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1

1.《燭之武退秦師》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

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荊軻刺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喜歡。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來。

請辭決矣 “決”,通“訣”,告別,辭別。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同“捧”。奉,兩手捧着。

秦武陽色變振恐 “振”,通“震”,害怕。

圖窮而匕見“見”,通“現”,出現,顯露出來。

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繞。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鴻門宴》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願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2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及相關知識點

《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舊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爲系西漢劉歆改編,近人認爲是戰國初年人據古各國史料編成。多用事實解釋《春秋》,同《公羊傳》、《穀梁傳》用義理解釋有異。《左傳》起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終於公元前464年(魯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敘事更至於公元前454年(魯悼公十四年)爲止。

《勾踐滅吳》原文翻譯、註釋及相關知識點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攻越兵敗而亡,死前囑其子夫差復仇。夫差練兵三年,於公元前494大敗越兵,越幾亡。越王勾踐領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外示弱求和於吳,內取十年生聚、富國強兵之策,終於滅掉了吳國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翻譯及相關知識點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著名國別體史書《戰國策。齊策一》講述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該文是《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爲西漢時的史學家劉向所編。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翻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爲後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表現出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求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寡人之於國也》原文翻譯及相關知識點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段對話,貫穿全文的線索就是“民不加多”。在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爲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是否穩定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因此,各個諸侯爲了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勸學》原文翻譯、註釋及相關知識點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勸學,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荀子認爲,學習可以 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全身遠禍;正確的學習態度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記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莊子。秋水》原文翻譯、註釋及相關知識點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點3

一、通假字。

1、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乾。)

2、木直中繩,輮以爲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3、師者,以是傳道受業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異也。(生:同“性”,先天,天資。)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自餘爲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10、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11、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其下賢人也亦遠矣。(低於)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攻佔)

4、故爲之文以志。(寫文章)

5、外與天涯。(交會)

6、順流而東。(東進)

7、臥而夢。(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