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八下《錯過》課後反思3篇

蘇教版八下《錯過》課後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錯過》是劉心武著的一篇文藝行政論文,,寫於1995年春出自《劉心武雜文自選集》,《錯過》被收入了蘇教版語文八下課文。下面是關於蘇教版八下《錯過》課後反思3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蘇教版八下《錯過》課後反思3篇

  《錯過》課後反思1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錯過的感悟不深,且在課中有很多生成資源,對“錯過”與“過錯”兩個概念有所混淆,如果不加以利用就會浪費很多美麗的資源,於是我及時調整,再進行第二輪實驗,結果效果較上一輪要好了很多,學生對“錯過”與“過錯”之間的辯證關係有了更一步深刻的理解。

與文本對話,教學過程中,強調過程與方法,努力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新課程所強調的新理念,因此結合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上教學環節,通過學生交流對錯過的回憶之後,我感受到學生對錯過有無限的遺憾,但卻沒有意識錯過,更沒有對錯過進行品味,也沒有從追悟錯過中去總結教訓,引以爲戒,從錯過中走向成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抓住學生的遺憾,讓學生到文本中去尋求答案,將遺憾釋懷。欣慰的是,在通過本文學習之後,學生能辨證的看待錯過,對錯過有了新的感悟,認識到錯過是我們斑斕人生的多彩見證,人生需要“錯過”,但不應該讓“錯過”變成“過錯”,而是應該從“錯過”中走向成功。因此,我認爲本節課可以提高學生對人生的感悟,提升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

本文教學過程中,在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的同時,我還注重從過程與方法中着手,引導學生如何運用方法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如何運用質疑的方法去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我認爲學生的反饋和追問,常常能夠發掘出隱藏的文本資源,“生成”始料不及的新課程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及時對學生生髮的問題進行價值判斷,在認爲必要的時候臨時改變教學預設,也許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那纔是真正把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落實到教學行爲中去了。這樣的教學行爲一旦形成常規,我們的課堂面貌就會發生深刻變化,積久成習,有助於新的課堂文化的形成。

在教學過程最後,有一個質疑領悟語句的深層含義的環節,學生就文本的一些語句質疑,生成了很多有關對人生的思考問題,我面對同學們的質疑既欣喜又慚愧,欣喜的是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比我想象要深,因爲這篇雜文要聯繫自己的錯過經歷,而學生對錯過感受不深,所以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感悟,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慚愧的是我對學生的研究還不夠,不能放飛學生的思維,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大膽的對學生進行放飛,培養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的解讀,同時要做好對學生知識結構的研究工作,讓學生學有所得。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一切均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錯過》課後反思2

上完《錯過》這一課,我發現學生對錯過的感悟不深,對文中富有哲理的語句也不理解,上課的過程中我缺乏對學生人生體驗的調動,更多的關注於文本的內容,沒有很好的把學生與作者的觀點拉近,就課講課。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沒有讓學生談自己的“錯過”體驗,沒有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思想的共鳴,進而對錯過有新的感悟。因此,我認爲本節課可以提高學生對人生的感悟,提升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慚愧的是我對學生的研究還不夠,不能放飛學生的思維,讓整節課輕鬆又有所得,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從而對人生有新的理解與感悟。所以我提出了以下改進意見:

1. 認真研讀教材,自己沒有讀懂就不能把含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

2. 注重課文的切入點,多角度思考最佳的教學設計

3. 一切從學生出發,換角度思考學生的學情。

4. 設置情境,想方法把學生代入文本,與作者交流對話。

5. 注重上課的靈活多樣,避免上課的模式化。

6. 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大膽的對學生進行放飛,培養學生對文本有自己的解讀,同時要做好對學生知識結構的研究工作,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一切均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錯過》課後反思3

《錯過》是劉心武先生的一篇雜文,作家對錯過的體驗是獨特而深刻的。文章的語言含蓄形象而又充滿哲理。我想文章難點主要在於讓涉世不深的初二學生來感悟作家的深度體驗,另外,對文本的閱讀也存在一定的障礙。爲此,我此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通過對語言的感悟來提升對“錯過”的體驗。

我先激趣導入,讓同學自由發言談自己的錯過,接着聽朗讀,聽完之後就4人一組討論圍繞“錯過”主要寫了哪些主要內容,然後就過度到語言的品味,這部分主要請同學們自由尋找,通過同學間的互助和老師的點撥來完成。

在這節課中我考慮到學生對“錯過”已有的認知,利用他們已有的體會幫助他們加深對錯過的認識,也更容易貼近作家的體驗。爲此我特別設計了一些環節,如我的導入,還有請同學們談自己的錯過,以及下課前寫下對錯過新的體會等,當然在品味語言時我也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來談。

另外,這節課中我儘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品味語言時,讓他們自己找出有疑問的和蘊含哲理的句子,一般都能說點,並且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對語言把握得還是很到位的。這環節感覺還不錯,但學生的表現如果再積極點的話,氣氛會更好點。

最讓我不滿意的要算理清結構的環節了,由於想把時間縮短,所以有點急躁,目的性太強。一部分學生可能還沒想明白吧。感覺在這個環節,我這老師有點霸道,雖然也給了他們討論的時間,但顯然還不夠充分。

通過這節課感受最深的還是,要想使課堂活躍就要讓學生動起來,要讓學生動,老師就得忍住動的衝動,不要做一個強勢的老師,而要做一個平等的聆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