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1】

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發生的故事。我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給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很有童趣,非常適宜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的感染。

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語,對練習朗讀注重太少。

從教學過程看,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共同活動,完成識字和理解重點詞句的目標。具體說來,認識生字時,我用多媒體出示了生字,讓學生互相說說記生字的好方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想到的辦法還真多,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對學生認字很有幫助。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原來不會認的字,讓孩子有成就感。

在教學課文時,我注重了提問、釋疑、但忽略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是讀中悟情的指導。由於讀得太少,對文中的情感體會不夠。通過反思,我瞭解到,學習本篇課文,只要多讀,並藉助圖畫,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撐開的綠色小傘”指的是樹冠。可以針對年級特點練習說短語,如:暖和的()、綠色的()等。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2】

今天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我和菲菲上《爺爺和小樹》的第二課時。她的課堂調控很好,感覺紀律不錯。但還是發現其實下面的小朋友很多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並沒有把心思放在課堂上。而對下面學生的關注一直以來是我的弱點。上課了,激動了,感覺什麼都不注意了,連有些同學讀錯字我都沒注意,沒去糾正過來,甚至沒反應過來他讀錯了,還是評課的時候聽課老師告訴我的。更不用說忘了課堂紀律,忘了課堂規範,忘了那些沒集中注意力的學生們。但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都不聽,不看,不學,不參與,還談什麼課堂呢?更不用說有效課堂了。所以,我應該學着分一部分的注意力去關注更多的學生。

在我自己的課堂上,本來設計的是很多讀的環節。集體讀,個別讀,小組賽讀,自由讀。但是,上完課我才發現,我讀的太少,我只進行了5次集體讀,2個組賽讀和1次自由讀。讀的形式太少,讀的次數太少,落實的人太少。集體讀應該是放在感知後,理解了課文深意之後的環節。

那麼我的時間都花在哪裏了呢?一個是我講的太多,我總是剝奪了學生講的權利,總覺得他們說不清楚,會浪費上課的時間。但事實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在平時的說中訓練出來的。我應該更注重孩子們說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說的過程,可以不正確,可以不完整,但儘量要求他們把話說完整。潛移默化的,孩子們就能逐步的把話說的完整,甚至具有語言的美感。

還有就是我的問題都太隨機,這是由於備課不充分。上過那麼幾次公開課,總覺得,反而是充分準備的課,會讓我的強項——臨場發揮能力受到限制。有準備的課總會讓我跟着教案走,上不出生動來。陳老師說:這是沒有備好學生的.緣故。是啊,孩子們的思維和我們成人的思維不同,我想不到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我只能想象孩子們可能會怎樣怎樣。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像孩子們拜師,讓孩子們告訴我們,怎樣使他們喜歡的,怎樣是更有效的。

但是,課總歸是磨出來的。要上好課,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要關注怎麼樣的問題是最有效的。而我的問題都太散,具體什麼問題我也不記得了。可是據聽課的老師分析,是將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問題分成了兩三個小問題。這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佔用了朗讀的時間和生字教學的時間。

  《爺爺和小樹》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給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爲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宜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爲的感染。這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理解重點字詞和練習朗讀。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語的教學,對寫字和練習朗讀注重太少。

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在我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在課堂上,通過師生共同活動,完成了識字和理解重點詞句的目標。具體說來,認識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圈出生字,然後讓學生自己悄悄讀,認識的直接讀,不認識的藉助拼音讀。這一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對學生認字很有幫助。首先,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了原來不會認的字,讓孩子有成就感。其次,留一點時間給孩子,讓認識的孩子多熟悉一下,會更有信心。這種做法比起一出示生字,就讓學生讀,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學課文時,我先做示範,讓學生學會提問,這一環節收到了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提問、釋疑,但忽略了朗讀的指導。一方面是朗讀技巧的指導,發現學生讀課文時讀得有點拖,但沒有及時糾正,讓學生改過來,讓學生的朗讀技巧沒有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讀中悟情的指導。由於讀得太少,對文中的情感體會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