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秋姑娘的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附反思」

《秋姑娘的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附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教學目標:

《秋姑娘的信》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附反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然界一些動物和植物過冬的方式

3.懂得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養成教育訓練點:

1.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習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複習詞語。

  二、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1.秋天到了,欣賞楓樹葉子。

2.閉上眼睛(剩下光禿禿的樹幹),睜開眼睛,你發現了什麼?你會怎麼問呢?

3.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

指導朗讀,讀出好奇、驚異的語氣。

4.是呀,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呢?

出示第七自然段:哈,全被秋姑娘寫了信!

指導朗讀,帶着歡愉的心情讀。

5.男、女生合作讀一問一答。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楓葉全被秋姑娘寫了信,那她給誰寫信呢?

2.讀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

3.交流:“片片楓葉”說明秋姑娘寫的信很多,“好朋友們”是告訴我們秋姑娘把信寫給了誰。

  四、品讀結合,積累語言。

1.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秋姑娘給哪些好朋友寫信呢?

2.指名回答,相機板書。

3.秋姑娘在信上寫了什麼呢?請小朋友打開書大聲朗讀,你最喜歡的信可以多讀幾遍。

4.交流

第一封:寫給南去的'大雁

(1)大雁爲什麼要到南方去過冬?一路上“小心”些什麼?

(2)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遙遠的南方去過冬,一路上一定會遇到很多危險與困難,所以秋姑娘讓它們——多加小心。

(3)你覺得秋姑娘怎麼樣?

(4)指導朗讀,讀出關心、體貼的語氣。

第二封:寫給要冬眠的青蛙

(1)理解:冬眠

(2)還知道哪些小動物也要冬眠?

(3)指導朗讀,讀出秋姑娘的關照。

第三封:寫給貪玩的松鼠

(1) 理解:充足

(2) 指導朗讀,幫秋姑娘催催小松鼠。

(3) 收到秋姑娘的信,小松鼠會怎麼做呢?

第四封:寫給山村孩子

(1)指導看圖,這兩個孩子在幹什麼?小樹的“冬衣”是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做?

(2)指導朗讀,把秋姑娘的信送給山村孩子。

5.讀四封信,再次體會秋姑娘的美好心靈。

五、拓展說話,內化語言。

1.秋姑娘還會給哪些好朋友寫信呢?用“一封寫給(誰),(怎麼樣)。”的句式說一說。

2.自由練說,交流。

六、齊讀全文,昇華情感。

板書設計:

秋姑娘的信

關心

大雁  青蛙  松鼠  山村孩子

 教學反思:

《秋姑娘的信》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課文,是一篇圖文並茂、文質兼美、充滿童趣和蘊含自然常識的課文。講的是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秋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由此讓學生了解秋去冬來的季節變化特點,知道自然界動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激勵學生關愛自然,關愛夥伴,珍惜友誼的情感。

在設計時我打亂課文原來的順序,先學習課文最後兩小節,利用紅楓圖先給學生觀察。然後再出示光禿禿的樹幹圖,讓學生質疑,引出“咦,樹上的楓葉都到哪兒去了?”在讀中導思,自然而然引出了“哈,全被秋姑娘寫了信。”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氣氛中走好閱讀教學的第一步。

在學2——5小節秋姑娘寫的四封信時,我選擇用創設情境,幫助感悟,我覺得可能這種方法比較適合低年級小朋友,例如:在寫給大雁的信這一段中,我設計,“飛到南方去的路途可遠了,想想看,大雁會遇到什麼危險呢?”小朋友答案衆多,有會遇到獵人用槍打他們,會有閃電,撞到高樓……從而引出“路上多加小心”,這樣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危險重重要小心,再通過個性化的閱讀體現出來。

學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說話練習,秋姑娘還會給哪些好朋友寫信呢?用一封寫給()的句式說一說。設計這一練習,目的是希望他們在想象、思維、表達的過程中,將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促使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學習語文,增強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可由於孩子們的閱讀量很少,對小動物的過冬方式把握不準,表達受到很大影響。如果我能夠及時引導孩子給範圍更廣的羣體寫信,孩子們的思維打開了,效果會好一些。

在閱讀秋姑娘寫給她好朋友的幾封信中,往往都在提醒孩子一定要讀得有感情,要把秋姑娘的關愛之情讀得到位,可是由於本人的指導還不到位,往往孩子閱讀時感情也不到位。其實當時我要做到自己範讀課文,在指導時如果由詞到句,如讓孩子們先讀好“充足”,再把它放進句子中讀,這樣有效地指導可能效果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