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新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新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

新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新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幽默、悽慘、奧祕,翻來覆去”等詞語。

2.整體感知文意,繼續瞭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3.品評含意豐富的語句,養成正確的語感。

4.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激活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程序及師生雙邊活動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着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視情況進行補充.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瀆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積累詞語。

教師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悽慘 奧祕 翻來覆去 溫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

思考: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着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複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注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1)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麼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着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着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爲那本書裏深藏着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着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繫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裏指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裏“枉”字可以理解爲: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爲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裏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爲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繫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深入地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並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爲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着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爲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着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爲他裝訂的那奉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

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說法。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展着的。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嗎?

七、佈置作業

離別、送別在文學描寫上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描寫離愁、別緒的名篇佳作無以計數,請你寫出三個寫離別、送別的詩句。

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