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談高考作文(精選18篇)

關於談高考作文(精選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談高考作文(精選18篇)

談高考作文 1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妝點!

現今,承認我國教育出現了問題的人已不在少數,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絕談及這個問題。他們所說再沒有找到可以與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該對此發表議論。這個想法實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確吧。但這樣說的人忘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如今尚有幾百萬的莘莘學子正飽嘗其中的艱辛,我們還能不急嗎?既然有心,自然談着無妨,不過無需“逢人便戲”。可某些人說這是“大談特談”,假使真是這樣——在許多人還沒有明白“該談”的時候,我看就應該“大談特談”。

橫亙在學子心中的一條天塹就是——高考。這是一條傷亡通道,鮮有人能囫圇的通過。對於大多數學子來說,高考已不在是簡單的一次學業水平測試,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匯聚着家裏門外親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兩代或者幾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種象徵,涵蓋着人生價值學、社會心理學等複雜的東西。如果萬無一失,自然皆大歡喜;可是萬一了,對於考生乃至他身後的所有人來說,那是昏天黑地,是絕地無生!可笑的是,我們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擇完全寄託在那一張雪白的紙片上,聽任它的擺佈;摸摸那些紙片,溼淋淋的,也許上面還留有未乾的血淚吧?!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學得比較紮實那失誤自然比較少了,還用怕高考嗎?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說明你的功夫沒有到家嘛!——我將詛咒這種想法,懷着最大的惡意也懷着最大的恨意詛咒它。至於原因,我將不會說一個字。

高考已經把學子們的人生打亂了;學子們毫無意識或者被動的圍着它打轉。

當下,成百萬的學子正翹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正如他們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說是他們世界中的一盞標燈,明滅在寂靜寒冷的孤獨夜裏,牽動着無數小心的靈魂。可是誰能保證這盞明燈不會破滅?請問,誰能給他們保證?

我想我們應該把這中間的艱難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們,而不是意圖遮掩過去。

在這個花一樣的季節裏,擁有這樣的“自由”已是一種錯誤,不過只能錯上加錯了。索性讓學子們的活動空間更廣一些,告訴他們,大展身手的地方並不是唯一的!其實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魯迅語)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妝點!

升學進入高等學府學習,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許這就是你的夢想,然而,報這樣想法的人越來越多,相應的則是你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你應該換種態度學習了。祖國現在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夠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付出者;這或許就是你的契機。

埋首隻讀教科書,一心向着大學衝刺,這樣的秀才只會是高考的淘汰品;這是不合理的代價。爲了你的未來,爲了國家的未來,堅決做人才不做秀才。

談高考作文 2

經常聽見有高三生抱怨說高考作文難,我很想對這些學生說:高考作文至少拿下60分,其實並不難!雖說寫文章靠的是日積月累的練習,文學底蘊差的學生在短時期內是無法彌補的,但細一分析,底蘊差的學生只要掌握了寫作技巧照樣可以在高考作文取得優異成績,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拿高分還是有一定的捷徑可以走的。

從寫作體裁上看,高考作文主要分爲議論文和記敘文兩大類,建議高考生以寫作議論文爲主。記得有一位特級語文教師曾說過:記敘文是爲那些天才和庸才兩種極端學生準備的。好學生可以達到滿分,差生可能連20分都拿不到。所以針對大多數介於天才和庸才之間的學生,議論文就是大家最主要的拿分體裁。奉勸那些處於中間位置的高考生在這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一定要熟練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

議論文的寫作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來進行的。一般將議論文分三大板塊:一是提出鮮明而清晰的.中心論點,達到劈面就可映入眼簾的效果;二是對中心論點進行分析,這個議論文的主體部分可以分成三個自然段,逐條闡述中心論點,或用並列式或用遞進式或用假設式等;三是總結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用總結性的話語結束全篇。上述議論文寫作模式概況一下就是: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三大部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議論文都可以這樣寫。

談高考作文 3

初夏已至,梔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間飄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從各家各戶的油煙管道里彌散出來,在濃烈的油煙中顯出一份平淡自如、現世安穩的滋味。我們全家出遊的計劃終於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得以實施——爸、媽、哥、嫂、小侄兒、我,一起去森林公園踏夏、採青。

森林公園離家頗遠,在城市的邊緣。但是開車也只要十五分鐘——再遠的距離在現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媽這次卻不願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車,非要騎自行車去不可:“本來就是出去踏青鍛鍊身體的,這一路騎過去不是正好嗎?何必做那買櫝還珠的事?”小侄兒這段時間正在學騎自行車,一聽這話眼睛都亮了,高呼着:“我也要騎車去!爸爸你要教我騎車!”大家被他激動的心情感染,也對這次久違的騎車之旅充滿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輛自行車,便由大哥載着侄兒騎這輛。我與其他人都是在小區裏開了共享單車,非常方便。

媽率先騎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腳一蹬便與媽並駕齊驅了。微風徐來,吹起媽的風衣,吹動她的長髮。時間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媽媽的後車座上上下學,摟着媽媽的.腰,在晨光中打個盹兒,在夕陽中嘰嘰喳喳地分享學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車壞了便換成了電瓶車,電瓶車換了一輛又一輛,媽的背也慢慢變彎,不變的是車的後座永遠柔軟、永遠厚實。爸媽在前面不知說了什麼,爸爽朗的笑聲傳過來,風采不輸當年。兩人已經在比賽了,媽腰一伏,腳上使力,竟超過了一輛正龜速前進的小汽車。爸也發了力,着力追趕。共享單車明亮的顏色襯托着爸媽無盡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兒騎着家用自行車慢慢前行,小侄兒從後座上站起來跟我們打招呼:“媽媽,姑姑,你們等我們一會兒。”又摟着他爸爸的脖子激動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騎快一點兒!”哥一邊讓他摟緊注意安全,一邊笑罵:“臭小子!”不一會兒,小東西又不甘寂寞,吵鬧着讓他爸爸教他騎車。哥無奈,只能扶着自行車,讓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車上蹬蹬腳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臉通紅,引得無數路人偷偷發笑。

我和嫂嫂則得以安穩,優哉遊哉地騎着車,分享生活中的煩惱與趣事。經過一段農村道路時,一戶人家庭院中栽的梔子花探出了牆頭,在一片濃綠中羞羞怯怯地吐露着芬芳。嫂嫂停下車,走到牆下,踮起腳尖摘了兩朵淡白的花兒。她回過頭,衝我眨眨眼睛,我會意一笑。她把兩朵花別在了共享單車的車簍上,芳香伴我們一路。

