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爺爺和小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一

課文 《爺爺和小樹》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冬天,爺爺給小樹穿上暖活的衣裳,小樹不冷;夏天,小樹撐開綠色的小傘爲爺爺遮涼,爺爺不熱了.表現出人與樹之間的關係的密切,和諧。教學的重點是: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和練習朗讀。第一段是總起句,交代“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對比描寫,從冬天爺爺給小樹穿衣到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這兩個方面敘述人和樹之間的親密關係。兩段的結構方式相同,句式也一樣,教學時,我用重點閱讀其中一段,引導自悟另一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藉助句式:“什麼時候,誰幫誰做什麼。”來弄懂課文。在看圖說話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訓練與指導,使學生在讀正確,讀通順的要求上,能讀出恰當的節奏與重音,然後在各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中,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在課堂操作過程中,我覺得對於第二段的理解與朗讀指導,時間是充裕的,學生能在課內從讀不通順到讀出感情來,足見讀的指導是到位的。在教學第3段的時候,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內容,並能將朗讀的方法遷移運用於第3段,費時少而收效大。從總的課堂節奏來看,第一課時顯得冗長緩慢,第二課時內容豐富而緊湊。這可能對學生的情況,比如紀律性,表現預計不足,還有老師放手讓學生自讀的無效訓練,導致第一課時有些內容沒按預設的完成。

反思一:以識字寫字教學爲重點。在課文教學時,重視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瞭解字詞的意思,並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識記漢字。如這個“傘”字的教學,引導學 生髮揮想象,再以實物形象幫助識記字形,這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寫字教學的時間,是安排在下課前十幾分鍾呢,還是安排在專門的寫字課來指導比較好,這個問題我也不很清楚。總覺得在一堂課中,寫字的地位並不是非常的突出。

反思二:以讀好課文爲教學目標。重視朗讀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學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一年級朗讀指導,先聽錄音,然後老師教讀,最後由學生自己讀,這樣讀書效果會更好。學生有個先入爲主的概念,一開始給他一個良好的示範,爲他順利地讀好課文打下基礎。“教學在借鑑中進步,學生在模仿中成長。”爲什麼不發揮老師的模範作用,讓學生獨自在黑暗中摸索呢?

反思三:以培養習慣爲重要任務。低年級課堂教學,我一直在努力營造一種活潑生動,動中有序的學習氛圍,但是,如果常規紀律沒抓好,生動會是一句空話。所以對於一年級學生,抓好課堂常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的教學,使我深感到:要使學生有豐厚的語言積累,必須通過多種教法和學法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動腦動手,身心愉悅.才能實現尊重兒童,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文《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二

首先,我覺得自己對這次活動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爲平時的課、批改和輔導更爲重要,覺得這周的其他工作比較多,就忽視了公開課的準備。教案粗枝大葉,不夠詳細,不像低段的教案;課件上的課文內容沒有標註拼音,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沒有試上,沒能及時發現設計中的紕漏及時彌補;上之前沒有在腦子裏把上的細節好好思考整理,以至課堂的隨意性太大,不夠精緻和嚴密一堂精彩、有效的課,課前的充分準備是致關重要的,但因爲我的認識不足而導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出現在課上,我想,這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其次,在選課方面,也存在問題。我班的教學進度現處在拼音剛上完,課文才開始上的階段。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只上過一篇正式的課文,而且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詩《畫》。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應該在學前就已經接觸過,學起來並不費力。而《爺爺和小樹》這課,是第一組課文的最後一篇,在它之前還有三篇課文,也就是說,在此之前還有幾十個生字要學,十幾個偏旁要認,離開了這些基礎,來上一篇新課文,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自然是難度偏大的。加上在《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中還首次出現了自然段,而自然段的概念,在之前,我只是很粗略地提到過,並未作詳細的教學,學生對此很陌生。但我在選課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我認爲選課的偏差是我對低年級教材、教學重點、學生基礎等方面不熟悉造成的,今後應該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研究,儘量避免再出現類似的想當然高估學生基礎和能力的問題再出現。

