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等方面,說說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爲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爲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啓,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爲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着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繫,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啓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爲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着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着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啓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瞭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爲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採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啓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啓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範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裏、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麼,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並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後初步瞭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係。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麼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爲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並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還學學習什麼?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爲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麼?黃雀會成爲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係。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繫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爲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麼開始的?

爲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於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於什麼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並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麼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採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後活動:課後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蒐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瞭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目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關注環境,造福於人類自身,是我們的美好願望。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樹立環保觀念。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教師應通過靈活設計,使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想,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基於這節課的設計目的,本節課的重點是(1)理解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但它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總結實驗的條件,並嘗試設計實驗。所以實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經深入研究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點列爲三個:(1)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3)舉例說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情感目標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在能力上

鍛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教材後我又分析了學情:初學生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時指導。他們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和表現自我。

因此本節課實施以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爲主,運用啓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爲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學法指導上 :1、使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式;2、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學法。教學過程爲五步:課前準備、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學生小結、反饋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爲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讓學生 (一)預習本節課內容並查閱資料;(二)根據書上內容分組做實驗;我(一)課下做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二)製作多媒體課件,使授課直觀、形象。

在導入新課這個環節,我首先打出四副圖片,在輕鬆的氣氛中引導複習:請同學們看屏幕,這四種生物分別是……?學生說:“羊、毛毛蟲、螳螂、蛙。”我指着螳螂和蛙說:“這兩種生物和我們這兒的就不一樣,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哪些內容?生物的特徵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我請學生再看圖片,問: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一樣嗎?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理解概念;認識“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課文一開始就給出“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這些生物術語,學生不易理解,我從直觀圖片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抽象概念。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講的:請大家看這個圖片,這是個什麼生態系統?學生剛複習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態系統。“咱們來找找其中的影響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陽光、空氣、土壤、溼度、狼、羊、草、水分、溫度等。”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徵?哪些沒有?學生把它們分列出來。我總結:這些因素沒有生物的特徵,叫非生物特徵,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徵,叫生物因素,它們都屬於生態因素。然後請學生們在書上找出生態因素的概念,並讀讀。(定義)板書列出,加深記憶。對於“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學習,因爲書上列舉的例子比較常見,讓學生閱讀書上16頁第一段,自學通過。爲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認識,學生根據以上學習說出:“沒有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賴於非生物因素。”這樣使知識貼近生活,得到“消化”和遷移。同時讓學生形成這種觀點,爲下一節的“生物要適應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是探究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對對照實驗的作用、什麼是變量和對照實驗的條件都很迷惑。我想通過三個實驗、兩個對比,促進學生理解。這三個實驗中一個是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分小組提前三天做的,這個實驗容易操作。另兩個是我提前做的。兩個對比是(1)把變量不同的兩個對照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2)把以上兩個對照實驗和有兩個變量的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變量和對照實驗的作用。這部分是這樣講的:“剛纔我們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現在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請把你們小組的實驗展示出來,我來看看”。首先表揚各小組都積極做了。然後對學生做的實驗做了簡單的評價。再選擇實驗現象很明顯的小組,請他們的代表說說實驗分工、過程和結論。一個小組代表介紹:“把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溫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樣,三天後,30℃的饃片長滿了黴菌。我們得出結論:30℃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置疑:你們做的實驗是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那麼溼度對黴菌的生活有影響嗎?這正是我的探究實驗。我來介紹介紹: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溼度不同,一組饃片在塑料袋中,一組饃片露在外面,溫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樣,三天後溼度大的饃片長滿了黴菌。得出什麼結論呢?學生回答:溼度大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引導提問:你們的實驗和我的實驗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討論後說:“都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現象明顯”。我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讓兩組饃片的溫度和溼度都不同,饃片會有什麼現象呢?”請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組實驗;把相同的饃片分成兩個實驗組,使它們分別在30℃乾燥條件和0℃潮溼條件中放三天,發現這兩組饃片都沒有長出很多黴菌。這個實驗中一組饃片有30度的條件,一組有潮溼的條件,卻沒有出現前面實驗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後讓學生對比討論,我引導分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最後總結歸納出:適宜的溫度和溼度都適合黴菌的生長,但要研究溫度和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必須象前兩個實驗一樣,分開來研究。要麼只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要麼只研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如果在實驗中設置兩個不同的因素,將得不到科學結論。在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應設置兩個實驗組,讓其它因素一樣,溫度不同,觀察哪種溫度更適合黴菌的生長。就會得出“30℃適合黴菌生長”的科學結論。我立即強調:這樣的實驗就是對照實驗,其中的溫度是變量,0℃是30℃的對照條件。通過三個實驗的分析對比,學生理解了對照實驗。並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

