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杜甫《石壕吏》教學反思

杜甫《石壕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杜甫《石壕吏》教學反思

杜甫《石壕吏》教學反思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廷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首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我用多媒體展示來引入課題(多媒體顯示):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爲平息“安史之亂”,朝延派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二十萬大軍包圍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佔的鄴城,勝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潰敗,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現在我們就學習其中一篇《石壕吏》。

其次,讀詩。以讀爲主,讀中品味,讀中理解。古人常說:“讀書破萬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可見學習詩歌的最佳方法就是讀,讀書不僅僅調動了人的各種感觀,也激起了興趣。讀詩不僅培養語感,掃除語言障礙;讀詩也要從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而且還要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品讀、感受、再現詩中形象,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則以“讀”線,以“品”爲中心。“讀”的方法也不能單一,否則課堂氣氛會單調、乏味。可以範讀、齊讀;配樂讀、默讀。而且要相互交叉使用。

其三,品詩。這一教學環節是關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從詩歌中的關鍵字詞句入手,抓住詩中物象,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現詩中形象,感悟其創設的意境,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學習《石壕吏》,就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戰爭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透過差役的兇惡,看到的卻是戰爭的殘酷無情和下層小官吏的無奈恐懼。我在教學中則積極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引導學生通過自我理解和情感體驗對作品進行獨特的解讀,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如詩中開頭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義豐富,你是如何理解的?爲什麼說“老翁逾牆走”老翁留下老嫗獨自逃走是否對?其作用是什麼?故事的發展爲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故事的結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究竟是誰在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讓學生相互討論,從中感悟出詩人就是通過短短几句話,幾個物象,展現了安史之亂,給平民百姓的帶來學生深重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廷無能黑暗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