願這輛車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滿載的幸福。

談高考作文 4

我們天天聽到“寫作必須真實”這句話,我們天天接受“……不真實扣分”這樣的告誡,我們天天在爲“如何纔是真實”與“如何是不真實”而苦惱。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真實”這個問題,同時也談談“虛構”。

我們寫作文時,肯定是應該寫身邊真實發生過的事,寫真實看到過的景和物,寫心中真實的情感。老師也會這樣佈置,如《校園裏發生的一件事》,就是要你寫校園裏真實發生的事,而不應該是沒發生過的是;如《軍訓》要寫軍訓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細節,自己從中受到的教育;如《春遊》,要寫在春遊中看到的具體景物;如《同桌》,要寫同桌的特點及我和同桌的故事。寫的這些主要內容,必須是“真實”的,事情主體必須是“真實”的,就是說“這件事確實發生過”。但是,這件事的具體細節又是可以“不真實”的,可以是“虛構”的。怎麼回事?讓我解釋一下。

寫《校園發生的'一件事》時,事件中的某個細節是可以虛構的。如:“那件事好像是發生在操場上,記不清了,也可能是教室裏……”這時我們就可以將他固定在操場上,也可以將他固定在教室裏,固定在哪裏,都不是“不真實‘,因爲主要事件是”真實“的,就可以了;又如”當時那個人是張海,還是王剛?“寫誰都可以,甚至可以虛構爲王子鵬。寫事件過程時,事件的某個細節也可以沒發生過,如當時他手中什麼也沒拿,但你可以虛構”他拎着書包“,”雙手艱難的拖着椅子“,”扛着鐵鍬興沖沖地走來“。

談高考作文 5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爲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爲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大陸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爲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爲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戰士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爲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爲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6

每年的高考,網上最熱評的高考作文試題,無論出什麼樣的題目,事逼的網爺都會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題大人沒與這類人一般見識,地照鍾,自然蝲蛄照叫不斷。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題大人的難處,不信讓事逼們試試。高考作文命題,最大的難點是千方百計規避中學語文教師的猜題押寶給考生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其次是命題要積極向上,要給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間,要貼近當下的社會熱點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說這是一件苦差、難差、吃力不討好的鬼差。

題目是談閱卷,爲何拐到考題的命題上了呢?無非是我們先理解出題人的難處,而後讓閱卷老師理解考生的辛苦,這就叫換位思考。

要我說,高考作文,重點是考覈學生分析題目的能力和對中文的語言駕馭能力。其次還有對不同文體結構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對分析題目的能力問題的看法。咱是這樣理解的,同一個題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夠自圓其說,不妨閱卷老師思維開闊一些,甭管他意義積極與否,都應該給予放行。萬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這棒子就會扼殺了一位創新性的人才。我記着,在咱那個年代,曾有一篇閱讀短文,自己命題的高考作文題。當時大部分的學生題解的意思都是“毀樹容易種樹難”可也有極個別的學生解讀爲“種樹難毀樹更難”也就是題解成了毀樹也不易的意思。當年好像這類怪異題解絕大部分都被閱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宮了。對命題作文的解題,可以用“橫看峯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胸懷給予包容。

對中文的語言駕馭能力分析的建議。一般的考生,起碼都是經過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對中文母語的駕馭能力,應該問題不大,所差的就是書面語言的應用問題了。說白了語言的駕馭能力是考覈學生,記敘、說明、議論的'有機穿插能力,是考覈學生聯想類比能力。我們想想,神經高度緊張的學子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就要完成破題、構思、腹稿、動筆。這一系列動作,其難度不是那些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二百五先生所能理解的。當然文辭優美是更好不過了。但對絕大部分而言,我認爲只要語句通順,承轉啓合自然就應該放行,給個差不多的分值。在言語詞彙上,更希望閱卷先生開放開放再開放,多一點包含當下的網絡語言。

至於對不同文體結構的應用,我覺得該從嚴掌握,感覺絕大部分考生,在這方面問題不大。標點語言也是一個問題,不過絕大部分不錯就可以。

二三十年前,我也是一位考生,所以很體會高考學生在考場的心情,更希望決定考生命運的閱卷老師能理解。順便轉引一篇,新銳人物蔣方舟開着空調、喝着茶,思想高度興奮的狗刨子鳧作文。對蔣方舟的這篇《貓中憤貓 》的戲水作 品,我是嚴重不看好,本想解析一番,但又不想讓蔣的陰謀得逞,故而作罷。

談高考作文 7

客觀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對曲折複雜的客觀事物進行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當地反映出來,不可能是一揮而就的,必須經過反覆研究,不斷地修改,才能臻於完美。修改是對人們思維不周密的一種必要的彌補。古今中外無數成功的事例無不證明了修改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講“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體情況決定了我們既不可能如魯迅所言,文章寫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複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樣,“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高考是限時作文,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冷處理”,沒有推倒重來的可能性,甚至連最後重新謄抄的時間都沒有。那麼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問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麼,怎樣過好高考作文修改關呢?針對高考作文的具體特點,我認爲在以下三個階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認爲是初稿完成後纔開始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修改工作是貫穿在寫作過程始終的。動筆前構思時對提煉主題、選擇材料、佈局謀篇等推敲的過程,都帶有修改的性質。成文前注重構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寫到一半甚至寫成後動大手術,這是考試作文的大忌。變“治療”爲“預防”,這不失爲事半功倍的一種好方法。

就構思而言,此時的修改是對思維的修正。不論作文題目類型如何,接觸到話題第一步工作便是審題、構思,許多考生對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視的。事先沒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筆,行文時只能是“腳踩西瓜皮”,無形中加大了成文後修改的難度,而且時間上不允許。構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腦海中繪就一幅“草圖”,既然是“草圖”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對它的修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根據命題者規定的話題來確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題。把自己認爲最有必要寫的內容限定在某一點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談。那麼這個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題。然後用一句話把主題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使自己形成一個十分明確的觀點,反覆修改這一主旨句或中心論點句,直至認爲最能體現題目要求,使之成爲統攝全文的“魂”。這樣動筆時就不致出現主題模糊和離題或扣題不緊的毛病。

2.主題確定後,許多材料會在腦海中浮現,對材料進行取捨,首先要求作者有“對象感”,要確定文章的假定讀者對象,從特定的讀者對象出發來考慮材料的取捨、斟酌用語的得體,例如同樣是寫一封信,寫給母親的信和寫給朋友的就應該有很大的差別的;其次要選擇令讀者信服的、對主題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則,哪怕手頭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愛。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讀者(可能是唯一的讀者)就是閱卷老師,揣摩閱卷老師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對老師大不敬的“另類”語言視作“創新”,也要儘可能避免對一些敏感話題作出偏激的議論。

