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集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集合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語設計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動人,但在課堂收束時卻草草收場,大多以重複課堂教學內容爲主,以佈置作業和自習直接收束。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總結語也很重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起到對課堂教學內容完善、補充、強調的作用,既是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凝練收束,也對後續學習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如匠心不施,就顯得整個課堂虎頭蛇尾。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總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後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爲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鬆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後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爲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於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後,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啓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成爲精神憩息的家園,那裏雖然頹敗卻並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後,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爲了讓母親驕傲,爲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於自已的路,母親已經成爲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穫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後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說明,將地壇母親對於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餘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節,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後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覆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願流俗世人的宏願。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於淫威,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爲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後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蘊文膽、養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後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就實現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於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餘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

如執教《品質》一文時,懷着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文中的老鞋匠爲我們詮釋了什麼是職業道德,什麼是真正的品質;而這些看似很傻的卻可貴的品質正蘊藏在街道邊、巷弄裏,正如羅蘭所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利用週末等閒暇的時間,走街訪巷,帶上幾瓶礦泉水,帶上自己需要縫補的衣物鞋子,帶上尋找誠信、樸素等可貴品質的真誠內心,尋訪我們周圍被忽視的散發光芒的人們,以此來洗滌我們的內心。希望大家認真記錄下來,既作爲一次社會實踐,更作爲一次心靈的洗禮,發現自己眼中的美吧!

結果,到了週一語文課,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述自己在尋訪中發現的美,發現的可貴品質,還有對他們的幫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礦泉水,但是從他們真誠的笑臉中我也發現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最爲可貴的品質,我想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爲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爲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爲課外的內容將要佔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鑑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並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後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並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鑑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瞭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並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後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爲“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麼爲什麼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爲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爲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爲“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爲“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鍾情於“木”,那麼“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爲“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爲“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幹,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麼“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麼,“落葉”與“木葉”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爲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着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濛濛的陰雨中溼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乾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麼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是乾燥的,感覺很乾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鑑賞有着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於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麼樹就不再是物象,爲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於是選擇“木”。那麼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鑑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啓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爲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麼就可以遊刃有餘地鑑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後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佈置作業:課後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鑑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一、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學期的教學探索,我們的教學目標繼續定位爲以下五個方面:

(一)積累整合

(二)感受鑑賞

(三)思考領悟

(四)應用拓展

(五)發現創新,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文素養,能力得以全面發展

二、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採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爲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爲妃。後爲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爲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爲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爲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說明作爲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爲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爲,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爲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麼看?爲什麼?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着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爲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爲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爲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爲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爲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着敘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爲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爲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等主要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準確解讀古典小說的人物個性,培養文學審美能力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情節結構,解讀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掌握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細節描寫等主要手法。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看視頻、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品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大屏幕,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觀看視頻中的故事情節發展,視頻放完了,大家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嗎?沒錯就是《紅樓夢》。那林黛玉進賈府看到的是怎樣的豪門家族呢?今天我們就隨着這個美麗的女子走進賈府,走進《紅樓夢》,進而走進林妹妹的內心。

現在開始我們的新課《林黛玉進賈府》。(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①同學分享課前收集資料,介紹曹雪芹及其作品《紅樓夢》。

明確:

作者: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也有說曹頫之子)。

關於《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18世紀中期出現的一部古典小說。它高度的藝術性,在我國及世界文學發展史上佔重要地位。《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賈史王薛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版本可分爲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後40回爲高鶚續寫。曹雪芹寫作《紅樓夢》的具體年月已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根據第一回中知道他“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

②初識林黛玉

暱稱:林妹妹

字:顰顰(寶玉送之)

名號:瀟湘妃子

愛好:吟詩作賦

最喜歡讀的書:《西廂記》

家世:父親林如海,爲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於黛玉十歲左右去世。

生平:從小聰明清秀,與詩書爲伴。後因父母雙亡,便常住賈府,雖爲寄人籬下的孤兒,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視功名利祿,與寶玉相知相愛。但這一愛情最終被扼殺,黛玉淚盡而死,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身世(木石前緣):前世的黛玉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仙草,寶玉是赤霞宮的神瑛侍者,每天給絳珠草灌溉,絳珠草修成人形以後,爲了償報灌溉之情,所以隨之到凡塵,上演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讀課文,結合文章標題,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明確: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母有兩個兒子賈赦、賈政,一個女兒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上節課我讓同學們課後預習了這篇小說,現在大家在課上默讀一遍課文並以語文小組爲單位相互討論。討論得出本文的情節由七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進賈府

第二部分(2~4):拜見賈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見鳳姐

第四部分(7~11):拜見兩位舅舅,介紹寶玉

第五部分(12):陪賈母進晚餐

第六部分(13~14)寶黛初會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過梳理文章結構,我們知道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線索,以及所見到的人物:她先到賈母院,見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後去賈赦院,但沒見着,又去賈政院,也沒得見,最後回到賈母院,見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寶玉。

2.大家默讀課文,分析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林黛玉?

