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四年級課件 >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精選9篇)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使學生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瞭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四年級平均數課件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精選9篇)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1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瞭解統計知識是應用廣泛的數學內容。

2.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3.當一組數據的數值較大時,會用簡算公式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 .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滲透數學來源於實踐,反地來又作用於實踐的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滲透數學公式的簡單美和結構的嚴謹美,展示了寓深奧於淺顯,寓紛繁於嚴謹的辯證統一的數學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均數的概念及其計算。

2.教學難點:平均數的簡化計算。

3.教學疑點:平均數簡化公式的應用,a如何選擇。

4.解決辦法:分清兩個公式,公式②的運用要選擇一個適當的a。

教學步

(一)明確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與數據打交道,例如,電視臺每天晚上都要預報第二天當地的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商店每天都要結算一下當天的營業額,每個班次的飛機都要統計一下乘客的人數等.這些都涉及數據的計算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問題。(教師出示幻燈片)

爲了從甲乙兩名學生中選拔一人蔘加射擊比賽,對他們的射擊水平進行了測驗.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數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樣比較兩個人的成績?2.應選哪一個人蔘加射擊比賽?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並可以分成小組討論解決辦法。

對於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感到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可能想到去比較兩組數據的平均,讓學生動手具體算一下兩組數據的平均數結果它們相等在學生無法解決此問題的情況下,教師說明,這正是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寫出課題).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師有意創設問題情境、製造懸念,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注意,還能誘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二)整體感知

解決類似上述的問題要用到統計學的知識,統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並據之做出推斷的科學,它以概率論爲基礎,着重研究如何根據樣本的性質去推測總體的性質。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統計學的應用非常廣泛,以至於它已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章我們將學習統計學的一些初步知識。

(三)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學習了平均數。

1.(出示幻燈片)請同學看下面問題:

某班第一小組一次數學測驗的成績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這個小組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動筆計算,並找一名學生到黑板板演,講完引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求平均數方法,這樣做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計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認識。

2.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

那麼 ①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 讀作“x撥”。

這是在初中數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帶有省略號的用字母表示的n個數相加的一般寫法 .學生對此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太習慣,要向學生強調,採用這種寫法是簡化表示,是爲了使問題的討論具有一般性。教師應通過對公式的剖析,使學生正確理解公式,並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義。

3.平均數計算公式①的應用

例1 一個地區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氣溫依次是(單位:℃):

-6,-5,-7,-6,-4,-5,-7,-8,-7

求它們的平均氣溫。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2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平均數(一)(P116例1、例2)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意義。

2、掌握求平均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方法。

3、會正確解答簡單的平均數應用題。

4、初步建立平均數的統計思想。

5、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要求下列問題,必須已知哪兩個條件,並說出數量關係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個?

(2) 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

(3) 平均每組分到幾本書?

(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導入

(1) 象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類似題

稱之爲求“平均數”。所謂平均數,就是把不相等的幾個數量,在其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課題:

平均數

(2)求平均數用什麼方法?

求平均數首先從問題中判斷:把什麼作爲總數平均分;

是按什麼平均分的,即與總數對應的總份數是什麼;然

後用“總數÷總份數=平均數”,求出平均數。

二、探究

1、例1:

有4組小長方體,第一組有9個,第二組有5個,

第三組有7個,第四組有3個。平均每組有多少個?

(1)默讀題目,想一想這到題的數量關係式

長方體的總個數÷組數=平均每組的個數

總 數 ÷ 份 數

(2)生列式,並說明是怎樣想的?

(9+5+7+3)÷4

問:平均每組的個數會不會比最多一組9個多,會不會

比最少一組3個少,爲什麼?

(3)閱書P116的例1

2、例2:

陳小紅期中考試成績,數學和英語都是98分,語文

96分,自然常識100分。她的平均成績多少分?

(1)自學例2的解題過程:

A.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括號中爲什麼會出現兩個98相加?

總份數爲什麼是4?)

B.你能完整說說這題的數量關係式嗎?

總分÷科數=平均成績

(2)練習:

書P117的練一練的1、2(只列式)

三、運用

1、根據問題找總數、總份數

(1)平均每輛車運煤多少噸?

(2)平均每季度生產多少臺?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個?

(4)平均每組踢毽子多少個?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個?

2、列式解答

(1)第一組植樹12棵,第二、第三小組共植樹20棵。平均

每組植樹多少棵?

(12+20)÷3

括號中只有兩個數字相加,後面爲什麼要除以3,不除以2?

