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教材練習設計

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教材練習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教材練習設計

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麼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裏,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麼多奇蹟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我們的祖先大概誰也沒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們的那麼多幻想紛紛變成了現實。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1.在文中找到相關詞語填在括號裏。

寫出近義詞:改變——( ) 寫出反義詞:現實——( )

2.根據文章內容和理解,填空。

人類上百萬年生活在 社會,20世紀已經是一個 社會了。

3.選擇一項正確的理解,在橫線上填上序號。

(1)文中畫直線的句子是( )。 A.一般疑問句 B.設問句 C.反問句

(2)下面的理解哪一項不正確?( )

A.人類在近一百年來的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

B.人類在20世紀的生活改變程度超過了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C.人類在20世紀中,一直靠神話和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

D.在近一百年中,人類祖先們的許多幻想都變成了現實。

4.簡要回答: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引用了詩句,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從PIRLS看學校中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

2012年4月12日 作者: 王 林  來源: 北大語文課程網

PIRLS的英文全稱是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由國際教育成績評價委員會(IEA)主持,是一項針對全球小學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測試的研究計劃。華文地區的中國香港在2001年和2006年參加了該研究計劃,中國臺灣在2006年參加了該項測試。2007年公佈的結果顯示,中國臺灣在參加測試的4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2位,而中國香港排名全球第2位(2001年排名第14位)。

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所以,PIRLS2006特地設計了5種問卷(分別針對學生、父母、教師、校長和課程),來分析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各種因素。從中可以看出,學校課程、教師教學策略等方面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巨大。香港地區之所以能成爲全球進步最快的地區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他們花了很大精力改革學校的閱讀課程。中國內地由於沒有參加此項測試,無法進行對比研究,但反觀我們的閱讀教學,至少應該在以下方面有所重視。

在“素養”的層面重新定義閱讀教學觀

閱讀是一切學習能力的核心,閱讀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它是語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2002年開始,香港的教育改革把“從閱讀中學習”列爲小學一年級到中學三年級課程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政府投入很大財力支持學生閱讀,例如,提供資金讓學校購買課外書,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很多小學在校園的走廊、運動場等地方設立閱讀角,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閱讀他們喜歡的書本;在每所學校都設有圖書館及專職的圖書館主任,負責組織不同的閱讀活動,並指導學生使用圖書館的資源;越來越多的學校把每天的第一節課作爲閱讀課,學生能閱讀他們感興趣的報紙、故事書或其他閱讀材料。2006年香港課程改革調查報告顯示,實施課程改革後,九成以上的中小學校長都認爲“學生閱讀習慣有明顯進步”,八成以上的小學生都認爲自己“喜愛閱讀,並從中學習新知識”,“喜歡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或報刊”,有78.4%的學生每天都能抽時間閱讀。

而我們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還不太重視閱讀,很多隻是把閱讀作爲語文課的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都偏低;在投入方面也不足,學校圖書館大都形同虛設,圖書館的書籍陳舊而且質量很差;在課程設置上,基本上沒有專門的閱讀課,偶有設置的多作爲自習課,缺乏專門教師指導。這些差距的形成,有經濟的因素,但更多來自觀念和認識的偏差。

PIRLS主要是就“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進行測評,其對“閱讀素養”的描述是:(1)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2)能夠從各種文章中建構出意義;(3)能從閱讀中學習;(4)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羣體的活動;(5)在閱讀中獲得樂趣。可見,在PIRLS中,閱讀能力不再被侷限在語文學科範圍內,它關注的是閱讀的目的和情境,將閱讀和生活相聯繫,將閱讀融入生活的各個層面,並強調閱讀的樂趣。而我們傳統的課程只是把閱讀作爲一種技能,沒有作爲一種素養提出,因此在教學中也多采用訓練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師多侷限於字、詞、句的層級分析,缺乏整體上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的意識

在閱讀能力的發展方面,PIRLS認爲小學三年級(9歲左右的學生)是閱讀發展的關鍵期,在此之前是“學習閱讀”,三年級之後則要“通過閱讀來學習”。如果在小學三年級之前還沒有培養出閱讀興趣和閱讀技能,以後將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也將影響到其他學科能力的發展。如果以這一時間線來看我們的閱讀教學,則顯得速度太慢,教師纔剛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一些閱讀技巧如默讀在這個階段才明確提出,一些高層次的思辨技巧在此時尚未涉及。當然,PIRLS提出的閱讀能力發展的觀點,很大程度上依靠學齡前的着力培養。

嘗試更加豐富的閱讀教學資源

閱讀的範圍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不要只侷限在語文教材中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要跨越一本教材進行閱讀教學;二是閱讀的種類要多,不要只侷限在文學性作品中。