(1)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衆人見黛玉年貌雖小,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結:衆人眼裏的林黛玉:衆人是從親友和長輩的角度關心黛玉的身體,注意到她身體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纔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

小結:王熙鳳眼中的林黛玉:王熙鳳從討好賈母的角度出發,看到了她容貌標緻,氣派不凡。鳳姐是見過世面的,見多識廣。這段話出自鳳口,點明瞭黛玉的風流態度和言談舉止的不俗。

③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小結:賈寶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寶玉之眼濃墨重彩描寫黛玉,五個對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點,工筆細描,表現無與倫比的姿容、神韻和風采,繪出風流俊逸病美人圖。

(脂硯齋評點: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終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行爲、細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賈母一見黛玉,疼愛得不得了,“一把摟入懷中大哭”,並不計較禮節,課時待衆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還是補行了拜見的禮節。見了迎春姐妹三個,也“忙起身迎上來見禮”。

②聽到後院有笑聲,聽到“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心裏覺得那人“放誕無禮”只是不說,見了面還是“連忙起身接見”,稱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說:“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開玩笑,自己隨便不得,待明白過來,“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③連一個位子,黛玉也處處小心,無論在王夫人處,還是在賈母后院吃飯,黛玉都十分退讓。

④黛玉見了這裏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飯後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結:因母親早亡,又無兄弟姐妹扶持,儘管外祖母口口聲聲“心肝兒肉”地疼她,林黛玉卻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所以待人處世總謹慎多慮,禮節周到。從人物的行動和細節,也表明其教養非一般,聰明識禮。

(3)從課文中找出黛玉的語言描寫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點。

①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黛玉只說:“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②賈赦沒出來見面,只是讓人回話,因爲回的是大舅舅的話,黛玉忙站起來,一一聽了,恭肅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飯,黛玉笑着推辭“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爲不可。望舅母容諒。”

小結:從黛玉剛開始回賈母“只念了《四書》”,後覺得不妥,會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第②句笑着推辭大舅母的賜飯,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3.“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進賈府的生活信條,小說中是怎樣表現的?她爲什麼這樣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組活動。找出黛玉進賈府後語言動作的描寫,並討論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飯時;

②在王夫人那裏擇座;

③在賈母房裏吃飯的時候;

④對讀書的回答;

⑤初見賈母的時候;

⑥當賈母介紹王熙鳳的時候;

體弱多病,美麗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親去世後投奔外婆家的,雖然賈母十分疼愛,她卻總有寄人籬下之感,所以,進賈府後始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去”,細心機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小說中對王熙鳳、賈寶玉的服飾極盡筆墨甚至丫鬟們也有簡單的服飾介紹,同學們找找文中是怎樣描寫黛玉的服飾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記寫黛玉的服飾了?

明確:作者用這種方式更顯她的素雅,純美,無需用外在的服飾來修飾,已經很完美了。

(五)小結作業

小結: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結束課堂。

作業:林妹妹不僅僅美在外表,美在氣質,其實她還是一個才女。大家課後蒐集林黛玉的詩詞,這些詩句都很契合她的實際,細細品讀,進一步瞭解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及其悲劇命運,下節課我們就“我看林黛玉”這個話題再來討論。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說,因而重心在情節發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課的教學,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從作者的動作、語言、細節描寫等描寫手法,讓學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課堂充分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儘可能地營造課堂氣氛。本節課實現了三維目標,達到了師生共建課堂的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從“牧場之國”的角度來展現荷蘭的獨特風情。課文用形象生動、極爲傳神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和夜晚的祥和寂靜、神祕含蓄,讓我們看到了荷蘭牧場和運河交錯的獨特地形,看到了畜牧業尤其是奶牛和奶製品在荷蘭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蘭藍天、碧草、牛羊組成的優美迷人、自然和諧的景觀,所以作者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既是作者在向人們介紹荷蘭的特點,更是對荷蘭的美景發出的讚歎。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本課語言優美,但“形”比較散,教學時,將着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通過朗讀,感受風光之美,並學習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來表達。根據班級學生特點,應用餘映潮板塊式教學設計思路,將教學設計成四大板塊:整體感知、細讀品味、誦讀實踐、拓展遷移。

學習目標

1.認識“鑲、嵌、駿、膘、垠、爵、悠、畜”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荷蘭獨特的牧場風光之美。

3.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教學重點

抓住生動傳神的語句,瞭解荷蘭牧場的特點,感受其獨特的風光之美。

教學難點

讓學生明白課文爲什麼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課前準備

蒐集有關荷蘭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3分鐘)

在咱們的地球上,有一個綠水幽幽鮮花盛開的美麗國度,她就是——荷蘭。荷蘭以鬱金香、風車、牧場和運河而聞名天下。同學們,你們瞭解荷蘭嗎?(請2~3名同學交流有關荷蘭的圖片和資料)的確,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讓我們隨作者一同走進這優美、恬靜的地方吧!

二、授課

板塊一:整體感知(6分鐘)

1、自主學習: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說說“牧場之國”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小組合作學習:輪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說一說自己對荷蘭的初步印象。

3、全班簡單交流。

板塊二:細讀品味(14分鐘)

1、默讀課文,思考:①牧場之國荷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②作者爲什麼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③畫出你喜歡的語句,並寫寫你喜歡的原因。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朗讀,並適時引導學生從寫法上來談,感受語言的優美,尤其是擬人手法的運用。

預設:

①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這是一個總起句,句子緊扣課題,開門見山,點明瞭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後,強調了本文重點要描寫的是荷蘭獨特的地形特點──“牧場之國”,因爲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爲牧場,所以這句話總領全文,下面就具體地描寫了荷蘭廣闊無際的牧場和生活在牧場上的無憂無慮的家畜家禽。

②牛羣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彷彿正在思考着什麼。

“專注”指專心注意,這一擬人寫法讓人感到牛無論吃草還是站立時都像一個人那樣深沉含蓄,不時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回味着草原的無邊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個低地是何等的安靜祥和,外界對牛沒有一點干擾。

③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絲絨般的碧綠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

這一句是對前面具體地描寫了牛羣活動的場面總括,句中“全是”讓人想象到如同絲絨般柔軟而細密的碧綠草原上,活動着的全是黑白兩色的花牛,景緻壯觀,色彩明麗,於是作者發出了讚歎“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④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和公爵。

沒有牧人的吆喝,沒有食物的紛爭,沒有強敵的進攻,馬兒是這無邊草原尊貴的主人,作者面對駿馬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們在草原上無拘無束的自在和任意馳騁的英姿,感嘆這草場與駿馬和諧。

