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乘法的初步認識 》的說課稿範文大綱

《乘法的初步認識 》的說課稿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認識 》的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乘法的初步認識 》的說課稿範文

  《乘法的初步認識 》的說課稿1

  教學內容: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內容的編排分兩個層次:第一,以學生活動情境提供同數相加的式題,進而引出乘法運算。第二,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知道乘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教學重點:

建立一個新概念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爲教學難點。

  教法學法:

乘法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爲了突出這個重點,突出這個難點,我採用分散知識點,滲透於各個教學環節,層層深入的方法進行教學,運用操作、交流遊戲等形式輔助教學。

根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這個特點,我準備指導學生用“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具體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回顧舊知。

在遊戲中複習用加法求和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複習“少一點枯燥,多些樂趣。

二、引導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過“擺一擺”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發現都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這個特徵。然後引導學生利用1分鐘寫出一個長長的相同加數的算式,當學生對自己寫出的長算式充滿成就感時,“老師說出能在1秒鐘內把這種長長的算式寫出來”,這種說法充分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這樣我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將“加號”一歪變成了“乘號”,將相同的。加數合併成一個變成乘法算式中的一個因數,將相同加數的個數變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個因數。在變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過渡,並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到乘法的簡便。這樣教學重點得以體現,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三、鞏固練習

我設計了一些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去練習,及時給學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拓展應用、全課總結。

以遊戲結束,前後呼應,在遊戲中發現能用今天學的乘法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數學知識能爲我們的生活服務,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乘法的初步認識 》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在座的數學老師都很清楚,“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較爲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們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就更爲困難。因此,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說教法、學法

因爲乘法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基於這一點,本節課我準備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並運用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輔助教學。同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各種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爲“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整體設計。

在長期的教學中,大家都能體會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善於記憶具體事物。所以,我將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啓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情意(約7分鐘)

第二層:引導探究,概念形成(約15分鐘)

第三層:鞏固練習,促進同化(約8分鐘)

第四層:遷移運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

  (二)說局部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課一開始就能夠爲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我一上課,準備爲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

師:小朋友,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裏,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都到什麼地方玩了呀?

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會把小孩子的表現慾望充分地激發出來,肯定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經歷炫耀給其他同學。正在他們的興奮中我會趁勢話鋒一轉,說: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公園,你們肯定沒去過,想去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這些聰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課件演示教科書P44的情境圖,P45的情境圖也被濃縮成一個極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圖像,置於情境圖中的一棵大樹下)。

聽完這句話,看到這幅圖,孩子們可能都會“哇”的一聲瞪大雙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正當他們驚歎這美麗的畫面時,我將提出問題:

“在公園裏,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小火車上的人是怎麼坐的呢?”

引導他們說小火車上每節車廂坐着3個人,摩天飛輪的每個吊廂裏坐着4個人等等,使他們初步體會“相同加數”,爲引入乘法做準備。

由於P45的情境圖被濃縮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觀察事物只會直觀地看表面的小學生髮現,所以我就會繼續引導他們觀察:“仔細看看,你還發現了什麼?”

這時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還有些人好像在遠處下棋”,或者可能會說“看不清楚他們在幹什麼?”

抓住這一時機,我說:“他們究竟在幹什麼呢?咱們一起過去看看”。(課件把P45的情境圖放大演示)

當學生看清是在拼擺圖形之後,我將激勵學生:你們帶小棒了嗎?想不想試一試?請用小棒擺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並照着這一種學擺幾個,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看誰擺得又好、又多。(在學生擺的同時,我會巡視一圈)

我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在“看中學、說中學、做中學”,不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他們自己親眼看一看、親口說一說、親手做一做,獲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滿足了小孩子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慾,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引導探究,概念形成。

在這一環節,我準備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同桌兩人爲一組)互相說說自己都擺了幾個什麼樣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後在全班交流時,我將找有代表性的幾個同學說一說,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將板書幾個有同數連加的和沒有同數連加的等式,以便於下邊的比較學習。由於二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少,空間觀念還很弱,他們頭腦中再現的一般都是他所見過的或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圖形,可能會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簡單的房子、樹、魚、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現以下算式。例如:像這樣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條魚、一棵樹)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現在新課標倡導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因此,我說:“老師剛纔巡視了一圈,看到你們的作品都很優秀,看着你們這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擺了一種圖形,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爲了從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我準備先讓他們看這些圖形像什麼,然後說出每個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並說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將爲學生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如果老師擺了50個這樣的圖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誰能很快地把算式寫出來。

這時學生肯定會個個眼疾手快、大顯身手,半分鐘後我提問:

“寫完了嗎?沒有一個人寫完呀!爲什麼?”

學生可能會議論紛紛,抓住這一契機,我再說:

“老師有一種方法可以在5秒鐘之內就可以把這50個4連加用算式表示出來,信不信?”

由於學生通過剛纔的親目驗證,他們肯定大多數都認爲不可能,所以會不相信,這時,我會趁勢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之後引出“乘號”教學,我將這樣提問學生:

“乘法既然是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種新的運算符號,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麼?”

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所以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猜到叫“乘號”。然後我邊說邊寫乘號,並讓他們觀察乘號的樣子像什麼?

因爲低年級兒童的想像都是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爲基礎,所以他們的想像富於模仿性、再現性,也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出:像風車、、像雪花、像錯號、像拼音X等等,我都將給予肯定。在學生認識乘號的基礎上,我再開始教學乘法算式的改寫。

我準備以6個4連加這道算式爲例,先讓他們觀察這個算式顯著的特點,由此認識相同加數4(板書相同加數)然後讓他們看一看、數一數有幾個4。(板書個數)

在此基礎上,我會說:“像這樣6個4連加,我們就把相同加數4寫在乘號的一邊(板書4×),把4的個數6寫在乘號的另一邊(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後,讓學生對照加法算式說說4和6分別表示的是什麼?然後再告訴學生6個4連加還可以用6×4=24來表示。最後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

由於乘法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歡的拼圖活動之中,並通過實物圖,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這樣,使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時候學東西學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針對小孩子的認知特點,及時地進行反饋練習就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準備讓他們進行以下練習,課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練習後,我將提出問題:

“通過剛纔的改寫,誰能說說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通過教師的適量啓發與學生的親身體驗,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並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用手勢來判斷輔板書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說出爲什麼,然後讓他們挑一道自己喜歡的算式,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

這樣,乘法概念輕輕鬆鬆地就被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其實就這麼簡單”,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生活中、遊戲中,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發揮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而重複使用新技能會使兒童有可能構築或重新構築情感圖式。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剛學會騎自行車,我們會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來回騎一樣。對於他們來說,展示新學到的技能就是一種樂趣,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3、鞏固練習,促進同化。(課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圖填空: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這樣安排,主要是給他們及時提供了“用武之地”,並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歡樂又可以轉化爲一種巨大的力量,成爲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在座的老師都知道,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知識真正爲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這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因此,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體會知識價值,還可以從深層上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於此,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

4、遷移運用,深化新知

我準備讓學生重新觀察風景秀麗的公園這幅情境圖,之後,我先提出一個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