4.編寫提綱。這是用文字固定思維的過程,它會使我們考慮問題更加周密,思維更有條理,便於總體把握主題,不致偏離方向。“磨刀不誤砍柴工”,許多同學卻不習慣這樣做,邊寫邊想,難免造成文筆散漫、結構混亂。對提綱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觀事物的條理、人們思維的條理,又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現主題。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調整,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發現問題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構思,又列出了詳盡的提綱,按理可以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了,但高考這樣特殊的作文環境,什麼樣的`問題都可能出現。文章寫了一半,卻發現偏離了主題,怎麼辦?推倒重來是不可能了,這時修改就體現在將錯就錯,大錯化小,小錯化了,要善於對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爲“神奇”,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藝術,具體可採用:

1.糾偏歸正法:如果考生在寫作過半時,發現思路不清,沒有始終以主題思想來統一材料,甚至偏離了主題,那麼這時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筆,理清思路。在保留現有文字的前提下,從已使用的材料中發掘與主題的聯繫,在原文中加入幾句點題之筆,當然要力求銜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貼。並儘量在後半篇中增補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強調主題思想的語句來扣題,人爲地把“迷途的馬車”拉回“正途”。

2.以偏爲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爲正法更主動,沒有斧鑿的痕跡。所謂以偏爲正,即將錯就錯。既然主題轉了,那麼順其自然,從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變換主題,快速調整思路,另闢蹊徑。同一個題目、同一個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換一個角度或許會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頓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話題作文爲主要考查方式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尤爲適用。

三、成文後的修改。

文章寫成後,很多同學以爲大功告成,爲了保持文面的整潔,不敢輕易動筆修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須在內容正確的前提下才顯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題鮮明、材料充分、文句順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改應是多就少改,儘量使已有的文字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可以採用:

1.從已成文章的材料中發掘、概括主題,並用議論性的語言、抒情的文字來昇華主題,點明題意,甚至可以 發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書寫正確,文從句順,是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爭消滅文中的錯別字和病句,是文章寫成之後修改的重要組成部分,邊默讀邊改,用語感來彌補閱讀自己文章時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勢,及時發現毛病,修改毛病。

3.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文章格式的規範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一個方面,有些同學作文不注意使用標點,通篇都是小圓點,句逗不分。通過最後的修改,規範標點,調整格式,不失爲亡羊補牢之舉。

4.成文之後的修改,帶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壞了文面的整潔,這樣,使用規範的修改符號就顯得尤爲重要。修改符號寫得合乎習慣、清楚、美觀,既便於閱卷老師理解你的修改意圖,同時也避免了隨意刪改帶來的文面凌亂、不整潔的毛病。

總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變“治療”爲“預防”,化“腐朽”爲“神奇”的原則,下筆前重構思修正,行文時及時補救,成文後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效。

談高考作文 8

昨天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由於是高考,學校顯得異常莊嚴和平和。曾經熙攘的小吃街也鮮有人往來。離開幾年之後再去熟悉的地方,很多變與不變得東西,都充滿回憶的味道。

我找到那家上學最愛去的小店,點了常吃的食物坐下了。迎面來是熟悉的熱蒸汽和老闆招呼的聲響。這不由讓我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

當我還是一名等待高考的學生的時候,我把高考看的很重,仿若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件事情。我習慣於挑燈夜戰,習慣於不顧周圍的一切。由於自己的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農民,所以總是會告訴自己對於高考就是要不遺餘力。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像我這樣,在十幾歲的年紀,便給自己背上了堅硬的'盔甲。我自己也是不善於傾訴的人,爸媽也從來沒有意識到,我也需要人關懷。他們只知道我很聽話,不用多操心什麼就能什麼都做好。後來,在長期壓力下,身體估計也承受不了,我晚睡對它的虐待,終於給與以反擊,於是我生病了。

但是,對於如今上了大學並能夠繼續再學習的我來說,我反而覺得,十幾歲的年紀就應該做十幾歲的夢,懂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過分把自己困於責任的牢籠中,的確得不償失。假若沒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可能不會對於自己的高考時代有這樣的感慨吧。

對比於當初有些稚嫩的自己來說,如今的我懂得,高考的確重要,但面對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也需要用坦然的態度處理,以爲在你逞能擰巴時,可能會爲後續埋下遺憾。你只需要在你覺得神清氣爽的時候,全心全意,不用和別人比較什麼,真正總是要面對的是自己。

談高考作文 9

從高考考場傳出的第一道試題,從來都是作文題。高考結束後的社會輿論,也多半在作文。就連評價高考是否科學,考題是否優良,也往往用作文來說話。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在試題評判中,作文是評分誤差最大的題。記得高考之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作文來問我:“老師,我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有過高三語文教學經歷的老師都遇到過的。有時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試卷碰在哪個閱卷人手裏啦。”可是爲了避免給考生帶來對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給的話……”,每每回答這個問題時,我都習慣性地在分數前加上這麼一個狀語。看着學生離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裏祝他好運。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說作文評判誤差問題,絕不是否定或懷疑閱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來的紛繁蕪雜——文學主張不一,創作流派繁多,審美趣味多元。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將作文的評判統一爲一個標準,但是,這絕不是我們迴避探究作文評判標準的藉口,也不應該是我們給作文評判誤差問題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談文學創作本身的優劣評判問題,那涉及的是文學理論的責任;我只想談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討的幾個觀念問題,供語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給0分嗎?

我是主張作文可以給0分的。

不過,我的這一主張迄今爲止只要說出,其後果就是自找沒趣。得到的反對理由是:“語文是母語教學,一個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豈不意味着他連母語都不會說了嗎?豈不全盤否定了他的母語能力?”於是,我們可以看見的現象是,無論某考生的作文寫得多麼糟糕,只要夠了字數(甚至是隻要寫了幾個字幾句話),總是能得到些分數的。這分數被戲稱爲“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語表達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說,該考生雖然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但是,他起碼還是能夠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的;雖然文意不合題目要求,但起碼所寫的文句還是表達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話!

考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試卷中,考生呈現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判?一個小學生憑藉他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數學試卷肯定是0分,可爲什麼他到高考語文考場裏,就能憑藉幾個常用漢字拿上可觀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題字音題,題型爲選擇。一考生錯將A選成了B,於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這時候怎麼就沒有“辛苦分”一說了呢?這個時候怎麼就可以因爲考生對某個或某幾個字音的誤判,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許會說,那是選擇題,屬於客觀題,只有滿分和0分兩種評判,實屬無奈。那麼請問,閱讀題裏的主觀問答題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嗎?爲什麼能因爲他對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誤,就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的全部閱讀能力呢?