⑤狗不叫了,圈裏的牛也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擋板。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着微弱的光芒。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晚霞消逝,夜幕降臨,牲畜沉睡,一切都顯得無聲無息,只有遠處的燈塔像瞌睡人的眼閃着昏黃暗淡的光,這是多麼安然與寧靜的境界,作者由衷地發出讚歎“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夜晚的寧靜也是荷蘭的一大特點。

板塊三:誦讀實踐(9分鐘)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

2、小組實踐:以導遊的角色,抓住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內容,再發揮自己的想象,向遊人介紹“牧場之國”。

3、小組推薦代表班級交流,其他小組評議。

板塊四:拓展遷移(6分鐘)

根據課文內容和蒐集的相關資料,展開想象,把下面的話寫具體。

1、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蘭是“牧場之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祖國真是個美麗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結課(2分鐘)

荷蘭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天堂般幽雅潔淨、風景宜人的環境,是因爲荷蘭人民由衷的熱愛和保護,他們的付出同樣也得到了自然的回報,使他們能在這片優美、獨具景緻的土地上自由安閒地生活。課後,我們可以繼續蒐集更多有關荷蘭的風景、風情,更立體地瞭解這個美麗的國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通過本文的學習,瞭解莊子及莊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學習其精華,學會在現代社會樂觀地生活。

教學方法:

重視誦讀和背誦,並講練結合。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瞭解莊子、《莊子》及莊子思想,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步驟:

1、說出你知道的幾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別。

儒家:孔子(孔丘)——————《論語》

孟子(孟軻)——————《孟子》

荀子(荀況)——————《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經》)

莊子(莊周)——————《莊子》(〈南華經〉)

法家:韓非子(韓非)—————〈韓非子〉

兵家:孫子(孫武)——————〈孫子兵法〉

2、爲何以“子”稱之?(“子”是古代對有道德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

3、按思想的不同劃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麼?(老莊哲學)

5、核心思想是什麼?(崇尚自然,主張相對論,認爲萬物一體,主張清淨無爲,無爲而治。)

6、同是道家,莊子與老子有何區別?

老子以箴言表達憑直覺感受微笑待人說給心聽教人

莊子以散文描述靠聰慧領悟狂笑處世直指心靈嘲人

“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

—————————————————————林語堂《中國古代哲人的智慧》

7、《莊子》有何特點?

“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

想象豐富,構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爲內篇(7)外篇(15)雜篇(11))

8、導入課文:“開宗不了《逍遙遊》,空讀《南華》三十篇。”

9、解題:

逍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逍遙遊————悠然自得,適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動。

10、範讀課文後讓學生試讀一遍並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謂“逍遙遊”。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無所待(憑藉)。

“此則與造化者遊而逍遙之極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點出,爲全書之綱。”(陸樹芝《莊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麼,此前寫了什麼?

——————有所待(憑藉)者。

13、具體寫了什麼?它們各有什麼憑藉?

鵬:海運扶搖羊角六月息風

霧,塵埃:息相吹

大舟:水

適莽蒼,百里千里者:三餐糧

宋榮子:內外之分,榮辱之境

列子:御風而行

14、文中運用最多的手法是什麼?

————對比。

15、具體怎樣對比的?

鯤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大知)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笑——小知)

結論——————————————————“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靈:以五百歲爲春,以五百歲爲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歲爲春,以八千歲爲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聞(大年)

衆人:(七十古來稀——悲)(小年)

結論———————“小年不及大年”

鯤鵬: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大志)

斥: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小志)

結論——————————(—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對比說明了什麼?

————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逍遙遊”。

17、本文的思路是什麼?

先反後正,先破後立。

18、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1)意隨筆至,隨文揮灑。

“篇中忽而敘事,忽而議論,以爲斷而未斷,以爲續而非續,以爲復而非復,只見雲氣空朦,往返紙上,頃刻之間,頓成奇觀。”(清林雲銘)

這種意隨筆至隨文揮灑的筆法,是莊子絕對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與諸子散文大相徑庭。

(2)借用寓言說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能突破時間和空間、自然和社會、神話和現實的種種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氣魄和千姿百態的形象,奇幻莫測的構思和汪洋恣肆的語言,形成一種獨特的個性化的敘述風格。

莊子的寓言“皆無端崖之辭”,差不多完全是主觀臆想的產物,其目的,不過是將自己獨特的理念塞進寓言的軀殼中。

19、再讀課文

20、佈置作業:利用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瞭解莊子,寫篇介紹莊子的文章。

附板書設計

先秦諸子:

儒家:孔子(孔丘)——————《論語》

孟子(孟軻)——————《孟子》

荀子(荀況)——————《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經》)

莊子(莊周)——————《莊子》(〈南華經〉)

法家:韓非子(韓非)—————〈韓非子〉

兵家:孫子(孫武)——————〈孫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達憑直覺感受微笑待人說給心聽教人

莊子以散文描述靠聰慧領悟狂笑處世直指心靈嘲人

“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林語堂)

“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

“開宗不了《逍遙遊》,空讀《南華》三十篇。”

逍遙遊————悠然自得,適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動。

“逍遙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無所待。

有所待者:

鵬:海運扶搖羊角六月息風

霧:

塵埃:息相吹

大舟:水

適莽蒼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糧

宋榮子:猶有未樹

列子:御風而行

對比說明其大小之辯(“辨”):

鯤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大知)

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靈:以五百歲爲春,以五百歲爲秋

大椿:以八千歲爲春,以八千歲爲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聞(大年)

衆人:(七十古來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鯤鵬: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大志)

斥鼴: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逍遙遊”。

本文的思路————先反後正,先破後立

寫作特點:

(1)意隨筆至,隨文揮灑。

(2)借用寓言對比說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通過練習掌握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方法:

