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精選10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古體詩。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希望能幫到大家!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精選10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1

教學重點

體會和學習誇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鑑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難點

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解決字、詞、句障礙。

2放朗誦帶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把握節奏及停頓。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題、體會藝術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確:

第一段寫夢遊緣由。第二段寫夢遊過程。第三段寫夢遊後的慨嘆。

2 第一段中詩人是怎樣形容天姥山的?

明確:

用“信難求”的瀛洲反襯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觀存在。接着,詩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氣勢。“橫”、“拔”、“掩”三個動詞不僅寫出了天姥山橫空出世、高峻挺拔、卓爾不羣的外形特點,還賦予它極強的動感。

3按夢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爲幾層?每層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

第一層到“淥水盪漾清猿啼”,描寫夢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層到“空中聞天雞”,描寫夢遊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層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寫詩人在天姥山之巔偶見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層到“失向來之煙霞”,寫詩人夢醒長嗟的情狀。

4描述一下你最喜愛的畫面,注意表現出時空的交替、色彩的變換、場面的宏大。

明確: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盡頭,是金碧輝煌、五彩斑斕的神仙世界。這裏日月雙懸,金宮銀宇。神仙們披着霓裳衣,御風而行。清風盪漾,衣袂飄飄。神仙們紛至沓來;虎爲他們彈琴鼓瑟,鸞鳥爲他們駕車前行。仙樂聲聲,盛況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詩人爲之傾倒呢?”

5爲第三段劃分層次,進一步理解本詩的主題。

明確:

這七句話實際表明了三層意思。“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寫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轉瞬即使的夢境一樣。這裏面流露出一些消極的情緒,但就全詩而言並非主要的。“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人想遠離這黑暗污穢的現實世界的直語表白。我們不能把這種想法看成是消極和遁世,而應悟出詩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棄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話則最爲直接最爲徹底的表明了詩人不事權貴的清高與傲氣。

6學完全詩,談談你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明確: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複雜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狀態。如在夢中。與其沉迷於不可把握的現實,還不如騎鹿求仙,遠離濁世。詩人展開如夢似幻的浪漫主義手法,夢遊仙境,把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表現了出來。

雖然作者也表現了“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消極出世思想,但更爲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權貴的機敏與傲氣,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磊落與軒昂。

7讀完第二段,你對李白的詩歌藝術特色有那些認識?

明確:1豐富的想象(舉例略)

2大膽的誇張(舉例略)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3、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教學重點

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徵是教學的重點。

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是重點。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設想

本詩反映詩人的思想情緒是複雜的,不能簡單歸類。教師要將李白整個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講解清楚,然後由學生探討總結,真正的認識李白,讀懂本詩。

背誦是難點,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還要作段落層次劃分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背誦任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爲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爲“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着“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爲。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爲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於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進入本詩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遊,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於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遊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爲文學家的創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播放錄音,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誦。

2、這首詩形式錯落,屈伸自如,語言富有自然節奏感,朗讀時應有意識地注意語感流動,把握語言的節奏、音調、情態和詩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讀出聲來)。

五、誦讀並分析課文

(一)誦讀並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爲“夢遊天姥”(在“夢遊天姥”四字下標示雙橫線),爲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小結:第一段寫入夢之由。

板書:第一段入夢之由——瀛洲難求,天姥可睹。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時間爲序,或以地點爲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下清麗之景——1至3句(飛:誇張,形容心情急切。送:擬人)

夢遊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勝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動詞用。慄、驚:使動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煙霞如仙人

夢醒——14、15句

2、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點名回答)。

明確:“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殷”“慄”“驚”分別活用爲動詞、使動、使動。

3、點名或分組讀每一幅圖景,再次品味詩的妙境。

4、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1、段意講解:第三段驚夢長嘆——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1、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餘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講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確:“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雙橫線)。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作者爲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爲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爲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聯繫全詩小結: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讀至此,再體會1、2兩段,我們心裏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後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爲夢中圖景心旌激盪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嚮往,正是因爲人生徵和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着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課重點字詞