再說考卷不止作文一題,考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題來展示他的“母語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場作文評判準則來看,如果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嚴重偏離題意、中心絕對不明、內容非常空洞、感情明顯虛假、顯然不合文體、結構十分混亂、文句極不通順、語病很多、字跡難辨。——想來幾百萬考生答卷中應該是有這樣(或接近於這樣)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閱卷場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標準得了0分。

實在是找不到不能給0分的理由。

記得我在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寫作部分得了0分,因爲沒太看懂題目要求。可是,我是會說“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過了四級考試的啊,怎麼不給我一點“辛苦分”啊,哪怕就一點點呀!——然而我從沒覺得委屈——我連題都沒審明白,堆砌了幾個單詞就給我分?我還覺得害臊呢。

二、作文評判中的“平均主義”

這裏所說的“平均主義”有兩層意思:1.平均分先行;2.區分度過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

多數老師在評判作文的時候,習慣性地先給自己定一個分數標準,也就是先確定班級(年級或是總體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後所給分數便“有計劃”地在這個平均線上下波動。於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並美其名曰“標準統一”“評判科學”。於是,作文得分,在班與班之間成了一件“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可是,教過書的老師們自己心裏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級原本相去甚遠(起碼是有差距的)。難怪很多學校在統計分數的時候,都要將語文總分拆分成“基礎”、“作文”兩個部分單獨計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師“手鬆”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師“手緊”了。

究其原因,似乎沒有答案。不過,在反思該問題的過程之中,腦海裏卻掠過這樣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級統考,試卷判完,分數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低。輿論譁然:“故意壓分,居心叵測。”

這還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高,並因此在總分上也縮小了與別班的差距,甚或顯現了優勢。輿論驚然:“暗地擡分,沽名釣譽。”

在中國,凡事一旦與道德掛上鉤,就沒有理由可辯了。即便是事實,在面對道德輿論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閉嘴。

再談談第二個問題。

我沒有參與過高考作文閱卷工作,沒有切實體驗,也就沒有發言權。總覺得判作文是件難事。不過,一個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好友一語道破:“其實很簡單,別出風頭,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問,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麼關係?對曰:“別給高分,別給低分。如此,領導不找你麻煩。”我恍然大悟。

平時教學中的作文評判雖無“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礙於“不要助長好學生的自滿心,也不要增添差學生的自卑心”,於是,也紛紛“平均主義”起來。高的50來分,低的40來分。題目本身區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評判的時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確有助於“打擊驕傲,保護自尊”,但是,學生對於寫作水平的自我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進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滅了呢?學生們平時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寧肯問你某字的讀音,也很少問一問寫作的問題。一道分值最高的題,就這樣被遺忘在“平均主義”的旗幟下,這不就是很鮮活的.證明嗎?

“謙受益,滿招損。”這的確是真理。不過,不顧事實、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謂“真理”還是真理嗎?

三、作文評判可以“分項肢解”嗎?

“分項肢解”的作文評判方式的誕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爲了降低評判誤差。的確,當一個獨立項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時,其誤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於是,這便被作爲一個“進步”而被公認了。

只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肢解得是否科學合理。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現爲“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當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辦,依照標準,給21~25分的內容分。或者正好表現爲“不符合文體要求、結構混亂、文句不通順語病多、字跡難辨”,顯然是篇差文,那也好辦,依照標準,給0~10分的表達分。可是,真正的評定實踐中,這樣的作文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作文是優缺點並存且各異的。比如,如果有這麼一篇作文: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單薄,感情虛假。請問,怎麼給分?“內容”如此,“表達”也一樣。寫作實踐中,許多優點和缺點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輕?似乎從表格中難以得知。

正因爲以上表格難以體現作文評判標準中的項目權重問題,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作文,閱卷者自然也無法清晰地進行“分項肢解”。因此,實際閱卷過程中,閱卷者不會也沒法按照“分項肢解”的方式去賦分,而所給分數仍然是“總體印象”分值。

事實上,我認爲,作文的評判方式裏,給“總體印象分”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寫作是一種創造藝術美的活動,那麼,作文評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活動。對於一個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判斷,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肢解的。斷臂的維納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項肢解”法,那麼它將在“結構完整”上被扣除相當的分數,因爲它竟然連胳膊都沒有。如此評判,那當然是藝術笑話了。因此,許多“分項”是無法接受獨立評判的。對於作文來說,內容和表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之間,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與其難以分開,不如不分。

談高考作文 10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點,而今天的高考則是我們每個考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說:“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還有很多的選擇。”而我認爲,我的高考就是一個跳板,跳的越高,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

今天是我國恢復高考四十週年紀念日。四十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着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和笑語歡聲。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場上的我感慨萬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門學子變得富有的捷徑。無論是精神上的富有,還是在不久將來生活物質上的富有,對於許多平凡的家庭來說,用高考改變現狀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一個人沒有參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堅持換來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場上的機會。

但今天,我的高考會因爲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進取而逐漸喪失它原本的價值,變成只能彌補未曾參加高考的遺憾的機會,讓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讓我的記憶中擁有高考的記憶碎片,僅此而已。

與此同時,我的不甘心又讓我產生了新的遺憾。因爲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義僅存無幾。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會越努力,就會變得越強。

我放棄了通過高考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會毅然決然的放棄我。

但我不想這樣,更不甘於高考過後成爲社會最底層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爲國選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會是高考考場上的強者,國家需要的棟樑。

今天你在考場上看見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場上看見我,那時的我一定會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並會爲之奮鬥的全新的我。而那時的高考,將會心甘情願的讓我擁有它的全部意義。

高考其實是一個濃重的話題,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詞。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會學會拼搏,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過程中,我會戰勝內心的恐懼,學會釋然並領悟人生;在高考過後,我會成爲一個比現在的我更強大的人。

這就是我的高考。

談高考作文 11

現在許多的年輕學生由於一時的意氣用事,釀成了終生後悔的苦果。意氣這個詞語在現在的社會裏面被廣泛的運用,不僅是年輕人會意氣用事,許多的老年人也會有意氣用事的時候。回想在我的生活周圍也有不少意氣用事的人,但有個人由於過於的意氣用事,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記得那是04年的一個下午,由於學校的一次模擬考試成績出來了,班上有幾個人不及格,而他也名列其中。