以練習爲主

教學內容和步驟:

1、誦讀課文

2、從課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辯——辨有——又辯——變

3、單音節詞

怒志摶也膠培決槍控適久窮絕勸惡焉

3、雙音節詞並進行古今意義對比(見書上):

生物——與今義同。

野馬——借喻,代“遊動的.霧氣”

果然——飽滿的樣子;食飽之狀。

衆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盤旋而上的旋風”

然後——這樣以後。

不過——不超過

雖然——即使這樣

3、特殊句式

《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覆杯水於坳塘之上———狀語後置或介賓短語作補語

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之二蟲又何知?——疑問句中賓語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問句中賓語前置

彼且惡乎待哉——疑問句中賓語前置

4、虛詞用法:

其:不知其幾千裏也——句中語氣助詞,舒緩語氣。

其翼若垂天之雲——代詞,代“”鯤“譯做“它”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在選擇句中用以加強揣測語氣的語氣副詞。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代“水”,譯做“它”

其廣數千裏——代詞,代“魚”,譯做“它”

彼其於世——代詞,代“宋榮子”,譯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詞,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

而:化而爲鳥——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怒而飛——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因果關係的連詞,“因而”

水淺而舟大也——表並列關係的連詞

而後乃今將圖南——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我決起而飛——表順承關係的連詞

我騰躍而上——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而彼且奚適也——表並列關係的連詞

而徵一國者——通假字,通“耐”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錶轉折關係的連詞

夫列子御風而行——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而御六氣之辯——表遞進關係的連詞“並且”

之: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鵬之徙於南冥也——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水之積也不厚——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結構助詞“的”

則芥爲之舟——代詞,代“水”

而莫之夭閼者——代詞,代“鵬”

蜩與學鳩笑之曰——代詞,代“鵬”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動詞,“到”“往”

之二蟲又何知——指示代詞,“此”“這”

衆人匹之——代詞,代“彭祖”

湯之問棘也是已——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窮髮之北——結構助詞,“的”

翼若垂天之雲——結構助詞,“的”

翱翔蓬蒿之間——結構助詞,“的”

此大小之辯——結構助詞,“的”

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代詞,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沮——代詞,代“宋榮子”

辯乎榮辱之境——結構助詞,“的”。

5、佈置作業:將本文譯成現代文並背誦文中第一段。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設計理念

當前,高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常常應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原則。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理論,我把《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課時設計成“穿越”形式的閱讀體會課,讓學生在上課前就有所期待。本課時以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的模式,讓學生圍繞“林黛玉進賈府後的見聞”的論題展開,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紅樓夢》第一回至第五回猶如全書的“序幕”或“縮影”,小說從第六回纔開始展開故事情節。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將自己的創作意圖、作品的主題、作品的主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歸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詳或略的提示,使讀者一開始就能大致瞭解全書,不致讀來漫無頭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第三回,通過榮國府的女主人對來自蘇州的第一次見面的十三歲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極其自然地介紹了榮國府的環境、人物。《林黛玉進賈府》是全書序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經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細讀文本、仔細體味應該成爲教學的首選方法。同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儘管有幾個主要人物登臺亮相,主要故事情節初見端倪,但從整個小說來說,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還是爲以後的人物活動和情節展開典型環境。因此,我們以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爲重點進行教學,並以此帶動對人物心理的分析來鑑賞人物形象。

二、教材分析:

《林黛玉進賈府》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小說第一課。本單元是小說單元,是訓練文學作品閱讀欣賞能力的重點篇目。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課屬於中國古典小說,意在激發學生閱讀我國古代小說的興趣,談談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多數學生對《紅樓夢》的瞭解多來自電視劇,對於文字讀本的《紅樓夢》的博大精深不甚瞭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響和學習任務重等原因,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文本,由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而生髮閱讀興趣,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賈府。

2.能力目標: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美感,領會人物的美。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賞精彩的人物對話

2.教學難點:

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六、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情景還原法等

(二)學法:預習、自主學習、討論、信息提煉歸納法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xx年2月20日上午9點,**同學枕着語文老師的奢華富貴的賈府,進入夢鄉。“小姐,小姐!”頭好暈,誰在說話?“小姐,,你好點了嗎?頭還暈嗎?”只見一個一團孩子氣的小丫頭向我扇着扇子關心的問。“你是誰?這裏是哪裏?”我打量着陳舊船艙中的褐色桌子,低聲問道。“小姐,我是雪雁。我們在去您外祖母家賈府的路上……”原來,我這一睡竟化身爲黛玉了……棄船登岸,榮國府的轎子和拉行李的車輛已經侯在邊上了。進入賈府後,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用黛玉的雙眼和雙耳,完成後面的內容。

(二)認識外婆家——賈府

1、初遊大觀園(預習安排)

問題:速讀課文,帶同學們參觀大觀園。

老師牽頭,黛玉進賈府前所見所感:很“大”:三間獸頭大門的左右各蹲着一個大獅子,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着“敕造榮國府”五個大字,正門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個小門。進入賈府後,看到了……

(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大觀園)

2、初識賈府人(請同學們任選下面一個話題完成賈府人物介紹活動)(預習安排)

(1)向同學們介紹我的外婆(賈母)

(2)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嫂(鳳姐)

(3)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哥(寶玉)

(4)跟外婆家的人說說我的情況

(三)感知名著《紅樓夢》語言的魅力,品鑑人物形象

1、對比四位同學收集的'課文信息給賈母、鳳姐、寶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紹辭與課本的具體描寫,誰寫得更精彩?爲什麼?

2、品析人物心理,鑑賞人物形象

(1)鳳姐爲什麼一會兒笑一會兒哭?

(2)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惟恐”“被人恥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現嗎?

(3)我們應該怎麼看寶玉的“摔玉”行爲?

