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下《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蘇教版三下《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一

這篇課文的正文很好講授,一是讓學生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減少”是爲了“增多”,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二是指導學生理順好作者的一個行文思路,不僅縱向上按照時間(季節的轉換)來寫桃樹的變化,而且橫向上也反映了作者心理的一個變化過程。

蘇教版三下《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課後,我讓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減少是爲了增多的例子。有的同學能舉到超市裏薄利多銷行爲,爲此我感到很滿意。但有的同學舉了抽獎時,放入很少的錢,卻賺了幾千塊的例子。我聽了之後很惱火,對他們受到社會上不良行爲和不良風氣,特別是尚俗的曉幸心理影響往往難以判別,甚至於盲從,感到困惑.及時對學生做了正確引導。後來還有的同學提到凱巴伯森林裏的捕殺狼增加了鹿的數量這點,我又花了一番口舌對他們進行強調,不能這樣說,因爲這本來就是生態失衡的鮮活例子,是不能用於今天的討論。因爲課前沒有讓學生充分收集事例,所以他們舉出的例子很混亂。這點我想在今後教學中該多注意纔是。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二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本課教學,本來我設計的是由“學問”入手,展開教學。通過聯繫的一段的介紹讓學生感受“學問”是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通過最後一段應證“學問”的正確。但是在教學實際中卻不是這樣的,當學生對“學問”的段落讀了後,生出的疑惑是什麼他就能判斷出粗的就是需要剪掉的?當我要求學生聯繫第一段讀後想一想,學生說出是因爲他是一個種桃能手,很有經驗。但是又提出了疑問:還有幾個叔叔也在剪,他們又不是種桃能手,爲什麼也能知道呢?我有些啞然,但是還是自圓其說地講:那是在王大伯地指導下剪的。學生沒有再深究。但我覺得我這句話說得並不高明,應該說:那些叔叔通過學習瞭解了剪枝的學問,所以也能像王大伯一樣剪枝了。再引導學生關注剪枝的“學問”,再讀體會,這樣對這句話的理解會深入點。

課文的第四段,桃園很美,但是學生讀得卻沒有什麼興趣。我真的有些煩惱。反思課堂上對學生讀的指導,我感到過多的打擊了他們的信心,因爲一個星期沒有讀書,他們的語感明顯下降,裝腔作勢的現象明顯回升,所以我沒有客氣的指了出來,雖然對他們的讀有好處,但是孩子們的.信心卻下降了,所以主動讀書的也就少了。在課文的最後一段中,學生通過想象桃子滿園的情景,瞭解了我的驚喜,讀得有所好轉。

最後再回顧整篇課文,理清“我”的心理變化,加強整體朗讀。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三

《剪枝的學問》作者依照事物的發展順序,依循我的心裏發展變化“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熱切盼望”——“又驚又喜”這一線索,緊扣題目記敘,思路清晰,便於學生閱讀,再說本學期語文的新課教學已經結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抓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初讀感知。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迫使學生去精讀課文。

第二,精讀感悟。指導學生圍繞上述疑問反覆朗讀,通過分組讀和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感悟“減少”是爲了“增加”的道理。

第三,深化主題。

爲了深化主題,特地安排了一個補充練習:請看下列事件中蘊含着 “減少”是爲了“增加”的道理?

1、兵在多,而在於精。

2、媽常常勸我考試要丟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3、減少玩的時間,多看些課外書。

4、學習貴在持之以恆,不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第四,課外延伸。老師結合上面的分析進行引導: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到處有學問。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現象說明了“減少”是爲了“增加”的道理。課後請同學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善於思考(也可以向家長請教),適當的時候我們再開一個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