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甲骨文的演變

甲骨文的演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出現於商代,由於這些文字是契刻在龜甲獸骨之上,故稱之爲甲骨文,又叫契文。殷商時期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穀粒,或簡或繁,非常精緻。

甲骨文的演變

  甲骨文的文字特點:

一,圖畫性強,象形字和會意字居多,象形成分佔很大比重會意字主要是靠部件間的圖畫式組合來表意,偏胖的觀念還比較薄弱,比如:家,字,是會意字,上面是房子,下面是一隻豬,有房子有家畜,表示家庭住所;

二,寫法沒有完全定型;

三書寫形式十分自由有證書有反書。甲骨文,“宿”字,上面是寶蓋表示房屋,下面是一個人躺在一張席上,表示,夜晚睡覺居住的意思,爲了購置的,方便,人和席子都豎起來放了。

  甲骨文記述的內容

甲骨文內容涉及商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據考古專家推斷,這是因爲殷商王朝的商王幾乎每事必卜。也有專家認爲,甲骨文並非全是占卜的記錄,有很多是皇室日常生活的記錄。因此,從甲骨文中可以瞭解到商朝的很多政治經濟和社會構成等內容。

從階級組成看,殷商時期有奴隸、平民、奴隸主、貴族以及各級官員。奴隸和平民包括衆、芻、羌、僕、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奴隸主和貴族則有先公、先王以及他們的配偶、子女等,在甲骨文中記錄爲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殷商的官吏級別和種類很多,稱呼有臣、尹、史、犬、亞、馬、射和侯、伯等。

殷商有強大的軍隊,有戰車、弓箭和青銅兵器。例如,很多歷史資料和傳說中認爲,商湯滅夏就啓用了馬拉戰車。據記載,喜科索人打敗古埃及法老也使用了類似的馬拉戰車。軍隊的組成單位有師、旅等,與現今的建制有一定的相似處。

根據歷史文獻和傳說,商湯建立完善的法律,傳說和《史記》等歷史文獻中記載,大甲執政初期,不遵循商湯的法律,被大臣伊尹放逐到商湯陵寢桐宮。甲骨文證實了商朝有很完備的法律。甲骨文中有關記載表明,商朝設有監獄,並且由刖、劓、伐等刑罰。與歷史文獻記載互相印證。

軍隊是國家的基石。由於有強大的軍隊,商王朝經常對外發動戰爭,不斷拓展疆域。如第一章所述,二里崗文化的分佈範圍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展,應該是商朝遷徙到現今河南西部後,不斷髮展壯大。根據有關殷商的記載,凡是被征服的方國都要對商王朝稱臣納貢。甲骨文中有很多類似的記載,人某某氏來,入馬牛羊象龜等。這一點在我國曆史上一直延續。明清時期,朝鮮、越南等國還向中央集權的皇帝進貢。

甲骨文中還記載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狀況,這也已經被衆多的考古挖掘中被證實。例如,1950,新中國第一個發掘的殷墟武官村大墓就發現有79個殉葬的人和16匹殉葬的馬匹。據統計,在安陽武官村殷墟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殉人總數多達五千餘人。1976年,安陽市西北郊發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着人祭坑,共1400餘個。再如,商末1997年,在河南鹿邑縣太清宮太極殿西隱山發掘的長子口墓中,也發現了13具殉人遺骨和一條殉狗。殉人、殉畜等厚葬習俗與古埃及如出一轍,嚴重阻礙了商朝經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遺址中也發現了殉人。

作爲農耕社會,殷商王朝十分關心農業的收成和風雨氣候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所以,甲骨文中有關農業生產的內容很豐富。有關田地、農作物等都有記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農作物的記載中,除了黍、稷、稻等外,還記錄了麥。

目前考古界普遍認爲,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考古人是大約1萬年前由野生的二粒麥人工馴化而來。在中國沒有野生的二粒麥,因此小麥肯定是外來。目前考古發現中原地區最早的小麥正是出現在殷商時期。也就是說,小麥肯定是外來的,而且和青銅器、甲骨文一樣都是在殷商時期出現的。

殷商屬於農業社會。殷商時期的畜牧業是相當發達的,用於日常生活、軍事、祭祀和殉葬等。甲骨文中有關於大量圈養“六畜”:馬、牛、羊、豬、狗、雞等畜禽的記載,這說明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早已不是遊牧民族,而是非常擅長畜牧業。這與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吻合的。例如,傳說商朝的先公“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馴養牛馬,作爲運輸工具。此外,商朝先王和先民非常重視祭祀,時常用掉大批牛羊。據說,商湯曾經饋贈夏朝的附屬國“葛伯”大量牲畜,讓他進行祭祀。說明商朝當時的生產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郭沫若在其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就曾經感慨:商代當時畜牧業發展程度達到令人驚愕的地步,六畜均做犧牲,一次有用300-400只。

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的“犧牲”本意來自祭祀。其中,“犧”就是用整隻純色毛的大型動物,如牛羊等來祭祀;“牲”則是用一羣純色毛的動物整隻進行祭祀。與商朝類似,古埃及祭祀也是用純色毛的動物。