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很難具備閱讀素養。根據PIRLS的調查報告,雖然“課本”仍是世界各地教師(國際平均水平75%)最歡迎的基本閱讀材料,但同時也開始大量使用戲劇、詩歌、短篇故事、長篇故事等作爲教學資源。香港教統局在課程改革後,首先取消了“指定篇章”,鼓勵“課外閱讀課內化”,即學生和老師直接採用優質的文學作品進行教學,同時鼓勵中小學的教材大幅度使用兒童文學作品。因此,很多教師都嘗試在教材之外,使用更多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進行閱讀教學。

大陸的語文教師,多是把教材作爲唯一的閱讀資源,一個學期只教二三十篇課文,很少有意識地關注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自然也就很少運用於教學中。把學生侷限在教材這樣狹窄的教學空間中,是很難讓教學方式發生轉變的,因此大部分教師還是侷限在死摳生字生詞上,教師教得死板,學生也學得死板,教學效果難如人意。

PIRLS認爲,閱讀目的包括個人興趣、休閒娛樂、獲得資訊或從閱讀中獲得知識,等等。歸納起來,閱讀的目的可以分爲兩大類:(1)找尋並運用資料;(2)文學經驗的獲得。因此,PIRLS的測評試題也主要分爲文學作品和資訊性文章兩種。在PIRLS2006年的測試中,香港爲全球資訊類閱讀能力得分最高的地區。

近幾年隨着大陸地區兒童閱讀運動的推廣,不少教師也嘗試着把兒童文學引入語文教學。兒童文學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上有很大作用,但如果學生閱讀的書籍只限於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也是不完整的,因爲閱讀不只是涵養精神,還要獲取新知,特別是在資訊時代,從海量信息中抓取有用信息,更是需要貫穿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

重視閱讀策略的教學指導

閱讀能力是可以通過教學來獲得的。PIRLS評估學生不同閱讀能力的表現,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層,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第二層,直接推論;第三層,解釋並整合觀點和信息;第四層,檢視並評價內容、語言和文本的要點。在每一個層面上,還有一些分項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層面“關注並提取明確陳述的信息”,還有:找出與閱讀目標有關的資料;找尋特定的意思;找尋字或句的定義;找出故事的背景(如:時間和地點);找尋關鍵句或主旨。在PIRLS的測試中,每個題目都指向一種閱讀能力,多個題目結合在一起,就可以顯示出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意義的能力。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模式:解詞釋句——朗讀默讀——歸納文章大意——提煉文章中心。以課文爲中心的閱讀教學,上述閱讀方法都很重要,但卻不夠。目前教師的教學過多重視字詞解釋和內容復現,沒有進行閱讀策略的教學,缺乏脫開文本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培養。學生在真實的閱讀環境中,常常使用到如下一些閱讀策略:

對照這些閱讀策略,可知我們的教師在閱讀課堂還有太多的任務沒有完成。而如果學生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尚不具有這些閱讀策略,將很難“通過閱讀來學習”。

加強對學生閱讀思維品質的評價

PIRLS的評量包括閱讀測試和問卷調查兩部分。閱讀測試從文學和資訊兩個角度各設計了4篇文章,學生可以從8篇文章中選取2篇答題,題目則是從閱讀能力的四個層面進行設計的。問卷調查是從家庭、學校、學生、課程等角度瞭解、分析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各種因素。無論是測試對象的取樣,還是研究數據的統計分析,PIRLS應該都是相對可靠的一套測評工具,也體現了現代社會對閱讀的要求。

PIRLS2006有一篇資訊性文章《太空漫步》,文圖均有,而且有的題目要依靠插圖。題目既有客觀題,也有主觀題,考覈學生各個層面的閱讀能力。例如,第6題測試的就是“解釋並整合觀點和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高層次的思維技巧。

中國內地語文考試中的測試題目和PIRLS的測試題目相比,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文章偏短偏簡單。PIRLS的文章每篇都在1200字左右,而筆者看到的很多三年級的期末測試卷很少有超過500字的;第二,題目設計不合理。內地的測試卷主要考對文章內容的簡單呈現,很少涉及推論、整合、創意等一些閱讀能力,且很少區分出難度。

評量方式有時候會成爲“指揮棒”,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爲。香港地區在經過2001年的PIRLS後,有些小學就採用了PIRLS的理論構架,作爲學校設計閱讀測驗和考試的框架。因此在2006年的PIRLS中,學生的測試成績纔會大幅攀升。

