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猴王出世》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大綱

《猴王出世》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設計理念:

《猴王出世》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而《西遊記》作爲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燦爛的瑰寶,是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也是學生喜歡讀、樂意讀的好書。教學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激發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靈通、迸裂、避暑、楷書、造化、頑劣、明明朗朗、喜不自勝、天造地設、伸頭縮腦、抓耳撓腮”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石猴出世的經過,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古典小說的語感。教學重點:

瞭解石猴從出世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讀語言,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及小說《西遊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並做出註釋,標註出實在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流程:

  一、 談話,揭示課題。

1、《西遊記》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那麼在《西遊記》中,你最喜歡誰?你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說一說你心目中的孫悟空嗎?

2、這就是神通廣大,無人不曉的孫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

 二、交流方法,讀通課文。

1、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所以有些句子會覺得不好讀,不好懂。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2、交流自學情況,說說自己通過什麼方法知道了什麼?或現在還有什麼不懂的?教師引導學生大概瞭解詞語與句子的意思。

①名曰、 石竅、 圍圓、 與狼蟲爲伴

拱伏無違、抓耳撓腮、力倦神疲、序齒排班、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讀通並理解)

 三、自主學文,感悟猴趣。

1、讀閱讀提示,給我們提出什麼要求?

2、帶着問題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並用自己的語言與同桌交流一下。

4、組織交流:

(1)你知道石猴是哪裏來的?先找出課文中的句子,朗讀感悟,再用自己的話說說。相機板書出:仙石迸裂。

(2)這隻快樂的石猴是如何成爲猴王的?

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內容的句子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說孫悟空是怎樣成爲“美猴王”的。板書:尋源稱王。

 四、學習語言,欣賞美文。

1、同學們,石猴出世併成王,這一經過很精彩,課文中有不少句子十分優美。請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想想爲什麼喜歡。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A、自由讀,指名讀,讀正確。

B、這個句子在寫法上很有特色,你發現了嗎?請再讀一讀。

(語言簡練,工整,採用排比的手法)

C、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

A、讀句子,圈出動詞。結合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B、採用對比的寫法。

C、朗讀句子。

D、模仿寫話。

(3)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擡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

A、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B、朗讀體會。

 五、小結,感悟特點。

1、我們瞭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說說。

(活潑可愛、勇敢無畏,毛遂自薦,聰明伶俐,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敘的只是孫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說《西遊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遊記》中有哪些小故事?

3、是的,同學們講的這些都是他協助唐僧取經的路上的故事。孫悟空能協助唐僧成功取經,這與他的特點分不開。再一起讀這些詞。

  六、拓展延伸,激發積累慾望。

1、《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的語言非常優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有名的語句,並想想美在哪?

2、從19世紀開始,《西遊記》被翻譯爲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受人們喜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西遊記》,準備好召開一個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3、播放《美猴王》主題曲,師: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這一課吧!

 板書設計:

21、猴王出世

活潑可愛 勇敢無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薦 聰明伶俐 ——尋源稱王

身手不凡 ……

 教學反思:

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直關注的,討論的話題。真正有效教學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今天,秀芳工作室又開展課堂研討活動,對課堂教學中各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課堂問題的有效性、學生集體學習的時間和學生髮言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觀察統計,分析討論。利用課堂觀察對課堂的有效性進行科學地分析與評價。

本節課觀察結果統計如下:

1、各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

導入:2分;檢查預習:10分;理解課文內容:17分;感悟形象、與語言:8分;總結延伸:3分。

2、課堂問題的有效性。

問題總數:31個;機械問題:3個;思維定式性問題:17個;開放性問題:8個;主線問題:3個。

3、學生學習的時間。

讀書:9分23秒;學習:28分15秒;寫話:0分。

集體參與活動:11分48秒;師生交流:23分25秒;同桌交流:2次,第一次35秒,第二次1分50秒。

4、學生髮言情況。

總人數:50人;發言人數32人,佔全班人數64%;發言次數:49次,人均1次;學困生12人,發言5人(共7次);優等生12人,發言11人。

看着這些數據,我們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1、從教學目標角度進行分析。

“目標是定在鋼板上的。”教學目標是課的綱領,要看一堂是否有效,先要看制定的目標是否有效。

《猴王出世》安排在五下第五單元“經典名著”中,課文較長,語言精練,節奏感強,但全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藉助註釋、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二,利用“閱讀提示”,瞭解石猴從出世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其三,通過重點品讀寫石猴生活的語句,讀出語言的整齊美,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以上三點目標應當是合理、有效的,尊重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結合單元的編排意圖和課文的特點,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2、從教學策略角度分析。

有效的教學目標只是有效課堂的重要保證,目標與實踐還是有距離的。課堂的效率關鍵是看你如何實施,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與實際,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程度,從而保證課題上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1)各個教學環節時間的安排還是合理的,這保證了學生讀書學習的時間,這是有效教學的基本條件。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在各種語言實踐中才能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課堂上,學生在讀、思、議中感悟提高,但在檢查預習環節用了10分鐘,但效率是不高的`,還不如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時間,這也是造成時間緊的重要原因。

(2)課堂提問是一種藝術,要針對學生特點,能爲學生提供思維空間,使學生處於積極狀態。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和問題統計結果來看,我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但對第三個主線問題的設計上,還是有點偏。 “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猴子?”這一問題的設計就偏向與分析理解。如果在學生了解石猴出世、成王的經過後,以“課文中有很多句子寫得特別美,讀讀,畫畫,想想美在哪?”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從而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這樣的教學,語文味就更濃了。

(3)一堂課右40分鐘,學生集體學習時間有33分18秒,教師講的時間不多,可見,已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來。但是學生自由讀書感悟,交流的時間僅有14分18秒,把更多是時間花在師生交流上,學習的形式還比較單一,這也就大大影響了課堂效率,特別是集體的學習效率。課堂上,學生不僅要有充足的時間自主讀書感悟的時間,更要讓更多的同學參與交流討論。

(4)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語言,學習表達的形式。但從課堂教學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上來看,閱讀理解比學習語言的比重更大,也就是說,教師還是比較注重課文的分析,讓分析內容擠了品讀感悟的時間,讓人遺憾的是課堂上沒有學生動筆寫話的時間,模仿課文中的經典片段進行仿寫練習,這是一個學生感悟內化後的語言運用實踐訓練,是不容忽視的。

(5)一堂高效的課是使優、中、差各類學生都得到發展。從課堂觀察的數據反映,教師比較全面地關注各類學生的學習情況,即使是後百分之三十的學生,12人中有5人發言,共7次,優生的發言面就更廣了。其實課堂上最容易被忽視的是中等生,不要讓他們成爲課堂上被遺忘的角落。

課堂上,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這就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表現。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一切爲學生的學服務,那麼我們的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在學業上一定會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

通過此次課堂觀察活動,更科學準確地剖析我們的課堂,使我清楚地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探討教學的對策。我相信,通過這樣的觀察,我們的教研能力會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也會進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