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下《灰椋鳥》教學反思?彙編

蘇教版五下《灰椋鳥》教學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灰椋鳥》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今天投影儀出了問題,使得很多解釋詞語的圖片不能展示,估計學生理解方面還存在一些夾生的地方。

蘇教版五下《灰椋鳥》教學反思?彙編

教學過程:

1、揭題。體裁,作者,學生根據隨文分步的預習情況,指導徐秀娟因爲救丹頂鶴而落入沼澤地溺水而亡,學生對她被追爲“烈士”很是不贊同,沒有意識到她奉獻精神的偉大,所以老師強調,她是一個大學生,爲了丹頂鶴放棄了很多優厚的條件,隻身來到鹽城,爲着丹頂鶴的繁衍,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貢獻。其實這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索徐秀娟的材料,從而內化爲他們自己的語言。5分鐘。

2、漏掉對題目提問。

3、檢查背書情況。只有個別同學背上。所以背書之前,應該指導背書。然後一起朗讀一下,加深印象,不能生硬地抽背,這也導致了學生情緒的不集中。6分鐘。背完之後,應該男女生一起背誦一下,比賽背書。

4、默讀課文,概括段落大意。很多同學在抄寫和完成補充習題,很忙。我不能讓他們罰抄太多,否則影響上課效率。5分鐘。

5、生字教學,檢查讀書。5分鐘。

6、用筆找出描述作者心情的詞語。5分鐘。

7、想象灰椋鳥電視錄像的內容。5分鐘。

有9分鐘沒了

上課時不應該做的事:

1、上課時,沒收學生材料,不能浪費時間。下課沒收。切記。可以點名批評。否則會影響全班注意力。

2、投影儀出問題後,老師不要嘗試修好,趕快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3、不要一味地開火車讀,要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讀。多給學生提問的時間。

4、粉筆字要認真寫好。設計好板書空間,不能隨心所欲。

  《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這篇文章與一般的寫小動物的文章不同,它對灰椋鳥的外貌、習性的描寫只是一筆帶過。更多的則是向讀者展示的是百鳥歸林的壯觀和溫馨的場面和鬧林的熱烈歡騰的場面。

這兩處場面描寫條理清晰、點面結合、生動細膩,所以,我將教學定位於“讀寫結合”。一方面通過品詞析句、情境體驗、想象畫面等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場面描寫的方法、修辭的表達效果等,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並遷移運用,仿寫練習,轉化爲自己的語言。

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通過課件中的圖片,說說自己眼中的灰椋鳥。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孩子進行有序的觀察和描述。並與文章中作者一開始對灰椋鳥“黑乎乎的,有什麼好看的”相結合,由此延伸到作者專程去看灰椋鳥的原因,以及灰椋鳥歸林前、歸林中、歸林後的描寫。讓學生循着一個個問題的導入,深入品讀課文,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比如在解讀“排空而至”這個詞時,學生開始只從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長長的隊伍飛來。”在肯定他的同時,引導學生想象灰椋鳥飛來時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的景象,結合課件中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灰椋鳥歸林時壯觀的場面。

其次就是抓住思路,文章的脈絡。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開門的鑰匙。文章的思路是在詞句段的有序組合中表現出來的。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弄清課文層次編排的順序。例教學灰椋鳥歸林壯觀的場面描寫時,引導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從“一開始”寫到“幾分鐘後”,從“先回來的鳥”寫到“後到的鳥”,先寫看到的,再寫聽到的,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寫作應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記敘。

最後和着《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曲,給同學們講作者徐秀娟的故事。從她爲了保護丹頂鶴而獻出生命的故事中呼籲孩子們愛鳥,護鳥的意識,深化文章的主題。

  《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出自我國環境保護戰線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革命烈士徐秀娟之筆。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編排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最後一個單元。

備課過程中,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與方法的選擇上,費了一番功夫。

初稿,教學內容定爲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目標設定爲感受灰椋鳥歸林時與歸林後的壯觀,並完成四五自然段的背誦任務。許是受了其他教師教案的影響,我在備課時直奔重點,僅僅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備課,而對如何完成背誦任務很是迷茫。果然,試教時,第四自然段的教學就花費了三十分鐘之久,而且,就這一自然段的背誦,也未能達到理想狀態。我沮喪極了。不僅是聽課的老師們,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對這堂課目標的設定產生了懷疑——在課堂上完成背誦,有這個必要嗎?這難道不是早讀課的事情?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內完成背誦,這現實嗎?背誦的任務之下,將置“體悟文本”於何地呢?在課堂上完成背誦,這符合當前的教學主流嗎?如此的“訓練課”,“語文味”在哪兒呢……

