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通用5篇)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在前七冊的教材中,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的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本冊教材的“統計”內容是教學一個常用的統計量—平均數。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這樣的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的。現實的、有趣的、富的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據這一要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呈現現實的並與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相聯繫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景中學習求平均數,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密切的聯繫。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使學生具有初步的估計一組數據的平均數的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求平均數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驗運用已學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數學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特徵的把握,注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正確地運用它去解決問題。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沒有隻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爲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繫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爲什麼要學平均數,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去把握平均數的特徵,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二、說教法學法

1、努力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在學生嘗試中逐步引導學生體會到用各自的平均數去比較才合理。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已有的解決平均分問題的經驗基礎上,結合“移多補少”的實際操作,自己發現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學生身高”導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數”概念,使學生直觀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爲後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按要求疊棋子,每個小組通過合作、探究,在嘗試中促使學生產生求平均數的心理需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解決平均分問題的知識基礎,結合疊棋子,會發現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操作求出平均數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數的算法。採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發展學生的學習思考。“移多補少”的方法與先求和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豐富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3、初步運用,內化拓展

課堂練習的目的是爲了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和知識遷移與應運。第1個練習: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求平均數,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第2個練習2道題:一是求班上徐風同學上學期的平均數成績,二是求學校籃球隊員的平均身高。

這樣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4、實際應用。一是小組活動:求小組成員的平均體重,家裏1到3月份的用水,一週的氣溫變化等,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並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會“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二是求唱歌比賽中某位學生的得分情況。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三是一道選擇題,通過練習,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在課的結尾部分,爲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徵的把握,我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設計了現在你對老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決嗎?這樣一個問題。

  四、課後反思:

與過去教學“求平均數”的思路相比較,這節課體現出了不同以往的特點。過去教學“求平均數”,側重求平均數方法的多樣和靈活,注重算法的優化,而忽視了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我在考慮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時,把教學目標定位爲: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纔是求平均數的方法。按教材的要求,平均數不再歸入應用題的範疇,而被列爲統計知識的內容,這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應該從統計的角度教學平均數。在考慮“怎麼教”的問題時,我想到了平均數的比較功能,由此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學生身高”導入,較自然地引出“平均數”概念。然後以疊棋子爲教學素材,爲學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臺。當然,求平均數的方法並非一帶而過。由於學生在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上花費了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學生嘗試解題、歸納方法不但費時少而且效果佳。至於“移多補少”、“彙總均分”、“假設調整”中的一些技巧,我想可以放在稍後的練習課中加以培養。上完課後,雖然教學效果還可以,但我總覺得課上得還不充分、不踏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平均數”概念的引入似乎過早,時機不夠成熟。如能先組織兩個小組進行口算等比較,在學生體會到比總數與比平均數產生矛盾的時候再引入“平均數”,這樣設計可能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會更深刻。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首先我從教材分析說起,“平均數”作爲統計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屬於“統計與概率”的範疇。它是在學生學會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條形統計圖(一個表示一個或多個單位)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藉助先總後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但平均數的概念與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組數據本身的總體情況,也可以作爲不同數據比較的一個指標,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僅僅讓學生達成求平均數的方法,那麼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說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儲備要求,一是統計的初步知識,二是平均分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原來的知識中學過。

(2)學生的能力結構分析:通過統計圖表和統計初步知識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有調查、統計的意識;而且,學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補少”使兩數相等的能力。

學習目標:

1、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通過“移多補少”,使學生經歷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數據從不相等到相等的過程,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2、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求平均數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並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在練習題中點題達成目標。

教學重點:

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較用)的意義,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和價值,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

是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怎樣求平均數。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師引導—學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識鞏固與提高的教學主線,爲學生的知識生產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爲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力求體現教師引導、啓發式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並採用課件和說教同步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直觀明瞭的理解什麼是平均數和平均數的意義。通過鞏固與練習,加深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藉機滲透法制教育。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與學生對話,引出一項同學們喜歡的比賽活動,並用多媒體簡要介紹此項活動,然後提出問題引發認知衝突—怎樣比較男生和女生套的,使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營造學習新知識的氛圍,引入平均數。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投中的個數表示在條形統計圖上,要比較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投得準一些。由於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不等,所以比男、女生投中的總個數顯然不合理,比較最大數和最小數也不合理,因爲一個人的水平不代表總體水平。在學生處於認知衝突的時候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提出應該求出男生與女生每人平均投中的個數才能比較。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提倡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的引導地位,使學生主動得探究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新知會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機械的。在學生產生了對平均數的需求之後,就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該如何求兩個隊的平均套中的個數,在學生討論後課件展示用“移多補少”方法。這裏要先讓學生多想,讓後多動手,老師在最後在採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這種方法,來求平均數。接下來在移蘋題目中,由於數據多,移動起來很不方便,因此要採用一種簡潔的辦法—引出平均數的算術算法。這時倒回去算原來的男生和女生套圈比賽,結果和原來“移多補少”是一樣的,讓學生明白平均數的實質和算法。通過這樣的教學,並反覆強調求平均數可以先總後分,就是先算總數後平均分(這裏強調爲平均分成幾份,用除法),最終使學生學會怎麼求平均數。

第三步:談話交流明晰平均數的概念。老師啓發學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數是每個人都實際套中7個嗎?在這裏通過用平均數與最大數和最小數比較,瞭解平均數是一個統計量,是用來表示一組數據集中程度的量,從而使學生一次感悟到平均數所代表的涵義。在此基礎上,教師順時引出這個平均數就是這幾個同學套中的平均個數,即平均數的概念。在小結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之後,讓同學對兩個隊的平均數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其中一個班級的總體水平高一些,使學生意識到平均數可以比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