◆解釋下列加點詞

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遊天姥山的願望

失向來之煙霞:代上文神異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

勢拔五嶽掩赤城:超過

◆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雲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嶽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義字

訇然中開(打開,動詞)

使我不得開心顏(舒展,動詞)

古來萬事東流水(事情,名詞)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侍奉,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雲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2、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

3、使動用法

慄森林兮驚層巔(慄,使……顫慄;驚,使……驚)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3

◆設計意圖

李白爲什麼“夢遊”?爲什麼“留別”?運用誦讀、點撥、討論等方法弄清這兩個問題,體會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操守,認識封建社會埋沒正直之士、壓制賢能之才的落後本質。

◆設計提要

本設計緊扣詩題的“夢遊”和“留別”,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詩人爲什麼鍾情於“天姥”?

2.詩人如何“夢遊”?3.如何理解“留別”?

◆設計實施

導語:李白43歲時寫了《行路難》一詩,詩中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什麼事竟惹得詩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寫了《夢遊天姥吟留別》。(板書課題、作者、聽全詩錄音)

提問:步入中年的作者爲什麼寫“夢遊”呢?他是如何“夢遊天姥”的?天下名山那麼多,他爲什麼鍾情於“天姥”?(範讀“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點撥:從“夢遊”中可以看出,歷史上誰遊過“天姥”?“謝公”是誰?作者與“謝公”有哪些相似之處?這是否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確:作者是如何“夢遊”的?從靜謐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萬轉千折的山徑到令人戰慄的層巔,從山景幻入仙境。

提問:“夢遊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拋於夢境,“天姥”在詩人眼裏是什麼樣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嗎?(範讀“海客談瀛州,……對此欲倒東南傾”)

點撥: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東,是一座並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極言其巍峨,也許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這是否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問:李白寫“眼中”的“天姥”及“夢中”的“天姥”時,運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提問:以上我們簡析了“夢遊天姥”,那麼“吟留別”是什麼意思呢?(範讀“忽魂悸以魄動,……使我不得開心顏”)

點撥:剛纔朗讀的這段詩寫夢境破滅,慨嘆述志,歸到“留別”題面。“留別”難道僅僅是以此詩留贈給分別的人嗎?

明確:這首詩寫於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但不到兩年,即被“賜金放還”,又開始了漫遊生活。本詩以記夢爲由,抒寫了懷才不遇的痛苦和對開明、自由的渴求,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別”一詞既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這是作者鍾情於“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錄音齊讀全詩)

討論歸納:作者爲什麼鍾情於“天姥”?

(1)借古喻今(“謝公宿處……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連天……東南傾”);

(3)借“夢遊”抒情(“我欲因之……開心顏”)。

板書: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眼中 夢中

天姥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4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習把握欣賞詩歌運用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誇張的表現手法,提高詩歌自主鑑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全詩,討論交流,結合背景與意象氣氛,欣賞藝術特色*與作者情感,學會獨立鑑賞、概括、表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渲染烘托神祕氣氛,突出讚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嚮往之情。

【教學方法】品味欣賞、歸納實踐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全詩,感受意象氣氛與情感

二、琢磨詞句

信語或 拔(出類拔萃) 因 殷 驚列缺雨煙鼓且須

三、簡述分析,能力養成

1、首段背誦賞析

表現手法: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誇張

作用與感情:渲染烘托神祕氣氛,突出讚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嚮往之情。

2、二段背誦鑑賞

時間線索推進夢境描寫:夜渡、到達、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雞、

空間轉換寫景抒情:巖路、花石、熊咆龍吟、巖泉、深林、層巔——太姥山勝景

青雲、水煙、霹靂、洞天、日月、霓衣風馬(雲之君)、虎鸞(仙之人)——仙境降臨

過渡句及感情:夢境美好終歸短暫,現實殘酷無可迴避,唯有坦然面對

3、末段背誦欣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否消極?】

所有快樂的事情總是稍縱即逝的,自古以來,功名利祿總如流水般不可長留。

表面上看是對人生的悲觀厭世,實際上這是李白對世事的看破與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懣之語,也有自我寬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間】

