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有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誰有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教學反思

誰有小學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爲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案時,我爲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爲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爲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案時,自認爲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 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四個”,有的說“五個”。有的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爲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說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我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 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纔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爲“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纔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爲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