一次試教,沒有讓我看清方向,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糾結之中。心想着,應是自己鑽研與學習得不夠,跳不出這狹隘的思想衚衕。反覆揣摩,與同事反覆探討後,發現了本文隱藏的一條暗線,也就是作者徐秀娟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說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循着這條線索再讀此文,我竟有恍然大悟之感,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到了作者的愛鳥之情原是如此漸釀漸濃直至噴薄而出。當下心中感嘆,所謂老師,只是比學生早學一步而已。要學生動情,老師首先得動情。同樣,要學生背熟課文,首先老師得自己用心去背,去體會背誦過程中每一點滴的困難,並將此感受視作設計教學時的依據。

目標既定,如何有效達成,便是再次備課時面臨的難題了。

要感受灰椋鳥歸林時與歸林後的壯觀,讀,是最切實可行的方法。要完成背誦的任務,讀,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朗讀就是理解,朗讀便於記憶。有了這樣的思想指導,再坐下來備課,心便靜了。我從班上按學習能力的強弱從高到低喊了十位同學,在沒有指導的`前提下讓他們嘗試背誦第四自然段,結果,最快的用了十二分鐘,大都在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任務。我想,我不怕孩子們背不熟,我所要做的,應該就是讓他們背出速度,背出深度。這,是否就是課堂價值的一種實現呢?

忐忑中,我如此預設了我的課堂——

歸林時的壯觀,交給“排空而至”來牽頭,讀通“大部隊”歸林時的句子,再把它讀出氣勢,讀好了,就是理解了。理解了,讀得更到位。讀得到位了,就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帶着感受再讀句子。如此,讀出了梯度,“熟讀成誦”也就“水到渠成”了。

歸林時傾訴呼喚的溫馨,主要通過師生互動再現“呼喚”“應和”的生活場景,帶着真切的情感體驗朗讀想像,並在填空的提示下嘗試記憶。

歸林後這部分的學習則反之,讓學生一劃二想三背。目的是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同時也是在四十分鐘課堂時間的前提下,將第五自然段的背誦任務簡化爲有選擇地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在部分學生背熟有關句子的情況下,再帶領全體學生重點體會灰椋鳥姿態的美麗、鳴叫聲的美妙,通過朗讀表達個體的感悟,通過朗讀實現絕大部分學生背熟重點語句的目標。

帶着這樣的預設再次走進課堂,我收穫了驚喜——

“壯觀”,沒有太多的語言渲染,也沒有摳出詞串咬文嚼字,孩子們一樣讀出了氣勢,一樣在課堂上自豪地站起來背出了這段文字。

“溫馨”,兩個男孩大方地與我對話,不僅給課堂帶來了輕鬆的笑聲,還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了灰椋鳥的幸福,他們願意用朗讀反覆去表達那份快樂、喜愛,甚至男生成了“先回來的鳥”,女生成了“後到的鳥”,分角色背出這個長句也能做到一氣呵成。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份獨特的齊鳴之美、句式整齊之美、表達酣暢之美,在變換句子的排列方式之後,孩子們眼前一亮的神情告訴我,他們感受到了這份美;孩子們朗朗的練讀聲告訴我,他們喜歡這份美;站起來對着話筒抑揚頓挫個讀的孩子告訴我,他能表達這份美;而全班一起背出這句話時,我知道,孩子們記住了這份美。

如果說預設是冷靜全面的思考,生成則需要靈動與智慧來演繹。它們依靠的都是教師長久的錘鍊與積澱。因爲領導與同事的幫助,在短時間內,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對背誦教學的認識,以教案的形式得到體現,但是,教學過程中,很多環節還是問題多多。比如,體會灰椋鳥翩翩起舞的“美麗”時,一學生站起來一股腦兒講了很多,我卻未能及時作出反應加以引導歸納,反卻丟了他再去找別的學生回答。再如,百鳥爭鳴那句話,問學生寫了灰椋鳥的叫聲怎麼樣,他們給出的字眼是“鬧”、“吵”。慌亂之下,我也“逃“過去了。現在回憶起來,此處乃是這節課大大的敗筆!這,本來是極好的“生成資源”啊!孩子這樣的發言,說明他們還沒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對鳥兒的喜愛,更沒能與徐秀娟感同身受一起去愛。“吵鬧”與“美妙”之間,原是隔了一層膜,課堂上,我,沒能帶着孩子跨越這道情感認識的障礙,真是遺憾啊……這些枝節,非預設之過,本質乃是個人的素質限制——如何駕馭,如何巧變。厚積方能薄發,胸有成竹才能遊刃有餘,而這些,應該都與學好語文一樣,功夫不在一朝一夕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