 八、作業設計:寫人,突出其形象特點。

任選一個人(①我的老師②我的同學③我的親人)來寫;根據其性格特徵安排適當的場合讓其登場亮相,通過外貌、動作描寫顯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九、反思

《紅樓夢》節選的《林黛玉進賈府》一共有9頁,怎樣在短短的40分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古代小說的興趣,讀出趣味讀出個性?要把《紅樓夢》講好,有關文學常識不得不講,作者介紹,社會背景等等也要爲學生理清楚。但一開始整理這些內容,學生或許會厭煩,所以我把這些內容安排到最後一個課時再講。

爲強化語言的影響作用,我在上課前並沒有組織學生觀看《紅樓夢》的電視劇,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而是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和感染力,通過閱讀分享、情境還原等方法,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走入文字,與文字親密接觸,領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師的高超技藝,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爲節約篩選信息的時間,我事先安排了兩項預習任務:1、勾畫課文中描寫賈府環境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2、勾畫描寫賈府主要人物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項預習安排爲學生進入文本,進入黛玉的角色節約了不少的時間。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瞭解文章論證思路,學習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蒐集材料,並作整體分析。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命,是一個既沉重又意義非凡的話題;生命教育,是一個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視的內容。那麼,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生存狀態如何,我國的生命教育現狀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將走進生命教育這個話題,一起進行一番理性的探討。

二、舉例子

1、自殺現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衆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歲劉某高考成績不理想,怕挨父母打罵而離家出走,從福鼎城關坐車到了沙埕港,又乘船來到嵛山島,這時他已身無分文,又舉目無親,一時間他萬念俱灰,從一塊6。7米高的礁石上跳進海里,自殺身亡。

小結:據報道,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殺成爲青少年人羣的頭號死因。

2、校園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瀋陽市第157中學課間休息時,初二(3)班張勇到操場玩,從教學樓向操場走時,初二(6)班馮某撞了張勇一下,張勇一氣之下打了他兩個耳光。馮某跑回教室,一會兒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張勇刺來,尖刀扎進了張勇腹部,直接導致張勇死亡。

(2)蔡勝豪,廣州東山區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富有,爲同學之間紛爭“排憂解難”,並廣交社會朋友,有“老大”之稱。20xx年3月,蔡勝豪爲同學解決爭端時引起其中一方不滿,但他憑“老大”身份強行決斷。3月22日,不滿一方求助於另一中學的“老大”,糾集20多人與蔡勝豪一幫20餘人羣毆,雙方均動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帶、磚頭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傷嚴重後果,蔡勝豪當場被刺死。

小結:據20xx年調查,30%的中學生存在異常心理表現,15%有心理疾患,5%面臨校園暴力威脅。

3、殘害動物

(1)20xx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大四學生劉海洋將兌上火鹼的飲料潑向北京動物園裏一隻正與遊客戲耍的黑熊。2月23日,劉海洋故伎重施,又將有摻硫酸的飲料潑向兩隻無辜的大黑熊……對於爲什麼要殘害動物,劉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經從書上看到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特別強。但人們又總說笨狗熊,所以我想驗證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學一位大二女生,把一隻僅三個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爐烤了一分多鐘,小狗的主人就是這位女生……爲什麼如此漠視生命,他們的表現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應。

圖片:

三、思考討論

以文本爲依據,從文本中尋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折射出當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

(2)可能與自身心理素質有關,可更多的應該是與我國生命教育不夠有關

2、思考二:我們爲什麼要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爲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類創造和實施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3、思考三:爲什麼要呼喚生命教育?

(1)生命意義的凸顯是開展生命教育的現實背景:宏觀上,人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負;微觀上,人體會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一種無所適從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目標點擊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語文 第三單元複習教學設計示例。

2.瞭解《紅樓夢》有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3.瞭解寶玉、王熙鳳、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標

1.學習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2.閱讀有關章節,力求較好地欣賞《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

二、要點回放

1.《紅樓夢》有關章節的思想內容。

(1)《訴肺腑》

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是《紅樓夢》故事情節的主線。本文通過寶黛傾訴肺腑,吐露心聲,表明他們的愛情已經成熟。

(2)《寶玉捱打》

所寫的是《紅樓夢》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現了賈政與寶玉父子兩代的思想衝突,明確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學詩》

以飽蘸深情的筆,謳歌了這精華靈秀所鐘的薄命女兒香菱。

(4)《抄檢大觀園》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觀園裏拾到一個繡春囊而大發雷霆,質問鳳姐,風姐說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係,刑夫人的僕人王善保家的進讒言,提議夜裏到大觀園各處一一抄檢,通過描寫一系列活動,表現了複雜的矛盾衝突,逆造了王熙風、晴雯、探春等幾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檢大觀園是賈府內部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也是賈府由盛而衰的一個徵兆。

2.分析有關章節中的人物形象

賈政:懼怕忠順府,聽信讒言,易於動怒,笞子時下手不知輕重,性格正統頑固。

賈寶玉:言談機敏,不善應酬,矢志不移,性情溫潤,善體貼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機,以退爲進。

王熙鳳:指揮若定,管家風範。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時又熱情實在,富於同情心,不虛僞,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堅毅,不甘心庸俗的現狀,而發憤自強的女性形象,執着精誠,虛心求教,努力追求,不達目的決不休止。

3.領會所選章節的基本手法

《訴肺腑》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表現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點。

《寶玉捱打》情節聽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香菱學詩》筆墨飽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濃,立意新穎,章法新巧。

《抄檢大觀園》情節頗爲曲折矛盾複雜。

三、方法指津

本單元學習節選自《紅樓夢》的四篇課文。學習這四篇課文,要投入感情,展開想象,走進《紅樓夢》的藝術世界;又要“跳出來”,客觀地評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藝術特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高三語文 第三單元複習教學設計示例》。尤其要注意學習它的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同時,閱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紅樓夢》有關的章節,最好課外閱讀《紅樓夢》全書,力求較好地欣賞這部偉大作品。

四、考點例析

[考點]

1.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爲什麼?

