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第七冊23課《霧凇》教後反思

蘇教版第七冊23課《霧凇》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霧凇》教後反思第一篇

今天,我又一次執教了《霧凇》這一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這樣幾點感受:

蘇教版第七冊23課《霧凇》教後反思

一、 語文課上有了琅琅書聲。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一定的意義。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朗讀訓練,培養語感,重視積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爲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

《霧凇》一文的的重點和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霧凇的形成,這一物理現象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講是比較困難的,同時,這篇課文文質優美,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讀爲主,通過讀來解決語感的問題,孩子們通過讀,讀出我們想講的東西,解決了重點、難點的教學。同時,通過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朗讀中領會到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與作者直接對話,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二、 語文課上有了激盪的情感味。

把握課文的文學特性,注重情感的激發與感染,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倡“語文味”,就是要讓語文課上得富有情感。本節課,吉林霧凇的奇特壯觀把孩子們帶入了詩情畫意之中。通過精美的課件和動情的朗讀,以及教師深情的描述,孩子們視通萬里,思接千載,他們的想象神奇、浪漫、詩意,他們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以至在學習結束時,超超同學動情地說:“吉林霧凇真美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之後,帶全中國的老師們到吉林去領略霧凇的壯美。”聽講的孩子們、聽課的老師們臉上頓時充滿了快樂。當然,我的心中也是暖融融的,不僅因爲他的回答,更因爲課堂上激盪着濃濃的情感味。

三、 語文課上重視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

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提倡簡簡單單學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節課中,我創設了多次積累和說話訓練,比如:積累古詩、說說霧凇的姿態、說說嚴寒是什麼樣了、用一段話說說看到的霧凇奇觀、用上提供的詞語說說霧凇的景象、說說霧凇的形成過程等等,我覺得這節課中語言文字的訓練無處不在,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關注了學生的獨特體驗,爲學生豐富的想象提供的展示的平臺。

四、 遠程資源的運用倡導了“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模式。

在多媒體遠程職業育中,學生聽到的不只是教師的聲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書和教師的面孔,多媒體的大容量、快節奏、有動感的學習內容,改變了單調、信息有限、節奏緩慢、沉悶的學習模式,學生以求索和體驗代替了被動學習。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學習效果好。

不過,這節課也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學過程中處理“霧凇形成過程”一環節過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的地方用時太多,教學出現了前鬆後緊的局面,因此,延時幾分鐘,卻使得“用提供的詞語寫一段話”的環節處理過於倉促,效果不太好。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更加堅定了我的教育信念,語文課要回歸本色,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爲目標,上好每一節課。

  《霧凇》教後反思第二篇

這是本學期最後一次趙主任的指導課,我選擇了《霧凇》的第一課時。之所以一反常規,選擇第一課時,是爲了及早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使自己第一課時的教學更加紮實。大致的教學思路是先揭示課題,產生話題,再檢查讀文,相機出示生字詞,理解詞義,感知段落大意,再感知全文內容,最後精讀課文的第1小節。果不其然,在趙主任精心地修改教案和當堂聆聽後的指導下,我明白了另一種流程的初讀方式,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初讀指導要主抓“障礙點”

因爲這是第一課時,對孩子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的檢查指導便必不可少。但是,已經是四年級上半學期的孩子了,顯然不適合逐字逐句地指導。於是,趙主任告訴我,不應平均使用力量,應該主抓“障礙點”,這是第一課時的總思路。哪個生字讀音比較難的,哪個多音字,哪個長句子比較難讀的,應該教師要做充分的預設,在課堂中,孩子出現讀音、語義方面的障礙,重點指導讀通、讀順,幫助理解,難讀的長句子不僅要出示,而且要劃分停頓,幫助讀好,對於其它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就不要多花時間,要精講多練。

諸如“過於飽和的水汽”這個短語雖然不包含生字詞,並不一定會出示,但這是專業術語,學生可能比較難理解,在解決完這一段落中的生字詞後,老師就可以問“這些詞語理解有困難嗎?除了這些,本段中還有不理解的詞語嗎?”這時,學生就會關注到段落中其它難懂的詞語了,順勢引導理解,疏通障礙。而且,抓“障礙點”要貫徹始終。