第三,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不少這樣那樣的細節問題。

1、語言還不夠兒童化。說話的語氣不夠溫和、柔軟,太過乾脆。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唱歌、跳舞、玩遊戲爲主要校園活動的幼兒園過度到小學,有很多地方還不能適應,需要老師也像幼兒園阿姨那樣細聲軟語地來跟他們交流,教他們學習。如果語速太快,他們的思維就跟不上,就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就達不到你想要讓他們聽懂的效果,就失去的教學的意義,也就是欲速則不達吧。如果語氣太生硬,孩子們就會覺得老師很兇、很可怕,就不敢也不願意跟老師進行交流,不敢把心裏的想法說出來。在課堂上,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會使我們失去很多聆聽充滿童真、童趣的回答的機會,也會嚴重遏制孩子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等能力的發展。現在,七八歲的孩子,有很多人在家裏還是要纏着媽媽抱的,一個說話硬梆梆,冷冰冰,吐出來就消失的老師自然是不受他們歡迎的。所以,以後我還需要在說話的語氣、語調和語速上有所改變,多加練習,爭取達到“繞樑三日而不絕於耳”的境界!

2、板書的書寫還不夠細心。現在的書刊雜誌,大都採取文字橫的排版印刷,小孩子習慣於閱讀這種版式的作品,所以,老師在課堂上的板書最好也寫成橫的,單個的生字如此,連貫的句子更是如此。而在這方面,我的隨意性較大內容,通常會根據板書的內容來選擇橫寫還是豎寫。在寫板書時,要注意學生能不能一筆一畫都看清楚。豎着寫,特別是寫到下面幾個字時,內容容易被自己給遮掉,學就看不見了,教生字尤其忌諱這一點,而橫着寫就能更有效地避免這個問題。在標註拼音時,應該寫得清楚些,不要把拼音跟字寫得太攏,使學生不能看得非常清楚,影響學習的效果。在需要重點突出的內容上,選擇粉筆的.顏色也要慎重,亮一點的顏色更能引起注意。還有,在教學偏旁和生字時,應該用兩種不同顏色粉筆來寫偏旁和部首,這樣能讓學生一目瞭然,更有效地學習。而我在教學這個內容時,卻因爲疏於準備和擔心後面的內容來不及上而簡單、隨意地只用了一種顏色的粉筆來完成這個環節。事後想來,生字就是這堂課最重要的內容,這樣的疏忽不能不說是因小失大!

3、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不到位。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一個同桌互讀互查的環節,但班上有一個孩子是沒有同桌的,而我卻沒有關注到她,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失誤,今後必須注意並改正。在學生自己讀課文,圈生字和不認識的字之後,沒有及時反饋,而只是在他們自學時作單獨的交流,這也沒有達到讓所有學生都注意到本課難讀難認的字的目的。

4、其他。在教“棵”字時,沒有結合組詞來讓學生記憶字形;教“爺爺”、“暖活”、“衣裳”等重要詞語時沒有作更多的強調;教“穴”時,教的是老的讀法“穴字頭”,而不是“穴寶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還不夠豐富,只有簡單的語言評價;教“冷”字時,組詞太簡單,沒有教給學生更多更好的詞語;在某一次讓學生齊讀時,說了一句“請大家一起讀一讀”這樣不倫不類的病句等等。

細節決定成敗,這些都不是小問題啊。

第四,教學設計上的一些問題。這節課我安排了導入、初讀感知、學習1、2自然段、學寫兩個生字這樣四個環節。這對初上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偏多的,所以在上課時遇到了很多實際困難,有些內容就無法深入開展。初讀感知中有學生自學的環節,出示了自學要求,學生看不懂,要老師解釋,不如不出示。本想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和語段結合在一起學習,但因爲趕進度,沒有落實,反而影響學生讀課文的效果,不如把生字在學習課文之前單獨列出來教學,有助於課文朗讀。朗讀的時間不夠,安排的背誦就內容偏難。整堂課的容量太大,所以最後的書寫環節無法落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上課的人往往無法全面、客觀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需要其他老師或學生的提醒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取得進步。所以,這次教研活動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