(2)書P117的試一試

書P118/2

3、深化

(1)5個同學身高分別爲145釐米、150釐米、144釐米、

142釐米、147釐米,他們的平均身高在大於( )

釐米和小於( )釐米之間。

(2)小芳、小華各有一些書,小芳的書比小華多4本。要使

兩人的書同樣多,小芳應給小華( )本書。

(3)選擇正確的算式

學校舉行科技小製作展覽會。高年級4個班,選出172

件作品;中年級5個班,選出188件作品;低年級3個

班,選出96件作品。平均每個年級選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書P119/8

四、回家作業: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42-43頁例1、例2

二、教學準備

小黑板、姓名筆劃數統計表。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徵,並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願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後,出示一個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姓名王振方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製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製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製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蒐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後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姓氏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引導到求筆畫總數和平均數上。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筆畫數是6畫,這又表示什麼?

引導學生認識:

(1)表示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這個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6畫與王振方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彙報交流。)

引導學生注意:

(1)有關係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6叫做王振方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蒐集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蒐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有學生姓名兩個字,有學生姓名三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麼方法?

引導學生認識從:

(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組織全班彙報交流。)

引導學生認識:

(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瞭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爲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後組織交流。

師:比完後你有什麼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王振方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麼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龍滾中心學校五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45人。

(2)四(1)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72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麼得來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彙報交流。)

引導學生懂得:(1)45是五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五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45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2)72分是四(1)班上學期期末數學總分除以全班人數所得到的。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釐米、142釐米、139釐米、141釐米、140釐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釐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並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彙報後,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四)聯繫實際,應用新知

1、選擇

(1)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 )棵

A、181 B、165 C、145

(2)自行車商店第一天賣出自行車54輛,第二天上午賣出25輛,下午賣出23輛,平均每天賣出多少輛?正確的列式是( )

A、(54+25+23)÷3 B、(54+25+23)÷2

2、李老師家今年1——3月用水噸數如下:

月份1月2月3月

噸數687

(1)從中你能知道什麼?

(2)能否預測出今年全年的用水噸數?

(3)你還想對老師說什麼?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在動手操作、觀察、討論等活動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 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靈活運用平均數相關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體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理解並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法與學法:

教法:動手實踐與引導探索相結合。

學法:動手實踐與自主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平均數的數據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 瀏覽信息,引出平均數

1.引入信息:

師:同學們,我今天帶來了一些我們生活學習中的信息,請看屏幕。(課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選手平均每人1分鐘踢50個。

(2)一年級第一小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釐米。

(3)三年級平均每個班開展了3項課間活動。

(依次出示信息,分別請3名同學讀題,其他同學認真的看屏幕並傾聽)

2.感知平均數:

師:同學們,在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個詞,你們發現了嗎?(都有“平均”這個詞,課件再次用紅色顯示信息中的“平均”)

對,(指着50個,120釐米,3項,課件同時用粉色顯示這些數據)這些數據都是“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進行質疑: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那些知識? 生可能會說:

a: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b:平均數與平均分有什麼關係?

c:怎樣計算平均數?

d:平時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數?(如果學生不能提出這個問題,教師可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說一說平時生活中見到或聽到過哪些類似的“平均數”,學生舉完例子後教師可舉“這次數學考試平均成績是80分,說說這裏的平均數,你們是怎麼理解平均數的,是

不是每個同學的成績都是80分?)

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來研究今天的知識。

[設計意圖:選取學生熟悉的數學信息,讓學生感知平均數,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問題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 探究交流,認識平均數

1. 出示情境,提出問題:

師:我們每週都要開展“愛心回收站,爭做環保小衛士”保護環境活動,這是一年級4位小朋友收集的礦泉水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收集的情況。(課件出示統計表)

師:你看到什麼信息?(學生說看到的信息老師板書統計表中的內容) 師:請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課件出示問題)

思考:怎樣求這4個學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瓶子?

(生可能會說:先求4個人收集的瓶子總數,再除以4,或者會說把所有的瓶子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師:要求這4個學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是同樣多,這個數量是多少?

2. 出示條形統計圖,探究方法:

師:請看屏幕(課件出示主題圖),這是他們4人收集瓶子的統計圖,你能發現什麼數學信息嗎?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圖中的數據,說明橫軸分別表示什麼,每個人收集的數量是多少,誰最多誰最少,請同學彙報)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他們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同樣多嗎?(不一樣多)(教師板書:“不一樣多”)

你能想辦法,把他們4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變成同樣多嗎?(板書“同樣多?”)