[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分析]此題重點是考查鑑賞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客觀世界中的一切具體的物象一旦進入詩中,便成爲具有強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詩的意象,這種現象,在美學理論中稱之爲移情作用。一種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襲下去成爲一個民族的某種心理象徵。自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被作爲一種惜別的象徵之後,“折柳”便成爲人們送別親友的感情表達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對美好的比喻之後,“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繼而流行,“桃花”就成爲美好事物的象徵。總是重複某種意象的蘊涵,必造成閱讀者的反感,聰明的詩人總是在尋找着表達的新意,所以楊柳、桃花在不同的詩篇裏呈現出各異的內涵。例如,楊柳可以是依依惜別的感情寄託,但也可以因其報春的特徵而勾引起少婦的閨思,甚至還能從它隨風擺動的形象發現某些與人格精神有關的蘊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徵,也可暗喻夕陽或鮮血。所以詩的意象中雖然有一些出現頻率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們的內涵和指向則不應受到限制和定位。

這首詩着重寫作者的一種思鄉之情。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聞”到“折柳”曲後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以古代離別往往從路邊折柳枝送別來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託着惜別懷遠之意。說“折柳”在詩中的地位實爲重要,可見是有根據的評價。但鑑賞詩歌見仁見智是正常現象,因此命題者沒有把這種評價絕對化,而是認爲是否同意“關鍵”之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考慮給分。這種主觀性命題,更符合鑑賞的原則。

五、遷移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題。

波瀾,亦即情節波瀾,它是小說的縱向運動。對小說結構的考察,亦應包括對情節波瀾的考察。

總的說來,《紅樓夢》的情節推進並非大波大瀾、大起大落,不給人以大驚大喜的審美感受。從題材角度看,《紅樓夢》是一部家庭瑣事小說,從風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鑿”的大寫實小說,這決定了《紅樓夢》的波瀾不驚。小說情節波瀾的基本面貌如此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並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爲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並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爲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爲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1)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啓發性,便於接受;(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啓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後,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爲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並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認識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目標:

1、 瞭解——高中語文學習與初中語文學習的聯繫和區別

2、 瞭解——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要求

3、 瞭解——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老師的學習要求

4、 明確——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

講授要點:

一、開場白和自我介紹

二、理解“語文”

1、語文——語言、文字

(1)聽(會聽課,聽懂別人的話,別人說話自己能夠專心聽)

(2)說(大膽說話,大聲說話,說得條理明白)

(3)讀(表情朗讀,理解閱讀)

(4)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達到表達的目的)

2、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的聯繫與區別

高中語文學習需要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學習比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塊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爲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選修”,還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塊構成;

(2)初中學習只要閱讀理解,會寫600字作文,高中是“閱讀賞析,表達與交流,會寫不少於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學的文體不完全系統,高中完全系統——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4)高中實行學分式學習。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

1、最難學好,因爲主要靠自學,老師的作用小;

2、積累要求高,記憶的東西要求多,瞭解的東西要求多,要記性;

3、語言文字的領悟力難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難寫,要靈性;

5、個人成績會時高時低,進步緩慢,不能迅速達成;

6、高考三樁之一,成績160——200分。

四、學好語文需要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的習慣你養成了嗎?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量大,自修實踐性強。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學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賴於學習者自身努力。語文考試在五個層級上考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賞析評價。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說到底,就是考學生的記性和悟性。而記性和悟性絕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需要長時期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怕記怕背,懶於動手,是學語文的大忌。要學、會學、堅持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方向,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這個主體的一個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從習慣開始”沒有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必無效率;沒有良好的習慣,何談記性、悟性的生成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習慣,哪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麼,學好語文應該要有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放聲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小學生還做得比較好,中學生就差多了,而且隨着年級的升高,習慣越差。高二、高三的學生你就很少聽到他們自覺地放聲朗讀了。有早讀課的地方,早讀聽到的基本是外語的朗讀,而語文的朗讀只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有老師當面督促或是有課文背誦將要檢查時,這種朗讀帶有明顯的應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以爲考試不考有聲朗讀,不必費勁地發出聲音。

其實朗讀自有好處。古人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這裏說的是文言文的學習,那麼現代文呢?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爲朗讀可以“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還說即使是自己寫的作文,也要拿出來讀,“才見出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流暢”。這就是說現代文的學習仍離不開朗讀。朗讀與默看比,更容易讓人身心俱入,專注集中。避開學習這個功利層面,朗讀還能從美學的感受上產生心理的愉悅,體驗出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預習新課的習慣。老師教新課前,學生一定要先預習,做到:1、能流暢地讀出課文;2、圍繞課後練習,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難懂的地方,準備質疑;4、可以根據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有了預習,才能提高聽課效率,才能學得主動。

(三)記筆記的習慣。首先做好課堂筆記,老師講的要點,一時還弄不懂的問題答案都要先記下,這將有助於自己課後複習理解和總結積累。其次做好讀書的筆記,可以寫在書上(自己的書),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可以是抄錄的詞語運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賞析點評。俗話說得好“好頭腦子,不如懶筆頭子”,有時聽過、看過,卻不如“記過”。筆記可以長自己的記性。

(四)勤用工具書的習慣。《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爲中學生這兩本工具書應必備,條件好的還可以置辦一些其他的工具書。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詞,要勤查,不要想當然。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處:“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這裏“龜”是個易讀字,“龜裂片”一詞,結合實物,雖帶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過去,錯讀產生了!查一下工具書就知道,這裏“龜”有兩個讀音,前讀“guī”後讀“jūn”,又認識了一個古地名“龜池”的讀音。俗話說“平時學習懶一懶,考試分數減一減”,你容易錯的,也是考試容易考的,爲什麼不勤用工具書呢?

