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語文《海倫·凱勒》教學設計

五年級語文《海倫·凱勒》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教學目標:

五年級語文《海倫·凱勒》教學設計

1.學會本課生字詞,瞭解課文中引號的用法。

2.憑藉語言材料,體會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憑藉語言材料,感受海倫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與厄運不屈不撓進行抗爭的感人精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從字裏行間感受海倫與厄運堅強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

1.同學們,雙目失明會給人帶來什麼影響?雙耳失聰會給人帶來什麼影響?如果一個人同時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又會怎麼樣呢?是呀,這樣的情況無論發生在誰的身上都將是一種災難。海倫·凱勒就遭遇了這樣的厄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師簡介:1880年,海倫出生在美國。一歲半時,一場疾病導致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海倫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2.請同學們輕聲讀讀課文,要讀準課文,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①用黑板出示含有生詞的句子: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

她不分晝夜,像一塊乾燥的海綿吮吸着知識的甘霖。

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在語境中學習生字詞。(讀準字音,比較“躁”和“燥”。在語境中理解意思。引導學生讀懂第二句中的兩個喻體。)輕聲朗讀這三句話,看看你從這三句話中知道了什麼?小結。

②海倫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你能理解她嗎?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注意想像海倫當時的處境,感受她當時的心情。

你能想象到她當時的處境,感受到她當時的心情嗎?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她的處境和心情。指名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天哪,誰能想到,當時,她纔是一個一歲半的娃娃呀!”中的感嘆號和“隔絕”這個詞反映的悲慘境況以及引導學生想象不能喊一聲“媽媽”,不能傾訴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的痛楚。

小結。

③堅強的海倫在厄運面前沒有屈服。她是怎樣表現的呢?指名朗讀2~8自然段,指導讀通讀順。

3.請你們合上書,回味文章的哪些內容給你印象最深?(海倫與悲慘命運抗爭的過程)

海倫是怎樣與厄運抗爭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第二課時

1.檢查讀書。課文的哪些內容給你印象深刻?(板書:抗爭厄運)

2.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的2~6自然段,畫出那些能深深打動你的詞句,細細品位,走進海倫的情感世界,用你的心去感受海倫的心。可以把你的感受寫在課文空白的地方。

已經有所感受的同學可以帶着自己的感受輕聲讀讀自己畫的詞句。

指名交流。着重引導學生感悟朗讀下列句子:

①這時一股清涼的水在海倫手上流過,沙利文在海倫的另一隻手上拼寫了“水”這個單詞。海倫猛然醒悟,原來“水”就是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啊!她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喜悅,感到生命有了新的開始。

②她不分晝夜,像一塊乾燥的海綿吮吸着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合句子。她是這樣的如飢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哪幾個詞給了你這麼深的感悟?能帶着你的感受讀好這兩句話嗎?

③她在想象中感受着這個世界。“我常常感覺到一陣微風吹過,花瓣散落在我身上。於是我把落日想象成爲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園,園中的花瓣從空中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她用這樣動人的筆調描繪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④海倫後來在回憶自己的這段學習生活時說:“爲使我的夥伴——即使是最親密的夥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覆高聲朗讀某些詞語或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爲止。我每天堅持着練習,練習,練習……”(引導學生體會“練習”後面的逗號和省略號。)

小結。把這幾段話連起來朗讀進一步感受。

3.同學們,海倫艱苦卓絕的奮鬥換來的是成功的碩果。自由朗讀7~8自然段。

①如果讓你從第七自然段中選一句話大聲朗讀,你會選擇哪一句?用你們的齊讀告訴我。(“爸爸,媽媽,我回來了!”)你們能體會到海倫此刻的心情嗎?你們能體會到海倫父母此時的心情嗎?讓我們一起說這句話。

②1900年,海倫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她決心像沙利文老師一樣,爲更多和自己一樣不幸的人服務。她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殘疾人身上。她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樂觀》等都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海倫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福利和教育事業,贏得了世界輿論的讚揚。聯合國還曾發起了海倫·凱勒“世界運動”。教師深情朗讀海倫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齊讀課文最後一句話。(板書:不屈不撓)現在你對“不屈不撓”這個詞又有了什麼新的理想?再讀這句話。

③總結課文。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4.出示課堂練習題目:學習了海倫的故事後,你一定心潮起伏。請你把自己最想說的話在筆記本上寫下來。指名交流。

5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