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海倫·凱勒我的老師》教學設計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海倫·凱勒我的老師》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一、教學目標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海倫·凱勒我的老師》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1.下列加粗的字的讀音:

跡象凝聚遺憾攙扶築巢無垠預兆騷動和藹覆蓋絢麗毛坯

2.掌握下列詞語的解釋:

跡象凝聚遺憾預兆啓蒙無垠琢磨溫存

(二)能力目標

訓練從課文中準確獲取信息並進行概括的能力,能夠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結構。

(三)情感目標

借海倫•凱勒的慧眼來學習觀察世界的方法,並體會海倫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字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

2.訓練從課文中準確獲取信息並進行概括的能力,能夠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結構。

(二)難點

借海倫•凱勒的慧眼來學習觀察世界的方法,並體會海倫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文語意生動,文字淺顯,宜於自讀。注意設計關鍵的話題,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領會文意。

  四、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

  五、教學媒體

幻燈片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海倫-凱勒的圖片並介紹她的相關情況,開始新課。或請學生介紹有關海倫-凱勒的相關情況,開始新課。

海倫•凱勒,美國作家、演講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她出生後19個月,就喪失了視力和聽力,而且變成啞巴。後來,她的父母親要求當地的盲人學校給予幫助,該校派莎利文老師到她家裏協助,海倫借觸摸的方法學會了聾啞語言,她利用點字系統學會了閱讀,又用一種特殊的打字機書寫。十歲時,學會了說話,後來在劍橋女校求學,1900年讀大學,1904年她大學畢業,並和莎利文老師合作她的自傳《我的一生》,此書一出,引起了文壇的轟動,她的故事不但感動和激勵着千百萬的殘疾人,也使無數的正常人爲之震憾,使他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此後,她又參加了各種社會活動,她經常來回演講,寫了數本書,1927年她開始爲美國盲人基金會募捐,致力於盲人事業。出版了《我的宗教》一書,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傳《中流》。她被人們稱爲美國女英雄。

  (二)快速閱讀全文,思考:

1、莎利文老師是教了海倫什麼,是怎麼教的?並根據這一點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劃出寫海倫感受的詞語。

思路: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材料,敘事條理清晰,同時表達老師對自己的教導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全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莎利文老師到來之前“我”的心情。

(我記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寫老師對我的教育情況。

(第二天早晨……都是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爲以下幾個層次:

(1)莎利文老師和我的初步接觸,本段初步寫莎利文教師的教育能力。

(第二天早晨……我熱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來臨)

(2)莎利文老師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過寫莎利文老師和我的日常生活而體現莎利文老師教育的高超本領。

(春天到了……我熱切希望運用學到的東西)

(3)莎利文老師的特殊教育,本段通過具體整體進一步對莎利文老師的教育藝術加以讚揚。

(我記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見的東西,跟別人的心,都是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寫我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我是通過生活本身開始我的學習生涯的……她總是設法使我生活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

  (三)精讀文章,分組討論,解決下列問題:

1.海倫在學習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請對比自己談談你的看法?

簡單提示:身有殘疾,又聾又啞又盲。

2.莎利文老師是教了海倫什麼,是怎麼教的?她的教學方法有什麼優異之處?

(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並歸納)

莎利文老師是利用實物來教導“我”認識具體事物,認識自然界。

例如:她“給我一個洋娃娃。我玩了一會兒以後,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個字母‘d一o一l-l’(洋娃娃)。這種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興趣。我不斷模仿老師的做法,後來我也學會了拼字……”

再如:“我們走到井邊,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師把我的手放到水裏。清涼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時,老師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這個字,開始她拼得慢,後來越拼越快,我的注意爲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我似乎重新記憶起了被遺忘的往事而引起歡樂的激情。語言的奧祕打開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涼的……“這個字是活生生的。”

3.莎利文老師是怎樣一個老師,是從文中哪些語句看出來?

(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並歸納)

莎利文老師是一個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有良好的教學方法的好老師。

(教師提示:從這些問題入手,我們很快會發現,莎利文老師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作者是一個盲人,在認識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對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觸摸來完成。在認識莎利文小姐之後,她認識世界的範圍擴大了,而且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這個過程對常人來講並沒有什麼,但對於一個盲人,聾啞人來說就顯得不可思議了。無論從觀察世界還是從認識世界的角度上講,還是從莎利文老師教學的角度講都是一曲感人的頌歌。)

  (四)擴展思考:

本單元教材共收入兩篇《我的老師》,這兩篇同題文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1.主題。兩篇文章都表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愛”,都抒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感激之情,都讚頌了老師的與衆不同的教育方法。

2.人物。兩文都以“我”的老師爲主要人物,二位老師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啓蒙老師,她們身上都表現了女教師細膩、溫柔、關愛學生,熱愛教育的突出特點。但由於兩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異,對蔡芸芝先生的描寫側重於外貌、動作等描寫,而對莎利文老師的描寫則側重於“我”的觸覺及心靈感受,主要運用了心理描寫。

3.選材。兩文都是寫真人真事,都圍繞主題選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斷,事與事之間沒有直接聯繫。後文則不同,所用材料是從“我”認識具體事物,到認識大自然,認識“愛”,材料具有內在的聯繫,並準確地再現莎利文老師對“我”的幫助日趨深入。

4.組材。兩文組材都講究章法。前文由簡至繁,由略到詳,疏密相間,表現出師生情的逐步加深。後文按時間順序行文,條理明晰,“我”的進步也在歲月流逝中日見鮮明。

5.語言特點。前文語言平實、質樸,似涓涓細流,綿長深遠,後文語言飽含深情,真摯而細膩,頗爲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