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一年級上冊《1、人有兩個寶》課文

蘇教版一年級上冊《1、人有兩個寶》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rén  yǒu liǎng gè  bǎo

蘇教版一年級上冊《1、人有兩個寶》課文

1 人 有 兩 個 寶

rén  yǒu  liǎng gè  bǎo

人 有 兩 個 寶,

shuāng shǒu  hé  dà  nǎo

雙 手 和 大 腦。

shuāng shǒu  huì  zuò gōng

雙 手 會 做 工,

dà  nǎo  huì  sī  kǎo

大 腦 會 思 考。

yòng shǒu yòu  yòng  nǎo

用 手 又 用 腦,

cái néng  yǒu chuàng zào

才 能 有 創 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ǎo  hé  nǎo  sī  kǎo chuàng zào

寶 和 腦 思 考 創 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陶行知。原題爲《手腦相長歌》。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

  附作者介紹:

陶行知(1891~1946)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原名文?,後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縣人。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7年秋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同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執行書記,致力於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7年,創辦曉莊師範,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組織國難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主張採用“小先生制”,實行“即知即傳”。發起組織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運動後,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與沈鈞儒等聯名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須爲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的主張。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爲,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爲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爲,“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生活”不是人們通常狹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展的,教育也應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髮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體現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係。陶行知認爲:“在一般的生活裏,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裏,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繫,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爲,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裏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爲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範圍,不消談什麼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衆的“小衆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繫,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學校放到社會裏去辦,使學校與社會息息相關,使學校成爲社會生活所必須。因此“社會即學校”的真正含義就是根據社會需要辦學校。從教育內容說,人民需要什麼生活就辦什麼教育;從教育形式來說,適宜什麼形式的學校就辦什麼形式的學校。“社會即學校”不是學校消亡論,而是學校改造論,改造舊學校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