伴聲)

同學們想聽聽這樣美妙的樂聲嗎?在學生激情高漲時播放百鳥爭鳴聲。

語文姓語,以文載道,以文學語。作爲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工具性作用。以上兩個片段的教學,我緊扣關鍵詞、重點句,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在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過程中,深入研讀,深層對話,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感悟鳥兒的幸福快樂。“排空而至”、“俱樂部”在孩子的眼裏逐漸豐富、厚實、靈動起來。有效的課堂對話,就應抓住像“俱樂部”這樣的“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領”作爲對話的`切入點,纔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對話,才能把課上出靈氣,上出滋味來。

二、抓“順”作者情

編者在課後設計了一個習題:比較兩句話,說說“觀察”和“觀賞”能否顛倒位置,爲什麼?編者的意圖是什麼呢,備課中,必須有所考慮。原來這兩個詞正是作者那細膩的情感變化所在呀,原來看灰椋鳥貌不驚人,所以不感興趣,後來在一個電視錄像的吸引下,對灰椋鳥產生了興趣,於是在興趣的支配下,來到林場,只想仔細看看灰椋鳥歸林的場面,是否像錄像中展現的那樣。所以開始作者用了觀察這個詞。但後來,親眼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那如精靈的鳥兒,那熱烈歡快的聲音深深地打動了作者,更震撼了作者,所以在仔細觀看的同時,還在用心欣賞着眼前美好的事物,產生了美好的感受,所以作者此時的情感理應上升到觀賞的層面。如何把這個一種情感的變化呈現給學生呢?第一次備課時是在學完第四自然段之後就引出觀察、觀賞的比較。但從課堂效果來看,不僅使學生感到突然,也給聽課老師帶來突兀之感,彷彿是硬塞給學生,但學生卻不願接納。看來,是時機未成熟,學生還沒品出滋味,又怎能說出滋味呢?第二次備課,課初,我輕描淡寫提出觀察,在認真看了歸林、鬧林的場景之後,讓學生盡情歡呼。在學生一陣驚歎之中,我重新請出“觀察”,讓學生來體悟,“此時還僅僅是觀察嗎?”在學生不假思索地說出“觀賞”一詞時,我知道,“觀賞”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文字符號了,它成爲了有呼吸,有脈搏的靈性之物。作者在“觀賞”一詞中所承載的情和意已叩擊了學生的心。

“語文不是無情物,字詞句段都含情”。語文教學就要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牢牢抓住文中的關鍵詞、重點句,說說、議議、品品,讓學生在品中感悟,從而積蓄情感,積累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那學生就會和老師一樣,感動於作者的語言,感動於作者那由不感興趣、到欣喜、到被震撼的情思。

三、抓“醒”學生心

教師要準確把握文本的價值觀,要真正讀懂作者的心意。徐秀娟寫下《灰椋鳥》,其一,想表達自己對鳥的喜愛之情,其二,想表達對林場工人的敬仰和讚美之情,其三,要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望。如果不能準確地領會這三點,那該文就不能很好的發揮它的價值。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課文,是需要被喚醒的”。這裏的喚醒,不是教師對課文的孤芳自賞,不是教師對課文的獨自解讀,而是在輕輕的呼喚中讓孩子自己習得,那如何用文來喚醒孩子,讓和諧從孩子的嘴裏輕輕流出呢?我在“是否要拓展”上徘徊了許久,最終決定還是要拓。首先,我抓住最後的反問句,引出人、林、鳥三字,然後用圓圈圈出,讓學生來思考它們的關係。我還查閱了大量的關於鳥類生存的資料,然後進行了大膽的取捨,取出幾個令人揪心的數字,取出一句特別平凡的話語“鳥類滅絕的速度非常驚人”,然後我把這些資料重新組合,讓它們在《無間道》那感傷的音樂聲中緩緩升起。這一環節揪住了孩子的心,改變了課堂的溫度。它帶來的心的潮潤,對課文主旨的把握,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適度拓展,自然生成,昇華了主題,一切都在緩緩之中進行,卻深深透入孩子們的心底。這也許就叫教育無痕吧。

外來的“營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使語文更爲健康紅潤而誘人。譬如,課堂和音樂,本身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合適的音樂非但不會傷害語言,而且還會讓這篇文章在孩子心中保持的更長久,讓該文所具有的人文性歷久彌新。

結束了這一課,我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基礎上,悄悄陶醉於自己的設計。但當我靜下心來,再次回到課堂,我才猛然發現,這堂課太順了,一切都是那樣的水到渠成,可是,每個孩子真的都動起來了嗎?都悟出來了嗎?都喜歡上了灰椋鳥了嗎?我不敢下這樣的定論。因爲課堂上我曾聽到異樣的聲音,只是我害怕不順,而不敢深究。課堂上曾有學生認爲,池塘裏的很多的小蝌蚪在一起,那就是“排空而至”的場面,也曾有學生認爲我播放的鳥叫聲很吵。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思我的教學,還有幾點不足。

其一:我漠視了課堂寶貴的生成資源。以上兩點我在課堂理應把它們抓住了,而且要把它們抓好。如果重新回到課堂,在學生說到池塘裏的很多小蝌蚪是排空而至的場面時,我會讓她把排空而至再讀讀,從字面上來猜,可能是什麼意思?當對詞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時,再讓大家想象這樣的畫面。當學生在頭腦中初步構建了“排空而至”的場面後,再回到課文中找出表現場面壯觀的句子,讓學生盡情地說出氣勢大,規模大,有紀律性。以上是我對第一處生成的再設計。第二處生成,同樣不可漠視。當我播放完音樂,有學生說很吵時,我應該把它抓住,也許是因爲我錄製的鳥鳴聲不夠清脆,也許是那個孩子還沒有入情入境,總之,他在課堂上真實地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了,我可以追問他:你能說出“吵”的近義詞嗎?作者怎麼說的?找出“喧鬧”。爲什麼作者沒感覺出吵呢?進一步體會作者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我想: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最機智的應對,讓課堂的“旁逸斜出”都能爲我所用,讓生成的資源成爲真正啓智的“武器”。

其二:我的教學機智。課堂上,讓學生爲鳥類學大會設計護鳥宣言時,我看了下時間,離下課還有四分鐘,我也知道時間太長了,但我還是按照原計劃,讓學生來說一句護鳥宣言。其實我可以把這四分鐘,充分利用起來,對學生的設計有一個過程性的指導。首先,讓學生想一想,有一個靜靜思考的時間,也是細細揣摩的時機。半分鐘後,讓學生拿出筆寫一寫,這是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一分鐘後,交流。如果學生的宣言還是很長,我就要來一個現場指導:同學們,護鳥宣言就如廣告語一樣,既要簡短精煉,又要寓意深刻,這樣才能給別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老師剛纔想到了一條:保護鳥類,共建家園。相信同學們能設計的更好。如果這樣來重新設計最後這一環節,我想:那天的課堂一定會是精彩紛呈,生生間智慧的火花也會不斷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