(五)思考和說話的習慣。課堂上,有的同學懶於思考,怕回答問題,總是等老師最後“真情告白”。有的同學雖然對答案有所知,卻怕當衆說話。口語訓練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社會離不開交際,說話既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經常在公衆場合說話的人,其口頭表達能力一定優於那些公衆場合說話少的人,這也是“用進廢退”的道理。農村中學的學生多不愛講話,有的即使說話聲音也小,語文課常處於沉悶狀態,這是一定要改變的。

(六)課外閱讀的習慣。要學好語文,僅靠《語文》書遠遠不夠。像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如規定一個高中生三年的閱讀總量不少於300萬字,並開列了課外閱讀的書目。高中語文教材還配備了《語文讀本》給學生課外閱讀。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不少學校、不少同學並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處於放任式、束之高擱式。可以說,缺少課外閱讀,很難形成語文的悟性。

(七)勤寫勤練的`習慣。多寫,手不生疏;勤練,熟能生巧。完成課內作業後,適當做點課外練習,對於提高自己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大有補益的。

(八)整理積累的習慣。這是要求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知識,或是課堂筆記,又或是做錯的題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庫。比如,整理文言文“爲”的讀音:1、wéi①當動詞用,②表被動,③句末語氣詞;2、wèi當介詞,表示“爲了”或“替”講。經過總結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九)總結得失的習慣。一篇課文教學結束後,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後,一個專項訓練結束後,一次作文評講後,一次考試後,都要總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體會,這樣可以鞏固、強化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藉此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彌補其不足。

(十)書寫清楚的習慣。凡是寫給別人看的東西,都要養成書寫清楚、文面整潔的習慣。讓看的人一目瞭然,不能讓人家難辨認,看得煩躁。中考閱卷、高考閱卷,書寫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虧的。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並非目的,而是手段。這樣做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學習”的意識,同學們在習慣養成中走向“要學、會學、堅持學”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

五、語文學習的境界

(1)要學——態度問題

(2)會學——方法問題

(3)能學——持衡問題

六、具體要求:

(1)工具書齊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讀天天讀,一半時間不能少;

(3)課前先預習,不預習不聽課;

(4)課上認真聽,身心投入勤用腦;

(5)課堂記筆記,課後看筆記;

(6)作業天天做,不等老師佈置自覺做;

(7)晚自修的語文課計劃安排有效率;

(8)每週週記一小篇,每週大作一大篇;

(9)硬作業硬完成,軟作業也要硬完成;

(10)給人看的東西書寫要清楚。

七、學好語文的意義

學好語文,高考有門;

學好語文,事業有成;

學好語文,人上之人;

八、總結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語文三性記性悟性靈性

語文境界要學會學能學

語文學習習慣十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本課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瞭解曹禺和《雷雨》的相關知識以及戲劇的一般常識。

2.理清《雷雨》的人物關係,分析其戲劇衝突、結構佈局特點,品味劇中周樸園魯侍萍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變化,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3.理解劇中所揭示的階級矛盾的深刻意義。

【教學重點】

1.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和話劇的特點。 2.分析兩場戲劇衝突,並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僞、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 揭露。

2.戲劇語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學生對戲劇主題的理解。

【教學策略】

1.指導學生分組編排表演《雷雨》中的兩場戲。

2.本文將採取活動式(表演)、探討式、啓發式相結合的教學。通過表演課本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愉悅的課堂情境,在觀劇、討論中不斷領略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知識儲備

A. 作家簡介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中國現當代劇作家,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等。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後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後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並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作者自己說: “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纔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繼《雷雨》之後,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兩部作品,奠定了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後,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曹禺擅長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緊張、尖銳的戲劇衝突。戲劇氛圍濃重,語言富有詩意。

B.時代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戲劇作品,也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部傑出劇作。此劇寫於1933年。劇本所反映的時代,大約是從1894年至1924年這段時間。這個時代,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動的時期。在帝國主義侵略下,中國社會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過程。地主兼官僚資產階級代表着中國最落後、最反動的生產關係,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後繼,無產階級日益發展着、壯大着,最終成爲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但是,它畢竟還處在幼年時期,廣大的勞動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紳統治下,暫時處在不可擺脫的悲劇命運之中。這個時代的低氣壓雖然是鬱悶的,但卻呼喚着、預示着大雷雨的到來。曹禺以其對時代的'敏銳感受,把他的感受結晶爲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時代的精神。

C.文本要點

《雷雨》劇情。煤礦公司董事長周樸園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學德國。三十年前作少爺的時候,爲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遺棄了爲他生下兩個兒子的婢女梅侍萍。長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懷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後嫁與魯貴,生下女兒四鳳。周家後來從無錫遷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樸園又娶繁漪爲妻,生下兒子周衝。他們與魯家共居一地。魯貴與四鳳在周家幫傭,大海在其生父周樸園的煤礦上當工人,但兩家各不相知。周樸園當年在包修哈爾濱江橋時,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從死者身上榨取了錢財,後來又不斷地破壞工人的罷工運動,並指使警察開槍打死礦工。他獨斷專行,壓制繁漪的個性,夫妻矛盾尖銳,視同仇人。繁漪苦悶抑鬱,與周萍發生了亂lun關係。後周萍遺棄繁漪,又和四鳳相愛,當繁漪獲悉周萍、四鳳要相偕出走,在絕望中當衆宣佈了她和周萍的亂lun關係,周樸園也公佈了侍萍的真實身份。隱祕暴露,真相大白。四鳳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冒雨衝入花園,觸電身亡。周衝爲救四鳳,也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侍萍、繁漪在巨大打擊下也先後瘋癲。周樸園孤苦伶仃。劇作在一天之內集中寫了周魯兩家歷時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現了新舊兩種思想鬥爭和階級矛盾,揭示了悲劇的根源。結構嚴謹,矛盾集中,戲劇性強,形象鮮明,語言性格化。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D.基礎知識

