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

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

——專家談甲骨學的科普工作勢在必行

2007年,在埃及開羅,高大倫發現,名爲《古埃及文字讀本》的小冊子隨處可見。而且,古埃及文字的圖案符號和以它爲基礎開發出的文化創意產品也比比皆是。回到國內,他察覺到,古埃及文字還經常被用來裝飾生活用品,成了時髦的象徵。這位四川考古研究院院長不禁感慨:我們的甲骨文去哪兒了?

日前,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王懿榮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煙臺市福山區舉行。高大倫在發言時指出,今天的甲骨學有自成系統的研究對象、方法、理論、範疇,成果豐碩,但甲骨學科普工作是一個薄弱環節,亟待引起重視。

甲骨文被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甲骨文記載了3000多年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專家認爲,甲骨文的發現開闢了我國學術史的新紀元,把我國的信史提前了1000多年。

高大倫說,身邊有不少人對甲骨文的基本情況不太熟悉,“一談到甲骨文,有人就說自郭沫若之後就沒有人讀得懂了。有人還半開玩笑地問,你們釋讀甲骨文只能靠猜吧?”

2009年,因爲一篇“甲骨文作文”,四川省某高考考生成爲網絡上走紅的“古文字達人”,引起媒體的關注,被譽爲“天才”“怪才”。高大倫認爲,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社會大衆普遍將甲骨文神祕化了。

今年高考語文湖北卷也出現一道跟甲骨文相關的考題。媒體這樣表達同情:“湖北的孩子,你們還好麼?”有考生說一看到要考甲骨文,就覺得這肯定是難題、怪題。

考題的具體內容是:“從”“比”“北”“化”字,是象形字“人”變化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出題者給出“比”“化”字的古文字義,分別描述爲“二人排齊向右站,親密並列肩並肩”和“左人正立右側畫,人形顛倒表變化”。要求考生仿照這兩例,以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並告知兩字的字義分別是“跟隨”和“相背”。

湖北省特級教師張銀華認爲,這道題考查的還是基礎的語言應用知識,比如仿寫,語言表達的準確、簡明、得體。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甲骨文研究專家王宇信介紹,近年來,經常在媒體上看到跟甲骨文有關的“驚天發現”“重磅新聞”,比如有“天才”破譯了“全部甲骨文”,使用的方法包括控制論、信息論、生物工程等;有專家在沒有開展充分考古發掘工作和公佈年代檢測報告的情況下,“驚呼”新發現的某某文字早於甲骨文多少年;有的出版專著,對甲骨文進行“瘋狂猜想”。

“中國文字考據之學,如果離開了傳統的形、音、義和音韻訓詁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肯定是吹起來的泡沫。”王宇信說。

讓人們親近甲骨文

甲骨學科普,從哪裏入手?

高大倫說,科普是個系統工程,其方式和內容隨着時代變遷而不斷調整。科普方式會發生變化,但開展科普工作應該是永恆的,“關鍵是相關機構、專家學者要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各自單位做起,增強科普意識,漸漸匯成全體學人和全行業集體的、自覺的、持久的行動,在實幹中摸索出適合甲骨學學科的特色科普方式”。

8月11日,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在山東煙臺市福山區揭幕。

他建議,有甲骨收藏的相關機構,應該盤活資源,定期面向公衆開放,解疑釋惑。還可以聯手舉行一次全國性的大型展覽,融甲骨文、甲骨學、甲骨文考古發現於一體,以求引發學術界和社會公衆的關注。

科普書籍的出版是重中之重。他認爲,有必要編寫面向社會的甲骨文讀本,可以分爲面向成人、少年、兒童、幼兒的'多個版本,它們可以根據需要或深或淺地講述甲骨文發現、破譯、斷代的情況,以宣傳甲骨學的科學性、維護甲骨學的權威性。

高大倫期待集中出版甲骨學大家的傳記,“一項事業是由一批優秀的人才來完成的。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順帶可以將這項事業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晰。而且,優秀的人物傳記,對青少年而言也是好的勵志故事。”

研討會期間,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在煙臺市福山區揭幕。通過參觀,記者獲知,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並非偶然,他廣泛涉獵經史、義理、訓詁、音韻等學問,青年時期就撰寫了金石文字考釋著作30多種。

高大倫表示,開展甲骨學科普工作,目的是要保護利用好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甲骨文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爲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爲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爲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爲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爲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致可分爲五期,底下分別介紹。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準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爲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二、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三、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四、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丁,約十七年。文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爲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五、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甲骨上細瘦的筆跡,也受到刀刻的影響。占卜時常用“是”或“否”刻於龜甲中央縱線兩側,自此中線向左右書寫,故兩旁對稱和諧,具有行款對稱之美。且契刻後,大小字分別填上朱墨,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藝術之意味,堪稱書史奇蹟。

主要特點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因爲這裏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爲“殷”。商滅國,遂成爲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文字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用筆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結字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爲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章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