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還記得兩年前教牛漢《我的第一本書》上課時的尷尬,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並且我認爲是很簡單的問題——“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由於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學生也沒有真正的走進課本,因此回答此問題時很是不着邊際,我就在氣憤和無奈的情況下強行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勉強地記下了筆記,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們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傷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兩年後,我再次講授這篇課文時,我還記憶猶新那份“傷痛”,所以之前備課時,我就冥思苦想,怎樣讓這篇自讀課文既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又能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受益。突然靈機一動,先激發他們的興趣,於是就從我小時侯的第一本書說起吧。

70年代的時候,盛行一種“畫書”,雖然書很便宜,一毛多錢一本,就這樣便宜的情況下,家庭條件並不富裕的我仍然買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錢去租這些書來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畫書叫《鐵道游擊隊》,爲了對得起那一分錢,我足足看了三遍。雖說是當時盛行,可是也沒有特別精彩的內容可選,不是《紅日》,就是《地道站》,要麼就是《紅巖》。看同學們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時也表現出同情的目光,課堂上的我就暗自慶幸,因爲學生的反應說明這個導入已經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爲了使學生能很好地瞭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我想,如果採取傳統的複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而且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爲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註解,然後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瞭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過“修修補補”後“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於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爲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瞭解了最簡單的情節之後,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於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節。在討論之前,爲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着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於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後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後“我”成爲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着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了問題,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原因?於是學生開始產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鬆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並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