因爲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本節就應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們做過的實驗,總結一下一個實驗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預習過本節內容,又經自己做實驗,很快回答出設計實驗方案的內容。爲了繼續鍛鍊學生能力,預計課堂時間緊張,因此我佈置課下練習: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在課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並記錄下來,下節課說說。這樣通過學生做一個難度不大的實驗,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老師引導對比分析,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再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本節的第三個知識點是生物因素。爲了讓學生對書上的“種內互助、種間互惠互利”等術語有直觀印象,理解記憶,先讓學生看四段錄像,要求學生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播放蝗蟲啃食莊稼的錄像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後果是什麼。四段錄像讓學生看到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及時回答了問題:錄像中有螞蟻的互助關係和大象、棕熊的爭鬥關係,還有蝗蟲和植物、獅子和角馬的捕食關係;大批蝗蟲過後,綠色植物所剩無幾,莊稼顆粒無收,直接了破壞環境。蝗蟲的錄像爲下一節的“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埋好伏筆。第二步:讓學生觀察書上16頁的四個彩圖,說說其中的生物關係分別是什麼?學生爭先恐後的說:“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關係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總結生物之間的關係有哪些?學生總結出(板書內容)。通過活生生動態的錄像和形象的圖片,書上的概念不用老師解釋學生就理解了。本節全部內容講完後,我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組學生的小結:全面、直觀而形象。說明他們經過做實驗、對比分析、看錄像,自學印證,把直觀感性的知識提煉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節內容。通過教師和學生互動,至此已圓滿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佈置作業:以小組爲單位設計“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預習下節課內容: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影響和改變作用;2、課下分組做書上17頁的實驗,要求認真記錄數據。

爲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反饋練習題。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詳細清晰,便於記憶。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是:複習舊知用4分鐘;第一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第二個知識點約用16分鐘;第三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小結5分鐘;反饋練習4分。

本節

課的教學特點是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認識規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並用,使知識由直觀到抽象,深入淺出。

上完課後,我反思本節課的得失:這節課根據以往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侷限於書上的一個實驗,通過大家做的三個實驗的對比,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解決了以往學生對對照實驗的迷惑。從反饋信息中瞭解到效果較好。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使學生懂得學習理論是求知的途徑,通過探究也能獲得知識。最後我鼓勵學生:只要你執着探究,也許將來你會有意外發現,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永載史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爲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係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並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爲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後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並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爲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爲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於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啓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祕。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於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以活動爲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鬆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着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着重要的意義。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座標數據圖表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抓住關鍵,掌握本質。

b、運用表格的方式進行總結,簡潔明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價值方面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2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

(2)圖表數據的解讀

3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

(2)圖表數據的解讀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

1)他們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他們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 4

的辦法。

3)同時他們具備了羣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結合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

1)自學輔導法:本小節內容屬於原理性的內容,但不難掌握,所以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式,即先引導學生自學並總結對比三種跨膜運輸的方式之間的異同點,然後稍做點撥,最後精選一些習題讓學生當堂訓練!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物質穿過細胞膜的動畫,使物質進入細胞的過程更直觀。

學法:

3)比較學習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塊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羣體、生態系統等,本模塊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爲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並且爲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爲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羣、種羣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羣基因頻率的變化。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爲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羣、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初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並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羣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範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羣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於基因庫本身較爲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採用以啓發式教學爲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信息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啓發式教學爲主,適當地加以講授,並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爲啓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着重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採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通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導入教學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衝突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羣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羣體就是種羣。

問題1:怎樣的一羣生物個體可以稱爲種羣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羣有何區別呢?

通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羣","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羣",試着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羣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通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羣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羣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係?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羣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並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麼特徵?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羣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羣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爲什麼要提出並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通過具體種羣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髮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羣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爲什麼?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羣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羣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羣變化和抗青黴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繫,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裏,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於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羣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羣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羣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後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後,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於"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於爲什麼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並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後,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並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並通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羣之間和種羣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麼因素可以阻止種羣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後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後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於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羣,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於"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爲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複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

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佔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係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爲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並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複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於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啓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纔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爲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爲了使學生帶着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爲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麼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着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導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後枝滿桃的情形,並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麼?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爲了賞心悅目麼?對植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爲了吸引昆蟲爲它傳粉,這又爲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爲後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麼?

說明:採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着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並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的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並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着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爲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通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並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爲深入地瞭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着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裏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後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裏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並總結: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爲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爲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爲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Ⅰ.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爲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後,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裏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着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紮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後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爲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嚐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