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石頭書》教學實錄及評課稿

《石頭書》教學實錄及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石頭書》教學實錄

《石頭書》教學實錄及評課稿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書嗎?

生:喜歡。

師:都喜歡看什麼樣的書啊?

生:像語文書一樣,印在紙上的,一頁一頁的書。

師:今天啊,老師請大家見識一本非常奇特的書——

(出示石頭)

生:啊……

師:其實這也是一種書,他也能教給我們許多知識,這就叫做“石頭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請同學們把手拿出來,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注意“頭”的最後一筆是點,不是捺。

(師板書課題)

師:看了這個課題,你們想說些什麼?或者有什麼疑問呢?

生1:石頭怎麼能做書呢?

生2:石頭書的作者是誰呢?

生3:石頭書上有些什麼內容啊?

生4:石頭書有什麼作用?

……

二、初讀課文

師:同學們對課題提出了許多疑問,對自己不瞭解的事情懷有濃厚的興趣,這就叫“好奇”。那就讓我們一起帶着好奇心來讀讀這篇課文。

(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課文。)

師:(出示詞語)大家先自己讀一下。(學生自讀)誰能讀的請舉手。(指名讀)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朗讀這些詞語。(齊讀)

師:誰能解決剛纔同學針對課題提出的疑問?請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指名回答)

三、學習生字 (略)

四、學習課文

師:第1、2自然段告訴我們勘探叔叔趴在一塊大石頭上聚精會神看着什麼,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川川的好奇。你讀了課文明白了什麼?生:他們不知道勘探叔叔在幹什麼!

師:石頭像書嗎?說說你的看法

生:不像,那勘探員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塊光禿禿的石頭。怎麼說是書呢?

師:可他爲什麼說自己在讀書?  (引導學生從石頭的外形,石頭的字畫,及石頭的價值和作用這些角度考慮)

生:因爲那上面有字和畫。

師:石頭書上真的有字嗎?誰能告訴我是什麼樣的字?

[師]石頭書上真的有字嗎?誰能告訴我是什麼樣的字呢?

[生]石頭上的字,就是雨點留下的痕跡。

[師]還有嗎?

[生]還有許多不同顏色的小不點兒,叫礦石。

[師]看看他們說得對不對?(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第一段話:“有哇,你們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叫礦物。這些都是石頭上的字。”)請一位同學把這段話朗讀一下。(一位學生朗讀。)

[師]聽了這位同學的朗讀,你知道石頭書上的字是什麼了嗎?

[生]是雨痕和波痕。

[師]誰能說得具體一點?

[生]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還有波浪留下的足跡,叫波痕。

[師]雨痕和波痕的形狀可能有什麼不同?

[生]雨痕是一點一點的,波痕是一圈一圈的。

[師]石頭書上的字就這些嗎?

[生] 還有那些小不點兒,黃的,黑的,紅的,閃光的,透明的……

[師](教師指着視幕上的省略號問):這6個小點表示什麼?

[生]表示還有很多很多。

[師]對的。這些小不點兒叫什麼?

[生]叫礦物。

[師](教師通過課件展示5幅不同礦物標本)這些礦物有不同的顏色,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晶亮透明……看到石頭書上的這些字,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們?

[學生紛紛回答]千奇百怪。五顏六色。密密麻麻。千姿百態。姿態各異。

[師]石頭書上真的有字,不僅形態各異,而且五彩斑斕,多姿多彩。誰願意代表勘探員叔叔把這段話有表情地讀一下?願意讀的同學請站起來,一起把這段話讀一下。(一批同學站起來齊讀這段話。)讀得很好。請全體同學輕輕地把這段話一起讀一下。(同學們輕輕地齊讀勘探員叔叔的話。)

2、[師]石頭書上有字這個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究一下石頭書有沒有畫,好嗎?

[生]好!

[師]石頭書上有些什麼畫呢?

[生]有的像樹葉,有的像貝殼,有的好像小魚。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好!他用的是“像”和“好像”等詞,表示是推測,不敢肯定;比較客觀、科學。課文第9節告訴我們,石頭書裏有許多化石。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化石上有些什麼畫?(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各種不同的化石標本,師生一起逐一辨認:恐龍,蘭草,魚,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蝦,等等。)看到這麼多的畫,能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它們呢?

[學生紛紛回答] 驚訝!太美了!太神奇了!千姿百態。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師]這些畫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這些有畫的石頭有一個名稱,叫——?

[生齊]化——石。

[師]對。(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勘探員叔叔的第二段話:叔叔說:“有,這是樹葉,這是貝殼,那塊石頭上還有一條小魚。這些都是化石。”請喜歡這一段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讀這一段話。(一部分同學站起來讀。再指名個別讀,齊讀。)

3、[師]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石頭書上真的有字有畫,它告訴我們些什麼呢?(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第三段話:“它告訴我們,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還有許多昆蟲。後來,這裏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地殼慢慢上升,這裏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山。”)請一位同學朗讀勘探員叔的這一段話。(一個學生站起來朗讀這段話。)

[師] 勘探員叔叔說,這裏原來是什麼樣子?