“且”字有姑且之意,應是作者對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聲的真實流露。作者不願阿諛侍奉權貴以換取功名,所以只能暫時遊歷山水以派遣懷才不遇愁緒,姑且以此等待時機。

【全詩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放浪不羈、蔑視權貴、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遷移拓展

1、李白麪對逆境的態度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2、李白爲什麼要夢遊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來,轉而遊歷山水?寫一篇短文,表達你的欣賞與理解。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5

總體設想

對於詩歌的教學,朗讀應是貫串始終的,在讀中品味語句,想象情境,體悟感情。本詩有一個難點,便是對夢中神仙世界的描寫,所以我的處理方式是在引導學生在大體切分層次後,重點突破這一難點,避免賞析的平均用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背幾首學過的李白的詩歌,老師隨之導入: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豪邁灑脫,雄奇奔放,超脫於俗世,但是李白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有和我們普遍人一樣的遭遇、苦惱和追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個夢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展示課題,作者,學習目標:誦讀——品味——體悟。

二、朗讀課文

1、找一位學生朗讀全詩

老師明確:作爲詩歌的學習,準確的朗讀是第一步。

2、老師配樂範讀

明確:讀音準確是第一步,作爲賞析,還要讀出詩歌的感情。

三、解題

四、賞析全詩

1、學生讀第一段後思考天姥山是什麼樣子,引導學生體會“連”、“橫”、“拔”、“掩”、“傾”等字的妙用,再齊讀,讀出語勢變化。

2、由老師設問哪幾句是描寫夢中天姥山的句子將第2段切分成兩部分。

賞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煙”):引導學生自讀,然後就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讀,感受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並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這種心情。

賞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師明確:詩人遊興正濃,這時天色暗下來,轉瞬間在詩人面前出現了一個神仙世界。

學生自讀後閉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找學生讀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神仙們聚集到金銀臺上做什麼?

再找學生讀這幾句,讀出嚮往與喜悅之情,然後齊讀體會,最後要求當堂背誦這幾句。

賞析第三部分(到“失向來之煙霞”)

老師設問:詩人在夢到最美好的時候突然醒來,此時心中是什麼感受?應該怎樣讀這幾句詩?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惆悵與失意。

3、學生齊讀末段

明確“世間行樂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內容(夢境)

老師設問:“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讀最後兩句後老師明確:這種感慨不是無緣無故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當年,李白被詔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認爲可以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自己備受排擠,不到三年便被賜金放還。詩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現實的一種頓悟。

學生再齊讀全段體會。

五、結束

老師明確: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實現時突然破滅,這種打擊是多麼殘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稱爲詩仙,就在於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懷,正如余光中在《尋李白》中所寫“酒入豪腸,七分嘯成了劍氣,剩下的三分釀成了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師生齊讀下課。

教學反思

這是我參加省優質課比賽時的教學設計,當時上完課後心裏有萬千滋味,有沉浸課堂欲罷不能的興奮;有猛一輕鬆,不知該幹什麼的迷惘;也有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認爲這個設計的成功之處在於①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靈魂—讀,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進而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詩人的感情。②此設計能夠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引導學生重點品味和神仙世界有關的詩句,體會詩人運用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的背後承載的感情。

不足之處在於①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詩句讀,然後品味感情。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點撥一定要到位、乾脆利索,不然學生會過多糾纏於此而忽略詩歌的感情脈絡,致使後面的重要詩句無法充分賞讀。②此設計旨在落實讀、背、寫,但是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學生的背和寫會變得飄浮無依,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訓練,只是空擺架子。從課堂情況看,的確是這兩點影響了整體效果。

再反思: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充分活動的環節最難把握,學生總有一些教師無法預料的觀點和認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在學習目標指引下,不如讓學生大膽質疑、互相對抗,這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