本文主要討論了在學校中如何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並不意味着只能在學校進行。PIRLS2001的調查報告甚至認爲家庭的環境因素是影響閱讀成績的最明顯因素。如果以PIRLS爲參考標準,就是儘量在學校中減少影響學生閱讀素養的因素,從環境佈置到教學手段等多個方面配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附:PIRLS2006測試說明文範例題

太空漫步

莎莉•賴德是最早進入太空的女士之一。她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接受太空旅行的訓練,成爲太空人。從“挑戰者號”太空梭完成任務回來之後,她寫了一本書描述她在太空的探險。讀一讀她說的關於穿上太空衣到太空梭外面工作的一段話:

準備——

在太空中,準備工作並不像在地球上那麼容易。太空人在太空梭上有各式各樣的工作要做。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太空梭裏完成,但是,有時候他們必須到太空梭外面,去修理太空梭或做實驗。

在太空裏和在地球上不太一樣。地球上,地心引力讓我們不會飄浮在空中。在太空中,太空人沒有重量。輕輕的一碰,就會使他們飄到房間的另一邊或是慢動作的翻筋斗。唯一停下來的方法就是抓住固定的東西。

穿平日的衣物,人無法在太空存活。人在太空梭裏面受到保護,不會被外太空的真空傷害。但是在外面沒有空氣可以呼吸,溫度可能極冷或極熱。太空中,物體曬到太陽的那一面可以熱到華氏兩百四十度,而曬不到的那一面可能會冷到華氏零下一百四十度!

要離開太空梭的保護,太空人必須穿上太空衣。每次太空漫步都是兩個太空人一起,因爲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有別人一起工作會比較容易,也比較安全。要出去外面的人得在幾個小時前便開始着裝。他們會搬兩套太空衣進隔離艙。這個小房間的一邊可以與主艙房隔離,另一邊可以對外太空打開。幫忙着裝的太空人離開隔離艙,把門關上。兩個太空漫步者穿着厚重的衣服把小小的空間幾乎塞滿了。他們在隔離艙裏等幾分鐘,這時候,空氣逐漸被抽出去。他們一邊等待氣壓表顯示空氣被抽光了,一邊可以感覺到耳朵砰砰作響。

終於,他們可以打開艙門,進入太空。飄出隔離艙以前,他們必須用一條細纜線把太空衣和太空梭扣在一起,這些纜線可以避免太空人飄離太空梭。

在太空中——

進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飄進太空,變成了“衛星人”,他們繞着地球運行!他們不需要太空梭,至少暫時不需要,因爲太空衣有足夠的空氣和電力可以維持大約七個小時的生命。每個頭盔當中甚至還有食物棒和飲水帶。太空漫步需要的工具放在太空梭貨艙的大工具箱裏,他們移動到貨艙裏,拿出想要的工具,把它們掛在腰際或手腕上。

穿着太空衣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太空人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從太空衣裏面推動某些部位才做得出來,所以手指頭、手掌和手臂都會很疲累。

在外面幾個鐘頭後,該回太空梭跟其他組員會合時,太空人飄回隔離艙。即便他們已經很累了,在關上艙門以前,他們還是會停下來,看看地球和天空的景色最後一眼。

給四年級學童的測驗題

1. 爲什麼太空人需要準備幾個小時才能離開太空梭,舉出兩個理由說明。(直接推論)

2. 爲什麼隔離艙裏需要有第三個太空人?(直接提取)

3. 爲什麼堅硬的上半身是太空衣最重要的部分?(直接推論)

4. 爲什麼作者提到,太空人走進太空前會“再一次抓抓鼻子”?(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5. 有編號的框框怎樣幫助讀者瞭解文章的內容?寫出其中一個方法。(檢驗、評估內容、語言及文章的元素)

6. 想象一下,如果你想當太空人,從文章的資料,說明當一個太空人的一項好處和一項壞處,並說明爲什麼?(詮釋、整合觀點及訊息)

閱讀素養:孩子面向未來的基礎能力

2012年4月12日 作者: 溫紅博 辛濤  來源: 北大語文課程網

【閱讀不僅僅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書面文章,還包括獲取信息以滿足目的需求的能力。從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所得出的數據來看,我國基礎教育對中小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還亟待進一步加強,因爲閱讀素養關係到個人未來的發展乃至國家社會經濟的進步。】

如果把教育質量比作一條生命之河,那麼基礎教育的質量肯定是這條生命之河的開端。如果把基礎教育看作那奔騰不止的源頭,那麼閱讀素養則是這個源頭的精華,形成那滔滔不絕的生命之水,並貫穿這生命之河的始終。

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民族進步,都與閱讀素養有着緊密聯繫。它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基本要素,是孩子實現社會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奠基石。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認爲,“閱讀素養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閱讀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學習其他知識,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會,滿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只有學會了如何閱讀,才能提高鑑賞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滿足個人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