二、朗讀指導要有憑藉

在指導精讀第一小節時,有很多朗讀的評價語言,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有溫度的,諸如“聽了你的朗讀,老師彷彿真的看到了那綴滿枝頭的潔白晶瑩的霜花!”“謝謝你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帶着我們欣賞了這妙不可言的霧凇奇觀!”但是在趙主任的點撥下,發現雖然我的評價語比較具有感情色彩,但是還是很朦朧,具體引導時還可以更具有導向性,比如當一個孩子讀好了霧凇那“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外形後,可以這麼評價“‘潔白晶瑩、銀光閃爍’讀得好,讓我好像看到了那綴滿枝頭的,在陽光下銀光閃閃的霧凇!”若讀得不好,除了請班級裏另外的朗讀高手來讀文外,還可以再加具體指導請那位同學再來讀一遍,比如“‘十里長堤’好像沒有讀出奇特壯觀的氣勢來,再讀一遍吧,相信一定可以讀得更好了!”這樣,老師的評價語既給了學生鼓勵,又能夠明確地指出問題,不着痕跡地提升孩子的朗讀,一舉兩得。

三、子話題和主話題應該前後一致

剛開始,我初讀時的主導話題是“想知道吉林霧凇怎麼個奇特,憑什麼成爲中國四大奇觀之一嗎?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去尋找答案。”顯然,是引導學生從霧凇的奇特上去讀文,但是在完成初讀,學習第一小節時,卻切換了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到松花江畔,細細欣賞這奇異的自然景觀吧!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讀第一自然段,想想透過這段語言文字,你看到的是怎樣的畫面?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上文的對於“奇特”的牽引彷彿白白花了功夫,又再“另繞歪路”,而且畫面後程再探討會更好。子話題和主話題不一致,就容易導致孩子的思緒不流暢,教學流程不夠連貫。所以,趙主任建議我應將子話題改成“現在我們讀通了課文,瞭解了大意,看看剛纔大家探討的話題:霧凇奇特在哪裏?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1小節,先看霧凇的樣子,有什麼奇特呀?你從哪裏感受到?”前後一致,層層深入,落實到了書本中具體的語言文字,很顯然,這樣的話題牽引才更高效

四、依據孩子的回答巧妙牽引

上課時常常有這樣的感覺,預設的關鍵詞孩子總達不到點上,這時,我就努力想要從孩子的回答中撈到“稻草”,希望自己可以從這根“稻草”拯救整個課堂於混沌狀態中,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把握孩子回答的契機,從他們的回答中巧妙牽引,引導得出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比如在引導孩子感悟第1小節的大意時,孩子達不到我的要求,感悟不到這一小節最主要是在說霧凇的樣子,只能說到“第1小節主要寫了霧凇一種奇觀。”這時的我就手足無措了,其實,孩子說的很對,只要我再稍加點撥“嗯,說的不錯,就是寫了霧凇的——奇特、美麗(的)——樣子(順勢引導孩子出樣子)”。看來,這個本領真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好好錘鍊,也是一種語言的基本功與隨堂機智的錘鍊吧。

五、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精讀課文時,孩子往往比較容易關注一些華麗的詞語,比如“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等,而事實上,從一些樸實簡單的詞語中更能夠看出別樣的意蘊與內涵。要引導孩子讀出人所未讀的東西出來,那纔有精彩的味道在裏邊,那纔有眼球效應。但是,有的時候,兜了大半天孩子依舊沒有答到你的點子上,其實你大可不必再繞歪子,節約課堂時間,直接引導“那我們來關注一下這個詞語,從中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這時,孩子在你的引導下便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雖然這一學期我的導師指導課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是從中汲取的知識、技巧卻像養分一樣,不斷滋養着我,讓我在不斷思考與回味的同時,得以不斷地成長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