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上第22課《九色鹿》教學反思

蘇教版四上第22課《九色鹿》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九色鹿》教學反思一

《九色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後受到嚴懲。課文主要是要學生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懂得感恩的道理。文章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講完課後我進行了思考,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和成長。

蘇教版四上第22課《九色鹿》教學反思

一、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獨立開來。我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滲透了寫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文章的結構,《九色鹿》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所以在教學時要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明白,寫一件事我們應該按這個順序寫,這樣,不僅可以爲下節課的複述課文做準備,而且以後學生在寫作時遇到寫事的習作就會知道按什麼順序寫了。除了文章結構以外,還包括文章中出現的句式:反問句,設問句等等,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當然還有關聯詞。爲什麼在這個地方要用這個關聯詞,表示什麼意思,都要讓學生明白,這樣,學生以後自然就會運用在寫作,說話當中去。

二、板書

板書在一節課中同樣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一個好的板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1、板書要講究完整性,所以我既然寫上了調達這個人物,那麼在調達的人物下也應該相應寫上反映他品質的詞。這樣一來,不僅完整了板書,也幫孩子積累了詞語。

2、在這節課中,九色鹿是主要人物,調達的“惡”完全是來反襯九色鹿的“善”。那麼,在板書中,通過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出九色鹿的“善”。

3、從學生角度出發,我們的孩子生活着的社會是現實的.,我們不能只讓孩子看到善的一面而完全忽視惡的一面。

三、作業

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是這樣來設計作業的:如果讓你來讚一讚九色鹿,你打算怎麼來讚美?學生說,然後相機出示3個要求:1講故事(複述課文)2表演課本劇(分角色表演)3摘錄優美詞句(幫助孩子積累詞語)

但在這樣的環節中,孩子說了很多種方式,看似很熱鬧,但是也存在弊端。作業的佈置一定要落實到實處。如果僅僅是追求課堂上的一種氛圍,而讓孩子潛意識地認爲:作業只要說說不一定要做,那麼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對孩子的學習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想,把“你想怎麼讚美九色鹿”這個問題去掉,直接出示作業要求會來的更清晰,目的也更明確。

講完這一課後,我受益非淺,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一堂課要成功,更不能只考慮環節設計的精緻,更要關注孩子,真正做到從文本出發,從孩子出發,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九色鹿》教學反思二

《九色鹿》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後受到嚴懲。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親歷閱讀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大膽地說,從而讓他們獲取快樂學習的體驗。

我在教學這一篇課文時,分成了四大版塊。第一個版塊是課件激趣導入新課;第二大版塊是精讀感悟主要人物形象;第三大版塊是表演故事,體會道理;第四大版塊是總結課文、佈置作業。我的每一步設計都圍繞課題來展開。我的這一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課題的兩個方面:一是課堂的預設與生成;二是運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積累。

沒有預設的課堂不會是成功的課堂,如果某節課從頭到尾都是非預設下的生成,要麼是教師高超的教學水平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教師對課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認爲一節課它體現的生成應該更多的是教師預設下的生成。在表演第3、4、5、6、7、8自然段之前,我估計到學生在表演第4自然段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爲它沒有對話描寫,所以我在表演前讓學生讀這一小節,理解鄭重起誓後,追問學生:調達鄭重起誓會說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走進文本中的人物,揣摩人物心理,暢所欲言。因而在表演時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如果我在課前對這一細節沒有進行預設,學生就表演不好這一自然段。動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在這一堂課中多處體現了這一點。例如,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此時,學生就會聯想到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文本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在這一堂課中,我比較重視學生的朗讀。特別是第8自然段中九色鹿斥責調達的一段話。我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感悟中讀。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九色鹿的憤慨在朗讀中得以體現,九色鹿的機智勇敢也讓學生有了更爲深刻的理解。

語文課程的“開放”、“拓展”,都必須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文本的價值取向和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朗讀說話,從字裏行間體會兩個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學最後一環節--讓學生替國王寫皇榜,一方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感受故事所蘊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時,與當前所提倡的誠信教育相結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另外,爲學生用精煉的語言寫出學了故事以後的內心感受起到了示範作用,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另外,我發現課文中人物語言很有特色,但是也留下了許多可供我們去挖掘的空間:(1)調達在被九色鹿救下之後,“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此時他心裏會想些什麼呢?(2)站在國王的皇榜前,調達的心裏會怎樣想呢?(我覺得這些正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契機,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引導,不就徹底解決了自己的疑問了嗎?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讀書和思維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讀書和思維過程中,深刻認識善與惡、美與醜,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今後我將繼續探索教育教學方法,使教學與教育科研相結合,與新課程同成長,與新教材共發展,與教育科研齊綻放。

  《九色鹿》教學反思三

《九色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後受到了嚴懲。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課問中的重點詞句,從而明白道理,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但在課堂上,在重點詞句的理解這一環節,我還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到位,今後還要在這方面多下工夫。

同時我還有兩點體會:一是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是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多向對話過程。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以學定教,把學生的學情作爲教學新的生成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任,才能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是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潛心讀書。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語言,如:看着畫面想一想,當時調達會怎樣向九色鹿起誓,會怎樣說,怎樣做?這樣,讓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才能更好感悟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