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篇一: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介紹雲彩知識的科技小品。課文以雲的變化爲線索,以怎樣看雲識天氣爲重點說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係,告訴人們可以看雲識天氣。

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運用部分中央遠程教育資源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能識別雲,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後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一、收穫與亮點:

首先,本案例力圖體現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做)貫穿課堂始終。從情境導入、出示學習目標,創設問題以引導學生自習、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結延伸,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爲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核心的重要思想,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只是觀察和思考、發現和指導、激勵和監考,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堅持、發現、改正的過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即運用“互教”、“班教”、“導教”的方法,即以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問題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對於個性的或通過以上環節仍然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啓發、引導,幫助學生回答。

再次,在練習環節裏,本案例採用自練、互練、導練等方式,鞏固學習效果。

總之,本案例體現了老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學做得到了和諧統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引用的遠程教育資源——圖片過多,導致情境導入時間過長,時間分配不合理,且設置問題放置太散,不利於學生集體討論也是導致時間不夠的一個原因。

3、對於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科學有效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侷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結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合理安排每節課的內容、時間,從40分鐘裏要質量。

  篇二: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我這次評優課選擇《看雲識天氣》,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在課堂上用最簡單的思路呈現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一課有一得。二是轉變自己去年上課時語言磕絆、磨磨蹭蹭的狀態,力求在課堂組織、語言表達、上課風格方面有所突破。

上完《看雲識天氣》,總體上感覺還不錯,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自己的預期目標,比如抓住了“看雲識天氣”和語言賞析的重點,同時注重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鍛鍊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然而事實總不如理想的美好,這堂課也留下了很多遺憾。

首先,個人對學情估計不足,導致課堂開始進展僵硬。學習這篇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是最基本的工作。我把這項任務放在了預習作業裏面,指導學生熟讀課文,瞭解雲彩的種類、特點,並繪製表格。從學生預習作業來看,整體做的很不錯,我因此以爲學生對於雲彩的種類、特點應該已經比較清楚,所以上課直接從默讀熟悉、雲彩介紹開始。沒想到實際上幾乎所有同學之前對於雲彩的種類、特點一概不知,所以問題拋出來之後同學們一時“無從下手”,導致課堂進入僵化狀態。我極力引導同學學生重新閱讀文本,費了很大功夫才突破了這一環節。

其次,個別環節重複,從而沖淡或者佔用了其他環節的時間。例如在雲彩介紹時,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那點到幾個,讓學生選擇介紹即可,我讓同學們逐一介紹,顯的重複乏味。語言賞析環節,學生一直在強調語言“生動”的一面,而沒有注意到“科學”的一面,以至於最後只是捎帶提了一下科普文語言的“科學性”。而且最後還有一個拓展訓練環節也沒有來得及開展,只好留成作業。

再者,課堂語言不夠精煉,缺少文學氣息。不時出現“啥”“怪怪的”等比較隨意的字眼,缺少語言的美感,同時就使語文課堂的言語薰陶能力大打折扣。

整個課堂還有很多細節也有遺憾,不過這三方面讓我印象深刻。從這幾個方面來說,我認爲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教學的設計。教學如同製作一件藝術品,前期設計一定是最關鍵的。而對於課堂來說,瞭解學情,掌握學生的已有基礎應該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知道學生會什麼不會什麼,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讓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而且學有所獲。另外,課堂設計還應該儘量精簡課堂環節和課堂語言,讓每一個環節變得精巧,每一句課堂語言變的精美,這樣,整個課堂纔會更加精緻。當然,這些都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鑽研教材,用統籌全局的意識去研究每一篇課文,在教材運用上有的放矢。同時,廣泛閱讀名家名著,認真聽老教師的課,多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爭取讓明年的自己再有新的突破。

  篇三: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雲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係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雲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展現得一目瞭然,脈絡清晰。可以通過表格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多找一下關於“看雲識天氣”的雲的開頭光彩的圖片,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一個雲的形狀,光彩的圖片展覽,成立一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蘊含着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鉤勾雲,地下雨淋淋”,“炮臺雲,雨淋淋”,“雲交雲,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爲目的。隨着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髮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說明文說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總之,從本節課的教學中,看到了不足,但很慶幸的是,找到了針對不足而採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篇四:初一上冊《看雲識天氣》教學反思

《看雲識天氣》上完了,感觸頗多。下面我談一談我的教後反思:

1、語文課首先要解決教什麼。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說明文,內容豐富翔實,貼近生活,說明方法科學適當,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雖是說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麼,這節課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教氣象知識,還是按正常的說明文去教說明文的知識?好像都不大好,因爲這是語文課,而不是地理課,而且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科普文),講一些枯燥的說明文的知識也許會不感興趣。並且,這一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課後習題中都沒有提及說明文的知識,卻提到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那麼我究竟要培養學生的什麼語文能力呢?我的教學目標究竟應該設置爲什麼?

經過幾番思索和查閱資料,我確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性、條理性、生動性幾個方面去設置。 另外,根據單元提示,我覺得應該訓練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提煉信息的能力,還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其科學精神。

2、語文課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訓練。

爲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重要的是掌握分析課文的方法。

1.)在探究文章的條理性的環節,我提示學生一種概括內容的方法:提煉總領句,找段落中心句,相同內容的段落歸類,同學們很快理清了這篇文章總——分——總的說明順序和小的段落層次。並提示學生會舉一反三。這些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是長期受益的。

2.)在教學雲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係時我採用前置自學的方法,學生在課下自己設計表格,填寫圖表,然後在課上觀看圖片的形式來完成,我認爲這樣可以使學生把雲的各種形狀、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展現得一目瞭然,脈絡清晰,而且能提高學生提煉信息、概括內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徵進行介紹的能力。還明確了畫圖表的好處,對於其他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3.)在找比喻句時,因爲所有學生都能很容易找到,所以也採取課下作業的形式完成,課上交流。然後和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結合起來,對照學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兩種知識。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在完成了比喻句的賞析這一環節之後,我設計了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雲的活動,要求用上比喻句,全班同學興趣大增,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表達能力。然後,我又設計了一個我是“小小預報員”的活動,要求學生像電視中天氣預報員那樣預報天氣,學生的興趣更濃,全班參與,效果極好。

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設計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更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問題多多,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