閱讀素養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國民的精神力量對於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最終的競爭力都起着關鍵的作用。而精神力量的獲取和培養,則需要通過閱讀。培養有素養的社會成員,能夠提升社會的整體素質水平,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

正是因爲閱讀素養關係到孩子的個人發展和國家社會經濟的進步,所以國際著名的教育評價項目都將閱讀素養作爲核心的測評內容。美國國家教育發展評估(NAEP)早在1969 年就開始對多個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監測和評估。2000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發了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開始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 歲青少年進行閱讀監測評估。在2009 年以閱讀爲重點的評估中,我國上海地區首次參加並獨佔鰲頭。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於2001 年在國際範圍內開展了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以此來監控國際範圍內四年級學生的閱讀素養。我國也在今年開始了對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情況的試點監測。

閱讀不僅僅是讓孩子會考試

【閱讀者通過閱讀可以達到個人娛樂、學習的目的,也可以滿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拓展個

人的知識儲備、豐富精神世界,還可以通過閱讀參與社會活動。】

不僅各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關心着中小學生的閱讀發展情況,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和大量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也關心如何更好地提高中小學生的閱讀水平。那麼,我們該如何界定閱讀素養?我們先來看看美國國家教育發展評估、國際學生評價項目和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等是如何定義的。

美國國家教育發展評估是這樣定義閱讀素養的。它認爲,閱讀是一個積極且複雜的過程,涉及理解書面文章、形成並理解含義,根據文章類型、目的與情景,恰當使用含義。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則認爲,我們不僅要強調閱讀者能夠理解所讀文章的內容意義,還要強調閱讀者應具備通過閱讀獲取知識信息,以此滿足目的需求的能力,這也是在閱讀的後面加上“素養”這個詞的原因。國際學生評價項目提出,閱讀素養是閱讀者爲了達成個人目標、積累知識、開發個人潛力、參與社會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書面文章的能力。

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認爲,閱讀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建構意義、瞭解有效的閱讀策略並反思所讀的內容,因此閱讀素養應該界定爲“閱讀者理解和運用社會需要的或個人認爲有價值的書面語言形式的能力。年輕的閱讀者能夠從各種形式的文章中構建意義。他們能夠通過閱讀進行學習,參與到學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項活動中”。

其實,無論這些項目組織如何字斟句酌地對閱讀素養進行定義,實質上他們都想更貼切地道出閱讀素養的3 個至關重要的要素。

首先,閱讀需要調動人廣泛的認知和元認識能力,形成對文章不同層次的理解。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需要調動廣泛的認知能力,諸如對所呈現材料的基本解碼能力,調用詞彙、語法、句法結構和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儲備,探索自身以外的世界,等等。閱讀者也需要運用元認知能力,如運用恰當的閱讀策略和意識,爲了特定的目的進行思考、監控和調整閱讀行爲等。基於此,閱讀者能夠通過定位回憶信息和作出必要的推論,達到對文章基本內容的理解;能夠結合以往的知識經驗對文章的觀點和信息作出整合和解釋;能夠爲了特定的目的和情景需求,對文章的觀點、信息、語言形式作出反思和評價。

另外,閱讀者應該能夠閱讀不同類型的文章。閱讀者所閱讀的材料不僅是那耐人尋味的小說、優美感人的散文詩、激情澎湃的演講傳記等文學類文章,也不僅是報道時事的新聞、傳播科技的論文、評論社會的雜談等說明議論類文章,還應該包括那介紹使用方法的說明書、指導行程路線的地圖、規定日程安排的時間進度表、反映數據規律的圖表這些程序性文章,最後這一類文章也許是獨立呈現的,也許摻雜在說明類的文章中。第一類和第二類文章在很多項目中被稱爲“連續性文本”,第三類文章則相應地被稱爲“非連續性文本”。

除此之外,閱讀者能夠通過獲得文章中的觀點信息,恰當地使用這些信息,以此來滿足特定的目的需求。閱讀者閱讀可能是爲了文學體驗,如閱讀小說、詩歌、散文等,也有可能是爲了獲取和使用信息,如閱讀地圖、說明書、雜談、新聞等。閱讀者通過閱讀,可以達到個人娛樂、學習的目的,可以利用閱讀滿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可以通過閱讀拓展個人的知識儲備、豐富精神世界、開發個人潛力,可以通過閱讀參與社會活動。事實證明,有閱讀素養的公民更容易融入各類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團體中。閱讀者選擇不同的文章進行閱讀,正是因爲文章中的特定情境能夠滿足閱讀者的閱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