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杜甫《石壕吏》藝術特點

杜甫《石壕吏》藝術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石壕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簡單,但全詩篇幅不長,詩歌內容十分豐富,下面是其藝術特點,歡迎閱讀:

杜甫《石壕吏》藝術特點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藝術特點:

《石壕吏》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簡單,但全詩篇幅不長,一共才24句,120字。詩歌內容十分豐富: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牆逃走,到事後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情節完整並緊張,活動着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並且蘊含着作者強烈鮮明的感情。可以說,《石壕吏》精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言簡義豐的佳作。陸時雍稱讚道:“其事何長!其言何簡!”指的就是詩歌表現上的這一特色。稍作分析就會發現,作者藉助了虛實相生的寫法來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精煉的敘述和描寫渲染差吏捉人的氣勢

首句“暮投石壕村”,畫面上雖然只交代了詩人與暮色蒼茫之時向小村投宿而來的事情,其實,作者“暮投”村而不走大路去旅店住宿的舉動中已暗示出兵荒馬亂,附近的城鎮蕩然一空的不祥氣氛。“有吏夜捉人”句中的“夜”字含義十分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有發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於百姓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這不禁讓人想到其時的石壕村定是人聲嘈雜、雞犬不寧,空氣十分緊張。清人浦起龍說這兩句“有猛虎攫人之勢”。然而,作者並不去正面描寫差吏捉人的聲勢,而是轉過來描寫老翁一家的緊張痛苦動作:“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一聽到門外有響動,就知道差吏又來“捉人”了,經驗告訴他們,藏在家裏不安全,老翁只得立刻“逾牆”逃走。這時打門聲、叫喝聲很急,老婦只得開門應付。讀者不難想象,捉人的差吏一定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羣,全村被捉的也一定不是老翁一家,而是很多家。整個石壕村定是雞飛狗叫,一片混亂。簡短的兩句,就把官吏捉人的聲勢和全村惶惶不安的情景渲染的那麼真切。接着詩人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來概括展現這個特寫鏡頭,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兩相對照有力地襯托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蠻橫氣勢。開頭六句,雖然只是粗線條的勾勒,但實中有虛,以虛補實,差吏捉人的洶洶聲勢被渲染的淋漓盡致。

二、在老婦哭啼的語言描寫中暗寫差吏捉人的情狀

老婦的“前置詞”共有13句,是全詩的主幹。老婦的這番話全是訴說給差吏聽得,按理說,其實差吏絕非在洗耳恭聽,應該把差吏當時的反映寫出來纔是。但作者對差吏的言行卻一句也沒有寫。其實,細心讀老婦的“前置詞”,可以明顯的感受出差吏是在說話和活動着的。這十三句多次換韻,明顯表現出多次波折,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老婦的哭訴應是差吏一次次怒呼、逼問的結果。可以想象差吏見是個老婦人,撲了個空,定會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裏去了?快點叫出來!”老婦於是說明三個兒子的下落。但差吏並不罷休,繼而厲聲追問“家裏還有什麼人”。差吏的大聲訴問把老婦的孫兒嚇哭了,老婦只得以“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來回答。這時,差吏循聲闖入室內,發現了老婦的兒媳婦,老婦只好說“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既解釋了兒媳婦一直躲在屋裏不出來的原因,又藉以哀求差吏,兒媳婦要哺育孫兒,萬萬不能被抓去。但一心只顧捉人交差的差吏哪能聽得進去,絕不空手而歸,於是退而求其次,堅持要捉走兒媳婦。在這種情況下,老婦出於無奈,只得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可見,“聽婦前致詞”這一節,不是一幅老婦啼哭訴苦的靜止的畫面,而是動態的,畫面的鏡頭在差吏與老婦之間交錯移動,巧妙地將差吏的形象融入了老婦的“前置詞”中,虛實交映,大大豐富了詩歌的內涵,加深了詩歌的主題。

三、將主觀的評價和深沉的感情寓於事件的敘述之中

詩人從“暮投石壕村”到“獨與老翁別”,正好經歷了事件的全過程,卻始終沒有開口,沒有直接書寫感情,沒有發表一句議論。然而,文中無不透露出作者對事情的主觀評價。如“有吏夜捉人”句,這是直屬其事,但作者不用“點兵”“徵兵”,而用“捉人”這個詞,足以看到了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一個“捉”字,差吏的兇暴、社會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個“夜”字,就更見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與氣氛之恐怖。又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者強烈對照,在加上兩個“一何”修飾,也就用不着說差吏怎樣可恨,老婦怎樣可憐,因爲恨與憐都蘊於其中。再如結尾四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一個“久”字不僅說出這件事情折騰了很久,也表露出詩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如”字,化實爲虛,說明詩人已被深深觸動,已分不清是人在泣,還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天明的告別,一個“獨”字,表明了老婦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卻只能跟逃走歸來的老翁告別了。感慨之情,盡在敘事中,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石壕吏》這首詩,虛實兩方面配合極爲恰當,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含豐富,真正是一篇言簡義豐的敘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