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元史》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元史》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選舉一

《元史》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選舉之法尚矣。成周庠序學校,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舉於鄉,升於司徒、司馬論定,而後官之。兩漢有賢良方正、孝弟力田等科,或奉對詔策,事猶近古。隋、唐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科,或兼用詩賦,士始有棄本而逐末者。宋大興文治,專尚科目,雖當時得人爲盛,而其弊遂至文體卑弱,士習委靡,識者病焉。遼、金居北方,俗尚弓馬,遼景宗、道宗亦行貢試,金太宗、世宗屢闢科場,亦粗稱得士。

元初,太宗始得中原,輒用耶律楚材言,以科舉選士。世祖既定天下,王鶚獻計,許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祐間,始斟酌舊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爲本,試藝以經術爲先,士褒然舉首應上所求者,皆彬彬輩出矣。然當時仕進有多岐,銓衡無定製,其出身於學校者,有國子監學,有蒙古字學、回回國學,有醫學,有陰陽學。其策名於薦舉者,有遺逸,有茂異,有求言,有進書,有童子。其出於宿衛、勳臣之家者,待以不次。其用於宣徽、中政之屬者,重爲內官。又蔭敘有循常之格,而超擢有選用之科。由直省、侍儀等入官者,亦名清望。以倉庾、賦稅任事者,例視冗職。捕盜者以功敘,入粟者以貲進,至工匠皆入班資,而輿隸亦躋流品。諸王、公主,寵以投下,俾之保任。遠夷、外徼,授以長官,俾之世襲。凡若此類,殆所謂吏道雜而多端者歟!矧夫儒有歲貢之名,吏有補用之法,曰掾史、令史,曰書寫、銓寫,曰書吏、典吏,所設之名,未易枚舉,曰省、臺、院、部,曰路、府、州、縣,所入之途,難以指計。雖名卿大夫,亦往往由是躋要官,受顯爵;而刀筆下吏,遂致竊權勢,舞文法矣。故其銓選之備,考覈之精,曰隨朝、外任,曰省選、部選,曰文官、武官,曰考數,曰資格,一毫不可越。而或援例,或藉資,或優升,或回降,其縱情破律,以公濟私,非至明者不能察焉。是皆文繁吏弊之所致也。

今採摭舊編,載於簡牘,或詳或略,絛分類聚,殆有不勝其紀述者,姑存一代之制,作《選舉志》。

  科目

太宗始取中原,中書令耶律楚材請用儒術選士,從之。九年秋八月,下詔命斷事官術忽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義、詞賦分爲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以不失文義爲中選。其中選者,復其賦役,令與各處長官同署公事,得東平楊奐等凡若干人,皆一時名士,而當世或以爲非便,事復中止。

世祖至元初年,有旨命丞相史天澤絛具當行大事,嘗及科舉,而未果行。四年九月,翰林學士承旨王鶚等,請行選舉法,遠述周制,次及漢、隋、唐取士科目,近舉遼、金選舉用人,與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爲:“貢舉法廢,士無入仕之階,或習刀筆以爲吏胥,或執僕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販鬻以爲工匠商賈。以今論之,惟科舉取士,最爲切務,矧先朝故典,尤宜追述。”奏上,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中書左三部與翰林學士議立程式,又請:“依前代立國學,選蒙古人諸職官子孫百人,專命師儒教習經書,俟其藝成,然後試用,庶幾勳舊之家,人材輩出,以備超擢。”十一年十一月,裕宗在東宮時,省臣復啓,謂“去年奉旨行科舉,今將翰林老臣等所議程式以聞”。奉令旨,準蒙古進士科及漢人進士科,參酌時宜,以立制度,事未施行。至二十一年九月,丞相火魯火孫與留夢炎等言,十一月中書省臣奏,皆以爲天下習儒者少,而由刀筆吏得官者多。帝曰:“將若之何?”對曰:“惟貢舉取士爲便。凡蒙古之士及儒吏、陰陽、醫術,皆令試舉,則用心爲學矣。”帝可其奏。繼而許衡亦議學校科舉之法,罷詩賦,重經學,定爲新制。事雖未及行,而選舉之制已立。

至仁宗皇慶二年十月,中書省臣奏:“科舉事,世祖、裕宗累嘗命行,成宗、武宗尋亦有旨,今不以聞,恐或有沮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經學實修己治人之道,詞賦乃摛章繪句之學,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故士習浮華。今臣等所擬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皆不用,專立德行明經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帝然之。十一月,乃下詔曰:“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徵用儒雅,崇學校爲育材之地,議科舉爲取士之方,規模宏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丕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爲首,試藝則以經術爲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朕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絛制。其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具合行事宜於後:科場,每三歲一次開試。舉人從本貫官司於諸色戶內推舉,年及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結罪保舉,以禮敦遣,資諸路府。其或徇私濫舉,並應舉而不舉者,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體察究治。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絛,《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註。其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爲中選。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註,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爲主,《尚書》以蔡氏爲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爲主,已上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兩榜並同。所在官司遲誤開試日期,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糾彈治罪。流官子孫蔭敘,並依舊制,願試中選者,優升一等。在官未入流品,願試者聽。若中選之人,已有九品以上資級,比附一高,加一等注授;若無品級,止依試例從優銓注。鄉試處所,並其餘絛目,命中書省議行。於戲!經明行修,庶得真儒之用;風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諮爾多方,體予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