活動要求:4人小組合作,可以看着統計圖說一說,比劃比劃,頁可以動手算一算。(學生以4人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 交流算法

(1)移多補少法

師:怎麼樣才能讓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同樣多呢(或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瓶子)?(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彙報自己的想法) 請你給大家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可能會說把小紅的瓶子給小蘭1個,小明的瓶子給小亮2個,如果學生說出先算他們的總數在除以4,老師可以讓這位同學把他的想法告訴大家,並把算式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那位同學的想法和這位同學的想法一樣,請你演示給大家看一看,邊演示邊說。其他同學仔細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樣,想一想他爲什麼這樣做。(學生利用課件演示說明自己的方法)

師:誰看明白了?他是怎樣移動瓶子的?(學生再次說明移動過程,課件用箭頭出示移動的路線和數量)

師:你爲什麼要把小紅的瓶子移給小蘭?(小紅的多,小蘭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給少的,這樣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就怎麼樣了?(同樣多)

師:剛纔這幾位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法”)

師:現在每個人的礦泉水瓶子同樣多嗎?(同樣多)那同樣多是多少個?(13個)(同樣多的下面板書13個)13個就是他們收集瓶子數量的平均數。(課件13個後面出線紅色虛線)在圖中紅色虛線就表示平均數是13個(板書“平均數”)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師:誰還願意交流?還有不同的方法嗎?請把你的計算過程(算式)寫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個)

師:【指着算式14+12+11+15)÷4】我們來看看這位同學的方法?請你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可能會說:我是先把他們4個人收集的瓶子總數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瓶子,再算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瓶子。)

師:聽懂了嗎?誰和他的方法一樣?再給大家說一說。(學生交流)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5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2—43頁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數據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理論依據,我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四、說學情

由於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着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五、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1: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爲6、7、2,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移動小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 。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探究新知、建構感知

1.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裏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 4 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 4 個人,再除以 4 )

我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 14+12+11+13 )÷4

=52÷4

=13 (個)

“ 13 ”在這裏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裏爲什麼要除以 4 ?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 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1. 用四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每個杯子分別標有水面的高度,這四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釐米?(12釐米,6釐米,10釐米,4釐米)

(1)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我並板書。

(2)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我在做小結。

2、一本書,小明第一天讀了12頁,第二天讀了20頁,他平均每天讀了多少頁?

3、 活動:求平均年齡

在小組內說出每個同學的年齡,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年齡。

4、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纔對?

下面是一隻母雞六個月產蛋的統計表。根據題目中給的數據,算出這隻母雞平均每月產多少蛋。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個數

20

23

26

28

30

29

5、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釐米,小明身高135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爲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 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五).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延伸。

讓同學們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這個作業的設計,既可以鞏固新學知識,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平均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板書設計

平均數

出示統計圖

小結:

觀察分析平均數是什麼數?

1, 份數的概念

2, 平均數的概念

總結:

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總數÷份數=平均數

整個教學設計,我根據教材特點與三年級學生實際,做了很多的預設。因爲學生是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生命個體,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會出現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設計出不同的教學策略。爭取在課堂教學中,在組織學生討論、評價,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同時,生成學習經驗,生成情感體驗,使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操作、交流的過程中,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學具準備:

移動學具板 、作業紙

教具準備:

移動示範板 、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放情景錄像,預設認知衝突

1.談話導入、回顧情景。

2.讀懂統計圖,獲取相關信息

從這兩幅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提出預設問題

這一組同學在套圈比賽中,誰獲得了勝利?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引起爭議,探求公正的策略

當兩組人數不相等時,怎樣判斷哪組套的更準一些?你們有沒有公平的辦法?

2.萌發求平均數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徑求平均成績

3.小組動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那我們應該怎樣求男生、女生各組的平均成績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移多補少

(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個) 284=7(個)

女生:10+4+7+5+4=30(個) 305=6(個)

男生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麼呢 ?

爲什麼女生求出的總數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我們求出男生組平均每人套中7個 ,是不是每個男生都套中7個,女生組平均每人套中6個,是不是每個女生都套中6個呢?那7和6分別是指什麼?

小結:7是男生組的平均成績,也就是6、9、7、6這組數的平均數。6是女生組的平均成績,也就是10、4、7、5、4這組數的平均數。

6.新課小結,揭示課題 ,體會求平均數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平均數的用途可大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處處要用到平均數,你們瞧!這裏是有關平均數的一些資料。

1.鹽城去年全年平均氣溫在18攝氏度。

2.鹽城市某小學三年級有10個班,平均每班人數爲47人。

3.小明的語、數、外,三門考試,平均成績爲92分。

4.鹽城市某小學三( 5 )班同學平均年齡爲8歲。

現在我們就帶着新朋友平均數,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四、鞏固強化,拓展應用

1.移鉛筆 (93頁第1題)

目的:體會移多補少的思想,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2.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 (94頁第2題)

目的:體會一般方法的優越性,上升數學的真正特徵,自主領悟平均數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辨析題(第94頁 第3題)

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4.綜合性訓練:

目的: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訓練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信息、分析數據、有根據預測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7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42~45頁。

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爲什麼要學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瞭解它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方法:悟學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思考:(感動、感覺)

《課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裏的書架,怎麼使每層書架上的數一樣多?