1.生字

涔(é):形容雨、汗、血、淚等不斷流下或滲出。 諦(dì):仔細。 愕(è):驚訝;發愣

2.詞語

拜望:原是敬辭,指探望。文中含諷刺的意味。 諦聽:仔細地聽。諦:仔細。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見地:見解。

交涉:跟對方商量解決有關的問題。文中含有辦成事情的意思。

驚愕:吃驚而發愣。 昧心:違背良心。昧:mèi昏,糊塗,不明白。

彌補:把不夠的部分補足。 伺候:在人身邊供使喚,照料飲食起居。

無賴:①刁鑽潑辣,不講道理;②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人。

賢慧:指婦女心地善良,對人和藹。也作“賢惠”。 鬱熱:悶熱。鬱: 積聚而不得發泄。

怨憤:怨恨憤怒。 意氣:文中指由於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

涔涔:形容汗水不斷地向下流。 沉吟:遇到複雜或疑難的事遲疑不決,低聲自語。

門當戶對:指結親的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相當。

規矩:(行爲)端正老實,合乎標準或常理。 拜望:探望長輩或領導(敬辭)。

恩怨:恩惠和仇恨。多偏指後者。 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了極點,不願再活下去了。

二、問題探究

主問題:認真細讀課文,思考: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成功地表現了“周樸園”和“侍萍”個性特點的?

子問題1:《雷雨》這個標題可否換成《兩個家庭的悲劇》?請談談理由。

子問題2:《雷雨》的故事情節是什麼?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每一折故事的情節。

子問題3:周樸園和魯侍萍的相認的場面,作者通過哪些個性化語言和動作來揭示矛盾衝突和人物性格的?請細讀原文後,填寫下表。

人物: 周樸園/魯侍萍

個性化語言

動作

人物性格

矛盾衝突

子問題4:A.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麼態度?你認爲魯侍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子問題5:周樸園和魯大海見面的場景,作者通過哪些個性化語言和動作來揭示矛盾衝突和人物性格的?請舉例簡要分析。

子問題6: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性格特點是什麼?請簡要回答。

三、課文小結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僞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卻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庭的祕密,身世的祕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

在戲劇藝術上,《雷雨》臻於完美之境。它的衝突設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轉合達到極致。具有夏日雷雨的徵候;它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豐滿而複雜;它具有一種詩意之美,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彙總一起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味。

課文所節選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可分爲兩個場面,地點都是在周家客廳裏。第一個場面寫周樸園和侍萍三十年後意外重逢並相認,第二個場面寫周樸園和魯大海之間的激烈衝突。周樸園、侍萍相認的情節是劇情很重要的發展。因爲他們的對話揭示出兩人年輕時曾經有過婚戀糾葛並生有兩個兒子這個祕密,而這個祕密是全劇的關鍵情節。周樸園和魯大海之間的矛盾衝突則讓周、魯兩家中的五個人之間初次發生聯繫。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弟關係因爲激烈的階級利益衝突,被完全忽略、消解了。

四、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後面的問題。

魯大海 (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他們就把礦上的工人們賣了!哼,你們這些不要臉的董事長,你們的錢這次又靈了。

周萍 (怒)你混賬!

周樸園 不許多說話。(回頭向大海)魯大海,你現在沒有資格跟我說話──礦上已經把你開除了。

魯大海 開除了!?

周衝 爸爸,這是不公平的。

周樸園 (向周衝)你少多嘴,出去!

周衝 憤然由中門下。

魯大海 好,好。(切齒)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錢,你什麼都做得出來。你叫警察殺了礦上許多工人,你還──

周樸園 你胡說!

魯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別說了。

魯大海 哼,你的來歷我都知道,你從前在哈爾濱包修江橋,故意叫江堤出險,──

周樸園 (厲聲)下去!

僕人們 (拉大海)走!走!

魯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每一個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塊錢!姓周的,你發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你現在還──

周萍 (衝向大海,打了他兩個嘴巴)你這種混賬東西!

大海還手,被僕人們拉住。

周萍 打他!

魯大海 (向周萍)你!

僕人們一齊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樸園 (厲聲)不要打人!

僕人們住手,仍拉住大海。

魯大海 (掙扎)放開我,你們這一羣強盜!

周萍 (向僕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 (大哭)這真是一羣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

周萍 你是誰?

魯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魯大海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

魯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臉,又哭起來)大海,走吧,我們走吧!

大海爲僕人們擁下,侍萍隨下。

1.周樸園對周萍、周衝兩個兒子分別說“不許多說話”、“你少多嘴”其用意是什麼?

答:

2.魯侍萍“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這一句的語言妙在哪裏,表現了侍萍怎樣的感情?

答:

3.這個片斷中有許多矛盾衝突,其中最基本的矛盾衝突是什麼?

答: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並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覆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爲有名,被稱爲“五嶽”,它們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爲“五嶽”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2、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親爲名,告歸故里,途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峯之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3、作者介紹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後,先後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後來的桐城派作家並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爲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爲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4、層次結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峯一—日觀峯。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着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後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句話?

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着青山,卻說青山揹着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如畫”“若帶”使用比喻修辭。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着的雲霧好像飄帶一般。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皆若僂”使用比喻修辭,寫出了西南諸峯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峯的`雄峻,且賦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4、既然作者是從第2段敘述開始登山,那麼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餘的?

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峯”的位置由面——線——點爲下文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爲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着四方遊客,吸引着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後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6、寫作特點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於抓住景物特徵,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