他是個很有骨氣、很有志向的男孩子,由於看到自己的成績很不理想,便覺得自己高考肯定考不上好的學校了,便一氣之下,一個人晚上跑到外面喝悶酒,由於心情非常不好,便喝了很多,最後喝醉了,可是他並沒想到自己喝了這麼多,結果一到結賬時身上沒有那麼多錢,並準備跑單,可是沒走幾步就被逮住了,由於當時喝多了,他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和對方吵了起來,最後變成了打鬥,對方一二十個人圍着他一個人打,結果被人打了半個小時;最後被打成顱內出血,當場就被活活的打死了。當他家裏人知道了事情後,媽媽當場昏了過去,爸爸也流下了老淚,全家老小更是哭作一團;正是他一時的意氣用事,一個人跑去喝酒,釀成了這樣的後果,這可是個血的教訓啊!母親到現在也整天瘋瘋癲癲的;這樣的後果真是讓人心痛啊。這樣的.事情在現在的生活裏面還經常出現,不少人跳樓的,跳河的,服毒自殺的,哪一個不是在意氣用事啊,可是他們有沒有想到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朋友呢?他的離去,對他可能是一種解脫,但是對別人是一種傷害。

一時的意氣用事,釀成的後果不堪設想,這不僅對社會、對國家都會有影響的。一個個血淋淋的教訓,都在警告我們,不要意氣用事,請三思而後行吧!爲了你們的家人,爲了你們的朋友,請你們對自己└涸皙。如果你們要一時的意氣用事何不去做點好事,對國家、對家人、對社會都有用的事情呢,當你們血淋淋的倒在地上的一剎那,無數的人爲你們的這種行爲責問,愛惜自己的生命。

談高考作文 12

“偶系窮銀,木油米! ”這句讓不少人看後不知所云的話,出現在競賽作文裏。在近日舉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屆上海市中學生競賽頒獎典禮上,“Q言Q語”即網絡語言的運用引起評委們的關注。網絡語言該不該進入作文?對此,週刊專門採訪了多年參與高考作文閱卷的專家,請他爲考生指點迷津。

七成學生認同網絡語言的“風趣”

網絡語言究竟是古老漢語的新時代烙印,還是將純潔的漢語引入歧途?究竟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還是顛覆傳統的文字遊戲?本次作文競賽的主辦方之一——《中文自修》雜誌社,針對全市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語言頗受中學生的歡迎和追捧,超過50%的同學認爲網絡語言風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大部分同學表示:不使用網絡語言的原因不是因爲自己不喜歡,而是因爲老師和家長不允許。

網絡語言的出現實際上是語言更新和豐富的過程,作爲一種語言實踐,網絡語言以新奇、簡單、幽默等特點在中學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證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將近7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被網絡語言的 “風趣”這一特點吸引,而這正是網絡語言較之傳統規範漢語所獨有的特點。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家長和老師對網絡語言進入作文,持反對態度。 “只要有時間,我都會看孩子的作文,檢查是否使用了網絡語言。 ”本屆作文競賽的一位獲獎者的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孩子都會上半個小時的網,瞭解有什麼最新的流行詞語,以便於第二天和同學進行交流。同時,細心的她還發現,女兒會在自己的習作中使用網絡語言。 “很多網絡語言,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意思?有些還是錯別字。 ”對此,陳女士給女兒定了一條規矩:可以和同學說網絡語言,但是,寫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網絡語言,避免給爲自己的考試和升學帶來“不安全因素”。

評委對網絡語言持寬容態度

多年從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專家、華師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競賽的評委評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的作文,絕對是高考作文的`一類卷。他提醒各位同學和家長,請不要約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實想法。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是非常開放,非常寬容的。沒有個性的文章,沒有思想的文章,沒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獲得一類卷的,而我們的競賽作文恰恰是有個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屆作文競賽中,部分文章中出現了網絡語言,引起評委們的關注。 “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持寬容的態度。 ”周宏介紹道,“網絡語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網絡上所使用的語言並不等於“網絡語言”。比如,“浮雲”一詞只是在網絡上出現的比較多而已,而其實“浮雲”一詞早就有了,“浮”了幾萬年了;再說,網上“打醬油”這樣的詞彙,我覺得很好嘛,它不過是賦予了這個詞彙以新的涵義,而不是錯別字。

反對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

曾經有中學老師表示,一些已被實體媒體使用的“網絡語言”,如“神馬都是浮雲”,運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對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浮雲”是可以的,“神馬”是不可以的。因爲“神馬”是漢語拼音輸入法打錯之後出現的錯別字。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是不應該在我們主流語言的陣地中出現的。

周宏說道,如果想表達“今天,我很激動”,可以把“激動”寫成“雞凍”嗎?它在網絡中確實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語言的陣地裏來走一走,對不起,不可以!我們反對的是這種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比如說“灰機”,這是錯別字+讀音錯誤;再比如說“杯具”,“杯具”是悲劇,這個“杯具”會成爲將來中國的語言嗎?作爲一名大學老師、語文老師,其態度很鮮明,堅決反對這種錯別字。

所以,無論是作文競賽還是高考作文,閱卷評委對網絡語言是區別對待,寬容要與嚴格相結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現“給力”,這就無所謂了,因爲“給力”不是錯別字;而今年最不給力的就是“hold”,因爲它已經“hold不住”了——太陳舊了,因此,請不要再“hold”了,更何況,這個詞它根本上是一個英文單詞。

談高考作文 13

語文學習關係到每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的整體語文素養,關係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的提升主要有三個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

請根據上述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選好角度,明確立意,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字三種形式的內容,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對於這個題目,我的觀點是:這道作文題適合教師寫論文,不適合學生寫高考作文,它披着新課標的外衣,矇住了應試教育下學生的雙眼,讓他們或無病呻吟,或大說空話套話;但是,這道作文題也正是用新課標之劍刺中了應試教育的軟肋,讓應試教育尷尬無比,無地自容。

還是重點說一說這道作文題不適合學生寫作的原因吧。

其一,課堂有效教學方面。什麼叫“課堂有效教學”?學生會知道嗎?絕大多數學生一定不會了解。這明明就是教師論文的術語,即教師教學要有效,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收穫,等等。把學生陌生的術語放在這裏讓學生寫作,我認爲是不太合適的`。