在閱讀中體驗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寫作氣勢。

2.知識目標

瞭解李白,瞭解李白詩歌的深遠影響和益處。

3.情感目標

熟悉詩人的寫作情緒,理解詩歌中複雜的思想和情感

重點和難點

1.欣賞宏偉而不可預測的夢想和深刻的意義。

2.瞭解李白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學習李白獨立自主的個性。

學時安排3學時

教學過程

一、開課

有這樣一副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建安骨、驕傲、青蓮居、降仙。請問:這副對聯上寫的是誰?(李白)

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專題。李白是我們的老朋友。李白叫太白,叫青蓮僧。他是唐代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爲“詩仙”、“詩聖”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孿生星座。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詩人,是中國古代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爲“詩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一般發生在唐玄宗開元、天寶的40多年。歷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爲“開元盛世”,是唐代最繁榮的時期。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爲。天寶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吳雲的推薦下,將李白召入長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當時他四十二歲。李白被叫到北京。他想用這個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讓自己與衆不同。然而,他很不高興。玄宗只給了他一個閒散的僕人的位置,並沒有給他一個很高的位置。此外,他很自豪,拒絕與政要分享。他還冒犯了顯要人物,因爲他命令玄宗最喜歡的高麗詩在喝醉時脫下靴子。就連玄宗也沒有好好對待他。只在長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錢回來,他從布衣做起國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他的政治失敗使他非常沮喪,使他看到封建統治者的放蕩和腐敗。在被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從東魯(現在的山東)南下到吳越(現在的江蘇南部),並寫了這首詩來向他的朋友證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長江以南。61歲的時候,我聽說太尉李光碧率領一支大軍出城與安石叛軍作戰。他也北上準備殺敵。他在路上因病返回。第二年,他病逝於叔叔當塗(現安徽)縣長李陽兵的住所。

李白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詩人。他渴望葡萄酒;天子不能上船;他的作文一旦他把龍巾擦乾淨,御史湯匙、妃嬪捧硯,勒克斯脫下靴子他在五山尋仙,在山河中游蕩,甚至他的生與死都被魔法玷污了。據說,他的母親“夢見了永生耿星的誕生”,並說他的死是“酒後捉月,沉入水中”。在人們心中,李白沒有死,而是追求他喜歡的月亮。李白的詩歌自然而意味深長,雄偉典雅,充滿了非凡的浪漫情懷。

杜甫:當筆落下時,它驚動了風雨,這首詩就變成了一場爲鬼神吶喊。

韓愈;李杜的文章正如火如荼

三、解決問題

誦讀原本指誦讀,即寫詩。後來,作爲一種詩體的名稱,它變成了一種樂府宋體“告別”的意思是離開這首詩,在離開之前向朋友道別。所以整個主題的意義就是用奶奶的夢遊詩向你的朋友說再見。夢遊是通過“說再見”來證明你的態度和意圖是真實的。另一個名字是“夢遊天目山永別東路諸侯”。

從唐代開始,古詩分爲“古體”和“現代體”。在唐代,新格律詩被稱爲現代體詩,唐以前產生的格律限制較少的詩歌被稱爲古體詩。後來,人們使用了唐人的說法。在天堂夢遊和唱再見是一首古詩。

四字、字、音

天目、潁州、山西、瀘水、丹丹、霹靂、石番、紅染、清明、心悸、鼓瑟、覺世、天台、玉天目、謝公樓、尹延泉、李申林、欒歸

五、鑑賞第一節

1.共同閱讀並思考:

①前四首詩寫了什麼?既然它的名字叫“夢遊奶奶”,爲什麼要從瀛洲來寫呢?

清晰:寫下天目山的神祕和模糊。

與瀛洲相見奶奶(檔案描述)。天目山和傳說中的瀛洲一樣神祕美麗。然而,瀛洲的“信仰很難找到”讓人害羞,而天目的“或可見”則成爲一種強烈的誘惑。因此,以瀛洲來襯托天目,以空來襯托現實,不僅給天目山披上了一層神祕美麗的面紗,也讓作者想起了去天目的想法。

②最後四首詩是怎麼說的?使用什麼方法?

