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生物說課稿範文

生物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生物說課稿範文

生物說課稿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繫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爲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係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爲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爲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爲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爲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髒,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啓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準備:

1.老師的準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複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準備:複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爲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複習:

(啓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通過複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着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爲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爲可以分爲幾個階段?以小組爲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註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爲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臺發佈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髮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爲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爲: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彙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纔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瞭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爲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啓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明確三者關係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係。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纔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係,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複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係;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物說課稿2

  說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嚐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蒐集的資料進行閱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瞭解,爲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爲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說,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說,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蒐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說材料:

教師準備:白蘿蔔、酸蘿蔔、白豆腐、黴豆腐、生麪糰。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麪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蒐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爲顧問,學校爲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着學科學就是爲了用科學,爲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摟着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嚐,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嚐的慾望。

2.品嚐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嚐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嚐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嚐,要在品嚐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嚐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嚐,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醃製泡菜時爲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罈子,有的想了解爲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鹹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蒐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蒐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彙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蒐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說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爲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閱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蒐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閱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係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於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課的學習又爲下一章《用藥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由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分類二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爲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爲這節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後,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教師:預防接種證。

學生:調查自己或他人打預防針的情況、預防接種證。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和啓發式教學。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說學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裏,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倖免,爲什麼?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癢、起泡等過敏症狀,這又是爲什麼?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纔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爲什麼?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幹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塗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以後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爲什麼塗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具有什麼作用?

教師出示“皮膚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麼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爲什麼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後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並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非特異性免

特異性免疫

作用範圍

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

後天逐漸形成的

特性

非專一性

專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