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石壕吏》杜甫唐詩鑑賞

《石壕吏》杜甫唐詩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石壕吏

《石壕吏》杜甫唐詩鑑賞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杜甫詩鑑賞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營救房琯獲罪,謫遷華州。冬末,他回到洛陽。此時,安祿山已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由洛陽敗走,退守鄴城(今河南安陽縣),正被唐大將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包圍。但昏庸的肅宗害怕節度使權力過大而不置元帥,只派了個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做臨軍,使六十萬大軍陷入“進退無所稟”的渙散狀態。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來救鄴城的機會,公元七五九年三月,兩軍大戰於安陽一帶,唐軍大敗。爲補充兵力,唐統治者強徵百姓充軍,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這時離開洛陽,返回華州任所,將途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詩中通過“捉人”揭露了官吏橫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災難,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

全詩可分爲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婦出門看”,交待了事情發生的環境,是“捉人”的序幕。

詩一開頭,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兩句點出了環境與事件。“暮投”反映出亂世動盪,人心不安,天剛一落黑就不敢繼續趕路,趕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馬亂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尋小路,歇荒村。然而就連這樣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沒有放過。“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兇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裏強捕。

而飽經戰亂的老百姓在這動亂不安的社會裏也早有了經驗,知道半夜三更來打門,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第二段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寫捉人的經過。開頭兩句用“吏呼”“婦啼”兩相對照,極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殘暴和老婦的悲痛,連用兩個“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體現了投宿人對差吏的憎惡和對老婦的同情。

“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啓下,一直貫到“如聞泣幽咽”, 是投宿者在房間內聽到老婦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內容。這十二句並非老婦一口氣說下來的,而是“吏呼”逼問的一次次回答。先說三男從軍、二男戰死的遭遇及老婦的沉痛之情。兩個兒子都爲國犧牲了,剩下的一個只能託人捎回家信。這樣的家庭,三個兒子都獻了出來,仍不放過,還一個勁地怒逼,足見其兇狠可惡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兩句無限酸辛,無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現得淋流盡致。

第二層從“室中更無人”至“出入無完裙”,寫家中僅存孤兒寡母的貧窮生活。人民爲戰爭,已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難道僅剩下的一個可以依靠的老伴還不應該倖免嗎?何況家中的孤兒寡母都過着衣不蔽體的生活,人民對這一苦難的現實不正應該憤怒和反抗嗎?

第三層從“老嫗力雖衰”至“猶得備晨炊”,寫老婦爲挽救家庭,捨身應役的決心。老婦見多般的訴苦不行,差役還是逼她非交出人來不可。叫兒媳去吧,小孫子得餓死,把老伴兒交出來吧,家中不能沒有個男人,於是老婦決定自己捨身從軍。對統治階級來說,無疑是一樁辛辣的諷刺、憤怒的控訴,就連這樣一個“力衰”的“老嫗”也沒放過。

第三段自“夜久語聲絕”至“獨與老翁別”,交待出事情的結果,是尾聲。

“語聲絕”,說明老婦已被差吏帶走了,“泣幽咽”是兒媳的哭聲,“出入無完裙”的兒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聞”二字用得形象,使我們看到投宿者對主人一家命運的關切,可推知他是悲憤激動得一夜不曾閤眼的。最後一句“獨與老翁別”含意豐富,它和詩開頭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遙相呼應。昨天投宿的時候,還有老翁老婦雙雙出迎,如今老婦被抓走,兒媳又無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剛剛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來送行,詩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它最顯著的藝術特色是寓褒貶於敘事之中,這首詩一百二十個字,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也無議論的話,但卻通過敘事抒了情,表達了心中義憤。

其次,詩寫得很精煉概括,前後照應,意見言表。

詩的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都寫得很簡練,重點放在中間部分,其中心是老婦的申訴,寫得具體詳細。如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

寫投宿,只說“暮投石壕村”,沒有寫當時的情景,而後隨着情節的發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婦老翁家。又如只寫“老翁逾牆走”沒寫他何時歸來;只寫“ 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但讀到那句照應開頭,結束全篇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就完全領悟到:當“夜久語聲絕”之後,老婦就被帶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後纔回到家的。

詩中老婦人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她的訴苦來完成的,刻劃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兒媳等人物形象,雖着墨不多,但都很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