其二,從學生時間和教師及家長層面來看,大量閱讀和社會實踐進行得並不太好。

目前大多數學校都是應試教育(也包括披着素質教育、新課標外衣的應試教育),由此引來的後果是:絕大多數學生在高中沒有時間實踐或大量閱讀。就縣級高中而言,學生從早晨近六點到班,晚上近十點就寢,一天所有的課堂自習和課前自習加起來,也不過是100多分鐘,這些時間裏,學生要做的事情是儘量完成各科作業,哪有時間去閱讀、去實踐呢?有人會提到週末,我可能坐井觀天,從沒有見過舒舒服服過每週只上五天學,兩天週末的高中學校。有的學校一週只過一天週末,有的學校兩週過一天週末,有的學校一個月過一天週末。而週末的時候,學生多帶着一些作業回去,教師也根本沒有意識去讓學生實踐或閱讀

談高考作文 14

自1979年以來的20年間,高考作文體裁用得最多的是議論文,長達13年。也許是議論文對學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體更高一些,也許是作爲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並無多少議論可發,莘莘學子們在高中三年的訓練之下,論點、論據、論證一路寫下來,文章寫作的感覺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隨着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的呼聲漸高,1998年開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體。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材則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裁除詩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膽想象。此題一見“天日”,就引來各路評論,褒貶不一,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對於這樣的題材,作家們會怎麼看、怎麼寫呢?

阿來是《科幻世界》的主編,在高考之前,正好寫了一篇與作文題相關的文章。他說:“寫這篇文章,不是特別爲了高考。現在媒體正做世紀末的談點,寫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視角看20世紀科技的突破。而我則做了一個‘世紀回眸’,反映科幻與科學的互動關係。一年12期12個選題。7月份寫的是第7個選題,選到記憶移植這一塊。其實,科幻中記憶移植是一大題材。有人說這次高考作文轉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國很多人比較習慣循序漸進,慢慢來。這次猛一些,我覺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衝擊大一些。這次那些平時按照老師一步一趨,完全不關注當今科技發展的學生,面對這題,可能無從下手。

當然,也不是說,這題非得寫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語文是人文,而這題更體現科學的東西,出這樣的題是否合適。其實,科學也會衝擊道德、倫理,產生新的文化、人類,都有可能,也產生人文。這兩者是統一的。

提出這種觀點是對人文認識不完善的表現。如果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寫一個小小說,更注重關注一些倫理、道德問題,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馮驥才一聽記者的採訪內容,馬上快言快語地作了回答,聲音洪亮。他說:“我認爲這個題目無共向性,是一個個人認爲題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啓發想象,可能會啓發一些人的胡思亂想。它只能擠壓、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發。寫這種題,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現。這個題給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寫命題文章。”

馮驥才還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看電影,以前站着看,現在有座了只能說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說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潔非告訴記者他沒關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他說:“從題目本身來說,任何題目既好寫也不好寫,關鍵在於寫作者本身。當然,也得看出題者的意圖。如果我寫,會寫荒誕一點的小說,實寫不好,主題跟人性有關。不過出題者認爲作家寫得亂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劉恆說:“這個題目寫出文章差異大,不像別的題最後落實到某物、某人、某內容上。我不知道評分標準是什麼,可能評分有困難。僅就題目而言,也可寫成僞論文,就是可裝成論文,但沒有論據。自由度大,閱卷難度也大。兩個小時裏接受一個突如其來的題目,夠嗆,不一定有話說,說的時候也可能瞻前顧後。”

徐坤笑言:“面對這題我的第一感覺是寫科幻文章。把前輩好的東西移植過來,像電腦軟盤裏存的東西,用時一點點提出來,這樣就可以偷懶了。”

李鳴生則會寫這樣一個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個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車禍失去記憶。每次去探望,面對我時,她如同面對木頭。我們之間深深的友誼、可以銘記在心裏的一些事情都讓她無動於衷,沒有反應。於是我幻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現出一種美好願望,再推廣到社會上的一些美好願望。用一種殘酷的與最美好的形成鮮明對比,來體現主題。

那麼,考生們是如何來作這篇作文的呢?閱卷結束之際,記者採訪了幾位閱卷老師。

北大附中張文敏老師多次參與作文閱卷,對多年來的高考作文有較深的體會。她給記者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很欣賞這題:考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鼓動學生大膽想象,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體裁上也沒有限制,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很開放,有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特點。這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一次衝擊。作文重點考察的是創造思維能力,這題能體現這一點,也能體現高考選拔學生高素質潛力的功能。這個考題所有考生會有話說,有內容寫,能發揮想象,體現才能、才華。”

張老師說:“從考試結果來看,閱卷老師認爲好作文少,特壞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維活躍,科普文章讀得較多的學生寫得好。他們的想象力強,選材豐富多彩:有幫助失憶者恢復記憶的,有關注歷史、人生的。有些學生缺乏想象,寫得出軌。表現爲: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緒,例如希望移植別人的記憶,從此脫離苦海不用學習了;主題不集中,例如談到移植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記憶後,就變成這些人物的人物描寫了,走題了。有的散文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會人才濟濟、荒山變良田、國富民強。其實記憶移植跟這種結果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豬的記憶移植後,豬就背書包去上學了,去買東西。

在寫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編述故事的,有發表見解作理性思考的。我們覺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點。編述故事的則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寫小嬰兒移植蕭邦的記憶,那麼他的第一聲啼哭就是樂曲。有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倒是編得合情合理。發表見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發現了幾篇,這是更高的層次,需要的能力更強。”

北京實驗中學的孫靜老師說:“這題散文化寫起來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將古今中外名人的記憶移植過來,再加上文筆流暢,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對於編故事的文章來說,如果構思新穎,情節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還有議論爲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別好。有一種觀點反對移植記憶,認爲人生是一種過程,要有體會,要有自己的真實人生,這種觀點是比較好的。

有的雖然也辯證地看這個問題,提出有好處,有壞處,但還是顯得比較平庸。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些文章是寫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災中英雄人物的記憶,從而體現出對社會和人生的豐富感受。”

孫老師認爲,這次高考作文“雖然題目新了,但內容特別新鮮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穩。偶有大膽的,卻把握不好。其實,隨便出一個題,都是學生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的反映。作文題不是文章寫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維能力的同學,無論什麼樣的題目都會處理得很好。”

從張文敏老師處,記者選錄了兩篇好文章的片斷。一考生以熾熱的情感、嚴謹的結構、嫺熟的語言征服了閱卷老師,得了滿分。她這樣寫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也終究是別人的記憶,映射了別人的奮鬥足跡和感情軌跡。一個人不能只活在記憶中,更不應該生活在他人的記憶中。一個人應該有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應該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熱情,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堅韌和毅力,點燃生命的奇蹟,豐富自己的記憶,也使自己的記憶豐富整個世界的記憶。

另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結尾頗有畫龍點睛的氣魄:看來,偉人雖然偉大,但畢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偉人,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社會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實平凡更是一種偉大,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決不是極少數的偉人,而是廣大的人民,廣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學技術也許真發展到可以移植記憶的那一天,到那時,我們該去做一個複製的偉人,還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會選擇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無論他是多麼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記憶纔是最好的記憶。

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總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煙四起。作文在這其中只是一個部分,從它的發展趨勢,我們是否可以對高考的整個形勢窺斑見豹呢?這不應該僅僅是高三畢業生的期待吧?