甲骨文的記載還顯示,漁獵也是殷商時期的重要生產活動。甲骨文記載的獵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魚類和各種鳥類,說明殷商時期,河南附近應該有大象。殷商時期,狩獵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田、狩、逐、阱、射等。其中田獵是商周時期非常重要的活動,其目的有:爲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供給宗廟祭祀;驅馳車馬,彎弓騎射,興師動衆,進行軍事訓練。據說商湯還規定,圍獵捕殺要圍而不合,留有餘地,不能一網打盡,斬草除根。

  貝幣與馬來龜

殷商的商業很發達,甲骨文裏還有關於貝、朋、珏的記載。商出土的文物中,貨幣重要是貨貝,一種生長與熱帶太平洋水域的珍貴貝類。在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6800枚貝幣。後來貝幣出土漸少,開始出現石貝、蚌制貝、骨貝、銅貝等,說明商朝逐漸失去了貝幣的供應源。銅貝是我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屬貨幣。一種可能是商朝早期與熱帶海洋島嶼的居民有貿易往來。另一種可能性這是我們商朝的祖先們曾經在熱帶居住過,積累了大量的貝幣。來的中原以後,失去了貝幣的供應地,因此,逐漸製造代用品。

第一種可能性比較小:在商朝非常弱小、處於內陸地區的二里崗時期就有貝幣出土。如果貝幣是通過與熱帶島嶼貿易獲得的,爲什麼在商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貝幣反而少了?

第二種可能性得到了甲骨文書寫材料龜甲的印證。商朝甲骨文中有很多龜甲是來自熱帶纔有的馬來龜。對於殷商甲骨文中馬來龜龜甲的來源,考古界普遍認爲是當年商朝從海南島獲得的。但是,歷史上海南島並非馬來龜的產地,只是近年來,馬來龜作爲寵物被引進。更重要的是,在商朝初期,其勢力範圍侷限於河南鄭州附近,至其鼎盛時期也沒有跨過長江。如何從海南島獲得大量的龜甲?仔細研究發現,殷商早期的甲骨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例如武丁時代埋藏甲骨的窖穴,YH127坑中,一萬七千多片甲骨文中,牛骨僅8片,其餘全部是龜甲。其中有一塊產於馬來半島的大龜長達44cm、寬35cm,這是迄今爲止最大的一塊卜甲。但是後來的甲骨窖穴中,龜甲的數量急劇下降,變爲以牛骨爲主。對於這種現象,也有考古界人士推測殷代卜甲與卜骨是分處埋放的。考慮到甲骨組成隨時代變化的特點,馬來龜是我們商朝的祖先總熱帶地區帶來的,更有說服力。

總之,甲骨文的突然出現、出產於熱帶海洋的貨貝和馬來龜在甲骨中所佔比例逐年減少等現象,均支持我們的祖先在到達河南前,曾經在熱帶地區生活過很長的時間。

我最初的一個信念是,殷商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圖2)。從出現到發展出這樣成熟的文字需要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歷史。所以,商以前的'華夏文明史一個很長。但是,後來一些事實動搖了我的這個信念:很多文字是短時間內創立的,例如蒙古文是借用回鶻文的字母。據說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蠻人,乃蠻人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遭逮捕,依然守着國家的印信。成吉思汗很賞識他的忠貞,不僅沒有殺他,還任命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並命令他教授蒙古人用回鶻字母書寫蒙古語。而此後約四百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蔘照蒙古文字頭創制滿文。再如,現代德語文字是馬丁路德爲了宣傳基督教,於1521年將聖經翻譯成德語,從而創立了語法嚴謹的現代德語;而俄語文字據說也是兩位傳教士於300多年前爲宣傳聖經而創立的。

當然,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學習、借鑑了別的語言的字母,所以很容易通過改造,創立自己的文字體系。相比之下,朝鮮文,因爲字母是自創的,耗時就相對較長。據說,朝鮮文字是“世宗大王”李裪責令鄭麟趾、崔恆、樸彭年、申叔舟等,歷時30多年,於1443年創立的《訓民正音》。

  殷墟發掘出來的甲骨文

讓我最受震動的是西夏文的創立。作爲象形文字的西夏文是一個人僅花三年就創立的: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花了三年,創制了近六千個字,並迅速得到推廣。這可能是由於西夏人是党項族,屬於藏族的一支。在語言上,西夏屬於漢藏語系。他們對漢語的象形文字有着天然的適應力。

儘管西夏文可能只是個特例,但是它動搖了我利用甲骨文推斷中國歷史久遠的邏輯基礎。我的中國“文明古國”的信念開始動搖,有時候甚至有些自卑。

當年發現甲骨文後,西方學者認爲甲骨文是古埃及或者巴比倫傳來的,遭到我國學者的強烈反對。但是,如果沒有考古證據證明在現今中國的地界上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就不能排除“甲骨文是外來的”。有人說早期的文字可能寫在一些易損物上,因此看不到。但是,在我國早期考古遺址中大量出土陶器。陶器是很容易留下文字的器物,但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殷商以前的大量陶器上沒有一個文字。難道甲骨文真的是外來的?如果是外來的,那我們的祖先是從古埃及帶來了文字,還是像日、韓借用漢字一樣,從古埃及、巴比倫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