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導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觀潮》課文全文描寫了農曆八月十八觀潮日錢塘江觀潮的壯觀場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歡迎大家參考!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教學目標】

1、學習三、四、五自然段,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和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潮來時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寫得特別的細緻。“浪潮越來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是全文的重點句,充分表現了大潮的氣勢。

2、練習給課文分段。

【教學思路】

“以讀爲本,以讀促思”。整堂課以學生的朗讀、默讀爲主要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教學結構疏密相間、有張有弛:大聲自讀──靜心默讀、勾畫──同桌互讀──感情朗讀──激情朗讀,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讀中激發感情,在朗讀中產生聯想,在熟讀中成誦。

【教學過程】

一、導語揭題,激起情緒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領略了潮來前的景色,潮來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樣的?(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風平浪靜。)可是我們的心情卻是不平靜,我們怎樣?(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昂首東望。)我們昂首東望,等着、望着,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麼還不來?一直等到下午一點左右,江面上的情況又怎樣呢?讓我們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觀潮(學生齊讀課題)。

(評析:和學生一道複習上課時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對四年級語文閱讀要求,憑藉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文的重難點,聯繫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確定觀潮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從而讓學生體會錢塘江大潮的雄奇、壯麗,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二、學習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大聲自讀、初步感知。

2、默讀課文,把聽到的潮水的聲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樣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來。

3、再把標出的語句讀給同桌聽一聽。

4、彙報:

教師:請用上“先……然後……最後”把你聽到的讀一讀。

學生回答:我先聽到“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象悶雷滾動,然後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最後,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顫動起來。”

(評析:教師出示“先……然後……最後……”的句式,旨在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來觀察大潮聲音的變化是由小到大。)

5、出示小黑板,指導朗讀:

⑴ 學生自由讀這三語句,體會聲音的變化。

⑵ 指導第一句:

師:誰來讀第一句?

(生讀。)

師:聲音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生:遠處。)

師:“遠處”應該讀慢些。“悶雷”的聲音聽過嗎?

生:感覺聲音不響亮,就是“隆隆”的響聲。

師:誰再來試讀這句,聲音是從遠處傳來,沉悶不響亮。

(學生個別讀,齊讀。)

⑶ 指導第二句:

師:後來聲音怎樣了?請第一大組讀第一句,二大組讀第二句。

(重點詞:越來越大。)

⑷ 指導第三句:

師:最後那聲音──

(學生讀第三句。)

師:(出示“山崩地裂”)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重音在“崩”和“裂”上,詞語讀好後再放入句子體會。)

(評析:先讀好重點詞語,再讀句子。)

⑸ 分小組、分男女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聲音越來越大。

(評析: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教學主線,教學主線清晰,教學過程就顯得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難點易破,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這課的教學主線是作者向我們展示了“潮來時”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的氣勢,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大潮的氣勢呢?偉大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強烈地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爲此,我依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觀潮”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中,設計了“緊扣主線,教給方法,自讀自悟,集體討論,點撥深化,落實重訓”的教學結構。首先讓學生自讀,感知全文之後,重點讀讀課文3、4自然段,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談感受。其次是讓學生把聽到潮水聲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樣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來,並用“先……然後……最後”的句式聯成一段話。最後教師出示小黑板,讓學生讀“潮水聲音”的句子,指導朗讀,體會聲音的變化。聯繫課文內容,抓住關鍵的詞、句,通過看、議,有感情地朗讀,感知聲音的變化是由小到大。如:第一句“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象悶雷滾動”中的遠處知道這聲音是從遠處,並且是隆隆的聲音,不響亮;在第二句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越來越大”體會到聲音的變化;在第三句中通過“山崩地裂”的理解,來體會聲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顫抖起來。在指導學生誦讀中,也要做到從“小──大”聲音的變化來朗讀,並且鼓勵、引導學生要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的驚奇,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語言美的完美統一。教師在範讀的時候,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在腦海中勾勒出大潮的壯觀美。)

6、用以上的學習方法體會潮水的氣勢越來越大:

⑴ 學習剛纔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讀一讀:

師:請組織你的語言,把你看到的讀一讀。

生:我先看到“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接着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⑵ 教師出示小黑板,學生自由練讀:

師:選你最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等會兒讀給大家聽。

(學生自由練讀。)

師:誰願意讀一讀你喜歡的句子?