清楚:寫下巍峨雄偉的天目山。

比較和對比。五嶽和天台襯托出了天目的雄偉和巍峨,這進一步提醒了作者去天目的強烈願望。

使用以下詞語天姥橫穿天際,拔出五嶽蓋赤城來說明它無與倫比的高度。以屋頂爲襯托,他說屋頂有“18000英尺高”,但在奶奶面前它看起來很短,好像他想在她腳下鞠躬。如此雄偉的天目山,如此美麗的自然,怎能不引起詩人夢遊的念頭?

2. 小結:

大意

這一部分總是寫天目山的巍峨、雄偉和神奇,這就是夢想的原因。

六欣賞第二節(結合多媒體)

第二節是這首詩的主體部分。它可以分爲五個層次:夢幻山西、木屐攀巖、夜景、神仙洞和夢幻消失。請總結一下風景的特點和李白心情的變化。

(1)夢見山西:寧靜

據越人介紹,我想在吳越夢遊,一夜飛越月湖。湖光和月光照在我的身上,把我送到美麗的山西。謝凌雲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在,清澈的溪水潺潺,人猿的叫聲淒涼。

在大風的幫助下,我被送上了藍天,直航大海;興高采烈的李白

(2)穿木屐爬山:氣勢恢宏

我腳上穿着謝凌雲的木屐,沿着山路直衝雲霄。在半山腰,你可以看到太陽從海上升起,聽到空中公雞的啼叫聲。山脈和岩石重疊。我不知道我轉了多少圈。我迷戀花,倚着石頭。我覺得不晚了。

陶醉的李白

(3)夜景:奇異而危險

熊在咆哮,龍在歌唱,雷聲在岩石和泉水中迴響。它使森林深處顫動,層頂震動。烏雲密佈,會下雨,水波搖曳,煙霧升起。

困惑、震驚、沮喪和沮喪李白

(4)仙洞:壯麗、輝煌和奇妙

閃電和雷聲,羣山崩塌。仙府石門從中間轟隆一聲打開。蔚藍的天空遼闊無底,太陽和月亮照耀着金銀宮殿。穿上彩虹的衣服,乘着風,雲中的神一個接一個地降臨。老虎彈琴,欒鳥開車,神仙和大麻一樣難以計數。

(5)夢消失了(過渡句,寫下面對現實的無限痛苦):

這樣的一幕突然震撼了我的靈魂,突然站起來嘆氣。當我醒來時,只有一個睡懶覺的人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能力目標 背誦全詩;

情感目標 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尤其說起“話別詩”,我們很容易會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這首送別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今天我們來學習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話別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整體感知

(一)析題

夢遊天姥吟留別

1:內容:夢遊天姥

2:形式:吟(詩體名,歌行體當中的一種。內容多有悲愁感嘆之意,形式比較靈活,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不拘一格。如《遊子吟》)

3:內容:別東魯諸公

點撥:歌抒情、文載道、詩言志。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體詩——他抒情;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載道;這是一首表達理想的詩——他言志。

(二)朗讀課文 品味語言、感知內涵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全詩

糾正字音,並結合註釋強調讀音及意義

2、學生朗讀第一段(節奏輕快 雄渾有力)

思考:①詩人描寫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個句子是哪四個?②找出幾個生動傳神的動詞。③體會誇張、對照的寫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②連---橫 拔---掩 倒----傾 ③神往 充滿神祕色彩、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要知難而進。 )

3、集體朗讀第2段(感情充沛 語調適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第二段開頭用了一個“之”字代哪些內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夢境。② 大膽想象,試述“夢”的過程。③找出表現詩人夢遊時興奮不已的詞及夢醒後的情感。

4、集體朗讀第三段

點撥:“夢遊天姥”,詩人極儘想象,直到眼前煙消雲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夢後的詩人有何感嘆?讓我們一起來讀詩文的最後一部分。

思考:①你們是如何理解反映詩歌主旨的這飽蘊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

長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嚮往,在這裏感覺官場生活亦不過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詩人寧願選擇自己的生存空間,選擇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浪漫與率直,還要尋找“安社稷、濟蒼生”理想。(有儒家風範道家風骨)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體現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於幻想,對自由充滿嚮往。

②那麼從哪裏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四、藝術探究(詳見板書)