[生]原來是一片密林。

[師]勘探員叔叔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爲這裏有有花有草,還有昆蟲。

[師]後來變成了什麼——?

[生齊]大——海——。

[師]從哪裏知道這裏曾經是大海?

[生]因爲這裏有貝殼,有小魚。

[師]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這裏又變成了什麼——?

[生齊]高——山——。

[師]大海怎麼變成了高山了呢?

[生]是因爲地殼變動,慢慢上升形成的。

[師]大海變成高山要經過成千上萬年,極其漫長。我們讀的時候要把它體現出來,誰來試試?(兩個學生先後試讀,教師給予鼓勵。教師進行範讀。)誰把時間讀得好像更長一點?

[生齊]老——師——的。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學生一起朗讀。)石頭書上的字和畫告訴了我們地殼竟是如此的變動,告訴了我們許多地殼變動的知識。讀到這裏,你們對這本石頭書有什麼新的認識?

[生]石頭書裏的知識很多很多。一塊小小的石塊裏,居然蘊藏着這麼多的知識!

4、[師]說得太好了!勘探隊員們從金光閃閃的礦物中,可以發現其中蘊藏着金礦;從色彩斑斕的各種礦物中,可以推斷這裏蘊藏着何種珍貴的礦藏。(教師通過課件在視幕上展示勘探員叔叔的第四段話:“用處可大了。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塊地下藏着礦石……”)大家一起把勘探員叔叔說的這一段話讀一下。(學生一起朗讀這段話。)石頭書裏蘊藏着豐富的知識,知識就是財富。我國有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叫李四光,他通過研究“石頭書”,爲我國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大量的石油資源,爲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教師在黑板上“知識”兩字下邊板書:(財富)。)

四、總結課文

[師]石頭書跟我們用的書一樣,有字,有畫,有知識,這是一本神奇的書。只是讀這本書需要許多特殊的知識和技術。除此以外,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什麼疑問?

[生]石頭書在哪裏呢?

[師]大家說,石頭書在哪裏呢——?

[生齊]在——山——上。

[師]對,在山上,也可能在地下,在海里。還有什麼問題嗎?(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

[師]大家的腦袋裏可能還有各種各樣的許多問題,充滿着好奇,非要把問題弄清楚。課文上有一個詞,叫——?

[生齊]刨——根——問——底。

[師](教師在黑板右側下板書:刨根問底。)問一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要一直問到把問題弄清楚。大家把這個詞一起讀一下。(學生齊讀“刨根問底”。)“刨”是什麼偏旁?

[生]側刀旁。

[師]對,刨就是挖掘。刨根問底是指遇到不懂或有趣的問題一直追問到底,直到徹底弄明白爲止。這就叫——?

[生齊] 刨——根——問——底。

[師]這是科學探究精神的體現。今天我們隨着作者閱讀了石頭書,瞭解了有關石頭裏蘊藏了這麼多知識。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類似的石頭書這樣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究,去研究。我們現在應努力學習,長大了去揭示哪些奧祕。

 《石頭書》評課稿

季陳娟:《石頭書》這篇課文情趣盎然,寓科學知識於充滿童真的對話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兒童讀物,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毛老師採取以問設疑、以疑激趣的方法,鼓勵學生釋疑、質疑,深入探究,從“石頭可以成爲書嗎?”的提問開始,到石頭書裏是否真的“有字”、“有畫”、“有知識”、“有財富”的深入探討,課文中所有的知識要點和難點幾乎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解決的。這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質疑、探究能力很有好處。這堂課的多媒體課件運用得較好,不僅突出了重點,節省了時間,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最後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國家地理網和中國化石網兩個網址。筆者認爲,這不是形式,而是一種刻意的引導和追求。

許鳳英:在這堂課中,毛老師做到了“三個開放”,即“向教科書外的文本資源、網絡資源開放:向豐富的生活資源開放;向語文資源的擁有者開放。”“依託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這是毛老師爲這堂課確定的一個教學重點。應該說毛老師出色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堂充分體現語文課改精神、具有研討價值的好課。

周森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2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的要求。教師不僅重視朗讀指導,而且十分注重詞義的辨析,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例如,引導學生辨別“雨痕”和 “波痕”的細微差異,仔細體會“刨根問底”一詞特殊的深刻含義,等。在本校上課時還曾引導學生專門對課文中“印”、“痕”、“跡”三字的形和義作了辨析,充分體現了她對語言教學要求之精細。毛老師沒有僅僅把課上成一堂科學課,而是抓住文章線索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在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學到科學知識,同時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索,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毛老師緊扣課題,用“爲什麼說石頭是本書”引入課文,領導學生主動探索,自讀1-9節,理清兩方面,不僅形狀像書,而且上面有字有畫,字是雨痕、波痕和礦物。對於這些學生不常見的東西,毛老師用課件找了一些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兩塊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對於石頭上的畫,毛老師讓學生讀讀找找,看圖再讀課文,並設計填空練習總結,用課件演示地殼運動變化,也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科學知識。在這基礎上毛老師並沒有對文本一讀而過,而是繼續挖掘文本,讓學生找出表示時間長的詞語。“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很多年”並指導朗讀,這也體現了語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