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1

《半截蠟燭》一文生動的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全文以半截蠟燭爲敘事線索,細膩地刻畫了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課我設計以學生誦讀爲主線,以讀促講讓學生通過讀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課伊始,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但是由於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認識不足,其次由於對略讀課課型教學,課堂上少講、精講,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寫作訓練的特點,沒有把握好,教學過程中對這節課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把體會人物特點的朗讀過程指導的過於細緻,沒有抓住傑奎琳這個重點進行朗讀指導,所以浪費了好多寶貴的時間,到最後致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

另外,教學過程中一些細節處理不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讀“伯諾德夫人”時讀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強調了“若”和“諾”的讀音,沒有及時的對文中幾個難讀的外國人名如:“伯諾德夫人”、“傑奎琳”進行正音,所以在後來回答問題過程中一些學生讀這些人名時還結結巴巴。

每次反思課堂,我都要爲自己對學生的特點、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雖然我也聽了高老師、李老師等幾位老師的課,課下也抽時間看了教科書、教參等書。可能是我這個人太愚笨了,還是沒有學到她們的十分之一。我知道這樣下去後果將十分嚴重,不過我有信心在以後的時間裏,抓緊時間學習,虛心求教,認真聽課,讓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2

《半截蠟燭》課文生動記敘了二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的法國女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門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節性強,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要積極創設情境,通過反覆、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從伯諾德夫人一家與德軍的鬥爭中感受人物品質,從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中豐富人物形象。

導入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大問題:請同學們細細讀讀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與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誰?爲什麼?以這個問題作爲突破口,展開重點部分的教學。在交流時,引導學生通過文中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勇敢機智的高貴品質。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德國軍官的蠻橫、兇殘。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換位創設學習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諾德夫人(傑克或傑奎琳),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然後通過角色朗讀,加深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想要抓住兩條線,即蠟燭的變化和人物心理的變化。教學完重點部分,再引導學生思考:既然明知傳遞情報的工作如此危險,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還要義不容辭地參加呢?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一家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後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峯迴路轉,化險爲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倖躲過一劫。這裏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然後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會想些什麼,並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同時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3

本篇課文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爲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祕密文件藏在半截蠟燭裏。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爲保住蠟燭裏的祕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

劇本大家都聽過,但是卻不是很理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體裁。在介紹劇本的時候我引入現在的演員是怎樣通過銀幕給觀衆呈現的逼真的生活狀態。劇本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基礎,然後通過旁白,語言,舞臺效果等等來充分展現人物特點與劇情發展。同學們的理解力很強,都能很好的掌握。

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兩個重要的劇幕。第一個劇幕講的是伯諾德夫人和孩子們一起藏蠟燭和表決心:爲了保護這個祕密而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初步瞭解傑奎琳和傑克,以及媽媽的的性格特點。同時體會旁白在劇本中的作用。同學們進行了表演,在表演中,同學們基本能夠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但是可能在選擇演員角色的時候,現場氛圍有點太熱情,導致一開始的時候,好幾個同學沒有進入角色,沒有把當時嚴肅的感覺演出來。所以在第二次表演的時候,我着重強調了一下,在第二次的表演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第二個劇幕中,也是本課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這是一場真正的鬥智鬥勇,一次次的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和德軍展開的內急外穩的的戰鬥。面對一次次的失敗,他們表現出了機智勇敢,最可愛的傑奎琳,利用自己的聰明可愛,博得少校的喜愛,並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也保護住了情報的完整。

好的表演永遠是基於對劇本的透徹把握上了,爲了能把劇本演好,同時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一開始我就把課時安排告知,同學們喜愛表演,所以爲了能夠表演,他們也在課堂上做了一些努力。所以在第二課的時候,很多人踊躍舉手進行參演。由於課堂時間有限,並不是所有的`同學們都進行了表演,覺得這是挺失敗的地方,不過總體而言,每一組上臺表演的同學都有進步。基本上能在上一組的不足中得到彌補。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4

《半截蠟燭》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事,讚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女兒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仔細解讀文本時我備課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圍繞三個主人公的三個情節展開,這三個環節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的,緊張氣氛也越來越厲害。我覺得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應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通過朗讀,既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也能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表達情感,欣賞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學設計時,如果採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學生學得會十分枯燥。“由扶到放”指導思想浮現在我腦海中,於是備課時,我對三個情節採用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一情節教學採用“以述促讀” 的方式,指導深入研讀課文,瞭解伯諾德夫人的爲人;對於第二情節啓發學生用學習上節的方法來談談對傑克的認識;第三情節,我則是在將重點落在傑奎琳的語言上,通過種種朗讀,讓學生自覺地體會感悟傑奎琳這個女孩的機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學手段也不同,從實施整個教學得效果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精神也隨之流露出來。我特別關注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那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依據文本,加強指導也作爲這節課的一個訓練重點。課文最後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大家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險爲夷,僥倖躲過一劫。我覺得這應該是這節課的高潮,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啓發學生想象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分別會想些什麼,以及他們的神態和動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訓練的重點,語言的表達更是作爲訓練的要點。因爲課堂上的品味與感悟,加上我的點撥與指導的到位,學生的說話訓練時高效的。課後再請學生把這一內容續寫下來,最後一個自然段爲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學生的寫作慾望極其強烈。

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反思5

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爲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聯絡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聯絡站,挽救了一家人?

學生幾乎脫口而出:“是小女兒傑奎琳。”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描寫小女兒傑奎琳這一段話上。

通過細讀,學生很快說出了理由,伯諾德夫人、傑克的計策失敗,保住蠟燭的重任就落到了傑奎琳身上。小小的傑奎琳充分施展出她的智慧,理由是那樣的不露破綻,“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她的語言最有特色,她嬌聲叫少校爲“司令官先生”,極大地滿足了德國少校的虛榮心,順利地拿到了蠟燭,終於保住了蠟燭裏的祕密。

傑奎琳巧妙僞裝出來的可愛和天真、毫無破綻的理由打動了德國少校,對此學生心存疑問:通常,我們對德國侵略者常常描述爲兇殘,而此處對小女孩的態度如何理解?是否是人性中的閃光?乾乾說,學生可能對納粹有錯覺,我及時補充了文章背景。在二戰中,法國投降,德法聯盟,因此名義上法國人與德國人是一起的,對德國人而言,一般的法國人與猶太人有本質的差別,因此對待他們的態度也不相同。在當時的背景下,德國人是一種權威者,主人的角色,而法國人則是僕從關係。身份完全不同。在這裏,德國人沒有態度上的轉換,因此用人性是解釋不通的。德國人要對付的是法國的抵抗組織,一旦發現這家人爲抵抗組織送情報,那結果就不相同。而這一家人,也正是利用了德法聯盟這層關係與德國人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