1、詩風浪漫 想像豐富 誇張大膽

2、借景抒情 夢由、夢境爲結尾抒情張本

3、虛實相生 夢境的虛 現實的實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思考練習 四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8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潛力: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資料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討論,鑑賞詩歌景物,

3.情感目標: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情感。

課前預習:

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李白生平、作品、風格、成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毛澤東生前最喜“三李”的詩,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毛澤東稱李白的詩“文采奇異,氣勢磅礡,有脫俗氣。”下面我們一齊讀一讀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看李詩是否合於毛主席的評價。……

二.檢查預習

學生介紹李白生平、李白的相關作品及寫作風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初步感受學生自評朗讀感受

2.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學生比較評價,教師點評

3.學生自由朗讀,並思考問題

(1)題目中是“夢遊天姥”,那詩中“夢遊”是從哪裏開始的,又是到哪裏結束的呢?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由“我欲因之夢吳越”這句,我們可知“夢遊”開始;由“忽魂悸以魄動,……失向來之煙霞”,可知“夢遊”結束。

(2).據此,我們能夠把全詩分爲三個部分,如何劃分?

①由“我欲因之夢吳越”,可知前面部分是“夢遊”的原因,我們能夠概括爲:如夢緣由。

②詩歌的主體部分:夢遊天姥。

③詩歌的結尾部分:夢中醒來。

這樣,我們就對全詩有了一個系統、整體的把握了。

五.問題探究,具體賞析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讀)“海客談瀛洲……雲霞明滅或可睹”,“瀛洲”是什麼地方?

明確:海外仙山之一,傳說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2.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爲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說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能夠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祕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爲下文做了鋪墊。

3.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貌呢?我們一齊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述。從描述中,我們能夠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述,其餘幾句透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4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那裏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5.學生齊聲誦讀第一部分。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裏?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情緒?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情緒。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那裏的謝公指的是誰?爲什麼會提到他呢?

明確:謝靈運,性喜遊山玩水,所到之處,必是風景秀麗之所。此處謝公到過,正說明天姥山是上佳之地。另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們後面再說。

4.“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齊來讀一下)詩人在那裏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羣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5.齊讀這部分資料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完美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繫呢?(抓關鍵字詞)讓我們一齊來讀一下最後的句子。

明確:①“長嗟”“惟”“失”,能夠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繫了起來,夢中的經歷能夠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能夠照應?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爲,夢中仙境爲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能夠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能夠,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最後發現,自己就應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脫世俗。

4.學生齊讀整首詩。

六、總結全詩:

詩人透過自己夢遊的經歷,把自己對權貴的蔑視,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充分的表現了出來。詩人此時已過“不惑”之年,人世光陰花上露,而宏圖未展,其焦慮之情和只爭朝夕的緊迫之感都寓其中。儘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滿太行,儘管心裏矛盾重重,難割難捨。但這個願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願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還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掛雲帆濟滄海”去了。讓我們再次朗讀,來結束這一次夢遊吧!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詩

2、寫作訓練:李白的這個夢到底是個美夢還是一個惡夢?以自己的理解寫成一篇小論文。

八、板書設計

入夢緣由

夢遊歷程

夢遊天姥吟留別留別語

仙境出現

夢醒

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比較長,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就應要讓學生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透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透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環環相扣,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抓住意象,配合關鍵詞,解讀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就應說,整堂課是比較連貫流暢的,但在教學設計的上,還是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方法的模式,雖然有課堂互動,卻沒有很好的體現當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就應個性注意這一點。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2、背誦全詩;

3、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

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歌主旨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有許多優秀的詩人,但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卻對李白情有獨鍾,在他的《懷李白》這首詩中這樣寫到“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餘先生的這幾句詩充分彰顯了李白詩歌的浪漫氣質,這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一首浪漫主義風格的話別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背景資料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躍而爲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樑、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第二年,他在東魯將南遊吳越,寫了這首詩歌留給東魯的朋友。

三、朗誦詩歌

四、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意。

五、賞析全詩

一誦讀並賞析①段

1、思考:既然題爲“夢遊天姥”,爲何開篇要先“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思考;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誇張和幻想來寫天姥山的。現實的天姥山當然不如五嶽,而李白卻說“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更高大,連著名的天台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腳下。李白寫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這樣寫使天姥山顯得雄奇、高大、壯麗、奇特。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在詩人陛下,天門打開前後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聲響,後者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2、請同學們用抒情散文的語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會的情境。

參考:電閃雷鳴,山峯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着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爲駿馬,雲裏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着琴瑟啊鸞鳥駕着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應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請同學們朗誦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嘆了些什麼?