2.2人1個小組比賽跳繩,並記下每個人跳的次數,和另一個小組比,說說哪個小組贏?

二、問題討論:課前小研究的交流與彙報(感知)

師:昨天,蒙老師給大家佈置了課前小研究,請各小組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這2小題?

【設計意圖:“悟學式教學”中強調了學生的課前預習與彙報交流的重要性,讓我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學生。因此,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了課前小研究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等途徑,豐富平均數的相關知識,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並通過交流彙報,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導入,自然引出平均數概念,並巧妙滲透了平均數的區間範圍,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爲後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着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爲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法。

小組活動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彙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裏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裏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爲標準。從7個裏拿出5個,再從3個裏拿出5個,然後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纔移動過程中,有什麼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從不相等到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平均數”與“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這裏又一次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纔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麼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裏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設計意圖: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進行觀察、估計、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及時內化了各種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裏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週的氣溫情況等)

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並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令“平均數”反映的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的數據,在實際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計算器的引入,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2.應用二。

請用計算器幫這位小選手算算最後得分。

生1:最後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不同意,我認爲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最後得分(84+88+82+86)÷4=85(分),這樣才公平、合理。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你有沒有在哪裏見過?(奧運會、電視比賽等)爲了使比賽更公平,通常在比賽中採用這種方法求平均數。

【設計意圖: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3.應用三。

師:星期天,小麗高高興興去學游泳。她碰到一個難題,原來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釐米,小麗身高134釐米,她在這個游泳池中學游泳會有危險嗎?

□會 □不會 □可能會 □可能不會

(1)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2)指名說說(3個)

(3)學生評價。

師: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他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高,可能比126釐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釐米,我們在對待實際問題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設計意圖: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問題嗎?

(五)課外延伸

推薦作業:1、現在你對教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決嗎?這一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後去解決。

【設計意圖:呼應開頭,並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延伸,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悟學理念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指出“五感”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感動、感覺、感知、感悟、感恩”。從本節課的教學可知,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儲備了“平均數” 的相關知識,因而我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的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藉助各種資源——同學的互助等,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主動建構關於平均數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質功能。

悟學理念認爲,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展,就必須教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爲“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是把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進行了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動內容,並把它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組織,這纔是我們在當前設計教學時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談話導入,實際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學的老師決定帶同學們去春遊,他們要分發一些食品。而且還給你們帶來了禮物)今天老師要分給你們。請小組長來領禮物(12塊糖)同學們動腦筋想辦法把糖果分給小組裏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個同學都滿意)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彙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2)學生觀察彙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現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3、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什麼是平均分?

(3)你們用什麼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彙報

二、實際操作,學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彙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爲什麼?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並說出自己的分法。)

三、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彙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體驗成功,回味平均分。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想法和收穫?

教學反思:

學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義,並會動手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平均分。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課件 篇9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數的數量關係,能根據已知條件求出相應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在進行統計或分析統計結果時,經常要用到平均數。(板書課題)這節課,重點複習求平均數。

二、複習求平均數

1.平均數的含義。

(1)提問:誰能舉例說說什麼是幾個數量的平均數嗎?

(2)下面說法對不對?

①前3天平均每天織布200米,就是實際每天各織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裏沒有危險。

2.提問:那麼,求幾個數量的平均數需要哪些條件?平均數要怎樣求?(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做“練—練”第1題。

讓學生讀題。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求的是什麼。

4.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默讀題目。指名學生說一說題意。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提問學生怎樣列式的,老師板書。讓學生說明每一步求的是什麼。提問:這兩題在解題方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爲什麼列式不一樣?說明:按照求平均數的數量關係解題時,要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再根據數量關係式正確列式解答。(板書: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的對應關係)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二十三第11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是按怎樣的數量關係列算式的,(總路程除以時間等於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麼數量。追問:爲什麼總路程是140×2?爲什麼時間是4.5加5.5的和?指出:解答時要認真看題,弄清題意,理解條件和問題的意思。

2.做練習二十三第12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三人的“平均成績是110分”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學的成績是多少分?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追問:110×3表示什麼?爲什麼三人的總分數要用110乘3?

3.做練習二十三第13題。

指名學生說一說統計圖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追問:爲什麼要用12做除數?說明:要根據問題要求的結果,確定應該用哪個量做被除數,哪個量做除數。

4.做練習二十三第14題。

讓學生觀察統計圖。提問:你從圖裏瞭解了哪些情況?想到了哪些問題?請大家在小組裏估計一下,平均每月水費、電費大約各要多少元,並且說說怎樣想的。指名學生交流估計的結果和想法。再讓學生求出平均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問題?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三第8~1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