(學生讀哪句教師就指導哪句。)

⑶ 指導第一句:

重點詞:“水天相接”。

師:“水天相接”指的是哪兒?

生:水和天相交界的地方。非常遠,我們的眼睛所能望到的最遠的地方。

師:那這個詞應該怎樣讀?

(生讀,個別讀,齊讀。)

師:咱們把它帶進句子讀一讀,遠遠的地方終於看到一條白線,心情回怎樣?

生:非常地激動。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⑷ 指導第二句:

師:那條白線怎樣地向我們移來?

生:很快地。

師:接着發生了什麼變化?一邊讀一邊作動作。

(生讀,體會潮水變化。)

師:“橫貫”就是──

生:橫着把江面貫滿了。

⑸ 指導第三句:

師:“兩丈多高”有多高?

(生用數學知識計算。)

師:大概有樓房的兩層多樓那麼高。

(生驚歎。再指導生一邊想象一邊朗讀。)

⑹ 指導第四句:

抓重點詞:“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採用賽讀的方式讀出氣勢來。

⑺ 作者寫看到的潮水的景象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生讀。)

生: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三、朗讀體會

1、朗讀三、四自然段,體會聲音和樣子的變化。

2、同桌分別讀聲音和樣子的句子。

3、師:請同學們把寫潮水的聲音和樣子的句子聯繫起來想一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4、教師小結:

⑴ 先聞其聲再見其形。

⑵ 潮水的聲音越來越大,它的氣勢也越來越雄壯;潮水的氣勢優越來越大,它的聲音也越來越響。

⑶ 帶着這種體會把三、四自然段自己大聲讀一讀,想象那雄偉的氣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師:霎時,潮頭奔騰西去,你還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的氣勢嗎請同學們大聲讀讀第五自然段並思考、體會。

生:“餘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來”這句話中的“還在”、“漫天卷地體會到大潮的雄偉氣勢一點都沒有變。朗讀體會。

生:“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這句話中的“依舊”、“風號浪吼”也體會到大潮的氣勢沒變。

師:你們還從那兒感受到大潮的氣勢?

生:“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這句話中體會到大潮持續了很長時間。朗讀體會。

師:此時江面的平靜與潮來之前的平靜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師:可見,潮水的水量之大。我們把第五自然段連起來讀,體會大潮的氣勢之壯,時間之長,水量之大。

(生讀第五自然段。)

師:所以錢塘江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

師:課題“觀潮”與“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意思是一樣的嗎?“奇”是什麼意思?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的“觀”是“景觀”。“奇”是“奇特”的意思。

師:那錢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麼地方?

生:潮來之時氣勢雄偉壯觀。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一年只有一次。江面越往東越寬,大潮從東邊來,特殊的地勢使大潮來勢兇猛。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師:作者用心觀察,敘述有敘,從聲音、氣勢、形態三方面寫出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表現了大潮的氣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爲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評析:採用“自讀自悟、討論、點撥深化”的方法來學習“潮頭過後”部分,體會出潮頭過後依然壯觀、雄偉,回扣主題“天下奇觀”。在這部分中,朗讀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朗讀“量大、質高、有指導”,通過抓住詞語體會大潮的氣勢,同時讓學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觀潮人,此時此刻你的情感怎樣?想說些什麼呢?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按照作者的敘述順序,給課文分段

六、總結

師: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七、拓展訓練

當小小導遊員,向遊客介紹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評析:本環節的設計,仍緊扣了課文的主題,讓學生當小小的導遊員引導學生將自己融入到觀潮的人羣中,對於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就自然流露出來了,同時讓學生當小小的導遊員向遊客介紹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色,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使學生在活動中知識、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在生動實際活動中能自主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從而體現主體教育的思想,較大程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