第四步: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目的還是爲了應用於生活。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覺平均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並會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練習題中,我由淺入深的設計了幾道練習題,鞏固學生求平均數的方法,並在練習題中巧妙設置練習題引入我國森林的現狀,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激發學生愛護環境,保護森林的意識;此外設計的水深這個題目,是生活與理論的一次運用,既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又是學生通過知識瞭解生活,增強安全意識的一次運用。

平均數並不只是一個數學問題,應用於生活之後,它還能反映很多社會問題,向我們傳遞很多信息。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有關平均數的例子,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第五步:全課總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再次強調平均數的意義和求法。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爲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爲: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爲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爲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學會理財中得知以下一些數據: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數據,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着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衝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於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爲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慾望。]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浙教版義務教育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

2、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抽樣之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內容:即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會計算平均數。瞭解加權平均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會用樣本的平均數來估計總體的平均數。

②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啓發性,直觀性和麪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因,積極創設源於生活的問題情景,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和合作精神;讓他們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與他人合作,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四、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以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能力的養成爲主,具體分爲以下五個環節:

Ⅰ、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正是蘋果成熟的季節,某果農種植的100棵蘋果樹即將收穫。一慈善家叔叔想要收購一批蘋果,然後將所賺的錢捐給希望工程。在付給果農定金前,需要對這些蘋果樹的蘋果總產量進行估計。

<1>果農任意摘下20個蘋果,稱得這20個蘋果的總質量爲4千克。這20個蘋果的平均質量是多少千克?

<2>果農從100棵蘋果樹中任意選出10棵,數出這10棵蘋果樹上的蘋果數,得到以下數據(單位:個):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計出每棵樹的蘋果個數嗎?

根據以上兩個問題,你能估計這100棵蘋果樹的蘋果的總產量嗎?動動你的小腦筋,幫幫這爲慈善家叔叔。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能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這個引入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Ⅱ、動手操作建構概念:

接着,每組請一位同學上來,分別給他們5,6,4,9根火柴棒,讓他們自己想出一個辦法使他們每個人手中的火柴棒一樣多,下面的同學也一起思考。這樣通過操作,討論,交流,

可以概括出“移多補少”的方法,最後讓學生爲操作得到的結果“6”起個名稱。從而引出平均數及其含義。指出在實踐中常用樣本的平均數來估計總體的平均數。例如引入部分的例子。這樣體現了“小組合作發現——全體交流彙總”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然後讓學生練習“做一做”題目{定義,板書}

Ⅲ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數學其實是對實際生活的提煉,應還原於實際生活,因此我對書本例題增加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背景。讓學生通過談論與交流等活動,及時內化對平均數的理解,與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平均數的再認識》說課稿5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爲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啓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麼?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爲什麼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麼,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着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麼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並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並初步認識平均數。

④完成兩道簡單的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來也會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

探究先合後分的方法。

⑥在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讓學生口答5組數據的平均數,並探究平均數的範圍。

⑦最後安排了幾道練習題。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等生輕鬆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後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後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並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於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可以說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麼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後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裏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範)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課後反思

張淵

4月7日,我執教了三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平均數是統計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的能力,爲學生打下了認識平均數的基礎,但平均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層認識平均數是我教學的主體思路。本堂課教學過程可謂有得有失,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

收穫一:提問需要有效性和針對性。

1、教學片段: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績統計圖。

師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答:圖中有四個人。

生答:他們分別是李小剛、張明、王宇、陳小杰。

不難看出,學生的回答遠離了我原先的預設。反思自己的提問,“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是一個比較籠統、擴散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人數、姓名也是信息之一。所以提問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難免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出一些無關的數學信息。

改進措施,更換提問說法:“根據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教學片斷:

生答:每組數學都是從大到小。

教師的提問同樣非常發散,有的學生在找每組數據排列從大到小的順序,有的學生在找前後數據之間的差,等等。教師的提問讓學生無處下手,所以出現前後比較的、比較排列大小順序的、比較前後差異的。

比較程健老師指教的《找規律》片段:

出示ppt,思考:

①平移次數和連號張數的關係。

②一共幾種拿法和平移次數的關係。

同樣是讓學生探究數據之間的關係,程老師的提問開門見山,學生對於探究什麼就非常明確,課堂效率高。

收穫二:加強對關鍵問題的討論

片段:在計算出男女生各組的平均套圈個數後,

師問:男女生哪個組贏了?

生:女生組贏了。因爲女生總共套中了16個,男生一共套中了15個。比的總個數。

雖然在教學本題過程中,已經先問過,比較男女贏應該比哪個,並對應該比較每人套中的個數予肯定,但部分學生原來是想比較總個數,而我對爲什麼比較總個數是錯誤的卻未加以討論,以致部分同學對該比較哪個量思路還不是非常清晰。所以在教學中,對關鍵問題,怎麼想是正確的,爲什麼?怎麼想是錯誤的,爲什麼?都讓學生討論一下,讓每一個學生都徹底理解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收穫三:合理運用媒體,呈現直觀圖像

片段:男生3人,分別套中了7、5、3個。

師問:通過什麼方法,可以一下子看出每人套中個數的平均水平?

討論交流後利用課件演示,條形統計圖上7格的移出2格給套中3格的,移完以後,男生每人套中個數相同。利用多媒體的演示,爲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覺感官支撐,抽象的平均數在具體的圖像的呈現下變得清晰可見,學生在視覺衝擊下對平均數的認識深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