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屈原《天問》的藝術特色

屈原《天問》的藝術特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天問》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著作,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屈原《天問》的藝術特色,歡迎大家閱讀!

屈原《天問》的藝術特色

《天問》藝術上的獨創,在中國詩歌史上絕無僅有,這首先表現爲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熱烈的情感相結合。《天問》全詩都由問句組成,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歷史、社會的深思熟慮後的見解、質疑,極富哲理,但它同時是一篇滿含激情的文學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長詩。其次,《天問》通過衆多疑問詞和虛詞的運用,不同句式的變化,使全詩錯落有致、疾徐相間,獨具風采。句式、問式的錯綜變化,加上豐富的感情色彩,構成了全詩雄肆活脫、窮極幽渺的風格,取得了奇氣襲人的效果。

《天問》是一篇充滿強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學情思的經典詩作。郭沫若先生稱:“其實《天問》這篇要算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學者講,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學術思想,可謂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動的理性思想的脈搏。可以說《天問》一篇,是屈原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總體認識的總結與昇華的一種藝術再現,在那個時代,已不啻構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峯。還有學者提出,《天問》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國巫史文獻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這一點從它涉獵廣泛的170餘個問題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證的。

《楚辭》篇名。屈原作。關於“天問”的意思,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即自夏殷以來,天被視作萬物之主,是統攝萬類羣生的.,一切高遠神異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來統稱,所以有關萬事萬物的疑問,也可以統稱爲“天問”。關於《天問》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王逸《楚辭章句》說是屈原被放逐後,憂心愁慘,彷徨山澤,他走進楚國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於是當場題辭,寫下此篇,用以排解憤懣、舒瀉愁思。此說不一定可靠。至於《天問》的寫作時間,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說在頃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後,也有可能作於懷王之時。

《天問》的內容異常豐富,問及天、地、人之事,表達了作者對宇宙、人生、歷史、乃至神話傳說的看法。全詩凡374句,提出了172個問題(統計標準不一,一說116問)。由於存在錯簡或脫漏等情況,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順的現象。但總的看來,還是有序可循的。王夫之曾經指出:“篇內事雖雜舉,而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追述往古,終於以楚先,未嘗無次序存焉。”(《楚辭通釋》)自篇首至“曜靈安藏”,以天事爲主,雜以與天事有關的神話;自“不任汨鴻”至“烏焉解羽”,以地事爲主,包括鯀禹治水傳說;自“禹之力獻功”至篇末,都是史事,夏代事最詳,最後以楚國事爲主,憂國情緒在這部分裏頗爲明顯,但從文氣上看似乎未完,恐是脫漏所致。全詩表現了作者淵博的學識、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膽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體及歷史傳說,多爲先秦時期的齊、魯、三晉北方中原地區產生的諸書所不道,可能出於楚國所傳舊史,即《□杌》及左史倚相所傳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問》圖明代蕭雲從作。

《天問》在語言運用上與《楚辭》的其他篇章不盡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沒有“些”、“只”之類的語尾助詞。句式以四言爲主,間雜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節,每節一韻,節奏、音韻自然協調。有一句一問、二句一問、三句一問、四句一問等多種形式,又用“何”、“胡”、“焉”、“幾”、“誰”、“孰”、“安”等疑問詞交替變化,因而儘管通篇發問,讀來卻圓轉活脫而不呆板,參差錯落而有風致。所以前人評論說:“或長言,或短言,或錯綜,或對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數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險,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諸法備盡,可謂極文章之變態。”(俞樾《評點楚辭》引孫語)這構成了《天問》獨特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