談高考作文 15

徐德亮:隱形的翅膀我感覺是最親切,爲什麼呢?這個題目好在,第一是流行歌曲的引用,或者是化用,這個歌大家也熟。這個詞正好和青少年馬上要飛翔的感覺也吻合,而且有一個事件,我們北大前任校長許智宏也唱這個歌,在校慶晚會上,學生都感覺非常親切。以至於他離任的時候再唱隱形的翅膀,他說我希望你們都有隱形的翅膀以後飛翔之類的話,這個是最浪漫。

其實,很有可寫的,如果要我選,我現在以三十歲的身份選,肯定選這個題目,但是這個題目放在高考來說,畢竟顯得有一點空泛,如果對文學沒有比較高的鑑賞力和對文字的控制力,“隱形的翅膀”一句話寫800字的議論文比較難。

主持人:這要求學生的文學素養高一些。

文學素養高一些,思維的跳躍性也要高,隱形的翅膀說起來好說,我們要努力,我們要生活,但是隱形的翅膀怎麼扣題,怎麼舉具體的事例與作文吻合,從佈局謀篇這比較難。

我覺得比較好的題目是色盲這個題,這個題本身事例很鮮活,而且這個事例許多學生們都知道,事先有所準備。高考作文畢竟有制度性的東西,怎麼起、怎麼承、怎麼轉、怎麼合、怎麼扣題等,這些老師也講過,選這個題的話,起碼不會在作文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全班學生都選這個題,可能大部分是二類上,一類下,比較好的學生可能在作文上拉幾分,比較差也差不了多少,這個題目是比較有水平的。

主持人:適合學生髮揮自己的水平。

徐德亮:如果是綜合素質方面,我馬上出一個很好辦的題目,你解決我國曆史上打鐵的問題,歷史上打鐵是一個什麼程序,是一個什麼步驟。或者就直接關於水稻和小麥的區別,肯定可以寫出許多,但是學生不知道啊。

很多年以前我高考之前,上海出過一道題“月落烏啼,千年風霜”那個,問化用了那句唐詩,類似這麼一個題,可能也不是高考題,反正是語文題,這個題也有難爲學生的意思。因爲許多的學生是不聽歌的,但是在當時來說,許多人說這個題很好,既結合學生的現實,又考察他們的文字能力和詩歌鑑賞能力、背誦能力,又考察他們的類比和跳躍性思維,當時我很不以爲然。

說深一點,我們語文教育寫作文要教育學生什麼,語文教育要考量學生的綜合能力,文字能力,對漢語掌握的能力,對中國的傳統名著,對外國文學名著的鑑賞能力,要考他們的文學素養,應該是綜合這種素質。

談高考作文 16

古人說:“言爲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爲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爲“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爲人的脫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爲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繫起來,認爲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着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爲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爲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爲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爲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爲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爲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爲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爲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爲人稱讚的《閒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高情千古《閒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爲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爲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爲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爲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爲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談高考作文 17

文章不是無情物,這個情,當然是真情,高考作文“感情”點滴談。但歷年的高考作文中,總有一些背情逆理的假大空文章。由是,xxx年的語文《考試說明》在作文基礎等級里加上了“感情真摯”的要求,表述爲“思想健康,感情真摯”;xxx年的語文《考試說明》將這條表述置換爲“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小小的位置置換似乎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作爲導向,高考評分深刻關注作文的“感情真摯”,以試圖糾正應試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矯揉造作的不良文風。

感情真摯,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能夠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不矯飾,不做作。

從古爲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爲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徵?”意思是很明白的:桃李不事張揚,但樹下自然地走出一條小路,那是因爲樹上結滿了果實;男兒種下蘭花,但嗅不到它的芬芳,那是因爲他內心沒有這份情感。憑草木這樣微末的事物,(尚且)要據情感來求實理,何況文章要以表達心志爲根本呢。言語與心志相背,文章怎能充分地表達呢?

毫無疑問,感情真摯是作文最基本的寫作要求之一。但是,縱觀歷年考場作文,寡情無情、虛情矯情的作文實在不少。考生往往囿於狹小的生活圈子和膚淺的閱讀層面,急於事功地從時文那裏套取法寶,機械模仿與簡單照搬,造成情感的或荒或蕪、失真失度。考場上多的是獨吟自唱的傷感,矯情做秀的落寞,搔首弄姿的輕浮,少的卻是真正關注心魂的交響,和從這心魂裏流瀉出來的文字。這種虛情假意的文章,真讓人有粉黛了面目以邀寵幸的感覺。

考生在寫文章時要注意,感情千萬來不得弄虛作假,試圖用矯情和謊言代替真情的做法,實踐證明是不能取悅於閱卷老師的。如果明白文章的真情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情爲文就非難事。

首先,要體察真情。成長中的青年,要善於體驗自身已承受的真誠關愛。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就要求我們總用積極進取的樂觀態度直面生活,不被浮雲遮望眼,觀察體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發現並領悟出人生的真情、真諦。

其次,要表現真情。作文是無需將真情藏掖起來的。要敢於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取的真實感動袒露於字裏行間,用己的淚去濡溼人的眼,用己的情去撞擊人的心。考場作文完全能有真情的`流動,由是,無需刻意地取悅而終獲首肯。

第三,要昇華真情。考場作文當然有它的功利性,這就是要讓閱卷者能夠產生真正持久的感動。這樣,光有作者自己的感動還是不夠,還需要將這種感動昇華到一定的高度,使之共鳴、共振,甚至從中得到普遍的人性而不無啓悟。

湖南卷2007年的作文題是“詩意地生活”,有一位老師寫了一篇下水作文,開篇這樣寫到:

“記得豐子愷先生說過:由兒童變爲成人,好比由青蟲變爲蝴蝶。青蟲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先生已做成了蝴蝶,便忘卻了要從爬行開始,就不顧了青蟲們是否情願,在它們身上裝了翅子,以爲可以一同飛翔。”