作者感嘆,世界萬事但是是一場遊仙的幻夢,還是騎着白鹿去尋仙訪道的好,他的求仙訪道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是他追求自己的個性自由,不肯趨炎附勢的高貴品格的體現。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李白爲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爲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爲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六、寫法鑑賞

1、想象奇特,誇張大膽

《夢遊天姥吟留別》盡顯浪漫主義色彩,詩人描述了氣象萬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龍吟,雷電霹靂,空中樓閣,霓衣風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襯現實世界的醜陋。詩人還大膽的用誇張手法來寫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對天姥山橫空出世的形象描繪,使天姥山顯得十分雄奇,高大。

2、構思新巧,敘議結合

以描述夢遊爲主,而夢醒後的慨嘆議論爲輔,寫夢境便於馳騁想象,抒感慨,對錶現主題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3、句式靈活,語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詩以七言爲主,雜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辭句法。靈活多樣的句式便於表達詩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語言樸實自然,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對此欲倒東南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地方跟散文一樣流暢,也只用了一些極其平常的字眼,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七、佈置作業

1、用楷書抄寫一遍詩歌

2、背誦詩歌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方案 篇10

學習過程

一、預習

①用8分鐘時間誦讀全詩,注意停頓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學分別誦讀各段

二、解題:

①題目的斷句:夢遊天姥/吟留別

②根據題目明題材:贈別詩

③“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爲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這的一種體裁。“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爲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爲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遊天姥吟留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都是古體詩。

④夢遊天姥和話別友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三、補充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爲“詩仙”,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

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願望。天寶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經友人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了長安,認爲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個侍御閒職,不能施展政治才幹。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糞土王侯”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爲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幻想。李白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了京城,重新繼續他的漫遊生活。天寶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離家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贈給友人,藉以排遺內心的悲憤,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賞析

①請學生找出把夢遊與吟別聯繫起來的詩句

明確:世間行樂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麼呢?

明確:代指第二段的內容

③ 請用兩個字概括

明確:憶夢(夢景、夢醒)

④作者濃墨重彩的描寫了什麼?

明確:夢景

⑤自由誦讀,畫出不懂的句子,請談談你讀後的總體感受。

明確:重點詞意(清 暝 殷 慄 驚 訇然 青冥 列缺 恍 嗟);

靜謐優美,奇麗壯觀,山路曲折、深林層巔,亦幻亦真,燦爛輝煌、令人目眩。

⑥點撥誦讀方法,示範誦讀,抽點學生誦讀。

⑦找出了把夢遊與吟別聯繫起來的詩句,那麼通過這句我們能否判斷詩人的真實意圖或者說他的落腳點和重心在哪兒呢?

明確:後面纔是詩人要表達的內容。

⑧請大家齊讀最後一段,那麼“世間行樂亦如此”,“行樂”到底所指何事?後文有沒有提示呢,請找出這樣的詩句。

明確:“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⑨“行樂”和夢相同在哪兒呢?

明確:到頭來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一場夢一場空!

⑩詩人臨別贈言不是回憶歷歷在目的往昔,而寫自己的夢,其原因何在呢?學生討論回答。

點撥:表述心志,將遠離廟堂、寄意林泉、縱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雖汲汲功名、了無所成、青雲之志、無奈蕭疏。

勸慰朋友,對世事紛擾、灑脫直面、人生百年、適心任性。

附:板書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 世間 行樂 亦 如此 吟留別

(類比)

“萬事” “惟枕蓆”

“事權貴” “失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