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

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專家談甲骨學的科普工作勢在必行

甲骨文釋讀只能靠猜嗎?

2007年,在埃及開羅,高大倫發現,名爲《古埃及文字讀本》的小冊子隨處可見。而且,古埃及文字的圖案符號和以它爲基礎開發出的文化創意產品也比比皆是。回到國內,他察覺到,古埃及文字還經常被用來裝飾生活用品,成了時髦的象徵。這位四川考古研究院院長不禁感慨:我們的甲骨文去哪兒了?

圖爲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展出的甲骨。 記者 王國平攝

日前,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王懿榮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山東煙臺市福山區舉行。高大倫在發言時指出,今天的甲骨學有自成系統的研究對象、方法、理論、範疇,成果豐碩,但甲骨學科普工作是一個薄弱環節,亟待引起重視。

甲骨文被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甲骨文記載了3000多年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專家認爲,甲骨文的發現開闢了我國學術史的新紀元,把我國的信史提前了1000多年。

高大倫說,身邊有不少人對甲骨文的基本情況不太熟悉,“一談到甲骨文,有人就說自郭沫若之後就沒有人讀得懂了。有人還半開玩笑地問,你們釋讀甲骨文只能靠猜吧?”

圖爲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展出的甲骨。 記者 王國平攝

2009年,因爲一篇“甲骨文作文”,四川省某高考考生成爲網絡上走紅的“古文字達人”,引起媒體的關注,被譽爲“天才”“怪才”。高大倫認爲,這從一個側面表明,社會大衆普遍將甲骨文神祕化了。

今年高考語文湖北卷也出現一道跟甲骨文相關的考題。媒體這樣表達同情:“湖北的孩子,你們還好麼?”有考生說一看到要考甲骨文,就覺得這肯定是難題、怪題。

考題的具體內容是:“從”“比”“北”“化”字,是象形字“人”變化組合而成的會意字。出題者給出“比”“化”字的.古文字義,分別描述爲“二人排齊向右站,親密並列肩並肩”和“左人正立右側畫,人形顛倒表變化”。要求考生仿照這兩例,以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並告知兩字的字義分別是“跟隨”和“相背”。

湖北省特級教師張銀華認爲,這道題考查的還是基礎的語言應用知識,比如仿寫,語言表達的準確、簡明、得體。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甲骨文研究專家王宇信介紹,近年來,經常在媒體上看到跟甲骨文有關的“驚天發現”“重磅新聞”,比如有“天才”破譯了“全部甲骨文”,使用的方法包括控制論、信息論、生物工程等;有專家在沒有開展充分考古發掘工作和公佈年代檢測報告的情況下,“驚呼”新發現的某某文字早於甲骨文多少年;有的出版專著,對甲骨文進行“瘋狂猜想”。

“中國文字考據之學,如果離開了傳統的形、音、義和音韻訓詁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肯定是吹起來的泡沫。”王宇信說。

讓人們親近甲骨文

甲骨學科普,從哪裏入手?

高大倫說,科普是個系統工程,其方式和內容隨着時代變遷而不斷調整。科普方式會發生變化,但開展科普工作應該是永恆的,“關鍵是相關機構、專家學者要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各自單位做起,增強科普意識,漸漸匯成全體學人和全行業集體的、自覺的、持久的行動,在實幹中摸索出適合甲骨學學科的特色科普方式”。

8月11日,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在山東煙臺市福山區揭幕。圖爲觀衆在參觀展廳。記者 王國平攝

他建議,有甲骨收藏的相關機構,應該盤活資源,定期面向公衆開放,解疑釋惑。還可以聯手舉行一次全國性的大型展覽,融甲骨文、甲骨學、甲骨文考古發現於一體,以求引發學術界和社會公衆的關注。

科普書籍的出版是重中之重。他認爲,有必要編寫面向社會的甲骨文讀本,可以分爲面向成人、少年、兒童、幼兒的多個版本,它們可以根據需要或深或淺地講述甲骨文發現、破譯、斷代的情況,以宣傳甲骨學的科學性、維護甲骨學的權威性。

高大倫期待集中出版甲骨學大家的傳記,“一項事業是由一批優秀的人才來完成的。講述他們的人生經歷,順帶可以將這項事業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晰。而且,優秀的人物傳記,對青少年而言也是好的勵志故事。”

研討會期間,王懿榮紀念館新館在煙臺市福山區揭幕。通過參觀,記者獲知,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並非偶然,他廣泛涉獵經史、義理、訓詁、音韻等學問,青年時期就撰寫了金石文字考釋著作30多種。

高大倫表示,開展甲骨學科普工作,目的是要保護利用好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