文中寫到一個女孩:“女孩一律是嘴饞的,阿津念念不忘我女兒給她的雪峯橘,我便挑選了幾個送她,高考輔導《高考作文“感情”點滴談》。乃瞻我橘,她便載欣載奔地飛來,旋即飛回她的座位,每人一瓣地讓緊鄰桌兒的同學有點分享,便寶貝地將橘兒收藏在她獨有的世界裏,有好些時日不吃。”

“她是哭笑都不矯飾的女孩,高挑的模樣兒長袖善舞,動靜也就不甚分明。一堂課下來,我正微慍她上課偶爾講小話,她因趕明兒賽舞而即刻要出發,需爲很國粹的舞做個解說,便惶惶然來找我。我於跳舞之類,思想的底子是藏着偏見的。倒不是盲目於手舞足蹈的美,總覺得要耽擱些備考的專題,甚是爲她可惜。我在她的催促聲裏,湊成幾句,她歡天喜地地走了。不知怎地,我竟惦記起她來,她畢竟學舞起步晚些,我不知道她的舞可是好,也不知道她索要的詞兒可是妥貼……間天,阿津回來,老遠就讀到她歡喜的生氣,努力堅持的舞蹈已能讓她升上大學。”

文章這樣結尾:“生路既非單一,爲何要用我們的經驗去左右了阿津們的飛翔呢?我只是知道舞蹈是肢體的藝術,並不曾瞭解在尋舞的路上,她會見鳥在飛,蝶在舞?阿津千真萬確是個現代的女孩,而漢唐歌舞的流風餘韻總該有點兒着落的罷,純淨如阿津的孩子願來作些傳承,其實是對的。”

“小蟲從葉緣的卵裏探出它的頭腦,重要的是自己的攀爬。大人先生卻很不以蟲們的自在爲然,即刻就要蟲成了蝶去。結果就沉寂了它們的夢想,即便將來果真可以飛了,卻只是先前的蝶的重複。”

儘管是摘錄文字,我們已經讀到了師生間的真情,以及由這份真情所傳遞出來的思悟。

葉聖陶先生在《作文論》中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進而提出兩個致力的目標,“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感情”,他想以此改變假大空文章子孫不絕的局面,其用心可謂良苦。經歷20餘年的高考實踐,“思想健康”和“感情真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成文章的精髓,漸已成爲作文教學的共識。這也是《考試說明》將“思想”“感情”並提的根本所在。可以說,感情的虛假蒼白甚至消極頹廢,必定要影響到作文思想的建樹,說得通俗一點,感情真摯與否,不僅僅是一個作者有無其情的小問題,它還是一個關乎文章思想高下的大問題。

那麼,從操作的層面上,怎樣做才能寫出“真情”作文呢?我們提倡:事當、情真、言美。

事要當。議論文中舉事用例,必須以能支撐文章觀點爲度。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件中,感情“真”,先要求事件“當”。事情憑空捏造固不可取,都來親歷也不足信。敘事當否,全在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典型性以及情感度。真實並不無感動且足夠支持立論的材料,可來自兩個方面:自身或親友師長體驗到的斑斕的生活和豐富的閱讀。其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以“當”(貼切)爲尺度,有所選取地驅遣於我們的筆端。

情要真。中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閱歷多不可能太豐富太複雜,很多時候,調動真情的確並非易事。在可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要慎重取捨事件。“爲情造文”,關鍵在一個“爲”字。平日裏做了有心人,積累既豐,見識便廣,所謂成竹在胸,心中有情,怎麼寫都會是好的。臨陣時纔來抱佛腳,感受已淺,認識輒低,所謂全無主持,心中歷亂,弄不好就會矯揉造作,貽笑方家。拒絕體驗的虛情假意,絕不可能打動人心;而開啓人生的真情實感,則必須在對現時生活有所體察、認知的基礎上才能獲得。

言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紛紛繁繁的情,如何表達?而所表現的感情,有高雅粗俗之分。並非只要是真情實感就可以入文,語言要迎合哪類情味,是頗有講究的。美好的語言是高尚的情感最終得以附麗的基本保證。

談高考作文 18

我常去老街上看車水馬龍。我喜歡這個詞。

老街上各式緩慢雜亂的車子才能組成這個詞語。我喜歡用閒暇的目光去看一些雜亂但不慌張的話題。生活中的各種忙與緩慢的對比中讓人能夠清晰、安靜乃至幸福。儘管他們總說我是“望呆”,譏笑我說“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舊喜歡靜靜地看,靜靜地看到過去的日子: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從前的時候還沒有愛上過一個人,但我依舊愛那樣的從前。那時候生活裏似乎只有一種車,一家只有一輛車。“長征”是一種商標,也有一些隱喻的意思。那個時候生活艱難得也像是長征一樣。至少我們的日子是這樣子的。我清楚記得父親的長征自行車,是因爲坐在前面的大槓上,一路顛簸到屁股麻木,連鞋子丟了都不知道。這不是狗血的橋段,確實是很多人的經歷。後來我們自己學會了“掏螃蟹”的.騎車方法,慶幸終於可以自己騎着車子,不用再憋屈在父親的懷裏。可是我們一得意卻不知道,我們再也回不到父親的懷裏。我們踩着父親的自行車長大了,離他們而去了。

離去的村口有通往遠方的汽車。不是豪華的巴士,是冒着黑煙的三輪。這些轟鳴的傢伙捲起煙塵很有些囂張與傲慢。可我們對他們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樂此不疲。爭先恐後地爬上去,將父親給的沾滿油膩的錢幣換來一張通往城市的入門券。車在城鄉之間並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他們是一種角色,一種改變人的思路與命運的角色。他的速度決定許多人生活的維度。他們打敗了生活的安靜與沉着,卻又能讓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孫樂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個。如果說高考是改變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現場,那麼車則是連接現實與夢想的一個重要角色,他改變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這個荒誕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車依舊在路上。只是人已經改變。速度與激情的寄託,不僅僅是對車的追究,更是對生活本身的暗示與隱喻。馬車、自行車、汽車、火車以及動車,他們改變了生活的路數,也體現着人們夢想的嬗變。說到底我們的夢想纔是車子的加油站,纔是速度的離合器,纔是方向的掌舵人。車快是因爲我們的腳步和心念變快了。我不知道是讚美還是擯棄這一切,因爲我們確實光鮮亮麗地活着,不好再說那些南轅北轍而忘乎所以的昏話。

可是我依舊喜歡“車水馬龍”這個有些古舊而散漫的詞。那時候車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們連寫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現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還常常安靜地給自己一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