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我的第一本書》是現代詩人牛漢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敘述了60年前第一本書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間以及同學之間濃濃的情意,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而又蒼涼的生活境況,帶給我們的還有詩人對生活的那份獨特感受。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文章內容卻值得人們深思。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上課伊始,圍繞文題設計瞭如下內容: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誰還能清楚地記得讀過的第一本書是什麼呢?現代著名詩人牛漢寫過一篇回憶性文章《我的第一本書》,誰能告訴大家,牛漢的第一本書指什麼?是怎樣的一本書?爲何60年後仍然讓詩人念念不忘?這幾個問題的設置,一方面以此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快速引出課題。

第二個教學環節,研讀課文深入探究。學生在朗讀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簡介卜老恩的《父與子》,因爲這是一組漫畫,圍繞慈父與稚子發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達善良與愛的主題。之所以簡介這組漫畫,源於課文“可是這一本卻是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老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對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導學生朗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時思索:圍繞書寫了哪些事?詩人爲什麼要這麼說?

之後引導學生思考: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爲什麼?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爲什麼喬元貞沒跟着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爲什麼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

經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濟極端落後,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爲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爲一名老師,曾經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麼?!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於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地的經濟極端落後貧窮。

最後在拓展延伸環節,我安排了一個交流內容:假如喬元貞和牛漢,今天都來到了班級,你作爲校報記者,你希望他們說些什麼呢?呵呵,此問題一經拋出,立刻引發全班學生的大討論,學生爭先恐後搶着回答呢。可惜很快下課鈴聲響了,這時我要求學生把這一環節,由說變成寫,課後寫在日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